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课预习衔接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一.选择题(共20小题)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地区,也是中国有名的滨海盐碱地。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当地形成了“上农下渔”农业生产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台上耕作。如图示意“上农下渔”农业模式。据此完成1﹣1题。1.获取黄河入海口三角洲造陆面积变化数据所应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遥感技术 D.虚拟环境技术河口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受河流的水沙运动与海洋动力等因素影响。2002年小浪底水库开始进行调水调沙实验,通过人工调控洪水,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水沙集中输送入海,影响入海口陆地面积变化。如图示意1996~2018年黄河入海口造陆面积变化。据此完成2﹣2题。2.1996﹣2018年黄河入海口海岸线( )A.先向海洋推进,后向陆地蚀退B.持续向海洋推进C.先向陆地蚀退,后向海洋推进D.持续向陆地蚀退如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3题。3.石林地貌常见于( )A.陕西省 B.云南省 C.辽宁省 D.江苏省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如图示意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4﹣4题。4.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如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5﹣5题。5.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板块张裂 D.流水侵蚀《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如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6﹣7题。6.图中四幅景观照片中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地貌类型是( )A.① B.② C.③ D.④7.图中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且由风力作用而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如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读图,完成8﹣8题。8.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 )A.冰斗、U形谷、角峰 B.U形谷、冰斗、角峰C.冰斗、角峰、U形谷 D.角峰、冰斗、U形谷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回答9﹣10题。9.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C.长白山天池 D.黄山10.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流水溶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如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图一)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图二),礁体Ⅰ﹣Ⅵ由老到新。完成11﹣11题。11.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海底淤泥 海水搬运、沉积B.海底淤泥 风力搬运、沉积C.河流泥沙 流水搬运、沉积D.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在岩溶洼地地区的地下河,多发育有与地表相通的溢水漏斗雨季地下河水位上涨会通过溢水漏斗溢出,常常淹没农田;旱季少有的降水也常常由溢水漏斗流失,导致地表干旱缺水。某团队设计了岩溶洼地地下河“堵、蓄、提、引”水利系统(如图)。据此完成12﹣14题。12.出水口顶部不得低于水库最高水位,其目的是( )A.便于收集大气降水 B.方便水库自流补水C.减少水库水体流失 D.利于雨季排泄洪水13.岩溶洼地水库运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 )A.容易渗漏 B.水质较差C.泄洪困难 D.雨季汇水速度快14.下列关于该水利系统的优化措施,合理的是( )A.减小地下堵塞体体积 B.出水口边缘修水电站C.减少出水口数量 D.引水渠沿途筑蓄水池越南北部的下龙湾景色酷似中国的桂林山水,被称为“海上桂林”,因其景观和地质地貌,被确认为世界自然遗产,这里还留存造山过程的痕迹。石雕是越南岘港著名的手工艺,当地人造石雕用石均采自五行山又称大理石山。如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和斗鸡石。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5﹣17题。15.下龙湾有许多喀斯特地貌,与其形成主要相关的因素是( )A.火山活动 B.地壳抬升C.岩石与气候 D.风化作用16.斗鸡石是下龙湾的标志性景观,推测其地貌可能是( )A.风力侵蚀地貌 B.海水侵蚀地貌C.流水侵蚀地貌 D.冰川侵蚀地貌17.五行山所属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岩浆岩 ① B.岩浆岩 ② C.沉积岩 ④ D.变质岩 ⑤如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8﹣19题。18.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层厚度大C.植被覆盖率高 D.岩石具有可溶性19.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②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③岩层渗水性强,土壤持水性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④土层疏松,钙磷等矿物养分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喀斯特地貌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据此完成20﹣20题。20.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 )A.地表崎岖、地基稳定性强,有利于交通线的建设B.地表崎岖、地基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C.平地虽少、但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发展D.穷山恶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二.解答题(共4小题)21.(2024春 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云南石林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经典样板而举世文明。在石林广袤地上,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奇观,美不胜收。材料二:内蒙古阿斯哈图石林处于大兴安岭向西部草原的过渡地带,其主要在冰川与冰川融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世界上罕见的花岗岩石林,浑厚粗犷,千姿百态。材料三:如图为“云南石林和阿斯哈图石林典型景观图。(1)简述两处石林景观区的主要气候特征。云南石林景观区气候特征: 。阿斯哈图石林景观区气候特征: 。(2)简述南方喀斯特地貌对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22.(2023春 福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广西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581.7mm,自然植被保存、发育较好,覆盖率达80% 以上。公园全境分布有范围广、厚度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孔隙率极高,从地表到地下发育了完整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如图为该地局部地貌景观示意图。(1)该地质公园中溶洞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和 ;洞内A为 ,B为 。(2)描述图示中峰丛的地貌特征。(3)分析该地地下河水量丰富的原因。(4)根据地貌特征,指出高峰丛、中峰丛和峰林谷地的演变顺序,并说明理由。23.(2022 新罗区校级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我国广西西北部百色市有一个常年被厚重的白雾所笼罩的天坑一白洞天坑(图1)。白洞天坑的坑口长和宽分别达220米和160米,最深的地方达312米。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的植被,是人迹罕至的自然之地。在白洞天坑以东距离不到五百米的地方,还有一个会冒气的山洞。山洞就像人呼吸一样,冬季时呼气呼出的白气(水汽)直上云霄;夏季时吸气,靠近的物体可能被拽入洞中。冒气洞洞口很窄,洞口直径仅7~8米,但洞内十分宽敞洞内气温常年保持在18℃左右、奔腾流淌的地下暗河将它和白洞天坑相连(图2)。(1)分析白洞天坑常年被白雾笼罩的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简析冒气洞呼吸的过程。(3)分析白洞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植被的原因?24.(2022春 荔城区校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表数据:地区 降水时间分布 年降水量/mm 年平均气温/℃广西中部 相对均匀 1500﹣2000 20﹣22 0.12﹣0.3湖北三峡 中等 1000﹣1200 12﹣15 0.06河北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03(1)推断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作出了如图坐标图:(2)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图2)。(3)分析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关系曲线的形成原因。(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降水量大,为何地表易缺水?新课预习衔接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地区,也是中国有名的滨海盐碱地。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当地形成了“上农下渔”农业生产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台上耕作。如图示意“上农下渔”农业模式。据此完成1﹣1题。1.获取黄河入海口三角洲造陆面积变化数据所应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遥感技术 D.虚拟环境技术【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主要是进行定位和导航。【解答】解: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与题目不符,A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进行定位和导航,与题目不符,B错误。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获取信息,由材料中的关键词“获取……数据”,因此选遥感技术,C正确。虚拟现实技术能制造出逼真的人工模拟环境,并能有效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感知的高级的人机交互技术,与题目不符,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察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属于简单题。河口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受河流的水沙运动与海洋动力等因素影响。2002年小浪底水库开始进行调水调沙实验,通过人工调控洪水,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水沙集中输送入海,影响入海口陆地面积变化。如图示意1996~2018年黄河入海口造陆面积变化。据此完成2﹣2题。2.1996﹣2018年黄河入海口海岸线( )A.先向海洋推进,后向陆地蚀退B.持续向海洋推进C.先向陆地蚀退,后向海洋推进D.持续向陆地蚀退【分析】海岸线变化的原因从入海泥沙变化、海浪侵蚀等分析解答。【解答】解:读图可知,1996﹣2004年黄河入海口造陆面积变化为负值,即陆地面积减小,说明海岸线向陆地蚀退,2004﹣2018年黄河入海口造陆面积变化为正值,即陆地面积增大,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因此可知,1996﹣2018年黄河入海口海岸线先向陆地蚀退,后向海洋推进,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海岸地貌的知识,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如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3题。3.石林地貌常见于( )A.陕西省 B.云南省 C.辽宁省 D.江苏省【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暗湖等。【解答】解:石林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分布的地区,我国的石灰岩主要分布地区在云贵高原,主要省份有云南省、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点。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如图示意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4﹣4题。4.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解答】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林地貌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据图可知,丙地侵蚀程度最弱,说明地貌发育初期,甲地侵蚀程度最强,说明地貌发育后期,故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乙﹣甲,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外力作用与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如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5﹣5题。5.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板块张裂 D.流水侵蚀【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解答】解:根据图中信息此处有钟乳石,钟乳石为典型的喀斯特景观。而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此天窗的形成过程:地表水沿岩层裂隙不断向下溶蚀、侵蚀形成落水洞,地下溶洞不断扩大,顶部不断坍塌。最终形此景观中的天窗。故答案选D。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如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6﹣7题。6.图中四幅景观照片中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地貌类型是( )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解答】解:由题干可知,“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图中四幅景观照片中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地貌类型是②。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7.图中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且由风力作用而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分析】沙丘和雅丹地貌都是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该类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解答】解:图①\③中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且由风力作用而成的是沙丘和雅丹地貌,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地貌景观形成的原因,属基础知识题,题目简单,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稍加分析即可。如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读图,完成8﹣8题。8.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 )A.冰斗、U形谷、角峰 B.U形谷、冰斗、角峰C.冰斗、角峰、U形谷 D.角峰、冰斗、U形谷【分析】冰川地貌包括冰川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冰川侵蚀地貌包括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刻槽等;沉积地貌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解答】解: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高耸尖锐,读图可知,①为角峰;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似峭壁、呈半圆形或圆椅状的洼地,读图可知,图中②为冰斗;U型谷又称槽谷、冰蚀谷,是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两侧一般有平坦的谷肩,横剖面近似U型,读图可知,③为U型谷。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冰川地貌,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形态和位置进行判读,难度较小。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回答9﹣10题。9.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C.长白山天池 D.黄山【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解答】解: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区,为广西桂林。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10.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流水溶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解答】解:此图是我国的桂林山水,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岩石的溶蚀及淀积作用的结果。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如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图一)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图二),礁体Ⅰ﹣Ⅵ由老到新。完成11﹣11题。11.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海底淤泥 海水搬运、沉积B.海底淤泥 风力搬运、沉积C.河流泥沙 流水搬运、沉积D.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分析】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解答】解:根据材料,牡蛎礁形成于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其顶部的泥沙主要是河流自上游搬运而来,在牡蛎礁顶部堆积形成,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常见地貌的形成原因。在岩溶洼地地区的地下河,多发育有与地表相通的溢水漏斗雨季地下河水位上涨会通过溢水漏斗溢出,常常淹没农田;旱季少有的降水也常常由溢水漏斗流失,导致地表干旱缺水。某团队设计了岩溶洼地地下河“堵、蓄、提、引”水利系统(如图)。据此完成12﹣14题。12.出水口顶部不得低于水库最高水位,其目的是( )A.便于收集大气降水 B.方便水库自流补水C.减少水库水体流失 D.利于雨季排泄洪水【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解答】解:据材料,地下河与地表通过溢水漏斗相通,导致雨季淹没农田,旱季漏水缺水,据图,出水口和溢水漏斗相通,其顶部不得低于水库最高水位,其目的是早季减少水库水体流失,C正确。图示出水口较小,不利于收集大气降水,A错误。烟囱状的出水口为垂直状态且高于水库最高水位,不利于水库自流补水,B错误。出水口高于水库最高水位,不利于雨季排泄洪水,D错误。故选:C。【点评】考查了陆地水体的类型,以及不同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熟记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图中信息分析解决问题。13.岩溶洼地水库运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 )A.容易渗漏 B.水质较差C.泄洪困难 D.雨季汇水速度快【分析】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该地貌区地表水缺水,地下多溶洞、暗河。【解答】解:该地为岩溶地貌,容易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新的渗漏,所以,岩溶洼地水库运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容易渗漏,A正确。水质较差、泄洪困难、雨季汇水速度快都可以通过技术来改善和解决,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特征,关键是结合岩溶地貌的特征进行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下列关于该水利系统的优化措施,合理的是( )A.减小地下堵塞体体积 B.出水口边缘修水电站C.减少出水口数量 D.引水渠沿途筑蓄水池【分析】流域的开发建设一般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具体内容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解答】解:引水渠沿途筑蓄水池,可用于周边农田灌溉,和其他生产生活用水,D正确。减小地下堵塞体体积,易造成水库水体流失,A错误。修水电站需要较大的落差,从图中可以看到出水口边缘不具备较大落差,B错误。减少出水口数量,也容易造成水库水体流失,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流域综合开发与整治,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越南北部的下龙湾景色酷似中国的桂林山水,被称为“海上桂林”,因其景观和地质地貌,被确认为世界自然遗产,这里还留存造山过程的痕迹。石雕是越南岘港著名的手工艺,当地人造石雕用石均采自五行山又称大理石山。如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和斗鸡石。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5﹣17题。15.下龙湾有许多喀斯特地貌,与其形成主要相关的因素是( )A.火山活动 B.地壳抬升C.岩石与气候 D.风化作用【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解答】解:下龙湾有许多喀斯特地貌,与其形成主要相关的因素是岩石与气候,岩石可溶性强;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量和气温关系到水的冲刷以及溶蚀的强度和速度,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16.斗鸡石是下龙湾的标志性景观,推测其地貌可能是( )A.风力侵蚀地貌 B.海水侵蚀地貌C.流水侵蚀地貌 D.冰川侵蚀地貌【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解答】解:由图文消息可知,越南北部的下龙湾景色酷似中国的桂林山水,被称为“海上桂林”,因此斗鸡山与我国的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相同,是受流水溶蚀形成的,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17.五行山所属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岩浆岩 ① B.岩浆岩 ② C.沉积岩 ④ D.变质岩 ⑤【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解答】解:由题干可知,石雕是越南岘港著名的手工艺,当地人造石雕用石均采自五行山又称大理石山,该岩石为变质岩,对应的是⑤。故选:D。【点评】本题以五行山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核了学生知识储备量和读图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读图,灵活转化三类岩石。如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8﹣19题。18.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层厚度大C.植被覆盖率高 D.岩石具有可溶性【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水的溶蚀和淀积等作用下发育的一种岩溶地貌。【解答】解:岩石有风化裂隙能够加快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不是其形成的基本条件,A错误。岩石中含有化石、岩石具有层次构造不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B、C错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为石灰岩等可溶性的岩石,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19.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②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③岩层渗水性强,土壤持水性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④土层疏松,钙磷等矿物养分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地表崎岖,耕地面积小;土层较薄,土壤肥力较低;地表有很多裂隙、竖井等,地表水很容易转化为地下水,导致地表缺水,发展农业要依靠灌溉,且灌溉效率低;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区近几年农业生产易受旱灾威胁.【解答】解: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石灰岩易被侵蚀,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①正确。地表崎岖,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②正确。岩层渗水性强,多溶洞或地下河,地表水缺乏,土壤持水分条件差,③错。土层薄,土壤贫瘠,不适合农作物生长,④错。故选:A。【点评】本题以喀斯特地貌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读图分析解决问题。喀斯特地貌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据此完成20﹣20题。20.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 )A.地表崎岖、地基稳定性强,有利于交通线的建设B.地表崎岖、地基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C.平地虽少、但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发展D.穷山恶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解答】解: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地基稳定性差,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A错误、B正确;喀斯特地貌地形区地表崎岖,平地少、土壤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种植业发展,C错误;喀斯特地貌地形区水能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因地制直发展特色经济,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二.解答题(共4小题)21.(2024春 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云南石林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经典样板而举世文明。在石林广袤地上,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奇观,美不胜收。材料二:内蒙古阿斯哈图石林处于大兴安岭向西部草原的过渡地带,其主要在冰川与冰川融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世界上罕见的花岗岩石林,浑厚粗犷,千姿百态。材料三:如图为“云南石林和阿斯哈图石林典型景观图。(1)简述两处石林景观区的主要气候特征。云南石林景观区气候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阿斯哈图石林景观区气候特征: 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 。(2)简述南方喀斯特地貌对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分析】(1)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降水等方面考虑。(2)南方喀斯特地貌对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从地表崎岖、水资源缺乏、土层薄等方面考虑。【解答】解:(1)根据所学知识,云南石林景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阿斯哈图石林在内蒙古,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气温年较差大,冬冷夏热,全年降水量少。(2)根据所学知识和图文信息可知,喀斯特地貌地表凹凸不平,地势落差大,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地下河,地基不稳,不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土壤贫瘠,土层薄,不利于农业发展;喀斯特地貌区地表岩石多裂隙,地表水容易下渗,导致地表不易储水,地表水资源短缺,不利于农业发展。故答案为:(1)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2)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暗河,不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土层薄,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发展;地表水渗漏多,保水性差,水资源不足等。【点评】本题以云南石林和阿斯哈图石林典型景观图为载体,主要涉及气候特征、喀斯特地貌对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22.(2023春 福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广西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581.7mm,自然植被保存、发育较好,覆盖率达80% 以上。公园全境分布有范围广、厚度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孔隙率极高,从地表到地下发育了完整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如图为该地局部地貌景观示意图。(1)该地质公园中溶洞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有碳酸盐岩 和 丰富的地下水 ;洞内A为 石柱 ,B为 石笋 。(2)描述图示中峰丛的地貌特征。(3)分析该地地下河水量丰富的原因。(4)根据地貌特征,指出高峰丛、中峰丛和峰林谷地的演变顺序,并说明理由。【分析】(1)溶洞形成的基本条件需要结合气候、岩石性质和温度进行分析。(2)图中峰丛的地貌特征注意整体特征描述和微观特征描述。(3)地下河水量丰富的原因需要结合降水、岩层和岩石性质进行分析。(4)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解答】解:(1)该地质公园的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公园有分布范围广,厚度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孔隙率极高,且该地的年均降水量1581.7毫米。所以该溶洞形成的基本条件有:该地有碳酸盐岩,属于可溶性岩石,易受流水溶蚀。其次,该地降水丰富,地下水丰富,有利于发生溶蚀作用,形成溶洞。结合图示信息可知,A为溶洞中向下的钟乳石与向上对应的石笋相连形成的碳酸钙柱体,应为石柱。B从溶洞底部向上生长,尚未与上部的钟乳石相连,B为石笋。(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峰丛山峰海拔约800米左右,存在高峰丛,中峰丛和峰丛谷地等,地势起伏较大。峰丛各个峰顶分散分布,但山峰的基座整体相连。山峰顶部成堆状。(3)该地地下水量丰富,表明该地地下水接受的补给量大,且下渗多。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581.7毫米,降水量丰富,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多天窗,雨水和地表径流直接补给地下水较多。同时,该地分布有大范围的碳酸盐岩地层,孔隙率极高,地表水下渗量大,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大。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自然植被保存完好,覆盖率达80%以上,植被覆盖率高,增大了下渗。(4)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峰丛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而形成。图中的高峰丛、中峰丛和峰丛谷地均属于地表喀斯特。可溶性较强的碳酸盐岩地层接受流水溶蚀的时间越长,其高度相对越低。溶蚀程度与时间成正比,高峰丛溶蚀程度最低,该地貌的发育时间最短,海拔较高。峰丛谷地的海拔最低,表明其溶蚀程度最高,发育时间最长。中峰丛的形成时间介于高峰丛和峰丛谷地之间。所以高峰丛、中峰丛和峰林谷地演变的先后顺序依次是高峰丛、中峰丛、峰林谷地。故答案为:(1)有碳酸盐岩;丰富的地下水;石柱;石笋(2)山峰基座相连,峰顶分散;顶部呈锥状;海拔约800m,地势起伏较大。(3)多天窗,年降雨量丰富,雨水和地表径流直接补给多;碳酸盐岩孔隙率高,地表水下渗量大;植被覆盖率高,径流易下渗。(4)先后次序:高峰丛、中峰丛、峰林谷地。理由: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形成;溶蚀程度与时间呈正相关;高峰丛溶蚀程度最低,发育时间最短,峰林谷地溶蚀程度最高,发育时间最长,高峰丛、中峰丛、峰林谷地依次演变。【点评】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陆地水源的相互补给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的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23.(2022 新罗区校级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我国广西西北部百色市有一个常年被厚重的白雾所笼罩的天坑一白洞天坑(图1)。白洞天坑的坑口长和宽分别达220米和160米,最深的地方达312米。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的植被,是人迹罕至的自然之地。在白洞天坑以东距离不到五百米的地方,还有一个会冒气的山洞。山洞就像人呼吸一样,冬季时呼气呼出的白气(水汽)直上云霄;夏季时吸气,靠近的物体可能被拽入洞中。冒气洞洞口很窄,洞口直径仅7~8米,但洞内十分宽敞洞内气温常年保持在18℃左右、奔腾流淌的地下暗河将它和白洞天坑相连(图2)。(1)分析白洞天坑常年被白雾笼罩的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简析冒气洞呼吸的过程。(3)分析白洞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植被的原因?【分析】(1)雾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汽、遇冷、无大风天气等。(2)近地面受热较多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相对冷却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3)白洞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植被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比如热量、水分、土壤、人类保护等。【解答】解:(1)材料“奔腾流淌的地下暗河将它和白洞天坑相连”,可知地下暗河为白洞天坑提高充足的水汽;材料“白洞天坑的坑口长和宽分别达220米和160米,最深的地方达312米”可知,整个天坑比较封闭,水汽容易在坑内聚集,且很少受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气比较稳定,天气变化较小。(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冒气洞呼吸的过程,关键是要找到同一水平方向的冷热源。据材料可知冬季白洞天坑坑内气温较低,冒气洞洞内气温较高,导致白洞天坑坑内气压较高,冒气洞洞内气压较低,且白洞天坑和冒气洞地下相互连通,因此气流由白洞天坑通过地下通道流向冒气洞,再由冒气洞洞口上升至洞外,冒气洞与地下河相连,其洞内空气水汽含量高,最后冒气洞的暖湿气流上升至洞口遇冷凝结,形成“白烟“;夏季的形成过程与冬季时相反。(3)自然原因从影响植被生长的自然地理要素方面分析,主要包括热量、水分、土壤。该地纬度低,热量充足,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位于我国季风区,降水充足,利于植物的生长;大量坍塌物质为植物生长提供土壤条件;天坑规模大,植物的生存空间大。人为原因主要是天坑周围为悬崖峭壁,人迹罕至,天坑底部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小。故答案为:(1)地下暗河流经,产生大量水汽;地形闭塞,雾气容易积聚;不易受其他气象因素影响,大气比较稳定。(2)白洞天坑洞口开阔,气温年变化比冒气洞大。夏季时,白洞天坑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冒气洞洞内的气流顺着地下暗河流向白洞天坑,导致冒气洞洞口吸气;冬季时,白洞天坑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坑内的气流顺着地下暗河流向冒气洞,再加上地下暗河补充大量水分,使得洞口呼出大量白气。(3)该地纬度较低,热量充足,适合生长多种植物;位于季风区,降水充沛,利于植物的生长;天坑规模大,能生长更多的植物;天坑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少。【点评】本大题以广西白洞天坑相关图文介绍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热力环流、喀斯特地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24.(2022春 荔城区校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表数据:地区 降水时间分布 年降水量/mm 年平均气温/℃广西中部 相对均匀 1500﹣2000 20﹣22 0.12﹣0.3湖北三峡 中等 1000﹣1200 12﹣15 0.06河北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03(1)推断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作出了如图坐标图:(2)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图2)。(3)分析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关系曲线的形成原因。(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降水量大,为何地表易缺水?【分析】(1)关系曲线需要结合时间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2)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需要结合数据和时间进行分析。(3)从植被覆盖率对地下水的影响及植物本身两个方面分析,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呈正相关。(4)缺水原因:从气候方面来说,水资源的空间,时间分布不均;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从地质方面来说,有断层,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容易渗漏;地下水埋藏深等;从地形原因来说,山地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地下水埋藏深;从生态原因来说,植被破坏严重,植被少,涵养水源能源降低,降水容易形成地表水流走,下渗少,地下水少;空气干燥,不容易形成降水。【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从广西中部到湖北三峡,再到河北西北部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年平均气温逐渐降低,石灰岩的年溶蚀率大体也呈降低趋势,说明年平均气温降低,年降水量减少会使石灰岩的年溶蚀率降低。(2)坡度越大,地表水流动速度就越快,下渗就会减少,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就会降低;坡度越小,地表水流动速度就越慢,下渗就会增多,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就会升高(如下图)。(3)植被覆盖率高,地表水流动速度会减慢,下渗就会增加,同时植物根系释放的酸性物质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就会升高。(4)结合所学可知,贵州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暗河和溶洞,地表水渗漏多;人口多,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水稻种植需水量大。故答案为:(1)降水量大、降水时间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2)绘图如下:(3)植被覆盖率高,增加地表水的下渗量,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岩石)多裂隙(地下漏斗,落水洞)发育,促使地表水下渗(渗漏),造成地表缺水。【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图文信息具体分析,并能在不同的图表中熟练应用,难度适当。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