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课预习衔接 地球上的大气一.选择题(共19小题)研究人员在海南岛东侧大陆架水下38米处放置了传感器,检测底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变化,记录了由7月1日至7月31日的数据,不考虑天文潮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开头高的为海水温度,低的为海平面高度,作图趋势更为准确)1.7月10日至7月13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如图示意南半球某海岸线附近某时刻等压线分布(此刻甲处海陆风的风向和风力如图所示,乙、丙两处代表风向和风力的箭头只有一个正确)。据此完成2﹣2题。2.图示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此刻风向和风力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就湖陆风问题进行了研学探究,下图为四个观测点(甲图)与其中某点一天中风速、风向示意图(乙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3.对甲图中湖陆风的示意,正确的是( )A.白天Ⅰ;晚上Ⅱ B.白天Ⅲ;晚上ⅣC.白天Ⅰ;晚上Ⅲ D.白天Ⅱ;晚上Ⅳ4.乙图的风速、风向示意反映的观测点及其描述正确的是( )A.①湖风持续时间长于陆风B.②湖风为东风,陆风为西风C.③湖陆温差最大约为14时D.④陆风最大风速大于湖风图1为某年6月10日一位摄影爱好者在雨后初晴的天津水上公园,拍摄到的火烧云景象。图2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火烧云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发生于右图所示的(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2024年4月18日10时许,受雷暴天气影响,广州“一秒入夜”,短时间内出现大范围大风暴雨的剧烈天气。雷暴天气是常发生于热带或温带地区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常伴有闪电、大风,降雨、冰雹等天气现象。如图为广州雷暴景观。据此完成6﹣7题。6.形成雷暴的必备条件包括( )①不稳定的大气层②充足的水汽③足够的气流抬升触发机制④沿海湿润地区⑤逆温现象的出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7.下列现象成因与雷暴形成相似的是( )A.焚风 B.穿堂风 C.盛行西风 D.海陆风如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8.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 )①温度和密度等物理性质②质量和成分③大气运动状况④天气变化状况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如图示意干洁空气的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 A 代表( )A.氮气 B.氧气 C.氢气 D.臭氧10.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资源枯竭 B.水土流失C.臭氧层破坏 D.全球变暖家住扬州的王同学利用暑假和家人一起去拉萨旅行,完成11﹣11题。11.如图中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是(单位:hPa)( )A.B.C.D.大气边界层位于对流层中下部,是地球表面与大气之间水热、能量交换的重要空间。地面受热之后,通过热量传导、促进对流等形式加厚大气边界层。在河西走廊某气象站的观测表明,该地大气边界层在5月达到最厚;大气边界层增厚导致浮尘容纳的空间增大,沙尘多发,而浮尘的增加又会导致大气边界层厚度减小,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完成下面小题。12.与6~7月相比,该地5月大气边界层更厚,主要因为( )A.太阳高度较小 B.平均气温更高C.土壤较为干燥 D.平均风速较小13.浮尘的增多导致大气边界层厚度减小,主要因为( )A.太阳辐射削弱 B.地面辐射增强C.大气辐射增强 D.地表反射减弱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观测期间该地( )①第1天晴朗无云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如图为某年2月连续几日广州某地室内地板温度、气温和露点变化图。露点是根据当时水汽含量和气压计算出的水汽饱和温度,物体温度低于露点时会导致水汽凝结。图中甲~乙时段墙壁和地板出现小水珠,俗称地蒸液现象。读图,完成15﹣15题。15.该地地蒸液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 )①昼夜温差加大,水汽易于凝结②气压持续升高,水汽趋于饱和③露点升高,高于室内地板温度④受偏南风影响,空气湿度增大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6.(2024秋 永春县校级期中)大理洱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区,海拔高度差异悬殊。某日天气预报大理天气晴朗无风,但午后游客在洱海东部的A地感觉有风吹过,到B地时风力明显增强,B地风力明显增强的原因是( )A.谷风和湖风叠加 B.山风和陆风叠加C.山脉阻挡作用小 D.地表温度差减小17.(2023春 鼓楼区校级期中)如图示意2021年10月12日08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台风“圆规”朝偏西方向移动,并于13日15:40在海南登陆。若F和f分别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则( )A.F甲>F乙,f甲>f乙 B.F甲>F乙,f甲<f乙C.F甲<F乙,f甲<f乙 D.F甲<F乙,f甲>f乙西昆仑山平均海拔高度5000米以上,这里有8438km2的现代冰川。研究人员夏季对下图左图中西昆仑山崇侧冰帽区(乙)及冰帽末端的非冰雪区(甲)不同观测点的气温进行观测(数据如图2),发现乙观测站昼夜都存在逆温现象。图1为甲、乙两观测点的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8.据图可判断( )A.a线代表非冰雪区观测点甲,气温日较差大B.a线代表冰雪区观测点乙,气温日较差小C.b线代表非冰雪区观测点甲,气温日较差小D.b线代表冰雪区观测点乙,气温日较差大19.推测乙观测站最强逆温出现在( )A.正午时刻 B.午后2点左右C.日落前后 D.日出前后二.解答题(共5小题)20.(2024秋 德化县校级月考)读北半球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和海陆风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1中,M、N两地中温度较高的点是 (填字母),点③和点④中气压较低的是 。(2)若该地区此时地面风向如图2所示,则M、N两地中 为海洋,且风力最强是在一天中的 。A.8时—13时B.13时—16时C.16时—20时D.20时—次日8时(3)在图1中画出热力环流。21.(2024秋 安溪县校级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结束了为期六个月的太空出差,航天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舱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面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剧烈摩擦。图为“神舟十三号”航天返回舱返回路线示意图。(1)航天返回舱在图示甲位置时位于地球大气的 层;在该层内,航天返回舱返回过程中,舱外温度监控器监测到的气温变化是 。(2)航天返回舱在图示乙位置时位于地球大气的 层;在该层内,30km以上区域大气温度明显 (填“升高”或“降低”),主要是因为该大气层内存在着大量的 (气体);航天员在该层内通过电子监控发现有飞机在飞行,简述其利于航空飞行的原因。(3)航天返回舱在图示丁位置时位于地球大气的 层,简述该层大气的大气特征 。22.(2024秋 南安市校级月考)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西藏自治区中部(如图甲所示),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我国第三大咸水湖,近些年出现湖水水位上涨的现象。湖面海拔4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1920多平方千米,湖区周边风力较大且季节变化明显。在湖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作用下,湖区气象站检测该地雨季(夏季)多夜雨(如图乙所示);同时年内平均气温日较差随季节变化明显(如图丙)。(1)请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说明纳木错夏季夜雨量充足的原因。(2)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3)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a气象观测站8月比1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23.(2024秋 思明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湖陆风是一种存在明显日变化的天气现象。博斯腾湖位于天山南麓,湖风与谷风的共同存在,使得博斯腾湖的湖风特征不同于其他湖泊(如图1)。如图2示意博斯腾湖北侧和西北侧站点在垂直湖岸方向上逐时年平均风速日变化(凹的湖岸线会削弱湖陆风循环),当风速大于该侧全日平均值时,吹湖风。反之,吹陆风。(1)据图文资料,比较博斯腾湖西北侧与北侧的湖风的差异。(2)从地形和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博斯腾湖西北侧与北侧湖风强弱差异产生的原因。(3)有甲、乙两同学画了以下剖面图表示M城镇夜间的气流状况(甲图、乙图),你认为谁画的对,并说明理由。24.(2024秋 永春县校级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2020年测得其水域面积1646km2,湖面海拔1048m,平均深度9m,最深处达17m。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如图分别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图1)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图2)。(1)根据材料,判断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2)若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试分析此举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3)湖区附近有大片农业区,试分析农业生产可能对当地水循环的环节造成的影响。新课预习衔接 地球上的大气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9小题)研究人员在海南岛东侧大陆架水下38米处放置了传感器,检测底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变化,记录了由7月1日至7月31日的数据,不考虑天文潮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开头高的为海水温度,低的为海平面高度,作图趋势更为准确)1.7月10日至7月13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分析】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等的共同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风向偏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南半球风向偏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高空的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7月10日至7月13日期间,该时间段海平面和底层水温(水深38米)同步降低,这种变化通常与离岸风(即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有关,“离岸风加强→海水离岸流加强→海平面下降→底层海水补偿大陆架海水→大陆架水温降低”。7月,在海南岛“东面大陆架”,离岸风通常会从陆地的西南方向吹向海洋的东北方,因此,可以推断出这段时间内海南岛东部海域的风向是西南风,D正确,AB错误。“西北风”也是离岸风,但7月海南岛风出现连续4天的西北风且风力较强劲的概率极小,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南岛东部海域的风向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如图示意南半球某海岸线附近某时刻等压线分布(此刻甲处海陆风的风向和风力如图所示,乙、丙两处代表风向和风力的箭头只有一个正确)。据此完成2﹣2题。2.图示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此刻风向和风力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高空的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与风向垂直,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解答】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致时,与陆地甲处相比,海面摩擦力较小,风力更大;摩擦力小,水平气流偏转角度更大,故图示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此刻风向和风力的是②,B正确。与②相比,④风力较小,故D错误。①③偏转角度较小,AC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等压线判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就湖陆风问题进行了研学探究,下图为四个观测点(甲图)与其中某点一天中风速、风向示意图(乙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3.对甲图中湖陆风的示意,正确的是( )A.白天Ⅰ;晚上Ⅱ B.白天Ⅲ;晚上ⅣC.白天Ⅰ;晚上Ⅲ D.白天Ⅱ;晚上Ⅳ【分析】由于陆地与湖泊的比热差异,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湖泊,在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湖泊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夜晚,陆地气温低于湖泊,在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湖泊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湖泊。【解答】解:晚上湖泊降温慢,为热源,盛行上升气流;陆地降温快,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气流由陆地流向湖泊,高空气流由湖泊流向陆地,Ⅳ符合;白天湖泊升温慢,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陆地升温快,为热源,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流由湖泊流向陆地,高空气流由陆地流向湖泊,Ⅱ符合,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及相关现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4.乙图的风速、风向示意反映的观测点及其描述正确的是( )A.①湖风持续时间长于陆风B.②湖风为东风,陆风为西风C.③湖陆温差最大约为14时D.④陆风最大风速大于湖风【分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温度高于海洋,陆地形成低压,海洋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晚上,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陆地温度低于海洋,陆地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陆风。影响风向的因素主要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在14时前后。【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白天吹湖风,晚上吹陆风,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白天为东风,说明该地位于湖泊的西侧;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偏转为东风,所以应位于③地。湖陆风最大风速出现在14时左右,说明湖陆最大温差出现在14时左右,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陆风 相关内容,属于基础题,根据题干内容结合图分析解答。图1为某年6月10日一位摄影爱好者在雨后初晴的天津水上公园,拍摄到的火烧云景象。图2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火烧云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发生于右图所示的(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分析】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其中在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解答】解:根据图中各层的高度可知,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④为高层大气。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火烧云是大气变化的现象之一,主要形成在对流层①,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大气层的判断,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2024年4月18日10时许,受雷暴天气影响,广州“一秒入夜”,短时间内出现大范围大风暴雨的剧烈天气。雷暴天气是常发生于热带或温带地区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常伴有闪电、大风,降雨、冰雹等天气现象。如图为广州雷暴景观。据此完成6﹣7题。6.形成雷暴的必备条件包括( )①不稳定的大气层②充足的水汽③足够的气流抬升触发机制④沿海湿润地区⑤逆温现象的出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分析】雷暴为强对流天气,特征是尺度大,云层厚、运行速度快。【解答】解:局地强对流天气需要不稳定的大气层,逆温现象出现时,大气层比较稳定,①正确,⑤错误。根据材料雷暴天气会带来大范围大风暴雨的剧烈天气,所以形成雷暴需要有充足的水汽,②正确。雷暴的产生需要有足够的气流抬升触发机制,使潮湿空气迅速被抬升到高空冷却,③正确。雷暴天气不一定只发生在沿海湿润地区,④错误。故选:A。【点评】解题关键是熟记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不同类型常见的自然灾害,成因、分布、影响等,并提高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7.下列现象成因与雷暴形成相似的是( )A.焚风 B.穿堂风 C.盛行西风 D.海陆风【分析】雷暴是热带和温带地区可见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雷暴发生时可伴随有雷击、闪电、强风和强降水,例如雨或冰雹。雷暴可发生于春季和夏季,常见的例子是夏季午后,但也可能在冬季随暴风雪发生。【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雷暴是地面受热或气流遇地形抬升形成的强对流天气,海陆风是地表受热不均导致气流垂直运动后形成的大气水平运动,与雷暴天气成因相似,D正确。焚风是气流下沉增温导致,与雷暴天气形成的原因不同,A错误。穿堂风是指穿过建筑物间隙或建筑物内部的风,属于热力环流的相关内容,与雷暴天气形成的原因不同,故B错误。盛行西风是由副热带高压吹向低气压的风,与雷暴天气形成的原因不同,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雷暴形成的相关内容,属于基础题,根据题干内容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解答。如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8.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 )①温度和密度等物理性质②质量和成分③大气运动状况④天气变化状况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分析】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其中在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解答】解: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地球大气层的垂直分层主要根据温度和密度等物理性质的变化为依据划分的,①正确。不同层次的大气密度虽然有差异,除臭氧层外,成分差异均不大,②错误。不同层次的大气由于温度不同,运动状态不同,③正确。天气变化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其他层中没有,④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大气层划分的依据,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如图示意干洁空气的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 A 代表( )A.氮气 B.氧气 C.氢气 D.臭氧【分析】大气圈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少量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其主要成分是N、O,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氮是干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是大气中含量次多的成分,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极少,但它能够强烈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杂质组成,干洁空气中氮气占比约78%,氧气占比约21%。其他气体占比较少,约占1%,A应为氮气,B为氧气,C为其他气体,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大气组成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0.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资源枯竭 B.水土流失C.臭氧层破坏 D.全球变暖【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和人文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淹没沿海低地地区,同时带来病虫害等灾害加剧。【解答】解: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会加强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气候变暖,D正确。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与资源枯竭、水土流失、臭氧层破坏无关,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家住扬州的王同学利用暑假和家人一起去拉萨旅行,完成11﹣11题。11.如图中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是(单位:hPa)( )A.B.C.D.【分析】在近地面,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的影响,还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近地面风向总是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中的风基本不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主要取决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可偏至平行于等压线.【解答】解:风向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受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近地面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有一夹角。高空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大气运动的原因和风的受力分析,获取图中信息即可.大气边界层位于对流层中下部,是地球表面与大气之间水热、能量交换的重要空间。地面受热之后,通过热量传导、促进对流等形式加厚大气边界层。在河西走廊某气象站的观测表明,该地大气边界层在5月达到最厚;大气边界层增厚导致浮尘容纳的空间增大,沙尘多发,而浮尘的增加又会导致大气边界层厚度减小,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完成下面小题。12.与6~7月相比,该地5月大气边界层更厚,主要因为( )A.太阳高度较小 B.平均气温更高C.土壤较为干燥 D.平均风速较小【分析】影响大气边界层厚度的因素从气温、降水、土壤湿度等角度分析。【解答】解:5月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壤干燥,地面升温更快,更易加厚大气边界层,C正确。5月份的太阳高度比6﹣7月份较小,温度低;由材料可知,气温低,对流弱,大气层边界薄,A错误。大陆7月平均温度更高,B错误。河西走廊夏季平均风速小,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大气边界层为载体,考查大气边界层的知识,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13.浮尘的增多导致大气边界层厚度减小,主要因为( )A.太阳辐射削弱 B.地面辐射增强C.大气辐射增强 D.地表反射减弱【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过程为: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解答】解: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对流旺盛,大气边界层厚度增厚,B错。浮尘通过反射、散射、吸收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降低,大气辐射也减弱,C错。地表反射减弱,地表吸收的增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强,大气的对流强,大气层边界变厚,D错。浮尘通过反射、散射、吸收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抑制地面增温,抑制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抑制大气边界层的加厚,A对。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观测期间该地( )①第1天晴朗无云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简单来讲主要包含三大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即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受热过程首先是大气直接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受热升温;然后剩余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地面又会向外辐射能量,大气吸收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从而受热升温。【解答】解:①第1天太阳辐射曲线存在明显的波动,说明天气状况多变,并非晴朗无云,①错误。②第2天太阳辐射曲线高于其他几天,但是地面反射太阳辐射也高于其他几天,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并非最大,②错误。③第3天大气逆辐射较第4天高,说明第3天大气层较厚,大气透明度较低,③正确。④从图中可以看出,第2天夜间到第3天白天,太阳辐射强度降低,地面长波辐射降低,大气逆辐射增加,说明可能发生了降水过程,④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如图为某年2月连续几日广州某地室内地板温度、气温和露点变化图。露点是根据当时水汽含量和气压计算出的水汽饱和温度,物体温度低于露点时会导致水汽凝结。图中甲~乙时段墙壁和地板出现小水珠,俗称地蒸液现象。读图,完成15﹣15题。15.该地地蒸液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 )①昼夜温差加大,水汽易于凝结②气压持续升高,水汽趋于饱和③露点升高,高于室内地板温度④受偏南风影响,空气湿度增大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分析】地蒸液现象是指土壤中水蒸气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分为外部运动和内部运动两种。外部运动发生在土壤表面,被称为土面蒸发。而内部运动则发生在土壤内部,表现为水汽扩散和水汽凝结两种现象。总的来说,水汽的运动总是由水汽压高处向水汽压低处,由温度高处向温度低处运动【解答】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物体温度低于露点时会导致水汽凝结,所以气温升高时,露点升高,当露点温度高于室内地板温度时,水汽在地板凝结,③正确。该地纬度低,2月份受偏南风影响,带来大量水汽,空气湿度增大,有利于地蒸液现象出现,④正确。昼夜温差不是导致水汽凝结的主要原因,①错误。2月份升温,该地气压降低,不容易形成地蒸液现象,②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蒸液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属于基础题,理解即可。16.(2024秋 永春县校级期中)大理洱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区,海拔高度差异悬殊。某日天气预报大理天气晴朗无风,但午后游客在洱海东部的A地感觉有风吹过,到B地时风力明显增强,B地风力明显增强的原因是( )A.谷风和湖风叠加 B.山风和陆风叠加C.山脉阻挡作用小 D.地表温度差减小【分析】由于湖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湖泊升温慢,陆地温度高于湖泊,陆地形成低压,湖泊形成高压,风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晚上陆地降温快,湖泊降温慢,陆地温度低于湖泊,陆地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风由陆地吹向湖泊,为陆风。山谷风是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白天山坡受热,空气增温快,空气密度变小,但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增温较慢,密度仍较大,因而空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相反,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要快,因而气温下降、空气密度增大均较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更快,使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白天时,洱海和陆地海陆差异明显,洱海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较慢,温度相对较低,气压值较高;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温度相对较高,气压值较低。因此近地面风由洱海吹向陆地,B地附近风由洱海吹向陆地,为湖风,同时B地位于山地一侧,白天山谷地区由于受热不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吹谷风,此时湖风和谷风叠加,风力明显增强,A正确,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山脉存在使本地山谷风增强,就局地风而言阻挡作用发挥并不明显,与其关联性小,C错误。地表温差小,风力减弱,与题干不符,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7.(2023春 鼓楼区校级期中)如图示意2021年10月12日08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台风“圆规”朝偏西方向移动,并于13日15:40在海南登陆。若F和f分别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则( )A.F甲>F乙,f甲>f乙 B.F甲>F乙,f甲<f乙C.F甲<F乙,f甲<f乙 D.F甲<F乙,f甲>f乙【分析】影响风速大小的因素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形等,在等压线分布图在,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摩擦力越小,风力就越大;等压线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解答】解:在等压线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主要与等压线的密集程度有关。读图可知,与乙处相比,甲处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即F甲>F乙,故CD错误。摩擦力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读图可知,甲处位于东南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乙处位于海洋,因此甲处摩擦力大于乙处,即f甲>f乙,故A正确,B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大气水平运动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西昆仑山平均海拔高度5000米以上,这里有8438km2的现代冰川。研究人员夏季对下图左图中西昆仑山崇侧冰帽区(乙)及冰帽末端的非冰雪区(甲)不同观测点的气温进行观测(数据如图2),发现乙观测站昼夜都存在逆温现象。图1为甲、乙两观测点的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8.据图可判断( )A.a线代表非冰雪区观测点甲,气温日较差大B.a线代表冰雪区观测点乙,气温日较差小C.b线代表非冰雪区观测点甲,气温日较差小D.b线代表冰雪区观测点乙,气温日较差大【分析】冰雪的强反射,使得白天地面升温幅度比原来没冰雪时小,从而地面辐射向大气传输的热量变少,日最高气温比原来小,同时夜晚时,冰雪蒸发的水汽使空气中水汽比含量原来多,大气逆辐射比没冰雪时强,温度就降得比没冰雪时小,加上有冰雪后地面的地热容变大了,温度变化速度比原来慢了,两者一叠加,就使有冰雪后,气温日较差比原来没冰雪时小了。【解答】解:据图可知,a线的温度始终高于b线,气温日较差a线约为13℃,b线约为9℃;非冰雪区观测点白天接受太阳辐射较多,夜晚辐射冷却,昼夜温差较大;冰雪区白天反射太阳辐射,导致昼夜气温均较低,昼夜温差较小,由此可判断a线代表的是非冰雪区的观测点甲,气温日较差大;b线代表冰雪区观测点乙,气温日较差较小,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解题关键是对冰雪对气温日较差影响的理解,并熟记基础知识,同时分析题中图文材料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19.推测乙观测站最强逆温出现在( )A.正午时刻 B.午后2点左右C.日落前后 D.日出前后【分析】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日落后,由于辐射冷却,到日出前后,冰面温度达到最低,逆温达最强,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逆温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二.解答题(共5小题)20.(2024秋 德化县校级月考)读北半球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和海陆风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1中,M、N两地中温度较高的点是 N (填字母),点③和点④中气压较低的是 ④ 。(2)若该地区此时地面风向如图2所示,则M、N两地中 M 为海洋,且风力最强是在一天中的 B 。A.8时—13时B.13时—16时C.16时—20时D.20时—次日8时(3)在图1中画出热力环流。【分析】(1)在垂直方向上,气压总是下高上低;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等压线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高空和近地面相反。(2)近地面陆地受热不均匀,受热比较多的地区,地面相对受热,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受热比较少的地区,地面相对冷却,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着高低气压,大气由高压往低压运动。(3)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解答】解:(1)上图中,M、N两地,M等压线向上凸出,应该是高压,气温较低;N地等压线向下弯曲,是低压,气温较高。点③和点④位于同一高度,③等压线上弯,是高压,④等压线下弯,是低压。点③和点④中气压较低的是④。(2)右图表示白天的海陆风,近地面吹海风,陆地气温高,是低压,海洋气温低,是高压。M、N两地中,M气压高,为海洋。陆地气温高的时刻一般是14时左右,此时海陆温差最大,因此海风风力最强是在一天中的13时—16时,B正确;8时—13时、16时—20时、20时—次日8时风力较弱,ACD错误。故选B。(3)M、N两地,M等压线向上凸出,应该是高压,气温较低,气流下沉,N地等压线向下弯曲,是低压,气温较高,气流上升。③等压线上弯,是高压,④等压线下弯,是低压。同一水平面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故热力环流圈abcd的环流方向是逆时针,如下图所示:故答案为:(1)N;④(2)M;B(3)【点评】本题以热力环流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21.(2024秋 安溪县校级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结束了为期六个月的太空出差,航天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舱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面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剧烈摩擦。图为“神舟十三号”航天返回舱返回路线示意图。(1)航天返回舱在图示甲位置时位于地球大气的 高层大气 层;在该层内,航天返回舱返回过程中,舱外温度监控器监测到的气温变化是 先降低后升高 。(2)航天返回舱在图示乙位置时位于地球大气的 平流 层;在该层内,30km以上区域大气温度明显 升高 (填“升高”或“降低”),主要是因为该大气层内存在着大量的 臭氧 (气体);航天员在该层内通过电子监控发现有飞机在飞行,简述其利于航空飞行的原因。(3)航天返回舱在图示丁位置时位于地球大气的 对流 层,简述该层大气的大气特征 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较多;越往顶部,大气的密度越低 。【分析】(1)垂直大气的气温从高层大气到地面的变化是先降后升,再降再升。(2)平流层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3)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解答】解:(1)结合图片可知,甲海拔高度在120km,因此应位于高层大气,该层内航天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气温应是先降低后升高。(2)结合图中可知,乙位置为40km,因此应位于平流层;30km以上区域大气温度明显升高,主要是由于该大气层存在臭氧层,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平流层的空气主要是水平运动,空气稳定,天气晴朗,能见度较好,因此适合飞机飞行。(3)丁处位于10km左右,因此应位于对流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对流层的热源来自于地面辐射,因此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较多;越往顶部,大气的密度越低。故答案为:(1)高层大气;先降低后升高(2)平流;升高;臭氧;原因:大气水平运动,比较稳定;该层水汽和杂质较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3)对流;特征: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较多;越往顶部,大气的密度越低。【点评】本题以“神舟十三号”航天返回舱返回路线示意图为资料,涉及大气的垂直分层和特点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察了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22.(2024秋 南安市校级月考)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西藏自治区中部(如图甲所示),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我国第三大咸水湖,近些年出现湖水水位上涨的现象。湖面海拔4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1920多平方千米,湖区周边风力较大且季节变化明显。在湖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作用下,湖区气象站检测该地雨季(夏季)多夜雨(如图乙所示);同时年内平均气温日较差随季节变化明显(如图丙)。(1)请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说明纳木错夏季夜雨量充足的原因。(2)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3)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a气象观测站8月比1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分析】(1)纳木错夏季夜雨量充足的原因主要从水汽充足、气温温差、风向等方面分析。(2)城市热岛效应,城区气温高,白天增加了与湖泊之间的温差,水平气压梯度增大,湖风加强,夜晚则是削弱了陆风。(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解答】解:(1)夏季,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量大,湖区水汽充足,大气湿度大;由于湖泊和湖岸陆地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夜晚湖岸降温快,气温低,近地面为高压,湖面降温慢,气温高,气压低,则风向由湖岸吹向湖面,导致湖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冷却易凝结形成降水,所以纳木错夏季多夜雨。(2)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强,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湖陆热力差异增大,使湖风加强;城市的热岛效应减弱了晚上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晚上的湖陆热力差异减小,使陆风减弱。(3)8月为北半球的夏季,该地降水较多,说明高空云层较厚,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热量少,气温低;该地夜晚多云雨,说明大气中的云层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作用好;8月气温高,周围冰雪融水多,注入湖泊的水量大,则湖泊水域面积大,湖泊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明显,所以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小。故答案为:(1)夏季,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受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夜晚湖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2)影响: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原因: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3)8月降水较多,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多云雨,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好;8月气温高,冰雪融水多,湖泊水域面积大,湖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明显,所以温差小。【点评】本题以纳木错周边区域简图、湖区气象站降水量统计图、气温平均日变化图为材料,涉及近地面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其应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区域能源的开发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学科素养。23.(2024秋 思明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湖陆风是一种存在明显日变化的天气现象。博斯腾湖位于天山南麓,湖风与谷风的共同存在,使得博斯腾湖的湖风特征不同于其他湖泊(如图1)。如图2示意博斯腾湖北侧和西北侧站点在垂直湖岸方向上逐时年平均风速日变化(凹的湖岸线会削弱湖陆风循环),当风速大于该侧全日平均值时,吹湖风。反之,吹陆风。(1)据图文资料,比较博斯腾湖西北侧与北侧的湖风的差异。(2)从地形和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博斯腾湖西北侧与北侧湖风强弱差异产生的原因。(3)有甲、乙两同学画了以下剖面图表示M城镇夜间的气流状况(甲图、乙图),你认为谁画的对,并说明理由。【分析】(1)由于陆地与湖泊的比热差异,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湖泊,在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湖泊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夜晚,陆地气温低于湖泊,在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湖泊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湖泊。(2)博斯腾湖西北侧与北侧湖风强弱差异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地形差异、热力环流差异等角度分析。(3)山谷风的形成:山谷风是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日出后山坡受热,空气增温快,空气密度变小,但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增温较慢,密度仍较大,因而空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要快,因而气温下降、空气密度增大均较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更快,使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解答】解:(1)湖风是湖泊吹向周边陆地的风,出现在白天,据图示可知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北侧的湖风比西北侧的风速更大;当风速大于该侧全日平均值时吹湖风,相对而言北侧湖风开始的时间比西北侧稍早;在平均值之上的时间说明湖风持续时间,据图可知北侧持续时间比湖西北侧略长;从峰值看,北侧湖风最大风速出现的时间晚于西北侧湖风的最大风速出现时间。(2)地形方面:湖的北部山地大致为东西走向,西北侧山地为东北—西南走向,白天北侧山地南坡面积相对更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西北侧山地多,且湖的北侧离北部山区更近,气温更高气压更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力大,更有利于湖风的发展,使湖风风力更大;从山谷风的角度考虑:由于北侧山地增温快,北侧形成的谷风更强,且湖的北侧距离山地更近,与湖风叠加使得湖风更强;由于凹的湖岸线会削弱湖陆风,而图中可以看到博斯腾湖西北岸有明显的凹陷,说明湖泊面积相对较小,会削弱湖陆风循环,使得湖西北侧的湖风风速比湖北侧站点的风速要小。(3)夜间,湖泊与陆地同时降温,但由于湖泊热容量大,降温较少,导致湖泊温度相对较高,气压相对周边陆地较低,受陆风和山风的影响较大,所以M城镇夜间受山风(陆风)影响也较显著。读图可知甲图中湖泊处等温面向上凸起,说明等温面凸向低值,说明近地面温度较高;等压线向下弯曲,说明等压线数值凸向高值,说明近地面气压较低,由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所以M城镇应吹山风,与甲同学画的图相符合,故此甲图正确。故答案为:(1)北侧的湖风比西北侧的风速更大;北侧湖风开始的时间比西北侧稍早;持续时间比湖西北侧略长;北侧湖风最大风速出现的时间晚于西北侧湖风的最大风速出现时间。(2)湖的北部山地大致为东西走向,西北侧山地为东北—西南走向,白天北侧山地南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较西北侧山地多;造成北部山区与南面谷地(湖面上空)的温差更大,形成的谷风更强;湖的北侧离北部山区更近,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力大,湖风风力更大;湖的北侧离北部山区更近,北侧天山谷风与博斯腾湖湖风叠加效应更强;凹的湖岸线会削弱湖陆风循环,湖西北侧的湖岸线是凹岸,使得湖西北侧的湖风风速比湖北侧站点的风速要小。(3)甲画的对。理由:夜间,湖泊温度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M城镇受山风(陆风)影响较明显。读图可知,甲图中,湖泊处等温面向上凸起,说明近地面温度较高;等压线向下弯曲,说明近地面气压较低,且吹山风,故甲同学画的图正确。【点评】本题以博斯腾湖北侧和西北侧站点在垂直湖岸方向上逐时年平均风速日变化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热力环流的原理以及应用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24.(2024秋 永春县校级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2020年测得其水域面积1646km2,湖面海拔1048m,平均深度9m,最深处达17m。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如图分别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图1)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图2)。(1)根据材料,判断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2)若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试分析此举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3)湖区附近有大片农业区,试分析农业生产可能对当地水循环的环节造成的影响。【分析】(1)由“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可知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为冬季。原因主要从湖陆之间的温差大小及受冬季风覆盖的影响入手分析。(2)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近地面风从四周吹向城区,白天湖风加强,夜晚陆风减弱。(3)农业生产对当地水循环各环节造成的影响从下渗、地下径流、地表径流、蒸发等角度进行分析。【解答】解:(1)根据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分析,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在11月到1月,为冬季。博斯腾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冬季湖面结冰;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水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以上因素共同造成湖陆风不显著。(2)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产生热岛效应造成出现城市风,从而对该地局地环流造成影响。城市风表现为风由四周刮向城区,湖陆风表现为白天湖风,晚上陆风。白天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陆地升温的幅度,使湖风增强。夜晚城市的热岛效应削弱了城市的降温幅度,削弱了陆风。(3)博斯腾湖位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大片农业区发展农业生产需引水灌溉,减少了河流径流量;发展农业生产,使植被覆盖率提高,增大了植物蒸腾作用;植被覆盖率提高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环节。故答案为:(1)冬季。原因:冬季气温低,使得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湖陆风弱;冬季气温低,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湖陆风弱;冬季气候寒冷,气温低,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湖陆热力差异小;该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冬季风实力强劲,冬季风干扰大,湖陆风不显著。(2)影响: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原因: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强,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湖陆热力差异增大,使湖风加强;城市的热岛效应减弱了晚上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晚上的湖陆热力差异减小,使陆风减弱。(3)引水灌溉,减少了河流径流;增大了植物蒸腾作用;影响下渗和地下径流环节。【点评】本题以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为材料设置试题,主要考查博斯腾湖湖陆风的季节变化和原因、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农业生产可能对当地水循环的环节造成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