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2019)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大气的运动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研究人员在海南岛东侧大陆架水下38米处放置了传感器,检测底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变化,记录了由7月1日至7月31日的数据,不考虑天文潮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开头高的为海水温度,低的为海平面高度,作图趋势更为准确)
1.7月10日至7月13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如图示意南半球某海岸线附近某时刻等压线分布(此刻甲处海陆风的风向和风力如图所示,乙、丙两处代表风向和风力的箭头只有一个正确)。据此完成2﹣2题。
2.图示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此刻风向和风力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家住扬州的王同学利用暑假和家人一起去拉萨旅行,完成3﹣3题。
3.如图中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是(单位:hPa)(  )
A. B.
C. D.
家住扬州的王同学利用暑假和家人一起去拉萨旅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4题。
4.在扬州飞往拉萨途中,小王发现飞机顺风飞行,此时高压在飞机前行方向的(  )
A.前方 B.后方 C.左侧 D.右侧
卡雷拉将军湖(46°S,72°W)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是南美洲第二大淡水湖。森特前往该湖游玩,并撰写游记(节选如下)真实地记录在当地的见闻。据此完成5﹣7题。
我们乘船进入湖中的米罗顿洞穴群……光线透过澄净的水面折射到大理石岩壁上,呈现出梦幻般的色彩。向导说,我们正巧赶上每年最佳观赏时段,因为此时这里的洞穴最大程度地露出湖面。
5.该湖所在地区(  )
A.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
B.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地带,降水少
C.受副极地低压带控制,降水多
D.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降水多
6.森特前往该湖游玩的时间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7.根据森特的游玩见闻,可推知米罗顿洞穴群的形成过程是(  )
A.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冰川侵蚀
C.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下降—冰川侵蚀
D.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北大西洋涛动(NAO),指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之间气压差的变化过程,当气压差变大时,NAO增强,反之则弱。其增强或减弱都将会改变欧洲、美国乃至全球的大气状况。若冬季NAO较弱,则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就较大,反之则小。受此影响,我国东部春季降水的发生时间和集中区域也出现相应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关于北大西洋涛动的推测,正确的是(  )
A.冰岛低压气压值高于多年平均值时,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强
B.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强时,墨西哥湾区域海﹣气相互作用较活跃
C.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弱时,北美洲东北部及格陵兰岛冰川的面积增加
D.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弱时,地中海地区降水高于平均值,气温低于平均值
读图。完成9﹣9题。
9.图中四地天气状况,最可能的是(  )
A.丁地气压高于内地 B.乙地风力大于甲地
C.丙、丁正值晴朗天气 D.乙、丁正值阴雨天气
在温度等其它因子相近的情况下,湿空气比干空气密度小,当干空气向湿空气移动时,会将湿空气强迫抬升,形成类似冷锋的天气过程。这类锋线过境会出现湿度的显著下降(温度不会明显下降),因此称为“干线”。如图示意某区域近地面天气图。据此完成10﹣10题。
10.图示区域的天气系统是(  )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在温度等其它因子相近的情况下,湿空气比干空气密度小,当干空气向湿空气移动时,会将湿空气强迫抬升,形成锋;这类锋线通常称为“干线”。如图示意某区域近地面天气图。据此完成11﹣11题。
11.干线过境时,会导致过境区域附近(  )
A.气温增高 B.气流上升 C.降水减少 D.风力增大
12.(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末)如图分别为我国南方某区域中S、T两地和M、N两地间海平面气压变化图(S地位于T地西北,M地位于N地西南)。读图,回答小题。未来几天,S地的天气变化过程最可能是(  )
A.天气晴朗,气压升高
B.连续阴雨后,气温升高
C.黄沙满天,湿度降低
D.狂风暴雨后,气温降低
近地面大气中的臭氧是在静稳大气环境下,人类排放的氮氧化物受阳光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对人体有危害。某市地处华北平原,城区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如图示意某次冷锋锋线过境前后该市城郊M气象站测得的臭氧体积分数、气温、风向和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13﹣13题。
13.此次冷锋锋线经过M气象站的时刻出现在(  )
A.22日13﹣14时 B.22日16﹣17时
C.22日21﹣22时 D.23日0﹣1时
昆明准静止锋是影响云贵高原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冬、春季表现最为突出。研究人员根据锋面活动的位置,选取昆明、沾益、贵阳3个站点,将昆明准静止锋细化为3类(图1)。c类准静止锋出现次数最多,占46.0%,b类准静止锋占40.0%,a类准静止锋仅占14.0%。图2示意昆明、沾益、贵阳三地冬季8时阴天日数年际变化统计。据此完成14﹣15题。
14.研究人员确定准静止锋位置的依据正确的是(  )
A.锋线以东东南风、锋线以西西北风
B.锋线附近等压线稀疏
C.卫星云图中西部云系和东部晴空分界
D.锋线附近等温线密集
15.上右图中统计数据与三地对应正确的是(  )
A.甲—昆明,乙—贵阳,丙—沾益
B.甲—昆明,乙—沾益,丙—贵阳
C.甲—贵阳,乙—沾益,丙—昆明
D.甲—贵阳,乙—昆明,丙—沾益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6.(2024秋 永泰县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半球西风带冬季南移,受青藏高原阻挡,海拔4000米以下西风气流产生分支,形成南北两支绕行气流。北支气流从青藏高原北侧绕流后转为西北气流,部分经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流向太平洋,另一部分南下与南支绕行气流于四川盆地东部汇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辐合带,如图1所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因空气短缺,低压较低,风速极小空气稳定而形成“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材料二 南北支绕行气流呈显著负相关,其强弱变化用绕流指数表示。绕行气流的强弱变化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大部地区的冬季气候。图2为1979﹣2019年西风绕流指数变化与我国南方地区冬季降水、气温距平值变化示意(正值表示绕流增强、降水偏多、气温偏高,负值表示绕流减弱、降水偏少、气温偏低)。
(1)说明西风气流受青藏高原阻挡形成的南北支气流绕行前后的性质变化。
(2)从地形对西风气流的阻挡、分流和绕行作用,说明四川盆地“死水区”云雾天气的形成过程。
(3)说明1979﹣2019年南北支绕行气流强弱变化对我国南方冬季气候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17.(2024秋 仓山区校级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4月4日,受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团的共同影响,江西省自北向南经历了一次区域性降水过程,8:00南昌市受锋面影响出现雷暴天气。如图为4日8:00江西省及其周边地区风向及风力示意图。
(1)用锋面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锋面,并解释该锋面形成的原因。
(2)雷暴是指在大气不稳定时发生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强烈的气流抬升会带来短时间的强降水。分析锋面在此次雷暴天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8.(2024秋 连城县校级月考)如图为世界某局部区域某月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据图判断该区域所处季节并说明理由。
(2)简述影响该区域的主要风带的形成过程。
(3)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对甲地降水量的影响。
19.(2023 三元区校级一模)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5、6月偏强,9、10月偏弱,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偏短,出现了罕见的夏秋连旱。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有着密切关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主要取决于其自身和冷空气强度。下图示意正常年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进南退与雨区位置。
(1)在上图中找出我国正常年份梅雨的合理位置,并在相应虚线框内填涂阴影。
(2)归纳上图中四个雨区共同的位置特征并说明原因。
(3)从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动角度。说明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连旱的原因。
20.(2024春 福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贵准静止锋是影响贵州地区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云贵准静止锋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主要存在于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其中冬季有41.6%为准静止锋天气影响。根据冷暖空气位置和强度的对峙情况往往造成不同的准静止锋锋向分布(如图所示),根据上述定义将锋向分为三类,即南北型、西北—东南型和东西型。
(1)从图中三条线中选择一处准确绘出南北型准静止锋符号。
(2)分别说出受南北型准静止锋控制时,昆明和贵阳的天气特征。
新课预习衔接 大气的运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研究人员在海南岛东侧大陆架水下38米处放置了传感器,检测底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变化,记录了由7月1日至7月31日的数据,不考虑天文潮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开头高的为海水温度,低的为海平面高度,作图趋势更为准确)
1.7月10日至7月13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分析】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等的共同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风向偏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南半球风向偏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高空的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7月10日至7月13日期间,该时间段海平面和底层水温(水深38米)同步降低,这种变化通常与离岸风(即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有关,“离岸风加强→海水离岸流加强→海平面下降→底层海水补偿大陆架海水→大陆架水温降低”。7月,在海南岛“东面大陆架”,离岸风通常会从陆地的西南方向吹向海洋的东北方,因此,可以推断出这段时间内海南岛东部海域的风向是西南风,D正确,AB错误。
“西北风”也是离岸风,但7月海南岛风出现连续4天的西北风且风力较强劲的概率极小,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南岛东部海域的风向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如图示意南半球某海岸线附近某时刻等压线分布(此刻甲处海陆风的风向和风力如图所示,乙、丙两处代表风向和风力的箭头只有一个正确)。据此完成2﹣2题。
2.图示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此刻风向和风力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高空的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与风向垂直,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解答】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致时,与陆地甲处相比,海面摩擦力较小,风力更大;摩擦力小,水平气流偏转角度更大,故图示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此刻风向和风力的是②,B正确。
与②相比,④风力较小,故D错误。
①③偏转角度较小,AC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等压线判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家住扬州的王同学利用暑假和家人一起去拉萨旅行,完成3﹣3题。
3.如图中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是(单位:hPa)(  )
A.
B.
C.
D.
【分析】在近地面,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的影响,还要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近地面风向总是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中的风基本不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主要取决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可偏至平行于等压线.
【解答】解:风向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受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近地面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有一夹角。高空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大气运动的原因和风的受力分析,获取图中信息即可.
家住扬州的王同学利用暑假和家人一起去拉萨旅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4题。
4.在扬州飞往拉萨途中,小王发现飞机顺风飞行,此时高压在飞机前行方向的(  )
A.前方 B.后方 C.左侧 D.右侧
【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与风向垂直,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高空气流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受到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最终风向和等压线斜交。
【解答】解:由于高空不受摩擦力的影响,高空中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根据材料可知,王同学在南京飞往拉萨途中发现飞机顺风飞行,其飞行方向为西,说明高空为西风,可以判断高空中的高压在飞机前行方向的右侧,低压在飞机前行方向的左侧,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高低压位置的判断,属于基础题,掌握判断方法即可解答。
卡雷拉将军湖(46°S,72°W)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是南美洲第二大淡水湖。森特前往该湖游玩,并撰写游记(节选如下)真实地记录在当地的见闻。据此完成5﹣7题。
我们乘船进入湖中的米罗顿洞穴群……光线透过澄净的水面折射到大理石岩壁上,呈现出梦幻般的色彩。向导说,我们正巧赶上每年最佳观赏时段,因为此时这里的洞穴最大程度地露出湖面。
5.该湖所在地区(  )
A.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
B.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地带,降水少
C.受副极地低压带控制,降水多
D.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降水多
【分析】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高纬极地东风带。
【解答】解:卡雷拉将军湖位于南纬46°,这个纬度不受副热带高压带的直接影响,A错误。
卡雷拉将军湖位于南纬46°,这个纬度也不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D错误。
卡雷拉将军湖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这个位置通常会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然而,由于安第斯山脉的地形作用,该地区实际上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地带,这会导致降水量减少,B正确。
虽然该地区的纬度较高,但并不意味着它直接受到副极地低压带的控制,事实上,副极地低压带主要影响的是更高纬度的地区,而卡雷拉将军湖并不位于这样的区域内,C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卡雷拉将军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6.森特前往该湖游玩的时间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分析】旅游资源的欣赏方法很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高大雄伟的山峰要远眺;地貌的酷似造型要在特定的位置;峡谷幽洞、一线天要置身其中近观;瀑布在适当距离仰视;江河湖海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瞰远望;小的湖沼池塘要低临近观俯视;山水有机组合要乘船沿水路观两岸风景;佛光、海市蜃楼等气象景观要抓住最佳时机等。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森特前往的时间是洞穴最大程度露出湖面的时候。且该地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不适合游玩,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这应该是当地的旱季或夏季,在南半球,夏季通常从12月开始到次年的2月结束,因此,森特前往游玩的时间可能是南半球的夏季,大约在12月到次年2月之间,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旅游景观的欣赏时间,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7.根据森特的游玩见闻,可推知米罗顿洞穴群的形成过程是(  )
A.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冰川侵蚀
C.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下降—冰川侵蚀
D.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解:根据森特的游玩见闻,米罗顿洞穴群位于湖中的水下,每年在特定时段露出湖面,这表明洞穴的形成与水位变化有关,由于卡雷拉将军湖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该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地壳抬升和侵蚀作用,因此,洞穴群的形成过程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岩石通过沉积、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固体岩石,其次由于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原岩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新的岩石,如大理石,然后安第斯山脉的造山运动导致地壳抬升,使得原本在地表以下的岩石暴露出来,最后暴露的岩石受到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侵蚀,形成洞穴和其他侵蚀地貌。因此,米罗顿洞穴群的形成过程最符合选项A“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A正确。
其他选项中提到的岩浆活动和冰川侵蚀在描述中没有提及,且不太符合该地理位置的地质背景,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米罗顿洞穴群的形成过程,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北大西洋涛动(NAO),指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之间气压差的变化过程,当气压差变大时,NAO增强,反之则弱。其增强或减弱都将会改变欧洲、美国乃至全球的大气状况。若冬季NAO较弱,则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就较大,反之则小。受此影响,我国东部春季降水的发生时间和集中区域也出现相应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关于北大西洋涛动的推测,正确的是(  )
A.冰岛低压气压值高于多年平均值时,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强
B.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强时,墨西哥湾区域海﹣气相互作用较活跃
C.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弱时,北美洲东北部及格陵兰岛冰川的面积增加
D.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弱时,地中海地区降水高于平均值,气温低于平均值
【分析】北大西洋涛动是由沃克在上世纪20年代首先提出的,有人用亚速尔群岛的蓬塔代尔加达斯和冰岛的阿库雷里之间的气压基,作为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发现秋、冬季高指数时,大西洋上西风增强,墨西哥湾流加强;到了冬、春季时,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和美国东部高温,而加拿大东岸和格陵兰西海岸低温。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大西洋涛动(NAO),指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之间气压差的变化过程,当气压差变大时,NAO增强,西风增强;反之则弱。当冰岛低压气压值高于多年平均值时,说明气压差变小,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弱,A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强时,气压差变大,西风增强,北大西洋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增强,墨西哥湾区域海﹣气相互作用较活跃,B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弱时,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同时拉布拉多寒流也将减弱,影响的北美洲东北部及格陵兰西岸相对温暖,北美洲东北部及格陵兰岛冰川的面积减少,C错误。
北大西洋涛动强度较弱时,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地中海地区降水减少,气温降低,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北大西洋涛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读图。完成9﹣9题。
9.图中四地天气状况,最可能的是(  )
A.丁地气压高于内地 B.乙地风力大于甲地
C.丙、丁正值晴朗天气 D.乙、丁正值阴雨天气
【分析】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黑三角既是冷锋还表示冷锋前进的方向;黑半圆即表示暖锋,还表示暖锋前进的方向。冷锋是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并推动暖气团移动;冷锋过境会产生降温、阴雨、大风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是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并推动冷气团移动;暖锋过境时容易产生连绵阴雨,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等压线数值内大外小为高压,从气流来说是反气旋;反气旋的气流为北顺南逆辐散,气流下沉,气温升高,天气晴朗。等压线数值内小外大为低压,从气流来说是气旋;气旋的气流为北逆南顺辐合,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
【解答】解:由图中等温线在山脉处弯曲可知,弯曲的原因是山脉地势高形成低温区,根据等高线的弯曲规律“凸高为低”可知,等温线自北向南温度下降,故可知该地为南半球;图中天气系统是南半球锋面气旋,丁地位于气旋中心(低压中心),丁处气压低于丙地,A错误。
甲地位于峡谷地区,受狭管效应影响,风速大于乙地,B错误。
丁地位于低压中心,气流上升,正值阴雨天气;乙位于冷锋锋后,故可能出现阴雨天气,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在温度等其它因子相近的情况下,湿空气比干空气密度小,当干空气向湿空气移动时,会将湿空气强迫抬升,形成类似冷锋的天气过程。这类锋线过境会出现湿度的显著下降(温度不会明显下降),因此称为“干线”。如图示意某区域近地面天气图。据此完成10﹣10题。
10.图示区域的天气系统是(  )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分析】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
(1)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天气变化: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2)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天气变化: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顺时针。
(4)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顺时针辐散;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解答】解:据图可知,在“干线”的东西两侧存在冷暖气团相遇,并且干线西侧盛行偏北风,故为冷锋,干线东侧盛行偏南风,故为暖锋。据课本知识可知,锋面往往与气旋结合形成锋面气旋,图中显示气旋系统;据图示各点风向可知,气旋中水平气流按逆时针风向旋转,故判断为北半球的气旋图。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文字材料背景和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调动、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在温度等其它因子相近的情况下,湿空气比干空气密度小,当干空气向湿空气移动时,会将湿空气强迫抬升,形成锋;这类锋线通常称为“干线”。如图示意某区域近地面天气图。据此完成11﹣11题。
11.干线过境时,会导致过境区域附近(  )
A.气温增高 B.气流上升 C.降水减少 D.风力增大
【分析】锋面气旋的判读方法: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高压脊不能形成锋面;低压槽的低纬度一侧被暖气团控制,高纬一侧被冷气团控制;锋面气旋中,偏左或偏西一侧为冷锋,偏右或偏东一侧为暖锋;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旋转方向一致;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
【解答】解:由图可知,“干线”两侧温度接近,且锋线附近气温较高,干线过境时气温不会增高,A错误。
西侧空气为干空气,且为偏西风,主动向东侧的湿空气移动,使该线附近湿空气强迫上升,形成“干线”,B正确。
“干线”过境会出现湿空气上升,降水增多,C错误。
两侧温差较小,风力较小,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2.(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末)如图分别为我国南方某区域中S、T两地和M、N两地间海平面气压变化图(S地位于T地西北,M地位于N地西南)。读图,回答小题。未来几天,S地的天气变化过程最可能是(  )
A.天气晴朗,气压升高
B.连续阴雨后,气温升高
C.黄沙满天,湿度降低
D.狂风暴雨后,气温降低
【分析】冷锋是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并推动暖气团移动;冷锋过境会产生降温、阴雨、大风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是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并推动冷气团移动;暖锋过境时容易产生连绵阴雨,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等压线数值内大外小为高压,从气流来说是反气旋;反气旋的气流为北顺南逆辐散,中心气流下沉,气温升高,天气晴朗。等压线数值内小外大为低压,从气流来说是气旋;气旋的气流为北逆南顺辐合,中心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
【解答】解:依据题干中气压的分布规律,且S地位于T地西北,M地位于N地西南,据此画图如下:
,所以该图为锋面气旋的一部分;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辐合,西侧是暖锋,东侧是暖锋;S地位于暖锋锋前,可能会出现连续性阴雨,暖锋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升高,B正确。
天气晴朗,气压升高是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A错误。
黄沙满天、湿度降低与冷锋有关,C错误。
狂风暴雨后,气温降低与冷锋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的判断,属于基础题,根据题干内容画图比较简单明了。
近地面大气中的臭氧是在静稳大气环境下,人类排放的氮氧化物受阳光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对人体有危害。某市地处华北平原,城区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如图示意某次冷锋锋线过境前后该市城郊M气象站测得的臭氧体积分数、气温、风向和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13﹣13题。
13.此次冷锋锋线经过M气象站的时刻出现在(  )
A.22日13﹣14时 B.22日16﹣17时
C.22日21﹣22时 D.23日0﹣1时
【分析】冷锋过境前的天气: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过境时的天气: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雨雪,气压升高等天气(雨区在冷锋锋后);过境后的天气: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解答】解:根据图可知,在22日16﹣17时之前,气温较高,风向为南风,风速较小;22日16﹣17时之后,气温下降,风向变为北风,风速增大。综合上述分析可知,22日16﹣17时是冷锋锋线经过M气象站的时刻,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锋面系统与天气,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昆明准静止锋是影响云贵高原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冬、春季表现最为突出。研究人员根据锋面活动的位置,选取昆明、沾益、贵阳3个站点,将昆明准静止锋细化为3类(图1)。c类准静止锋出现次数最多,占46.0%,b类准静止锋占40.0%,a类准静止锋仅占14.0%。图2示意昆明、沾益、贵阳三地冬季8时阴天日数年际变化统计。据此完成14﹣15题。
14.研究人员确定准静止锋位置的依据正确的是(  )
A.锋线以东东南风、锋线以西西北风
B.锋线附近等压线稀疏
C.卫星云图中西部云系和东部晴空分界
D.锋线附近等温线密集
【分析】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解答】解:读图中的准静止锋位置可知,三条锋线均为西北—东南走向,锋线东(北)侧为冷气团,西(南)侧为暖气团,两侧气流均流向锋线附近,即锋线以东是东北风,锋线以西是西南风,A错误。
根据锋的形成可知,锋线附近冷暖气团相遇,气压差异大,等压线密集,B错误。
锋线东侧为冷气团控制区域,多阴雨天气,气温低,锋线西侧为暖气团控制区域,多晴朗天气,气温较高,所以锋线附近气温差异大,等温线密集,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锋面系统与天气,属于知识性试题,关键是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锋面系统与天气的相关知识。
15.上右图中统计数据与三地对应正确的是(  )
A.甲—昆明,乙—贵阳,丙—沾益
B.甲—昆明,乙—沾益,丙—贵阳
C.甲—贵阳,乙—沾益,丙—昆明
D.甲—贵阳,乙—昆明,丙—沾益
【分析】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解答】解:阅读图2可知,c类准静止锋出现频次最高,而图1中的贵阳位于c类准静止锋锋线东北侧,多为冷气团控制,多阴雨天气,所以丙为贵阳;图2中b类准静止锋出现频次较c类稍低,而昆明位于b类准静止锋锋线的西南侧,多为暖气团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甲为昆明,进而可推出乙为沾益,故B对,ACD错。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锋面系统与天气,难度一般,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解答题(共5小题)
16.(2024秋 永泰县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半球西风带冬季南移,受青藏高原阻挡,海拔4000米以下西风气流产生分支,形成南北两支绕行气流。北支气流从青藏高原北侧绕流后转为西北气流,部分经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流向太平洋,另一部分南下与南支绕行气流于四川盆地东部汇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辐合带,如图1所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因空气短缺,低压较低,风速极小空气稳定而形成“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材料二 南北支绕行气流呈显著负相关,其强弱变化用绕流指数表示。绕行气流的强弱变化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大部地区的冬季气候。图2为1979﹣2019年西风绕流指数变化与我国南方地区冬季降水、气温距平值变化示意(正值表示绕流增强、降水偏多、气温偏高,负值表示绕流减弱、降水偏少、气温偏低)。
(1)说明西风气流受青藏高原阻挡形成的南北支气流绕行前后的性质变化。
(2)从地形对西风气流的阻挡、分流和绕行作用,说明四川盆地“死水区”云雾天气的形成过程。
(3)说明1979﹣2019年南北支绕行气流强弱变化对我国南方冬季气候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分析】(1)西风气流受青藏高原阻挡形成的南北支气流绕行前后的性质变化从气温、干燥度等角度分析。
(2)云雾天气的形成从降温、水汽、凝结核等角度分析。
(3)1979﹣2019年南北支绕行气流强弱变化对我国南方冬季气候的原因从地形、南北环流变化、气温和降水变化等角度分析。
【解答】暖解:(1)据材料可知,北支气流从青藏高原北侧绕流后转为西北气流,部分经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流向太平洋,另一部分南下与南支绕行气流于四川盆地东部汇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辐合带;从图片信息可知,南支气流从低纬吹来,所以气温较高,且经过水汽相对丰富的南亚地区,携带温暖的水汽,较为暖湿;北支气流从内陆吹来,且从高纬度地区来,气温较低,较为干燥。
(2)据材料可知,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因空气短缺,低压较低,风速极小空气稳定而形成“死水区”,多云雾天气,所以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因空气短缺,低压较低,风速极小,空气稳定,云雾也不易扩散;据所学知识可知,雾形成所需要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增加水汽含量;北半球西风气流受青藏高原阻挡,分为南北两支,冬季,西风气流南移,其南支气流沿青藏高原南缘向东移动,带来暖湿气流;北支气流来自高纬,性质为干冷,南北两支绕行气流在四川盆地东部汇合,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被迫上升,其中的水汽冷凝形成云雾天气。
(3)据材料可知,正值表示绕流增强、降水偏多、气温偏高,负值表示绕流减弱、降水偏少、气温偏低,所以当南北支环流较强时,气温偏高明显,降水偏多;当南北支环流较弱时,降水偏少,气温偏低;北半球西风气流受青藏高原阻挡,分为南北两支,冬季,西风气流南移,其南支气流沿青藏高原南缘向东移动,带来暖湿气流;北支气流从内陆吹来,气温较低,较为干燥;南北支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被迫上升,其中的水汽冷凝形成降水,水汽凝结放热,会使得我国南方冬季气温偏高;当南北支环流较弱时,则冷暖气流交汇少,不易产生降水,则此时我国南方冬季气温会偏低。
故答案为:
(1)青藏高原的阻挡使得低空西风急流分支成南支气流和北支气流,南支气流从低纬吹来,气温较高,较为暖湿;北支气流从内陆吹来,气温较低,较为干燥。
(2)南北两支绕行气流在四川盆地东部汇合,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被迫上升,冷凝形成云雾天气;四川盆地是盆地地形,云雾不易扩散;且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因空气短缺,低压较低,风速极小空气稳定,风力小,云雾也不易扩散。
(3)1979﹣2019年南北支绕行气流强弱变化大,当南北支环流较强时,气温偏高明显,降水偏多;当南北支环流较弱时,降水偏少,气温偏低。
原因:当南北支环流较强时,南北两支绕行气流在四川盆地东部汇合,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被迫上升,冷凝形成降水,水汽凝结放热,会使得气温偏高;当南北支环流较弱时,泠暖气气流交汇少,冷凝形成降水少,气温偏低。
【点评】本题以南北两支绕行气流为材料,涉及云雾天气的形成、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7.(2024秋 仓山区校级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4月4日,受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团的共同影响,江西省自北向南经历了一次区域性降水过程,8:00南昌市受锋面影响出现雷暴天气。如图为4日8:00江西省及其周边地区风向及风力示意图。
(1)用锋面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锋面,并解释该锋面形成的原因。
(2)雷暴是指在大气不稳定时发生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强烈的气流抬升会带来短时间的强降水。分析锋面在此次雷暴天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分析】(1)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是冷锋。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雨雪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湿度明显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冷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后。
(2)雷暴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汽,不稳定的大气和上升运动,雷暴是发生于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形成雷暴的积雨云发展旺盛,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松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很复杂,但总的说来,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云的中、下部以负电荷为主,云的下部前方的强烈上升流中还有一范围小的正电区。因此,云的上.下之间形成﹣个电位差,当电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放电,这就是平常所见得闪电现象,放电过程中,闪道中的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当云层很低时,有时可形成云地间放电,这就是雷击,因此,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
【解答】解:(1)根据“4月4日,受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团的共同影响,江西省自北向南经历了一次区域性降水过程”分析,锋面自北向南运动,应该是冷锋过境,8:00南昌市受锋面影响出现雷暴天气应该是冷锋过境时。结合图中偏北风、偏南风(西南暖湿气团)画出锋面位置如下:
锋面形成的原因是4月北方干冷空气南下,冷空气风力大,势力较强;南下时与西南暖湿气团相遇,暖湿气团被迫抬升,形成冷锋。
(2)据“雷暴是指在大气不稳定时发生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强烈的气流抬升会带来短时间的强降水”判断,雷暴形成需要不稳定的大气环境,且伴随强烈的上升气流。锋面过境时,锋面附近温差较大,气压差大,大气层不稳定;冷暖气团交汇,暖湿气团被迫抬升,可以形成上升气流;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空气受热进一步抬升空气,促进强对流的形成,引发雷暴天气。
故答案为:
(1)北方干冷空气南下,风力大,势力强;与西南暖湿气团相遇,暖湿气团被迫抬升,形成冷锋。
(2)锋面过境时,大气层不稳定;冷暖气团交汇,暖湿气团被迫抬升;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进一步抬升空气,促进强对流的形成,引发雷暴天气。
【点评】本题以江西省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锋面、雷暴天气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18.(2024秋 连城县校级月考)如图为世界某局部区域某月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据图判断该区域所处季节并说明理由。
(2)简述影响该区域的主要风带的形成过程。
(3)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对甲地降水量的影响。
【分析】(1)由于海陆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往往形成低气压;冬季陆地降温快于海洋,往往形成高气压。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其中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高压)最为强盛,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
(2)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高纬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又称中纬西风,由南北纬30度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南北纬60度附近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盛行西风在北半球右偏为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为西北风。
(3)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海陆因素、大气环流、洋流、天气等。
【解答】解:(1)根据图中等压线状况判断,陆地内部形成高压中心,同纬度海洋形成低压中心,表明大陆内部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以判断此时的季节为冬季。
(2)图示纬度位于30°~60°纬线之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西风带形成的动力是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的气压差,气流向副极地低压带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带。
(3)甲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控制甲地,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少;冬季由于盛行西风带南移,西风由海洋吹来,带来丰富水汽,遇冷凝结形成大量降水。
故答案为:
(1)冬季。理由:陆地形成高压中心,海洋形成低压中心。
(2)影响该区域的主要风带为西风带,该风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受副热带高压的驱动,气流向高纬度地区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不断发生偏转,形成了西南风,因此称为西风带。
(3)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甲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南移,甲地区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点评】本大题以世界某局部区域某月气压分布图为材料,涉及气压带和风带、影响降水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9.(2023 三元区校级一模)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5、6月偏强,9、10月偏弱,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偏短,出现了罕见的夏秋连旱。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有着密切关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主要取决于其自身和冷空气强度。下图示意正常年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进南退与雨区位置。
(1)在上图中找出我国正常年份梅雨的合理位置,并在相应虚线框内填涂阴影。
(2)归纳上图中四个雨区共同的位置特征并说明原因。
(3)从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动角度。说明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连旱的原因。
【分析】(1)我国东部季风区深受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雨带自南向北推移,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登陆,雨季开始;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梅雨准静止锋;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雨带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2)四个雨区共同的位置特征及原因主要从夏季风风向、地形特点、副高位置等方面分析。
(3)由于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盛,初夏高压登陆迅速且西伸北进,控制我国南方大部分区域,则雨带迅速由南往北推进,由于雨带在南部停留的时间短,而在东北、华北停留时间较长,则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降水较常年少,气候干旱;而东北、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形成北涝南旱的特点。
【解答】解:(1)正常年份夏季风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登陆,我国的雨季开始;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梅雨准静止锋;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结合时间,在相应虚线框内填涂阴影即可。
(2)夏季风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带来陆地受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抬升作用,在东部季风区形成大量降水。锋面雨带同样也受到我国地势的影响,集中在东部季风区。同时,我国锋面雨带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巨大,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北移和加强,从海洋上来的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北进,而北方来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锋形成的降雨带也随之逐渐北上。
(3)就平均状况而言,副高与锋面雨带的位置,如下:春末,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常位于华南。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25°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锋面雨带怎么形成的7﹣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30°,雨带随之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有的年份,夏季副高势力偏弱(夏季风势力较弱)时:副高位置持续偏南,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有的年份,夏季副高势力偏强(夏季风势力较强)时: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材料中,2022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5、6月偏强,9、10月偏弱,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偏短,出现了罕见的夏秋连旱。结合锋面雨带和副热带高压脊的变动关系,解释锋面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短暂即可。
故答案为:
(1)
(2)四个雨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北侧。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北移和加强,从海洋上来的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北进,而北方来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锋形成的降雨带也随之逐渐北上。
(3)2022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5、6月偏强,此时副热带高压脊被冷空气阻挡在我国南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夏季较往常干旱;待9、10月冷空气偏弱时,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秋季持续干旱。
【点评】本大题以锋面雨带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季风环流、准静止锋、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20.(2024春 福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贵准静止锋是影响贵州地区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云贵准静止锋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主要存在于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其中冬季有41.6%为准静止锋天气影响。根据冷暖空气位置和强度的对峙情况往往造成不同的准静止锋锋向分布(如图所示),根据上述定义将锋向分为三类,即南北型、西北—东南型和东西型。
(1)从图中三条线中选择一处准确绘出南北型准静止锋符号。
(2)分别说出受南北型准静止锋控制时,昆明和贵阳的天气特征。
【分析】(1)华南准静止锋主要活动于中国华南一带,多为冷空气南下后受南岭山脉的阻挡等所致,是影响中国华南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
(2)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昆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天气晴朗;贵阳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多阴雨天气。
【解答】解:(1)由材料“冷暖空气位置和强度的对峙情况往往造成不同的准静止锋锋向分布”结合图形可知,南北型准静止锋应为冷暖势力更强大,对峙强度更大的锋面。由此可知,由于北方南下的冷气团势力更强盛,形成的准静止锋分布的纬度位置更低;纬度低,此处受暖气团影响大,暖气团势力强盛;冷暖气团势力强度大,锋线两侧温差大,对峙强度更大。故南北型准静止锋如图所示:
(2)读图,南北型锋向的准静止锋分布的位置更偏南,锋线及锋面在昆明以西,受单一暖气图的影响,昆明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贵阳处在锋面的下方,受冷气团的影响,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暖气团抬升成云致雨,阴雨绵绵。
故答案为:
(1)
(2)昆明:气温较高或温暖,天气晴朗,气压较低;贵阳:气温较低,阴雨绵绵或连续性降水(只写降水不得分)气压较高。
【点评】本题以云贵地区锋面分布图为背景,涉及南北型准静止锋位置的判断及对天气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