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课预习衔接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一.选择题(共21小题)1.(2024秋 仓山区校级月考)如图表示某面积大国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指标(%)。据此完成该国最有可能为( )A.中国 B.俄罗斯 C.澳大利亚 D.印度2.(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关于A、B两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B.都是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C.地形分布都是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D.都有大面积热带沙漠分布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历时163天,行程6万余海里,于2023年4月6日返回上海。这次南极科考气象部门共有4名队员随队,除1名返回外,还有3名队员继续值守,执行为期一年的常规气象观测任务。南极科考站分为常年站、夏季站和无人自动观测站。读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泰山站在昆仑站的( )A.南方 B.西方 C.东方 D.北方4.我国南极科考站中适宜三名队员值守的是( )A.泰山站 B.昆仑站C.中山站 D.罗斯海新站5.为保障全年电力供应,除柴油发电机外,常年站还宜配备( )A.潮汐发电机 B.风力发电机C.地热发电机 D.水力发电机2024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74°56'S,163°42'E)开站,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海区的考察站。建设过程中面临着高寒、强风、强辐射等恶劣环境,特别是下降风(从南极大陆内部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海域俯冲下来的强风)的影响较大。秦岭站主体设计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造型,采用模块化制作现场拼装建设方式。如图1为秦岭站位置示意图,如图2为秦岭站景观图。据此完成6﹣6题。6.下面关于秦岭站说法正确的是( )A.模块化拼装的生态作用是提高科考站建设效率B.秦岭科考站位于秦岭山脉的西南方向C.秦岭科考站的当地地方时比北京地方时(116°E)早三个多小时D.南极下降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汽含量差异大中国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市同处瑞丽江河谷,隔江相望。瑞丽市经济以二、三产业为 主,木姐市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口岸交流频繁,密切的经济合作推动着两市协同发展。据此完成下列小题。7.造成木姐市和瑞丽市经济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位置 B.地形类型 C.资源禀赋 D.生产水平陕西省紫阳县地处秦岭以南、汉江之滨,板岩资源丰富。当地石板房就地取材,多“以石头为墙、以木为架、以薄石板为瓦”,结实耐用,冬暖夏凉,具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图为当地石板房景观。完成8﹣9题。8.石板房是当地人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依”的生态观融入建筑的杰作,体现了区域的( )A.整体性 B.稳定性 C.关联性 D.差异性9.对当地石板房的建筑特点解释合理的是( )A.石板为瓦:收集雨水 B.以木为架:通风透气C.石头为墙:隔热防火 D.石质地板:防渗防滑希腊萨索斯岛历史悠久,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渐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生活设施完善。图示意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据此完成10﹣11题。10.根据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推测该岛( )A.冬季寒冷 B.地形起伏大C.植被稀疏 D.旱灾频率高11.“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发展的影响是( )①提高旅游舒适度,促进旅游业发展②古镇人口流失,传统文化传承后继乏人③破坏旅游资源,独特性的保护不足④降低游客的出行成本,有利于增加客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广东省县域范围内村镇聚落体系根据区位条件差异,划分远郊型、近郊型、城区型和山区型,其中远郊型、近郊型和城区型分别处于城镇化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如图示意广东省海拔差异,村镇聚落体系的四种类型。据此完成12﹣14题。12.粤北地区村镇聚落体系最可能是( )A.城区型 B.近郊型 C.远郊型 D.山区型13.广东近郊型村镇聚落体系的特征可能为( )①村镇规模数量较少②城乡用地混杂发展③村镇数量相对稳定④村镇呈现“空心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4.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广东城区型村镇聚落体系应重点( )A.升级改造融入城市整体发展B.积极承接城区技术和产业转移C.保留生态屏障发展生态旅游D.发挥山地乡村的农业经济价值小天鹅是长途迁徙鸟类,其越冬地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水体、草地、泥滩、农田、建设用地等,洞庭湖是我国优越的候鸟栖息地,其水位季节变化明显,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差异较大。下表为洞庭湖某越冬地2014年和2016年相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表(注:表中1.82%表示2014~2016年有1.82%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读表,完成下面小题。2016年 2014年 建设用地 林地 水体 草地 泥滩 农田建设用地 68.49% 0.31% 4.60% 7.5% 3.23% 15.83%林地 1.82% 70.66% 5.88% 12.76% 1.94% 6.99%水体 0.15% 0.07% 86.46% 3.93% 5.79% 3.60%草地 0.12% 0.10% 16.85% 77.36% 3.22% 2.35%泥滩 0.88% 0.11% 58.62% 8.90% 13.48% 18.00%农田 2.55% 0.73% 1.17% 4.64% 1.17% 89.75%15.由表可知,2014~2016年洞庭湖该越冬地的建设用地主要转变为( )A.农田 B.草地 C.水体 D.泥滩16.洞庭湖越冬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是( )A.水体的保留率最高B.泥滩的转变率最高C.农田主要转变为泥滩D.林地转变为草地面积最小17.洞庭湖成为小天鹅越冬理想栖息地的原因不包括( )A.冬季气温高 B.栖息地面积大C.食物来源丰富 D.人类活动干扰少位于粤东北的林寨四角楼是典型的客家围屋(见图)。建造过程中先用石块砌筑起墙基,接着用掺以小石子和糯米汁的生土夯筑而成,并在建筑的四个角加建高出房屋一至二层的瞭望阁楼。完成18﹣19题。18.林寨四角楼最佳选址是( )A.朝东陡坡 B.朝西陡坡 C.朝北缓坡 D.朝南缓坡19.客家围屋体现的地域文化主要是( )A.重农轻商 B.社会公平 C.人地和谐 D.御外凝内为研究某退耕地的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关系,科研人员于2019年在该地选取四个径流条件相同的小区域,种植油松(乔木)、沙棘(灌木)、达乌里胡枝子(灌木)、赖草(草本)等耐旱的原生植被。如表示意2019~2022年夏季5次降水(降水强度相差不大)后测定的四个小区域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关系。据此完成20﹣21题。降水 场次 测定时间 降水量(mm) 径流量(L)甲 乙 丙 丁油松+沙棘 油松 达乌里胡枝子+赖草 沙棘1 2019年 23 148 208 198 1182 2020年 45 151 161 160 1323 2021年 35 61 74 63 664 2022年 33 91 76 145 705 2 022年 13 10 28 37 4020.该退耕地最可能位于( )A.东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21.第3、4场降水量相当,但第4场产生的径流量更大,主要原因可能是( )A.植被生长状况的差异 B.前期降水状况的差异C.林冠截留能力的差异 D.植被保水能力的差异二.解答题(共4小题)22.(2024 厦门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公元前5世纪,印度的雅利安人通过亚当桥来到了斯里兰卡(图)。这里森林广布。早期雅利安人聚居在降水较少的西北沿海地区,刀耕火种,依赖降雨种植粮食。随着人口增长,雅利安人的居住地逐渐扩展到岛屿北部平原。公元3﹣10世纪,雅利安人修筑众多蓄水池,并逐步形成庞大的堤坝—水渠—蓄水池—水库灌溉系统,斯里兰卡进入繁荣的农业文明时期。20世纪70年代,马哈威利河调水工程启动。该工程预计2024年完工,建成后可向北部供水,使蓄水池一年四季均能蓄满。(1)解释早期登岛的雅利安人仅居住在斯里兰卡岛西北沿海平原的现象。(2)说明公元3﹣10世纪雅利安人在斯里兰卡岛北部地区建设大灌溉系统的原因(3)说明斯里兰卡岛北部地区通常每年只能种一季粮食的自然原因,并分析马哈威利河调水工程建成后斯里兰卡岛北部粮食产量的变化。23.(2024 德化县校级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印度东北部的偏远山区,卡西族部落创造了活树根桥(如图)(建桥的原材料是有高弹性的气生根的印度榕树或橡胶树,通过引导树根沿着竹子脚手架生长,经过15到30年连接成桥。与现代建筑材料不同,活树根桥结构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有韧性,遭受风暴和洪水的泛滥,桥体岿然不动。现存最久的活树根桥已有50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完美利用大自然的典范。结合区域环境特征,简述当地建活树根桥并使用至今的原因。24.(2024春 台江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俄罗斯亚马尔半岛的涅涅茨人自古以驯养驯鹿为生。驯鹿能刨食雪下一定深度的苔原植被并适宜在较寒冷的地带生活。涅涅茨人每年随驯鹿南北迁徙,在迁徙途中会生食少量富含维生素的鲜鹿肉。21世纪初,随着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亚马尔半岛传统的驯鹿游牧业受到了冲击。2017年12月8日,中俄亚马尔项目产出的天然气首次由LNG(液化天然气)船通过北方航道(北冰洋 白令海峡一太平洋)运往中国。如图示意亚马尔半岛及周边地理事物分布。(1)说明亚马尔半岛驯鹿迁徙方向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析涅涅茨人随驯鹿迁徙途中会生食鲜鹿肉的原因。(3)简述亚马尔半岛油气资源开发对传统游牧业的冲击。(4)分析亚马尔天然气经北方航道输往我国成为可能的原因。25.(2024 思明区校级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级堆积,形成泥炭。如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新课预习衔接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1小题)1.(2024秋 仓山区校级月考)如图表示某面积大国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指标(%)。据此完成该国最有可能为( )A.中国 B.俄罗斯 C.澳大利亚 D.印度【分析】俄罗斯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国家,四分之一面积位于乌拉尔山西侧,属于欧洲;四分之三面积位于乌拉尔山东侧,属于亚洲,但是人口分布刚好相反,欧洲部分生活了四分之三的人口,亚洲部分只生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而且居民收入水平比欧洲部分相差较大,分布相对非常分散,物流基础设施落后。【解答】解:读图可知,该国面积广阔,东部经济地带淡水资源和面积占比较大,而人口和科技主要集中在西部经济地带。中国、澳大利亚的人口和科技主要分布在东部,AC错误。印度东西部没有较大差异,D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俄罗斯人口、科技等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欧洲部分,东部的西伯利亚地区面积较大,河流多,淡水资源丰富,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区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2.(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关于A、B两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B.都是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C.地形分布都是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D.都有大面积热带沙漠分布【分析】区域地理特征主要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人口、城市化等方面考虑。【解答】解:读图可知,A为孟加拉国、B为印度,都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故A正确。孟加拉国和印度都是欠发达国家,故B错误。印度北部为山地地形、中部为平原、南部为高原,孟加拉国位于恒河三角洲,故C错误。两国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没有大面积沙漠分布,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南亚的地理环境,难度较小,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历时163天,行程6万余海里,于2023年4月6日返回上海。这次南极科考气象部门共有4名队员随队,除1名返回外,还有3名队员继续值守,执行为期一年的常规气象观测任务。南极科考站分为常年站、夏季站和无人自动观测站。读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泰山站在昆仑站的( )A.南方 B.西方 C.东方 D.北方【分析】越靠近南极点位置越靠南;距离南极点越远位置越靠北;地球自转方向为北逆南顺;取球面两点所在经线组成的小于180°的夹角,根据“头东尾西”的方法确定东西方向。【解答】解:图示泰山站与昆仑站的经度相当,说明两点接近于正南、正北的关系,BC错误。图示仑站更接近南极点,说明昆仑站在南,泰山站在北,故泰山站在昆仑站的北方,故D正确,A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方向的判断,属于基础题,读图解答问题。4.我国南极科考站中适宜三名队员值守的是( )A.泰山站 B.昆仑站C.中山站 D.罗斯海新站【分析】南极地区由于纬度高,海拔高,导致气温低,形成酷寒、烈风、干燥的气候特点,由于气候非常恶劣,目前尚无常驻人口。【解答】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南极科考站分为常年站、夏季站和无人自动观测站,则常年站的自然环境相对好,其纬度较低。图示中山站和长城站纬度较低,应为常年站,所以我国南极科考站中适宜三名队员值守的是中山站,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极科考站的特点,属于基础题,读图解答问题。5.为保障全年电力供应,除柴油发电机外,常年站还宜配备( )A.潮汐发电机 B.风力发电机C.地热发电机 D.水力发电机【分析】南极地区由于纬度高,海拔高,气候具有酷寒、烈风、干燥的气候特点。【解答】解:由于南极地区气候酷寒,沿海冰封时间长,且多雪山和浮冰,不适合潮汐发电,A错误。南极地区风力极强,为保障全年电力供应,除柴油发电机外,常年站应该配备风力发电机,B正确。南极地区地热资源不丰富,不适合地热发电,C错误。南极地区气候酷寒,水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不适合水力发电,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极地区能源的开发类型,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2024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74°56'S,163°42'E)开站,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海区的考察站。建设过程中面临着高寒、强风、强辐射等恶劣环境,特别是下降风(从南极大陆内部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海域俯冲下来的强风)的影响较大。秦岭站主体设计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造型,采用模块化制作现场拼装建设方式。如图1为秦岭站位置示意图,如图2为秦岭站景观图。据此完成6﹣6题。6.下面关于秦岭站说法正确的是( )A.模块化拼装的生态作用是提高科考站建设效率B.秦岭科考站位于秦岭山脉的西南方向C.秦岭科考站的当地地方时比北京地方时(116°E)早三个多小时D.南极下降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汽含量差异大【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角度分析;人文地理环境特征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社会(人口、城市化)、文化等角度分析。【解答】解:结合热力环流中风的形成原理,南极大陆下降风是由于南极大陆是高原大陆,海拔高,气温低,形成高压,而周围是海洋,气温相对高,形成低压,故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加之在重力作用下南极大陆冷气团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南极下降风形成和水汽含量差异大无关,D错误。模块化拼装可减少建造时间,其生态作用是减少对南极环境的破坏,不是提高科考站建设效率,A错误。结合秦岭站位于(74°56'S,163°42'E),秦岭位于(34°N,108°E)附近,秦岭科考站位于秦岭山脉的东南方向,B错误。秦岭站位于163°42'E,北京位于116°E,两地经度相差约47°,秦岭科考站当地地方时0点比北京(116°E)早三个多小时,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中国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市同处瑞丽江河谷,隔江相望。瑞丽市经济以二、三产业为 主,木姐市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口岸交流频繁,密切的经济合作推动着两市协同发展。据此完成下列小题。7.造成木姐市和瑞丽市经济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位置 B.地形类型 C.资源禀赋 D.生产水平【分析】造成木姐市和瑞丽市经济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从生产水平、产业发展、国家政策等角度分析。【解答】解:木姐市和瑞丽市“同处瑞丽江河谷,隔江相望”,地理位置相差不大,不是两地经济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河谷地形基本相同,B错误。材料没有资源的信息,但相邻的两个城市,资源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区别,C错误。瑞丽相对木姐市经济发达,生产水平不同,导致其经济结构差异,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考查了造成木姐市和瑞丽市经济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陕西省紫阳县地处秦岭以南、汉江之滨,板岩资源丰富。当地石板房就地取材,多“以石头为墙、以木为架、以薄石板为瓦”,结实耐用,冬暖夏凉,具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图为当地石板房景观。完成8﹣9题。8.石板房是当地人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依”的生态观融入建筑的杰作,体现了区域的( )A.整体性 B.稳定性 C.关联性 D.差异性【分析】区域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的特点,整体性指区域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差异性指区域与区域间存在差异;开放性是区域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性。【解答】解:结合材料可知,由于紫阳县板岩资源丰富,当地石板房就地取材,且冬暖夏凉,具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说明当地气候、石板资源在影响着房屋建设,而石板房也能反应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属于区域的整体性,故A正确,D错误。稳定性和关联性不属于区域的特征,故BC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区域特征相关知识,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对熟记区域的含义的基础知识,并能根据提供的各种数据和图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9.对当地石板房的建筑特点解释合理的是( )A.石板为瓦:收集雨水 B.以木为架:通风透气C.石头为墙:隔热防火 D.石质地板:防渗防滑【分析】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传统民居使用石材一般能够就地取材,成本较低,且建筑石材具有较好的耐久性,易于维护,保温隔热的性能较好。【解答】解:因为板岩透水性差,石板做瓦可以有效阻挡常年雨水侵袭,没有收集雨水的作用,故A错误。以木为架是为了支撑石板瓦,故B错误。石头导热性差,防火性好,石头为墙可以隔热防火,故C正确。石质地板较为光滑,不能起到防滑的作用,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地域文化与民居建筑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基础知识的了解,熟记基础知识,根据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提供的各种数据和图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希腊萨索斯岛历史悠久,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渐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生活设施完善。图示意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据此完成10﹣11题。10.根据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推测该岛( )A.冬季寒冷 B.地形起伏大C.植被稀疏 D.旱灾频率高【分析】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从气候、资源、灾害、地形、植被、河流等方面分析。【解答】解:读图可知,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依山而建,便于利用山地地形,推测该岛地形起伏大,B正确。从该岛的建筑景观,不能推测萨索斯岛古镇冬季寒冷,而且希腊地处中纬度,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不寒冷,A错误。图中植被较茂密,C错误。图中建筑屋顶坡度较大,利于排水,故干旱频率低,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区域特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1.“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发展的影响是( )①提高旅游舒适度,促进旅游业发展②古镇人口流失,传统文化传承后继乏人③破坏旅游资源,独特性的保护不足④降低游客的出行成本,有利于增加客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资源、基础设施、旅游舒适度、文化等方面分析。【解答】解:“双子镇”模式是新镇与古镇并存,对萨索斯岛发展的影响是:增加旅游资源多样性,吸引更多游客;新镇的生活设施相对完善,提高旅游舒适度,①正确。古镇人口流失到新镇,传统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②正确。古镇保留传统建筑风貌,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独特性,③错误。跟降低游客的出行成本、增加客源无关,④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广东省县域范围内村镇聚落体系根据区位条件差异,划分远郊型、近郊型、城区型和山区型,其中远郊型、近郊型和城区型分别处于城镇化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如图示意广东省海拔差异,村镇聚落体系的四种类型。据此完成12﹣14题。12.粤北地区村镇聚落体系最可能是( )A.城区型 B.近郊型 C.远郊型 D.山区型【分析】不同地形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高原、山区和平原等地形使聚落的分布产生明显差异,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呈狭长的条带状;山区聚落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具有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河流两岸;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解答】解:读图可知,粤北地区属于山区,海拔较高,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城镇化率低,村镇聚落体系最可能山区型,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粤北地区村镇聚落体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3.广东近郊型村镇聚落体系的特征可能为( )①村镇规模数量较少②城乡用地混杂发展③村镇数量相对稳定④村镇呈现“空心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分析】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大。【解答】解:近郊型村镇聚落体系发展迅速,城镇化率较高,建立县级聚落和镇级聚落共同驱动的发展模式,广东近郊型村镇聚落体系的特征可能为:②近郊型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城乡用地混杂发展;③县级聚落和镇级聚落共同驱动发展,村镇数量相对稳定,②③正确。村镇规模数量较少、村镇呈现“空心化”是城区型的村镇聚落体系的特征,在城区型村镇聚落体系中,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不断扩张,乡村地区逐渐被城市所吸纳和融合,很多乡村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这就导致了村镇斑块规模变小、数量减少,村镇呈现“空心化”,①④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广东近郊型村镇聚落体系的特征,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4.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广东城区型村镇聚落体系应重点( )A.升级改造融入城市整体发展B.积极承接城区技术和产业转移C.保留生态屏障发展生态旅游D.发挥山地乡村的农业经济价值【分析】近郊型村镇聚落体系中,建立县级聚落和镇级聚落共同驱动的发展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县城对村镇资源的过度吸引,促进县城与村镇产业差异化发展,公共服务生活圈包含村镇聚落点,有利于满足村镇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解答】解:广东城区型村镇聚落体系中乡村地区逐渐被城市所吸纳和融合,很多乡村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广东城区型村镇聚落体系应重点升级改造融入城市整体发展,A正确。积极承接城区技术和产业转移应该是近郊型村镇聚落体系,B错误。保留生态屏障发展生态旅游、发挥山地乡村的农业经济价值应该是山区型村镇聚落体系,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广东城区型村镇聚落体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小天鹅是长途迁徙鸟类,其越冬地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水体、草地、泥滩、农田、建设用地等,洞庭湖是我国优越的候鸟栖息地,其水位季节变化明显,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差异较大。下表为洞庭湖某越冬地2014年和2016年相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表(注:表中1.82%表示2014~2016年有1.82%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读表,完成下面小题。2016年 2014年 建设用地 林地 水体 草地 泥滩 农田建设用地 68.49% 0.31% 4.60% 7.5% 3.23% 15.83%林地 1.82% 70.66% 5.88% 12.76% 1.94% 6.99%水体 0.15% 0.07% 86.46% 3.93% 5.79% 3.60%草地 0.12% 0.10% 16.85% 77.36% 3.22% 2.35%泥滩 0.88% 0.11% 58.62% 8.90% 13.48% 18.00%农田 2.55% 0.73% 1.17% 4.64% 1.17% 89.75%15.由表可知,2014~2016年洞庭湖该越冬地的建设用地主要转变为( )A.农田 B.草地 C.水体 D.泥滩【分析】2014~2016年洞庭湖该越冬地的建设用地的转变主要从表格信息分析可知。【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14~2016年建设用地有68.49%保持不变,0.31%转变为林地,4.6%转变为水体,7.5%转变为草地,3.23%转变为泥滩,15.83%转变为农田,所以建设用地主要转变为农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2014~2016年洞庭湖该越冬地的建设用地的转变,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6.洞庭湖越冬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是( )A.水体的保留率最高B.泥滩的转变率最高C.农田主要转变为泥滩D.林地转变为草地面积最小【分析】洞庭湖越冬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从表格信息分析可知。【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农田的保留率最高,为89.75%,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泥潭的保留率为13.48%,转变率最高,B正确。农田主要转变为草地,C错误。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面积最小,仅占1.82%,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洞庭湖越冬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7.洞庭湖成为小天鹅越冬理想栖息地的原因不包括( )A.冬季气温高 B.栖息地面积大C.食物来源丰富 D.人类活动干扰少【分析】影响鸟类迁徙的环境因素:(1)气候:在纬度较低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候鸟较少、留鸟较多,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候鸟较多、留鸟较少;(2)日照时间: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以上或以下之后,会触发鸟类体内的某种反应机制,诱发其迁徙行为;(3)食物:食物状况是影响鸟类迁徙的重要因素。【解答】解:洞庭湖纬度低,亚热带气候,冬季气温高,A正确,不符合题意。冬季降水少,为枯水期,水位低,泥滩出露面积宽阔,候鸟栖息地面积大,B正确,不符合题意。水位下降,浅滩多,食物来源丰富,C正确,不符合题意。洞庭湖位于我国东部人口密集区,人类活动干扰大,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洞庭湖成为小天鹅越冬理想栖息地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位于粤东北的林寨四角楼是典型的客家围屋(见图)。建造过程中先用石块砌筑起墙基,接着用掺以小石子和糯米汁的生土夯筑而成,并在建筑的四个角加建高出房屋一至二层的瞭望阁楼。完成18﹣19题。18.林寨四角楼最佳选址是( )A.朝东陡坡 B.朝西陡坡 C.朝北缓坡 D.朝南缓坡【分析】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主要考虑日照时间、日照间距、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和地形等方面。【解答】解:我国位于北半球,房屋朝南利于采光;缓坡且坡度较小,利于排水,适合建造建筑物;陡坡不利于排水,坡度较大的陡坡不利于建筑物修建,故林寨四角楼最佳选址是朝南缓坡,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聚落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9.客家围屋体现的地域文化主要是( )A.重农轻商 B.社会公平 C.人地和谐 D.御外凝内【分析】地域文化对当地居民影响主要从聚落形态、生产生活、思想观念、民俗文化、礼仪交往等方面分析。【解答】解:客家围屋在建筑的四个角加建高出房屋一至二层的瞭望阁楼,目的是为了便于在高处瞭望敌情,体现了御外凝内的地域文化,D正确;没有体现重农轻商、社会公平、人地和谐的地域文化,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简单,主要考查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研究某退耕地的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关系,科研人员于2019年在该地选取四个径流条件相同的小区域,种植油松(乔木)、沙棘(灌木)、达乌里胡枝子(灌木)、赖草(草本)等耐旱的原生植被。如表示意2019~2022年夏季5次降水(降水强度相差不大)后测定的四个小区域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关系。据此完成20﹣21题。降水 场次 测定时间 降水量(mm) 径流量(L)甲 乙 丙 丁油松+沙棘 油松 达乌里胡枝子+赖草 沙棘1 2019年 23 148 208 198 1182 2020年 45 151 161 160 1323 2021年 35 61 74 63 664 2022年 33 91 76 145 705 2 022年 13 10 28 37 4020.该退耕地最可能位于( )A.东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分析】区域地理特征主要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人口、城市化等方面考虑。【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本题组研究的是退耕地的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当地种植油松、沙棘等耐旱的原生植被,说明当地气候相对干旱,水土流失较明显。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A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水土流失不严重,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气候相对干旱,水土流失严重,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区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21.第3、4场降水量相当,但第4场产生的径流量更大,主要原因可能是( )A.植被生长状况的差异 B.前期降水状况的差异C.林冠截留能力的差异 D.植被保水能力的差异【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径流量(大小以及季节变化,主要受河流补给、流域面积等因素的影响)、汛期(出现时间以及长短,主要受河流补给方式的影响)、水位(高低)、含沙量(大小,主要受流速、流域植被覆盖率、土质等因素的影响)、结冰期(有无、长短,主要受水温的影响)、流速(快慢,主要受流域地势起伏的影响)、水能(丰欠程度,主要受径流量大小以及河流落差等因素的影响)、特殊现象(凌汛、断流)等。【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正常情况下,2022年(植被种植的第4年)的植被生长状况、林冠截留能力、植被保水能力均强于2021年(植被种植的第3年),ACD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两场降水的降水量、降水强度相当,但第3场产生的径流量小于第4场,故有可能是因为第4场降水之前有降水发生,短时间内经历至少两次降水,土壤很快饱和,下渗少,地表径流量较大,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径流量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二.解答题(共4小题)22.(2024 厦门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公元前5世纪,印度的雅利安人通过亚当桥来到了斯里兰卡(图)。这里森林广布。早期雅利安人聚居在降水较少的西北沿海地区,刀耕火种,依赖降雨种植粮食。随着人口增长,雅利安人的居住地逐渐扩展到岛屿北部平原。公元3﹣10世纪,雅利安人修筑众多蓄水池,并逐步形成庞大的堤坝—水渠—蓄水池—水库灌溉系统,斯里兰卡进入繁荣的农业文明时期。20世纪70年代,马哈威利河调水工程启动。该工程预计2024年完工,建成后可向北部供水,使蓄水池一年四季均能蓄满。(1)解释早期登岛的雅利安人仅居住在斯里兰卡岛西北沿海平原的现象。(2)说明公元3﹣10世纪雅利安人在斯里兰卡岛北部地区建设大灌溉系统的原因(3)说明斯里兰卡岛北部地区通常每年只能种一季粮食的自然原因,并分析马哈威利河调水工程建成后斯里兰卡岛北部粮食产量的变化。【分析】(1)早期登岛的雅利安人仅居住在斯里兰卡岛西北沿海平原的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人口等角度分析。(2)公元3﹣10世纪雅利安人在斯里兰卡岛北部地区建设大灌溉系统的原因可以从粮食需求、自然灾害、耕地面积、灌溉水源等角度分析。(3)斯里兰卡岛北部地区通常每年只能种一季粮食的自然原因可以从蒸发量、降水量、灌溉水源等角度分析;马哈威利河调水工程建成后斯里兰卡岛北部粮食产量的变化可以从灌溉水源、土地利用、粮食产量等角度分析。【解答】解:(1)结合材料分析,斯里兰卡西北部离印度近,早期印度的雅利安人通过亚当桥来到了斯里兰卡,为早期移民的登陆地;西北部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小,降水较少,森林覆盖率低,易清除开垦;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适合开垦耕种;早期移民人口少,对耕地的需求少。(2)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利安人口逐渐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北部平原地区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斯里兰卡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分布不均,旱季和雨季分明,建设灌溉系统可以有效调节水资源,保证旱季时农田的灌溉需求,从而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水渠建设还可以扩大灌溉区域,增加耕地面积。(3)斯里兰卡岛北部地区通常每年只能种一季粮食的自然原因是由于其受到季风气候的显著影响,雨季和旱季分明,旱季期间降雨量稀少,缺乏稳定的水源用于农田灌溉,使得农民只能在雨季种植作物,即一年一季。斯里兰卡北部地区纬度低,光热充足,能满足粮食作物全年生长;调水工程将马哈威利河的河水引向原本缺水的北部地区,使得旱季也能得到充足的灌溉水源,打破季节性种植限制,有可能实现一年两季甚至更多季的种植模式;有了稳定的灌溉水源,农田的产出率将会提高,更多的土地得以利用,粮食产量自然会随之增加。故答案为:(1)离印度最近,为移民登陆地;降水少,森林覆盖率低,易清除;地势低平,适合开垦种植;人口较少,对耕地需求少。(2)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季风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堤坝、蓄水池和水库可减轻旱涝灾害,使粮食稳产、增产;水渠建设可扩大灌溉区域,增加耕地面积。(3)该地区蒸发旺盛,仅有雨季适宜种植,而雨季短暂。原因:纬度低,光热条件能满足粮食作物全年生长;(调水工程建成后,)满足作物旱季用水需求,复种指数提高,种植范围扩大,粮食产量提高。【点评】本题以斯里兰卡农业发展的材料创设情境,主要考查了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农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23.(2024 德化县校级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印度东北部的偏远山区,卡西族部落创造了活树根桥(如图)(建桥的原材料是有高弹性的气生根的印度榕树或橡胶树,通过引导树根沿着竹子脚手架生长,经过15到30年连接成桥。与现代建筑材料不同,活树根桥结构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有韧性,遭受风暴和洪水的泛滥,桥体岿然不动。现存最久的活树根桥已有50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完美利用大自然的典范。结合区域环境特征,简述当地建活树根桥并使用至今的原因。【分析】当地建活树根桥并使用至今的原因主要从人口、成本、气候、河流、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解答】解:由材料可知,在印度东北部的偏远山区,卡西族部落创造了活树根桥,当地人口稀少,经济活动量少,跨河通行需求量小;建桥的原材料是有高弹性的气生根的印度榕树或橡胶树,通过引导树根沿着竹子脚手架生长,经过15到30年连接成桥,就地取材,建桥成本低;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适合气生根的生长;当地位于山区,地势起伏大,水流湍急,山区河道窄,活树根桥横亘在河流两岸,不容易被摧毁;地处偏远山区,地形起伏大,树根桥适应强,易修建;与现代建筑材料不同,活树根桥结构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有韧性,遭受风暴和洪水的泛滥,桥体岿然不动,树干结实且富有柔韧性,气生根再生能力强,紧固且富有弹性,使用时间长,故当地建活树根桥并使用至今。故答案为:人口稀少,经济活动量少,跨河通行需求量小;就地取材,建桥成本低;热带气候,适合气生根的生长;水流湍急,山区河道窄,活树根桥横亘在河流两岸,不容易被摧毁;地处偏远山区,地形起伏大,树根桥适应强,易修建;树干结实且富有柔韧性,气生根再生能力强,紧固且富有弹性。【点评】本题以印度东北部的活树根桥为背景材料,涉及地域文化的形成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24.(2024春 台江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俄罗斯亚马尔半岛的涅涅茨人自古以驯养驯鹿为生。驯鹿能刨食雪下一定深度的苔原植被并适宜在较寒冷的地带生活。涅涅茨人每年随驯鹿南北迁徙,在迁徙途中会生食少量富含维生素的鲜鹿肉。21世纪初,随着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亚马尔半岛传统的驯鹿游牧业受到了冲击。2017年12月8日,中俄亚马尔项目产出的天然气首次由LNG(液化天然气)船通过北方航道(北冰洋 白令海峡一太平洋)运往中国。如图示意亚马尔半岛及周边地理事物分布。(1)说明亚马尔半岛驯鹿迁徙方向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析涅涅茨人随驯鹿迁徙途中会生食鲜鹿肉的原因。(3)简述亚马尔半岛油气资源开发对传统游牧业的冲击。(4)分析亚马尔天然气经北方航道输往我国成为可能的原因。【分析】对于地理规律、区位分析等基本知识的设问,答题角度一般来源于教材,只要根据教材语言结合材料分析才能得列满分,因为与材料脱节,空洞列举得分不高。亚马尔半岛地表平坦,最高点海拔90米。冬季寒冷,长达8个月。河流、湖泊众多。永冻层广布。南缘为森林苔原带,中部为苔原、草地与灌丛,北部属苔原带。居民主要为涅涅茨人,以饲养驯鹿和渔猎业为生。【解答】解:(1)驯鹿能刨食雪下一定深度的苔原植被并适宜在较寒冷的地带生活。亚马尔半岛的驯鹿在春夏季节向北迁徙,秋冬季节向南迁徙。因为冬季北方黑夜漫长,气候严寒,气温过低。冬季积雪深度较厚,驯鹿刨食困难,不能保证食物安全,故秋冬季向南迁徙。夏季南方气温回暖,有蚊虫叮咬,容易传染疾病。驯鹿适宜北方气温较低的环境,且北方夏季苔原植被丰富,食物充足所以春夏季向北迁徙。(2)涅涅茨人自古以驯养驯鹿为生,亚马尔半岛纬度高,气温低,不能生产蔬菜,迁徙途中生食鲜鹿肉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亚马尔半岛位于苔原带,植被稀少,燃料不足,不便于将鹿肉做熟。(3)天然气开发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增加了定居人口的数量,使涅涅茨人从事传统游牧业的人口减少。天然气开发破坏了苔原带的植被、水源等,使驯鹿在迁徙过程中食物来源减少。油气开发设施,如道路、管道等的建设会影响驯鹿迁徙的路线。(4)亚马尔天然气分布在北冰洋沿岸,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LNG(液化天然气)船的发明,船只破冰能力增强,北冰洋沿岸冰层的影响减弱。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北方航道通行成为可能。故答案为:(1)春夏季节向北迁徙,秋冬季节向南迁徙。冬季北方黑夜漫长,气候严寒,气温过低;冬季积雪深度较厚,刨食困难,故向南迁徙;夏季南方气温回暖(有蚊虫叮咬),驯鹿喜欢北方气温较低的环境;北方夏季苔原植被丰富,食物充足。(2)涅涅茨人以驯养驯鹿为主;亚马尔半岛纬度高,气温低,不能生产蔬菜,迁徙途中生食鲜鹿肉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亚马尔半岛位于苔原带,植被稀少,燃料不足。(3)天然气开发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使涅涅茨人从事传统游牧业的人口减少;天然气开发破坏了苔原植被、水源等,使驯鹿在迁徙过程中食物来源减少;开发设施(道路、管道等)的建设会影响驯鹿迁徙的路线。(4)科学技术的进步,LNG(液化天然气)船的发明和船只破冰能力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北方航道通行成为可能。【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分析思维,并能结合课本的相关内容,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25.(2024 思明区校级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级堆积,形成泥炭。如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不同。【解答】解: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里克海峡附近。“冷”是由于:纬度(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湿”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地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故答案为: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地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点评】本题主要根据经纬度定位,然后进行分析。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