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体的免疫调节(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1沪科版(2020)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章 人体的免疫调节(预习衔接.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1沪科版(2020)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人体的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如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
B.n为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
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
2.如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B.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将立即发生过敏反应
C.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膜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降低人体免疫功能。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是HIV的主要传播途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表面存在识别并结合HIV表面抗原的特异性受体
B.HIV侵染初期,机体中的T细胞产生抗HIV抗体清除大部分HIV
C.HIV侵染后期,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经药物治疗的HIV产妇因其乳汁中病毒含量低,最好选择母乳喂养
4.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图为细胞免疫过程的部分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的识别与呈递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B.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
C.记忆T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裂解靶细胞并消灭病原体
5.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引起的。下列与该病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肝细胞表面的某种结构相当于抗原
B.细胞因子和抗体没有参与攻击肝细胞
C.在该疾病中所发生的肝损伤是由过敏反应引起的
D.在该免疫反应的发生过程中,只有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6.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清除破伤风毒素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除细胞1外,细胞2~细胞5都能够特异性识别破伤风毒素
B.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其中细胞3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C.物质a主要分布于内环境中,能与多种抗原结合
D.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的是细胞2
7.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如图为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关系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图中的免疫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则它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作用
B.若图中的免疫细胞是浆细胞,则该免疫活性物质、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信息分子
C.若图中的免疫细胞换为甲状腺细胞,则图中表示的激素可能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D.若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是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则二者可作用于神经系统
8.如图为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形成的两类细胞都对肿瘤细胞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B.图中的抗原呈递细胞为树突状细胞,此外B细胞也具有呈递抗原的功能
C.辅助性T细胞在图中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D.可以把健康人的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9.CAR﹣T细胞免疫疗法是将从患者体内提取的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表达肿瘤嵌合抗原受体(CAR),大量扩增后输回患者体内以清除癌细胞。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CAR﹣T疗法的T细胞来源于细胞毒性T细胞
B.该疗法利用了细胞免疫和基因重组的基本原理
C.CAR﹣T细胞清除癌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D.CAR﹣T细胞上的CAR能够精准识别癌细胞
10.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IgE抗体的产生可能需要辅助性T细胞参与
B.组胺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C.肥大细胞的细胞膜上没有特异性结合IgE的受体
D.二次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
11.HA和NA是流感病毒(遗传物质为RNA)表面的两种糖蛋白,某研究小组研究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
B.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D63
C.因免疫过程产生的记忆细胞的作用,所以无须再进行预防接种
D.由图可知,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流感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
12.20世纪40年代,Medawar发现种植于眼前房的移植物可以存活较长时间,将此现象称为“免疫赦免”。人体内许多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赦免,如眼、脑、妊娠子宫等。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赦免是一个免疫“盲点”,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免疫缺陷
B.免疫赦免可能是由于特定区域的免疫细胞发生了细胞坏死
C.利用免疫抑制剂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即可使机体获得免疫赦免
D.妊娠子宫对外来胚胎的免疫赦免为胚胎移植成功提供了可能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图1为其初次侵入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后,发生的增殖过程及部分免疫反应过程(如图),a~g代表免疫细胞。图2表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1)图1中,APC称为    细胞。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据图1分析,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该T细胞为    (填图1中的字母),在该细胞与B细胞结合和    这两个信号的刺激,及    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最终使抗体数量增加。
(2)在一些新冠肺炎患者体内,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多,机体会启动“炎症风暴”,以免疫细胞的过度损伤(自杀式攻击)为代价的“背水一战”,该过程中能诱导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的细胞是    (填细胞名称),正常机体通过这种免疫过程对抗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
(3)注射疫苗是我国进行新冠预防的主要措施。疫苗是指病毒经    处理,使其失去致病性但保留抗原性,通常需要多次接种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    (填图1中的字母)细胞和抗体。2022年3月起,国家药监局陆续批准了多种新冠抗原自测产品上市,抗原检测是利用    的原理,检测病毒抗原的存在。与核酸检测相比,抗原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据图2分析,抗原检测在    时间段内进行才能得到阳性结果。
14.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免疫反应对抗该病毒。如图A是免疫系统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简图,图B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图A中的ab过程对抗该病毒,当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既快又多,抗体是由图A中细胞    (填数字)产生的,该细胞是由    细胞增殖分化来的。
(2)如果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当机体产生的抗体消灭该菌时,也会攻击心脏瓣膜细胞,导致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    病。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HIV攻击的主要对象细胞    (填数字)。
(3)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起作用的是细胞    (填数字)。
15.过敏性鼻炎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环境变应原引起的鼻黏膜慢性炎症。耐受型树突状细胞(tDC)可以通过有效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来引起免疫耐受,也能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和活化来引起免疫耐受,从而减轻上呼吸道炎症反应,部分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初始T细胞指未受抗原刺激的原始T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注:tDCs为耐受型树突状细胞,IL﹣10、IL﹣21、TGFβ、IL﹣35、IDO等均为细胞因子。
(1)B淋巴细胞除了过敏原的直接刺激外,往往还需要    (答出两点)的刺激才能迅速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只有特定的人群会发生过敏性鼻炎,且常有家族遗传史,体现该病的特点是    。
(2)初始T细胞可以分化成不同的调节性T细胞的原因是    。据图分析IL﹣10的作用具有多效性,表现为    。
(3)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其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推测糖皮质激素属于    (填“免疫增强剂”或“免疫抑制剂”)。但是大剂量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原因是    。
新课预习衔接 人体的免疫调节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如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
B.n为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
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专题】模式图;免疫调节.
【答案】D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解答】解:A、m为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的作用,A正确;
B、n为辅助性T细胞,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分泌细胞因子,起到增强免疫功能,B正确;
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C正确;
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能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如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B.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将立即发生过敏反应
C.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膜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专题】模式图;免疫调节.
【答案】B
【分析】过敏反应是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解答】解:A、图中的肥大细胞接触过敏原产生组织胺引发过敏反应,所以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A正确;
B、过敏反应是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才能发生,B错误;
C、抗体是体液免疫中的物质,图示表明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
D、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的肥大细胞接触过敏原可产生组织胺引发过敏反应,故推测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膜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免疫调节中过敏反应概念等内容的掌握情况,将所学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过程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降低人体免疫功能。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是HIV的主要传播途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表面存在识别并结合HIV表面抗原的特异性受体
B.HIV侵染初期,机体中的T细胞产生抗HIV抗体清除大部分HIV
C.HIV侵染后期,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D.经药物治疗的HIV产妇因其乳汁中病毒含量低,最好选择母乳喂养
【考点】艾滋病的传染与预防.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答案】A
【分析】1、概念: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2、HIV病毒的结构: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HIV没有细胞结构,必需寄生在T细胞中才能生存。
3、HIV的存在和传播途径: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主要是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而传染的。
【解答】解:A、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说明辅助性T细胞表面存在识别并结合HIV表面抗原的特异性受体,A正确;
B、HIV侵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可通过抗体清除大部分HIV,但侵入细胞内的HIV无法被抗体消灭,B错误;
C、HIV侵染后期,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也会大幅度降低,C错误;
D、经药治疗的HIV产妇因其乳汁中病毒含量低,但仍有病毒存在,最好不要选择母乳喂养,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艾滋病”为材料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4.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图为细胞免疫过程的部分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的识别与呈递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B.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
C.记忆T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裂解靶细胞并消灭病原体
【考点】细胞免疫.
【专题】模式图;免疫调节.
【答案】D
【分析】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当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以后,可以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此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记忆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没有机会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它们就会逐渐死亡。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它们会立即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解答】解:A、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抗原的识别与呈递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A正确;
B、据图示可知,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B正确;
C、记忆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
D、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裂解靶细胞并释放病原体,释放出的病原体与抗体结合凝聚,随后被巨噬细胞降解和清除,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5.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引起的。下列与该病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肝细胞表面的某种结构相当于抗原
B.细胞因子和抗体没有参与攻击肝细胞
C.在该疾病中所发生的肝损伤是由过敏反应引起的
D.在该免疫反应的发生过程中,只有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答案】A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
细胞免疫过程:
【解答】解: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图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肝细胞表面的某种结构结合,说明肝细胞表面的该结构相当于抗原,A正确;
B、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引起的,因此淋巴因子和抗体参与了攻击肝细胞,B错误;
C、由题意可知该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不是过敏反应,C错误;
D、在该免疫反应的发生过程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病理损伤机制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准确判断各选项。
6.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清除破伤风毒素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除细胞1外,细胞2~细胞5都能够特异性识别破伤风毒素
B.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其中细胞3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C.物质a主要分布于内环境中,能与多种抗原结合
D.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的是细胞2
【考点】体液免疫.
【专题】模式图;免疫调节.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细胞1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2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B细胞,物质a是抗体。
【解答】解:A、细胞4是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A错误;
B、细胞3是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
C、物质a是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不能与多种抗原结合,C错误;
D、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的是细胞2 辅助性T细胞,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如图为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关系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图中的免疫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则它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作用
B.若图中的免疫细胞是浆细胞,则该免疫活性物质、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信息分子
C.若图中的免疫细胞换为甲状腺细胞,则图中表示的激素可能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D.若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是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则二者可作用于神经系统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
【专题】信息转化法;免疫调节.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过程有神经细胞、免疫细胞和激素参与。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答】解:A、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可见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A正确;
B、浆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抗体不属于信息分子,B错误;
C、甲状腺细胞上含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能与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结合,促进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C正确;
D、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可作用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相关知识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8.如图为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形成的两类细胞都对肿瘤细胞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B.图中的抗原呈递细胞为树突状细胞,此外B细胞也具有呈递抗原的功能
C.辅助性T细胞在图中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D.可以把健康人的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专题】模式图;免疫调节.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TCR是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可以识别肿瘤抗原。TCR识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的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
【解答】解:A、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裂解肿瘤细胞,据图可知,与细胞毒性T细胞同时分化的一类细胞可以识别并分泌毒素作用于肿瘤细胞,故图中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形成的两类细胞都对肿瘤细胞有特异性识别作用,A正确;
B、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可以识别、呈递抗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B正确;
C、辅助性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在图中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过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C正确;
D、健康人的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会成为新的抗原而不能存活,因此不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CAR﹣T细胞免疫疗法是将从患者体内提取的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表达肿瘤嵌合抗原受体(CAR),大量扩增后输回患者体内以清除癌细胞。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CAR﹣T疗法的T细胞来源于细胞毒性T细胞
B.该疗法利用了细胞免疫和基因重组的基本原理
C.CAR﹣T细胞清除癌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D.CAR﹣T细胞上的CAR能够精准识别癌细胞
【考点】细胞免疫.
【专题】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免疫调节.
【答案】C
【分析】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解答】解:A、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CAR﹣T疗法的T细胞来源于细胞毒性T细胞,A正确;
B、CAR﹣T细胞免疫疗法是将从患者体内提取的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利用了细胞免疫和基因重组的基本原理,B正确;
C、CAR﹣T细胞清除癌细胞的过程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
D、CAR﹣T细胞表面有肿瘤嵌合抗原受体(CAR),故可以通过CAR能够精准识别癌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CAR﹣T疗法的分析,综合考查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0.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IgE抗体的产生可能需要辅助性T细胞参与
B.组胺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C.肥大细胞的细胞膜上没有特异性结合IgE的受体
D.二次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
【考点】免疫失调.
【专题】模式图;免疫调节.
【答案】C
【分析】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侵入有过敏体质的机体时,初次接触过敏原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细胞表面这时与过敏原结合,进而使靶细胞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引发过敏反应。
【解答】解:A、IgE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分泌,属于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的活化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A正确;
B、组胺能增强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当过敏原初次接触机体时,产生的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说明肥大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结合IgE的受体,C错误;
D、当机体再次接触到相同的过敏原,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会与二次过敏原特异性结合,引起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失调症,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过敏反应的成因,属于中档题。
11.HA和NA是流感病毒(遗传物质为RNA)表面的两种糖蛋白,某研究小组研究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
B.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D63
C.因免疫过程产生的记忆细胞的作用,所以无须再进行预防接种
D.由图可知,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流感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
【考点】体液免疫.
【专题】坐标曲线图;正推法;免疫调节.
【答案】C
【分析】随着抗体浓度的增加,与对照抗体组比较,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康复者的NA抗体的抑制率最高。
【解答】解:A、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康复者的NA抗体的抑制率最高,B正确;
C、不同记忆细胞寿命不同,有些需要定期接种,效果更好,C错误;
D、由图可知,选用的对照抗体对病毒的抑制率几乎为零,说明对照抗体应不能与流感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12.20世纪40年代,Medawar发现种植于眼前房的移植物可以存活较长时间,将此现象称为“免疫赦免”。人体内许多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赦免,如眼、脑、妊娠子宫等。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赦免是一个免疫“盲点”,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免疫缺陷
B.免疫赦免可能是由于特定区域的免疫细胞发生了细胞坏死
C.利用免疫抑制剂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即可使机体获得免疫赦免
D.妊娠子宫对外来胚胎的免疫赦免为胚胎移植成功提供了可能
【考点】免疫学的应用;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胚胎工程.
【答案】D
【分析】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①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②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③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④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免疫赦免是机体存在的一种适应现象,是进化的结果,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进化缺陷,A错误;
B、免疫赦免区是机体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而不产生排异反应的部位,如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该区域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死亡,属于凋亡,不是细胞坏死,B错误;
C、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够抑制免疫反应,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反应,达到免疫抑制的效果,但不能使机体获得免疫赦免,C错误;
D、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对外来胚胎的免疫赦免为胚胎移植成功提供了可能,是使胚胎移植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免疫调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将所学免疫系统组成和作用、特异性免疫过程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要点。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图1为其初次侵入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后,发生的增殖过程及部分免疫反应过程(如图),a~g代表免疫细胞。图2表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1)图1中,APC称为  抗原呈递 细胞。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据图1分析,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该T细胞为  a (填图1中的字母),在该细胞与B细胞结合和  病原体(或抗原或新冠病毒)与B细胞接触 这两个信号的刺激,及  细胞因子 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最终使抗体数量增加。
(2)在一些新冠肺炎患者体内,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多,机体会启动“炎症风暴”,以免疫细胞的过度损伤(自杀式攻击)为代价的“背水一战”,该过程中能诱导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的细胞是  细胞毒性T细胞 (填细胞名称),正常机体通过这种免疫过程对抗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防御 功能。
(3)注射疫苗是我国进行新冠预防的主要措施。疫苗是指病毒经  灭活或减毒 处理,使其失去致病性但保留抗原性,通常需要多次接种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  c、g (填图1中的字母)细胞和抗体。2022年3月起,国家药监局陆续批准了多种新冠抗原自测产品上市,抗原检测是利用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的原理,检测病毒抗原的存在。与核酸检测相比,抗原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据图2分析,抗原检测在  乙 时间段内进行才能得到阳性结果。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免疫学的应用;免疫系统的功能.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免疫调节.
【答案】(1)抗原呈递;a;病原体(或抗原或新冠病毒)与B细胞接触;细胞因子
(2)细胞毒性T细胞;防御
(3)灭活或减毒;c、g;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乙
【分析】1、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
2、据图分析,a是辅助性T细胞,b是B细胞,c是记忆B细胞,d是浆细胞,e是细胞毒性T细胞,f是细胞毒性T细胞,g是记忆T细胞。
【解答】解:(1)图1中的APC是树突状细胞,其与B细胞和巨噬细胞都称为抗原呈递细胞。据图1分析,在体液免疫过程中a为辅助性T细胞,该细胞与B细胞结合和病原体(或抗原或新冠病毒)与B细胞接触这两个信号的刺激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最终使抗体数量增加。
(2)炎症风暴过程中能诱导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的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正常机体通过这种免疫过程对抗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3)疫苗是指病毒经灭活或减毒处理,使其失去致病性但保留抗原性的物质。通常需要多次接种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c、g细胞和抗体。通过抗原检测病毒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据图2分析,由于抗原在乙时间段含量较高,其他时间段无病毒抗原,因此抗原检测只有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能得到阳性结果。
故答案为:
(1)抗原呈递;a;病原体(或抗原或新冠病毒)与B细胞接触;细胞因子
(2)细胞毒性T细胞;防御
(3)灭活或减毒;c、g;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乙
【点评】本题考查了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准确作答。
14.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免疫反应对抗该病毒。如图A是免疫系统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简图,图B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图A中的ab过程对抗该病毒,当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既快又多,抗体是由图A中细胞  ③ (填数字)产生的,该细胞是由  B细胞和记忆B 细胞增殖分化来的。
(2)如果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当机体产生的抗体消灭该菌时,也会攻击心脏瓣膜细胞,导致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  自身免疫 病。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HIV攻击的主要对象细胞  ① (填数字)。
(3)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起作用的是细胞  ⑤ (填数字)。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免疫调节.
【答案】(1)③;B细胞和记忆B
(2)自身免疫;①
(3)⑤
【分析】据图A分析可知,细胞③可以分泌抗体,属于浆细胞,则②是B细胞,细胞①是辅助性T细胞,⑤是抗原呈递细胞,④是细胞毒性T细胞,物质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体,a过程表示体液免疫,b是细胞免疫。
【解答】解:(1)新冠病毒属于胞内寄生物,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图A中的a体液免疫和b细胞免疫过程对抗该病毒;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对应图中的③;浆细胞可由B细胞(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和记忆B细胞(二次免疫)分化而来。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当机体产生的抗体消灭该菌时,也会攻击心脏瓣膜细胞,导致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自身免疫病;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HIV攻击的主要对象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对应图中的①,最终导致免疫系统被摧毁。
(3)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起作用的是细胞是树突状细胞或巨噬细胞,对应图中的⑤。
故答案为:
(1)③;B细胞和记忆B
(2)自身免疫;①
(3)⑤
【点评】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5.过敏性鼻炎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环境变应原引起的鼻黏膜慢性炎症。耐受型树突状细胞(tDC)可以通过有效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来引起免疫耐受,也能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和活化来引起免疫耐受,从而减轻上呼吸道炎症反应,部分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初始T细胞指未受抗原刺激的原始T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注:tDCs为耐受型树突状细胞,IL﹣10、IL﹣21、TGFβ、IL﹣35、IDO等均为细胞因子。
(1)B淋巴细胞除了过敏原的直接刺激外,往往还需要  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因子 (答出两点)的刺激才能迅速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只有特定的人群会发生过敏性鼻炎,且常有家族遗传史,体现该病的特点是  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
(2)初始T细胞可以分化成不同的调节性T细胞的原因是  初始T细胞接受到的信号刺激有差异,不同信号刺激下,初始T细胞内基因表达出现差异 。据图分析IL﹣10的作用具有多效性,表现为  作用于初始T细胞促进其活化为调节性T细胞,作用于APC抑制其活化 。
(3)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其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推测糖皮质激素属于  免疫抑制剂 (填“免疫增强剂”或“免疫抑制剂”)。但是大剂量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原因是  大剂量应用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减少 。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免疫调节.
【答案】(1)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因子 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2)初始T细胞接受到的信号刺激有差异,不同信号刺激下,初始T细胞内基因表达出现差异 作用于初始T细胞促进其活化为调节性T细胞,作用于APC抑制其活化
(3)免疫抑制剂 大剂量应用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减少
【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解答】解:(1)B淋巴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信号是抗原与B淋巴细胞接触,第二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与B淋巴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才能迅速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只有特定的人群会发生过敏性鼻炎,且常有家族遗传史,体现该病的特点是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由图可以看出,初始T细胞接受的信号刺激具有差异,不同的信号刺激下初始T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出现差异,因此分化为不同的调节性T细胞。据图分析IL﹣10的作用具有多效性,表现为作用于初始T细胞促进其活化为调节性T细胞,作用于抗原呈递细胞(APC)从而抑制其活化。
(3)过敏性鼻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防御过强引起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其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推测糖皮质激素属于免疫抑制剂。机体内糖皮质激素是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控制合成的,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大剂量应用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减少,故大剂量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故答案为:
(1)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因子 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2)初始T细胞接受到的信号刺激有差异,不同信号刺激下,初始T细胞内基因表达出现差异 作用于初始T细胞促进其活化为调节性T细胞,作用于APC抑制其活化
(3)免疫抑制剂 大剂量应用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减少
【点评】本题结合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免疫调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将所学免疫系统组成和作用、特异性免疫过程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要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