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我能发现美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我能发现美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我能发现美》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冀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我能发现美》是冀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教材借助多种形式,如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有趣的文字描述等,全面呈现了自然景观、生活场景等丰富内容。其目的在于充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创造力,着重培养他们用美术手段表现美的能力,为学生后续深入的美术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认知,然而对美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他们天真烂漫、好奇心强,偏爱直观形象的事物,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但他们在观察事物时不够细致,难以充分发挥创造力,并且在将内心丰富的情感融入美术作品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引导,多多鼓励学生实践操作,以有效突破这些学习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精准且准确地识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等不同类型的美,深刻理解每种美的独特特征。
2. 可以敏锐地感知美术作品中色彩的搭配、线条的韵律、形状的组合等元素所共同呈现出的美,提升审美敏感度。
艺术表现
1. 熟练且灵活地运用绘画、手工等多种方法,将自己所发现的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展现出一定的美术技巧。
2. 合理且巧妙地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美术元素进行有创意的创作,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意实践
1. 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展开想象,勇于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现出独特的美,培养创新精神。
2. 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创作能力,增强自信心。
文化理解
1.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美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拓宽文化视野。
2. 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中的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包容的文化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深入且全面地理解美的概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形成对美的系统认识。
2. 熟练掌握用绘画、手工等方法表现美的技能,能够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提高美术表现能力。
3. 敏锐观察生活,准确发现其中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眼光,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4. 学会运用美术语言描述和评价美,提高审美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难点
1.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其表现出独一无二的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将内心丰富的情感融入作品,精准表达对美的理解,使作品具有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3. 培养学生用丰富、准确的语言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 帮助学生在创作中克服困难,保持创作热情,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
图片、实物、视频、绘画工具、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引发感受
(1) 教师提前精心挑选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视频,视频中包含山川的雄伟壮丽、河流的奔腾不息、森林的郁郁葱葱、花海的五彩斑斓等壮观景色。在课堂上流畅播放视频,播放过程中,用温和的语气提醒学生专注观看,用心感受画面中的色彩是如何相互交织、形态是怎样独特各异以及氛围是怎样宁静或热烈的。
(2) 视频播放结束后,给学生留出片刻时间整理思绪,然后亲切地邀请学生分享自己观看视频后的真实感受,鼓励他们用丰富的词汇描述自己的心情,比如是感到兴奋、平静、惊喜还是陶醉等。
(3) 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用微笑和点头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肯定,用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语言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分享,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尊重。
(4) 对于学生描述不准确或不完整的地方,以温和的方式进行引导和补充,例如当学生说“景色很美”时,进一步询问“美在哪里呢,是颜色特别鲜艳,还是形状很奇特”,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表达感受。
(5) 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不同景色的特点,如山脉的连绵起伏展现出的雄伟、河流的蜿蜒曲折体现出的灵动等,通过对比和分析,加深他们对美的直观感受。
(6) 鼓励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见过类似的美景,比如去旅游时看到的山水风光,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联想和表达欲望,让学生将视频中的美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7) 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总结和表扬,强调他们观察的细致和表达的生动,强化他们的积极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8) 自然地过渡到后续的提问环节,比如“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视频中的美,那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着美呢”,为引出发现美的主题做好铺垫。
提问引导交流
(1) 教师微笑着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美丽景色是哪些呢?可以详细描述一下。”引导学生回忆视频中的具体画面,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2) 当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追问:“那这些景色为什么会让你觉得美呢?是颜色、形状还是其他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美的因素,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思维。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美丽事物,如一次难忘的旅行、一场绚丽的烟花表演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的踪迹,感受美无处不在。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的发现,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5) 巡视各小组的交流情况,适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予指导和启发,引导讨论朝着深入的方向发展。
(6)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内讨论的结果,锻炼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观点和发现。
(7)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等待我们去发现,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美的意识。
(8) 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发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和期待进入后续的学习。 1. 认真观看视频,沉浸在美丽的画面中,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受美。
2. 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努力用丰富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心情。
3. 回忆生活中的美丽事物,踊跃发言,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堂内容相结合。
4. 参与小组交流,倾听他人的发现,学习不同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评价任务 感受表达:☆☆☆
回忆分享:☆☆☆
交流参与:☆☆☆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美丽的自然风光视频,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和回忆生活中的美,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美术学习。
认识美 展示图片引导观察
(1) 教师运用精心制作的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图片,包括鲜艳的花朵,如红玫瑰的娇艳欲滴、郁金香的优雅高贵;可爱的动物,如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机灵活泼的小猴子;古老的建筑,如宏伟壮观的故宫、神秘独特的埃及金字塔等。图片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涵盖不同类型的美。
(2) 展示图片时,逐张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细节,如花朵的颜色层次、花瓣的形状和纹理,动物的毛发质感、肢体动作和表情,建筑的结构特点、装饰图案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美,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表达,比如从色彩的搭配、形状的组合、给人的感觉等方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4) 对于学生的描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强调他们观察的独特视角和表达的精彩之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
(5)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图片之间的美,发现它们的异同点,例如比较花朵和动物在色彩运用上的不同、建筑和自然景观在形态上的差异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图片中美的独特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学习、拓宽思维。
(7)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锻炼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观点和发现。
(8)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观察和表达在认识美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多观察、多表达,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介绍概念形式
(1) 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美的概念,如美是能引起人们愉悦和满足感的事物或现象,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详细讲解美的表现形式,包括自然之美,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展现出的壮美;生活之美,如温馨的家庭场景、热闹的集市等体现出的平凡而真实的美;艺术之美,如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美,并结合之前展示的图片进行举例说明,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属于不同类型的美,比如校园里的读书声、同学之间的友谊属于生活之美,一幅儿童画属于艺术之美等,加深他们对美的理解。
(4)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不同类型美的认识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5) 巡视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并给予指导,确保讨论方向正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
(6) 请学生代表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美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让学生全面了解美的表现形式。
(7) 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不同类型美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自然之美是艺术之美的创作源泉,生活之美为艺术之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等。
(8)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留意不同类型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 1. 专注观察图片,积极思考并描述美,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习不同的思考方式。
3. 认真倾听教师介绍美的概念和形式,理解美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4. 积极参与课堂小讨论,表达自己的认识,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评价任务 观察描述:☆☆☆
讨论参与:☆☆☆
概念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类型的美,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详细介绍美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审美知识体系,为后续发现和表现美奠定基础,让学生对美有更深入的认识。
发现生活中的美 活动一:校园观察 带领观察校园
(1) 教师提前规划好校园观察路线,带领学生有序走出教室。出发前,用严肃认真的语气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如遵守纪律、不奔跑打闹、听从老师指挥等,确保学生的安全。
(2) 在校园中,引导学生观察花草树木的颜色、形状和生长状态,如嫩绿的新芽充满生机、鲜艳的花朵绚丽多彩,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生命之美。
(3) 让学生留意建筑物的外观、结构和装饰,如教学楼的独特造型体现出的现代感、校园雕塑的寓意传达出的文化内涵等,培养学生对建筑美的感知。
(4) 鼓励学生倾听校园中的声音,如鸟儿的歌声清脆悦耳、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轻柔舒缓,感受声音带来的美,让学生从听觉角度体验美。
(5) 引导学生用手触摸校园中的物体,如粗糙的树皮、光滑的墙壁,体验不同质感带来的美,让学生通过触觉感受美。
(6)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7) 巡视各小组的观察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发现更多的美,如提醒学生注意花朵上的露珠、建筑上的小装饰等细节。
(8)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细节,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发现美,如从高处俯瞰校园的布局、从低处仰视树木的高大等,拓宽学生的观察视野。
引导分享交流
(1) 观察结束后,带领学生回到教室,组织他们进行分享交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
(2) 邀请学生依次发言,分享自己在校园中发现的美,要求他们描述具体的事物和感受,如“我看到了一朵粉色的花,它的花瓣很柔软,闻起来香香的,让我感觉很开心”。
(3) 对于学生的分享,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发现是有价值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
(4) 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鼓励他们进行补充和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
(5) 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校园中处处都有美,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让学生认识到美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6)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观察的习惯,发现更多的美,让学生将观察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7)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美术的方式将校园中的美表现出来,为后续的创作实践做铺垫,如可以画一幅校园风景图、制作一个校园建筑的手工模型等。
(8) 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其他场景,如家庭、公园、商场等,拓宽学生的思维。 1. 跟随教师有序观察校园,仔细寻找美,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美。
2. 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与小组成员合作探讨。
3. 回到教室后,勇敢地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4. 认真倾听他人的分享,参与互动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
交流积极:☆☆☆
分享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带领学生观察校园,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组织学生分享交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为后续的创作提供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发现美。
发现生活中的美 活动二:生活场景回忆 引导回忆场景
(1) 教师微笑着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如温馨的家庭,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的场景;热闹的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川流不息的人群;宁静的公园,绿树成荫、湖水清澈等。
(2) 提示学生从不同的感官角度去回忆,如看到的画面,像家庭中温暖的灯光、超市里五彩斑斓的商品包装;听到的声音,如公园里鸟儿的歌声、超市里的广播声;闻到的气味,如家庭中饭菜的香味、公园里花朵的芬芳等。
(3) 鼓励学生回忆一些特别的时刻,如生日聚会、节日庆典等,感受其中的欢乐和美好,让学生回忆起生活中的幸福瞬间。
(4)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哪些元素让自己觉得美,如家庭中的亲情、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公园中的自然宁静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意识。
(5)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回忆和思考,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清晰的画面,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6) 巡视教室,观察学生的思考状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如“想一想过年的时候,家里贴的春联、放的鞭炮,是不是很热闹很美”。
(7)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回忆一些可能被忽略的美好瞬间,如雨后街道上的彩虹、夜晚天空中的星星等,拓宽学生的回忆范围。
(8) 自然地过渡到小组交流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回忆,如“同学们都回忆得很认真,现在把你们的美好回忆和小组同学分享一下吧”。
组织小组交流
(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人数不宜过多,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营造一个公平的交流环境。
(2)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回忆的生活场景和其中的美,鼓励他们详细描述,如场景的样子、自己的感受等。
(3) 强调小组内成员要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发言,不打断别人,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4) 巡视各小组的交流情况,参与到一些小组的讨论中,给予指导和启发,如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生活场景中的美有什么不同。
(5) 鼓励小组内成员之间进行互动,如提问、补充等,促进思想的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6) 提醒学生注意交流的秩序和时间,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充分交流,提高交流效率。
(7)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内讨论的结果,锻炼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小组的讨论成果。
(8) 对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美,让学生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1. 认真回忆生活中的场景,努力寻找美,从不同感官角度回忆细节。
2. 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回忆,详细描述生活场景和感受。
3. 倾听他人的分享,进行补充和提问,与小组成员进行互动交流。
4. 推选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结果,锻炼自己的总结和表达能力。
评价任务 回忆丰富:☆☆☆
交流投入:☆☆☆
代表总结:☆☆☆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场景,拓宽他们对美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组织小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感受生活中的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发现生活中的美 活动三:探讨表现方式 组织小组讨论
(1)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生活中的美,那如何用美术的方式将它们表现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 再次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营造一个积极思考的讨论氛围。
(3)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如用绘画描绘场景、用手工制作相关物品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提醒学生考虑不同美术形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如绘画适合表现细腻的情感、手工适合表现立体的物体等,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
(5)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给予启发和引导,如提示学生可以结合多种美术形式进行创作。
(6) 鼓励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和补充,共同完善表现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7) 要求小组记录讨论的结果,以便后续分享,让学生学会整理和总结自己的想法。
(8) 控制讨论时间,确保讨论高效有序进行,避免讨论时间过长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引导分享总结
(1) 讨论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依次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其他小组的学生了解不同的创作思路。
(2) 认真倾听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有创意的想法进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动力。
(3) 引导其他小组对发言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完善自己的创作方案。
(4) 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总结和点评,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点和不足,如绘画方案的色彩运用是否合理、手工方案的制作难度是否适中,让学生了解自己方案的优缺点。
(5) 结合之前学习的美术知识和观察到的美,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表现方案,如提醒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形状的组合等美术元素的运用。
(6) 强调在表现美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和个性,展现自己独特的视角,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手法。
(7) 鼓励学生在后续的创作实践中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8) 自然地过渡到欣赏作品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如“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看看其他小朋友是如何表现美的”。 1.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表现方式。
2. 认真倾听小组代表的发言,学习他人的思路,拓宽自己的创作视野。
3. 对其他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和补充,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4. 思考如何完善自己的表现方案,结合他人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优化创作方案。
评价任务 讨论参与:☆☆☆
分享清晰:☆☆☆
评价合理:☆☆☆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讨论用美术方式表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分享和总结,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为后续的创作实践提供方向,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明确自己的创作思路。
欣赏作品 展示优秀作品
(1) 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展示一些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包括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如色彩鲜艳的水彩画、造型独特的纸艺作品等。
(2) 展示作品时,详细介绍作品的名称、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这幅画是作者在旅游时看到美丽的风景后创作的。
(3)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整体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方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如让学生观察画面中物体的位置关系、色彩的冷暖对比、线条的粗细变化等。
(4)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给自己的第一印象,如“这幅画让我感觉很温暖”“这个手工很有创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力。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作品的美。
(6) 巡视各小组的交流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提醒学生从作品的主题、情感等方面去描述。
(7)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内讨论的结果,锻炼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8)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观察和感受在欣赏作品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美术作品。
分析表现方法
(1) 教师对展示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讲解作品中美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如如何运用色彩表现情感、如何运用线条塑造物体的形状等。
(2)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色彩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宁静等,让学生了解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
(3) 讲解线条的运用,如直线表现坚定、曲线表现柔和等,让学生掌握线条的表现特点。
(4) 分析构图的原则,如对称、均衡、对比等,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构图营造美感,如对称的构图给人一种稳定、庄重的感觉。
(5)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如快乐、悲伤、希望等,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让学生从作品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6)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从作品中领悟到的表现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7) 巡视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并给予指导,确保讨论方向正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
(8)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帮助学生掌握表现美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的创作实践提供参考。 1. 认真欣赏作品,观察作品的特点,从多个角度感受作品的美。
2. 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习不同的审美角度。
3. 倾听教师分析作品,学习表现方法,理解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元素的运用。
4. 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领悟,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评价任务 欣赏感受:☆☆☆
方法领悟:☆☆☆
交流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优秀作品和分析表现方法,让学生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创作经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灵感,为学生的创作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仔细观察自己的房间,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房间里你认为最美的一个角落。
2. 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纸盒、易拉罐等,尝试用手工的方式将它们变成一件美丽的装饰品。
3. 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写一篇简短的观后感,描述作品给自己的感受和从中领悟到的美。
拓展作业
1. 与家长一起去公园或郊外游玩,用相机记录下你发现的美,并制作成一个小相册。
2. 举办一个小型的家庭美术展览,将自己的作品和家人的作品一起展示出来,并向家人介绍自己作品中所表现的美。
3. 尝试用不同的美术形式表现同一个主题的美,如用绘画、手工、摄影等方式表现春天的美。
板书设计
我能发现美
一、美的类型
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
二、发现美
校园、生活场景
三、表现美
绘画、手工
四、欣赏美
构图、色彩、线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参与度较高。
2. 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美、表现美和欣赏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引导学生表达对美的感受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表达不清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
2. 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3. 在学生创作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不够丰富,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