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鱼儿真美丽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鱼儿真美丽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鱼儿真美丽》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冀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鱼儿真美丽》是冀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以鱼儿为核心主题精心编排。教材里既有丰富多样的鱼儿图片供学生欣赏,让他们直观感受鱼儿的魅力;又有详细的绘画与手工制作方法指导,助力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还介绍了鱼儿的生活环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其目的在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为学生的美术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然而在观察的细致程度上还有所欠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鱼儿有了初步的认知,不过对于鱼儿的形态、颜色等特征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快速变化的时期,学习兴趣比较容易被激发,但难以长时间保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难以掌握表现鱼儿的方法和技巧,并且在发挥创意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直观教学、开展趣味活动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突破学习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鱼儿的图片,让他们从鱼儿的外形轮廓、身体曲线、独特姿态等方面,提高对鱼儿形态美的感知能力;同时,关注鱼儿身上色彩的搭配、过渡以及色彩所呈现出的光泽,增强对鱼儿颜色美的感知。
2. 培养学生对鱼儿之美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引导他们从专业的美术角度去分析鱼儿的美,如线条的流畅性、色彩的协调性等,从而提升审美素养。
艺术表现
1. 通过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表现鱼儿,让学生熟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美术语言,以及握笔、上色、剪裁、粘贴等技能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2. 让学生深入掌握表现鱼儿的方法和技巧,如绘画时线条的轻重、缓急、疏密变化,颜色的深浅搭配、冷暖对比,手工制作时的剪裁精度和粘贴的牢固度等,提高美术表现能力。
创意实践
1.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意,突破常规思维,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表现鱼儿,如改变鱼儿的外形、赋予鱼儿新的功能等,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场景中获取灵感,大胆尝试不同的表现方法,如使用不同的材料、结合不同的艺术形式等。
文化理解
1. 详细了解鱼儿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在中国文化中鱼儿象征着吉祥、富足,在西方文化中鱼儿可能有不同的寓意,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鱼儿在文化中的价值,如在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体现,拓宽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让学生全面掌握表现鱼儿的方法和技巧,在绘画方面,要熟练运用线条来勾勒鱼儿的轮廓,根据鱼儿的动态调整线条的走势,合理搭配颜色以突出鱼儿的特色;在手工制作方面,要精准地进行剪裁和粘贴,确保手工鱼儿的形状和结构完整。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鱼儿的美丽,如仔细观察鱼儿的形态,包括身体的形状、鳍的大小和形状等;欣赏鱼儿丰富的颜色,如鲜艳的红色、蓝色、黄色等;品味鱼儿独特的花纹,如条纹、斑点、波浪纹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使学生能够用绘画或手工准确表现出鱼儿的特征,如鱼儿的眼睛、嘴巴、鳞片等,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难点
1. 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意,引导他们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表现出具有独特风格和个性的鱼儿作品,如设计出会飞的鱼儿、拥有超能力的鱼儿等。
2. 如何引导学生在作品中深入表达对鱼儿的情感和理解,通过作品传达出自己对鱼儿的喜爱、对鱼儿生存环境的关注等,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3. 让学生在创作中熟练掌握好美术语言和技能的运用,合理运用线条、颜色、形状等元素,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避免出现线条生硬、颜色搭配不协调等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直观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
鱼儿图片、视频、绘画工具、手工材料、教学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引发兴趣
(1) 教师提前精心挑选一段清晰、生动的鱼儿在水中游动的视频,视频中要展示各种不同种类的鱼儿,如金鱼的优雅、热带鱼的艳丽、鲨鱼的凶猛等,色彩斑斓,形态各异,有的在水中快速穿梭,像箭一样飞驰;有的悠闲地摆动着尾巴,仿佛在享受着水中的宁静。在课堂开始时,以饱满的热情播放这段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在播放视频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仔细观察鱼儿的游动姿态,是轻盈地漂浮、快速地冲刺还是缓慢地摇曳;观察鱼儿的身体颜色,是单一的纯色、多彩的渐变色还是有独特斑纹的混合色;观察鱼儿的形状,是扁平的、圆润的还是细长的。
(3)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观看视频的感受,鼓励他们用丰富、生动的词语描述看到的鱼儿,如“这条鱼儿像一条彩色的丝带在水中飘动”“那条鱼儿的眼睛像亮晶晶的宝石”等。
(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回应,不仅要肯定他们的观察和表达,如“你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也很生动,让老师仿佛也看到了那条美丽的鱼儿”,还要给予具体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 进一步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鱼儿,如在公园的池塘、家里的鱼缸、海洋馆等,引发他们对生活中鱼儿的回忆,让学生将视频中的鱼儿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6)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如“原来你在公园里的池塘见过鱼儿,那鱼儿是不是游得很欢快?它们在池塘里还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引导学生回忆更多关于鱼儿的细节。
(7) 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鱼儿真美丽》,强调今天要一起深入了解鱼儿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8)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我们一起走进鱼儿的美丽世界,去发现更多鱼儿的秘密吧”,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1. 认真观看视频,被视频中鱼儿的美丽所吸引。
2. 积极分享观看视频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鱼儿。
3. 努力回忆生活中见到鱼儿的场景,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4. 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期待进一步了解鱼儿。
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
表达清晰:☆☆☆
兴趣浓厚:☆☆☆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和回忆生活中的鱼儿,可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观察鱼儿 展示图片引导观察
(1) 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展示各种鱼儿的高清图片,包括金鱼、热带鱼、鲨鱼等不同种类的鱼儿,图片中鱼儿的细节清晰可见,如鱼儿的鳞片纹理、眼睛的光泽、鳍的形状等。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鱼儿,如整体形状,是流线型、椭圆形还是三角形;身体各部分比例,头部、身体、尾巴的大小比例关系;尾巴的形状,是扇形、叉形还是圆形。
(3) 提问学生鱼儿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鼓励他们用手指着图片进行回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鱼儿的身体结构。
(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纠正,详细讲解鱼儿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特点,如鱼鳍的作用是保持平衡和控制方向,鱼鳞可以保护鱼儿的身体等。
(5) 引导学生观察鱼儿的颜色,让他们说一说看到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是如何分布的,如有的鱼儿身体是上深下浅的渐变色,有的鱼儿身上有规则的条纹或斑点。
(6) 展示不同颜色搭配的鱼儿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美妙组合,如红与黄的热烈搭配、蓝与绿的清新搭配等,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7)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鱼儿的特点,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8) 倾听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从更专业的美术角度去观察和欣赏鱼儿。 1. 仔细观察图片中的鱼儿,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2.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3. 参与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发现。
4. 认真倾听小组代表发言,学习其他同学的观察方法和观点。
评价任务 观察全面:☆☆☆
讨论积极:☆☆☆
表达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丰富的鱼儿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鱼儿的形态、颜色等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小组讨论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欣赏鱼儿的美术作品 活动一:欣赏绘画作品 分析绘画表现手法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用绘画形式表现鱼儿的优秀美术作品,作品风格多样,有写实的,逼真地描绘出鱼儿的真实形态;有卡通的,以夸张、可爱的形象展现鱼儿;还有抽象的,用独特的线条和色彩表达鱼儿的神韵。
(2)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鱼儿的表现方法,如线条的运用,是流畅的曲线、刚硬的直线还是曲折的折线;颜色的搭配,是对比强烈的互补色、和谐的邻近色还是柔和的同类色;构图的方式,是中心构图、对称构图还是分散构图。
(3) 提问学生从作品中学到了什么,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我学到了可以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鱼儿的鳞片”“我觉得这幅作品的颜色搭配很鲜艳,让鱼儿看起来很活泼”等。
(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深入分析作品的优点和特色,如“你观察得很仔细,这幅作品确实用了很多流畅的曲线来表现鱼儿的身体,让鱼儿看起来更加灵动。同时,它的颜色搭配也很巧妙,冷暖色的对比让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5) 展示不同画家表现鱼儿的作品,让学生对比欣赏,感受不同风格的魅力,如有的画家注重细节的描绘,有的画家更强调色彩的表达,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多元化的审美观念。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以及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评价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7)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8)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他们的审美观点,同时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如“你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很深刻,你的分析也很有道理。不过,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这幅作品,看看画家在构图上是如何突出鱼儿的主体地位的”。 1. 欣赏绘画作品,感受不同风格的鱼儿绘画。
2.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3. 参与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喜好和理由。
4. 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评价任务 欣赏认真:☆☆☆
分析准确:☆☆☆
讨论热烈:☆☆☆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绘画表现手法,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欣赏鱼儿的美术作品 活动二:欣赏手工作品 探究手工制作技巧
(1) 教师展示用手工制作的鱼儿作品,如纸艺鱼儿、黏土鱼儿、布艺鱼儿等,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感受不同材料制作的鱼儿的质感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手工作品的制作材料和方法,如纸张的剪裁,是用剪刀剪出形状、用刻刀刻出细节还是用手撕出自然的边缘;粘贴,是用胶水粘贴、双面胶粘贴还是用针线缝合;黏土的塑形,是搓、捏、揉、压等基本手法的运用。
(3) 提问学生从手工作品中学到了什么制作技巧,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尝试,如“我觉得可以用彩色纸剪出鱼鳞的形状,然后粘贴在鱼儿的身体上”“我想试试用黏土搓成细条来表现鱼儿的胡须”等。
(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解答和示范,详细讲解手工制作的步骤和要点,如在剪裁纸张时要注意线条的流畅和形状的准确,在粘贴时要注意胶水的用量和位置,在塑形黏土时要注意力度的均匀和形状的饱满。
(5) 展示不同创意的手工鱼儿作品,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如用废旧的光盘制作成鱼儿的身体、用塑料瓶剪成鱼儿的尾巴等,让学生明白手工制作可以不拘泥于传统材料和方法。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可以用哪些材料和方法制作鱼儿,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大胆想象,如“我想用树叶和树枝制作一条森林里的鱼儿”“我想用水彩笔在石头上画出鱼儿的图案”等。
(7)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创意和灵感。
(8)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他们在创作中尝试不同的方法,肯定学生的创意和想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和卫生。 1. 观察手工作品,了解不同的手工制作材料和方法。
2.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3. 参与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一起探讨制作鱼儿的创意和方法。
4. 推选代表发言,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
讨论积极:☆☆☆
创意丰富:☆☆☆
设计意图 欣赏手工作品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手工制作技巧,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习表现鱼儿的方法 活动三:学习绘画方法 示范绘画步骤
(1) 教师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仪展示绘画鱼儿的步骤,先画出鱼儿的大致轮廓,用简单的曲线勾勒出身体形状,注意曲线的流畅和弧度的自然,表现出鱼儿的动态和姿态。
(2) 详细讲解每一步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要流畅,画身体轮廓时要注意鱼儿的动态,是静止的、游动的还是跳跃的;线条的轻重可以表现出鱼儿的立体感和质感,如用较重的线条描绘鱼儿的边缘,用较轻的线条描绘鱼儿的内部结构。
(3) 接着画出鱼儿的眼睛、嘴巴等细节部分,强调眼睛的大小和位置对表现鱼儿神态的重要性,如大眼睛可以让鱼儿看起来更加可爱和活泼,小眼睛可以让鱼儿看起来更加神秘和深邃;嘴巴的形状可以表现出鱼儿的情绪和动作,如张开的嘴巴可以表现出鱼儿在觅食、说话或呼吸。
(4) 示范如何给鱼儿添加花纹,如用不同的线条和形状组合成花纹,如波浪线、折线、圆形、三角形等,让鱼儿更加生动和独特。可以根据鱼儿的种类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花纹,如金鱼可以用圆形的鳞片花纹,热带鱼可以用不规则的条纹花纹。
(5) 讲解颜色的搭配方法,选择鲜艳的颜色让鱼儿更加生动,如红色和黄色搭配可以营造出热烈、活泼的氛围,蓝色和绿色搭配可以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氛围。同时,要注意颜色的深浅和对比度,让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6) 提醒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不要画得太拘谨,要大胆下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注意画面的整洁和卫生,避免颜料弄脏衣服和桌面。
(7) 让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如线条不流畅、形状不准确、颜色搭配不协调等,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8) 对学生的模仿练习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建议,如“你画的鱼儿形状很准确,线条也很流畅,不过颜色可以再大胆一些,让鱼儿更加鲜艳”“你添加的花纹很有创意,但是要注意花纹的大小和分布均匀”等,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绘画水平。 1. 观看教师示范,认真学习绘画步骤和技巧。
2. 积极学习绘画技巧,尝试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
3. 进行模仿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4. 接受教师点评,听取建议,改进自己的绘画作品。
评价任务 模仿准确:☆☆☆
技巧掌握:☆☆☆
态度认真:☆☆☆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掌握绘画鱼儿的方法和技巧。模仿练习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教师的巡视指导和点评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创意启发 展示创意作品激发灵感
(1) 教师展示一些创意十足的鱼儿作品,如用废旧材料制作的鱼儿、用手指画表现的鱼儿、用光影效果呈现的鱼儿等,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创意,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创意作品,分析它们的独特之处,如材料的运用,是将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利用身边的自然材料还是采用新型的艺术材料;表现形式的创新,是结合了不同的艺术形式、运用了新的创作手法还是融入了科技元素。
(3) 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可以用哪些独特的方法表现鱼儿,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如“我想用彩色的气球制作一条会飞的鱼儿”“我想在镜子上画出鱼儿的倒影”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记录和整理,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想法有些不切实际也不要批评,要保护学生的创意和积极性,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虽然实施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尝试寻找解决的方法”。
(5) 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除了展示的方法,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如从鱼儿的功能、环境、故事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的创意更加丰富和深入。
(6) 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表现形式创作,如用食物制作鱼儿、用舞蹈表现鱼儿的游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7) 提醒学生在创作中要注重体现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不要盲目模仿他人,让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价值。
(8) 对学生的创意启发进行总结,强调创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 1. 欣赏创意作品,感受创意的魅力和艺术的多样性。
2. 积极参与头脑风暴,分享自己的创意想法。
3.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从中获取灵感和启发。
4. 接受教师的启发和鼓励,坚定自己的创作信心。
评价任务 创意丰富:☆☆☆
参与积极:☆☆☆
思维活跃:☆☆☆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创意作品和组织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方法,能让他们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个性。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用绘画的方式画一条自己喜欢的鱼儿,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表现出鱼儿的形态、颜色和花纹等特征,发挥自己的创意,让鱼儿更加生动、独特。
2. 用手工材料制作一条立体的鱼儿。可以选择纸艺、黏土、布艺等材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制作方法,如剪裁、粘贴、塑形等,制作出一个具有立体感和质感的鱼儿作品。
3. 给画好或制作好的鱼儿添加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如海洋、河流、池塘等,让鱼儿有一个完整的生存环境。可以用绘画、手工或拼贴等方式表现生活场景,注意场景与鱼儿的比例和协调性。
拓展作业
1. 了解一种鱼儿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咨询家长或老师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整理和记录,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2. 与家长一起收集废旧材料,合作制作一个鱼儿的场景作品。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增强环保意识。
3. 举办一个小型的鱼儿作品展览,邀请同学和家长参观。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欣赏到其他同学的作品,学习他人的优点和创意。
板书设计
《鱼儿真美丽》
一、观察鱼儿
形态 颜色 花纹
二、表现方法
绘画 手工
三、创意启发
独特方法 突破传统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法、直观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观察、欣赏和讨论,表现出了对鱼儿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
2. 学生在观察、欣赏和创作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鱼儿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美术作品,学生们能够准确地描述鱼儿的形态、颜色和花纹等特征;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自己的创意,表现出独特的鱼儿作品。
3. 小组合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在评价环节能够积极发言,审美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在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中,学生们能够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评价环节,学生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创意表现方面仍受到传统思维的限制,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创意启发环节,虽然展示了很多创意作品,但仍有一些学生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创作,缺乏创新意识和独特的视角。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创意启发和引导。
2. 在教学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创意启发环节有些仓促,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创意启发环节时间不足,学生们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创意表达和交流。
3. 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指导不够细致,他们在表现鱼儿的方法和技巧上掌握不够扎实。在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和创作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学生存在一些困难,如线条运用不流畅、形状把握不准确、颜色搭配不协调等,但由于时间有限,未能对这些学生进行更细致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