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3并集和交集(第1课时)课件(共6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3并集和交集(第1课时)课件(共65张PPT)

资源简介

(共65张PPT)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一课时 并集和交集
人教A版2019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学习目标
1.理解并、交集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并、交集;(重点)
2.借助Venn图理解、掌握并、交集的运算性质;(难点)
3.根据并、交集运算的性质求参数问题.(难点)
情景导入
某单位食堂第一天买的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A={黄瓜,冬瓜,鲫鱼,虾,茄子};
第二天买的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B={黄瓜,猪肉,毛豆,芹菜,虾,土豆}.
两天所买过的相同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C,
则集合C等于什么
两天买过的所有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D,
则集合D等于什么
1.并集及运算性质
新知探究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
记作:A∪B
A∪B={x | x∈A,或x∈B}
读作:A并 B
A
B
A∪B
概念归纳
A
B
“或”字的三层含义
剖析
A
B
B
A
A
B
B
A
并集的运算性质

总结
例1.(1)设集合M={x|x2+2x=0,x∈R},N={x|x2-2x=0,x∈R},则M∪N=(  )
A.{0}  B.{0,2}
C.{-2,0}  D.{-2,0,2} 
解析 M={x|x2+2x=0,x∈R}={0,-2},
N={x|x2-2x=0,x∈R}={0,2},
故M∪N={-2,0,2}.
典例剖析
D
(2)已知集合M={x|-3<x≤5},N={x|x<-5或x>5},则M∪N=(  )
A.{x|x<-5或x>-3} B.{x|-5<x<5}
C.{x|-3<x<5} D.{x|x<-3或x>5}
解析 在数轴上表示集合M,N,如图所示,
则M∪N={x|x<-5或x>-3}.
典例剖析
D
求集合并集的方法
(1)两集合用列举法给出:
①依定义,直接观察求并集;②借助Venn图写并集.
(2)两集合用描述法给出:
①直接观察,写出并集;②借助数轴,求出并集.
(3)一个集合用描述法,另一个用列举法:
①直接观察,找出并集;②借助图形,观察写出并集.
提醒:若两个集合中有相同元素,在求其并集时只能算作一个.
概念归纳
(1)设集合A={x|-1≤x≤2},B={x|0≤x≤4},则A∩B等于(  )
A.{x|0≤x≤2}  B.{x|1≤x≤2}
C.{x|0≤x≤4}  D.{x|1≤x≤4}
A
练一练
(2)设集合A={x|-1≤x<2},B={x|x<a},若A∩B≠ ,则a的取值范围(  )
A.a<2  B.a>-2
C.a>-1  D.-1<a≤2
解析 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B,由图可知.若A∩B≠ ,则a>-1.
练一练
C
(3)A={-1,1,3},B={a+2,a2+4},A∩B={3},则实数a=________.
解析 因为A∩B={3},所以a+2=3或a2+4=3,且a+2≠a2+4.
解得a=1或a2=-1(舍).所以a=1.
练一练
1
(2)A={x|x是参加百米赛跑的同学}, B={x|x是参加跳高的同学}, C={x|x是既报名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的同学}
集合C中的元素既来自集合A又来自集合B
2.交集及运算性质
新知探究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
记作:A∩B
A∩B={x |x∈A,且x∈B}
读作:A交 B
A
B
A∩B
概念归纳
A
B
剖析
B
A
A
B
A
B

B
A
总结
交集的运算性质
例2.设集合A={-2},B={x|ax+1=0,a∈R}.若A∩B=B,求a的值.
典例剖析
利用集合交集、并集的性质解题的依据及关注点
(1)依据:A∩B=A A B,A∪B=A B A.
(2)关注点:当集合A B时,若集合A不确定,运算时要考虑A= 的情况,否则易漏解.
概念归纳
若集合A={x|-3≤x≤5},B={x|2m-1≤x≤2m+9},A∪B=B,求m的取值范围.
练一练
并、交集的运算性质
并集 交集
概念归纳
并、交集的运算性质




概念归纳
例3.设集合A={x|x2-3x+2=0},B={x|x2+2(a-1)x+(a2-5)=0}.
(1)若A∩B={2},求实数a的值;
(2)若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素养点睛:考查数学抽象与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典例剖析
解:(1)由题可知A={x|x2-3x+2=0}={1,2},因为A∩B={2},所以2∈B,将2代入集合B中得4+4(a-1)+(a2-5)=0,解得a=-5或a=1.
当a=-5时,集合B={2,10}符合题意;
当a=1时,集合B={2,-2},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5或a=1.
(2)若A∪B=A,则B A,
因为A={1,2},所以B= 或B={1}或{2}或{1,2}.
若B= ,则Δ=4(a-1)2-4(a2-5)=24-8a<0,解得a>3;
利用集合交集、并集的性质解题的依据及关注点
(1)依据:A∩B=A A B,A∪B=A B A.
(2)关注点:当集合A B时,若集合A不确定,
运算时要考虑A= 的情况,否则易漏解.
归纳总结
1.若集合A={0,1,2,3},B={1,2,4},则集合A∪B等于(  )
A.{0} B.{1,2}
C.{1,2,3,4} D.{0,1,2,3,4}
答案:D
2.已知集合A={1,2,3,4},B={2,4,6,8},则A∩B中元素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解析:由题意可得A∩B={2,4},故A∩B中有2个元素.
答案:B
练一练
3.若集合A={x|-1≤x<2},B={x|0解析:如图所示,

故A∪B={x|-1≤x≤3},A∩B={x|0答案:{x|-1≤x≤3} {x|0练一练
4.设集合A={a,b},B={a+1,5},若A∩B={2},则A∪B=     .
解析:∵A={a,b},B={a+1,5},A∩B={2},
∴2∈B,∴a+1=2.∴a=1.
又2∈A,∴b=2,∴A∪B={1,2,5}.
答案:{1,2,5}
练一练
5.已知A={x|x<-2,或x>4},B={x|5-2x≤3},求A∪B,A∩B.
解:化简集合B得B={x|x≥1},用数轴表示集合A,B,如图所示,

所以A∪B={x|x<-2,或x≥1},A∩B={x|x>4}.
练一练
6.已知集合A={x|2a≤x≤a+3},B={x|x<-1或x>5},若A∩B=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由A∩B= ,
①若A= ,有2a>a+3,所以a>3.
②若A≠ ,如图:
练一练
注: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如元素5,8.
课本例题
课本例题
课本例题
1.设A={3,4,5,6},B={3,5,7,8},求A∪B,A∩B
【解】A∪B={3,4,5,6,7,8},A∩B={3,5}
【解】由题意易得A={-1,5},B={-1,1},则A∪B={-1,1,5},A∩B={-1}
课本练习
易错辨析 利用数轴求参数时忽略端点值能否取到
例 已知集合A={x|x≥4或x<-5},B={x|a+1≤x≤a+3,a∈R},若A∩B=B,则实数a取值范围为________.
解析:∵A∩B=B B A.
∴利用数轴法表示B A.
如右图所示.
由数轴知a+3<-5或a+1≥4,
解得a<-8或a≥3.
∴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a<-8或a≥3}.
错因分析
易错原因 纠错心得
在求解过程中
易忽略端点值的取舍,误得a+3≤-5或a+1≥4,解得a≤-8或a≥3. 正确的做法就是把端点值代入原式,看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易错警示
错因分析
分层练习-基础
分层练习-基础
分层练习-基础
分层练习-基础
分层练习-基础
分层练习-基础
分层练习-基础
分层练习-基础
分层练习-基础
分层练习-基础
分层练习-巩固
分层练习-巩固
分层练习-巩固
分层练习-巩固
分层练习-巩固
分层练习-拓展
分层练习-拓展
提示:甲、乙都求解错误.甲的错误在于把集合A与集合B当成了两个点集,从而求出了两条曲线的交点,没有正确理解集合的含义.乙的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A∩B的含义,A∩B是由同时属于A和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因此,求解时,应分别求A和B两个集合的元素.
正确的解题过程如下:
A={y|y=x2-2x-3,x∈R}={y|y=(x-1)2-4,x∈R}={y|y≥-4},
B={y|y=-x2+2x+13,x∈R}={y|y=-(x-1)2+14,x∈R}={y|y≤14},
因此,A∩B={y|-4≤y≤14}.
分层练习-拓展
我们把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用card(A)来表示有限集合A中元素的个数.例如:A={a,b,c},则card(A)=3.
结论:一般地,对任意两个有限集合A,B,有card(A
∪B)=card(A)+card(B)-card(A∩B).
类比两个集合,可以得到三个集合的类似公式:
card(A∪B∪C)=card(A)+card(B)+card(C)-card(A∩B)-card(B∩C)-card(C∩A)+card(A∩B∩C).
分层练习-拓展
2.某班学生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人数是参加物理课外小组的人数的2倍,同时参加两个课外小组的有5人,至少参加一个课外小组的有25人.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物理课外小组的人数各是多少?
解:设参加物理课外小组的人数为x,则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人数为2x.
由card(A∪B)=card(A)+card(B)-card(A∩B)及题意,得25=2x+x-5,解得x=10.所以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有20人,参加物理课外小组的有10人.
分层练习-拓展
分层练习-拓展
分层练习-拓展
分层练习-拓展
交集的运算性质
并集的运算性质
课堂小结
1. 求交、并集方法:定义法、数形结合法(数轴)
2. 根据交、并集的运算性质求参数的范围
①交、并性质的转换
②分类讨论
空集(易漏)
非空集
数轴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