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15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绘了苏俄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小说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定。这本书创作于怎样的社会环境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目录/ContentsPART01十月革命的胜利PART02苏联的建立PART0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目录/ContentsPART01十月革命的胜利(4)外交:“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列宁1916年,仍有20万士兵没有武器,只能几个人合用一只。军需供应不足,装备落后,指挥失误,士兵情绪低落,俄国在战争中不断失利,到1917年3月,约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1)经济: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2)政治:沙皇专制制度之下,社会矛盾尖锐(3)阶级及思想:俄国无产阶级及其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列宁主义的形成,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一)背景:一、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1917.3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4四月提纲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1917.7七月流血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1917.11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破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二)进程一、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时间性质结果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倒沙皇)临时政府:掌握国家政权,可以发号施令得到美、法、英、意、日等国的承认。工兵代表苏维埃:工人阶级和农民联合的革命权力机关。建立1万多人的民警队伍;成立粮食委员会和财政委员会,负责首都的粮食和其他食品供应,管理国家银行和财政机关;有自己的报纸《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消息报》。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制度;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十月革命”(现曙光)——性质: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6日~7日(俄历十月),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阿芙乐尔”号奉命发射空炮,打响进攻冬宫的信号,次日凌晨攻下冬宫。莫斯科等城市武装起义相继取得成功一、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三)结果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为标志,宣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政治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集合立法、行政、司法于一身);选举新政府:人民委员会经济 《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外交 《和平法令》:退出“一战”二、十月革命(1917)(四)意义社会主义 发展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民族解放 运动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_________________人民的解放斗争国际格局 变动 打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_____________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无产阶级从理想到现实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并存与竞争目录/ContentsPART02苏联的建立背景内容影响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苏维埃政权。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中二、苏联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农业:余粮收集制(核心);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义务劳动,集中分配,实物配给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特点:①行政和军事手段来管理经济;②一切国有化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知识链接(征购粮食)1918~1919年度达10800万普特,1919年度上升到21220万普特,1920~1921年度提高到36660万普特。所征集的粮食主要用来满足军队需要……1919年和1920年年初,城市居民凭证领取的食品只是他们实际需要量的20%~25%。其他商品也都主要或全部用于军需。1919~1920年,有40%的棉布拨给军队,其他的布匹用于军需的占70%~100%,男鞋占90%,糖占60%,烟占100%。——李永全《俄国政党史:权力金字塔的形成与坍塌》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战后继续推行战时政策:幻想借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背景内容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农业: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工业:国有为主,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商业:恢复自由贸易;分配:取消实物配给制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特点: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利用资本主义手段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二、苏联的建立粮食税知识链接1921年3月21日,苏俄政权颁布法令,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强制性的余粮收集制,改行粮食税。粮食税总额比原来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近一半,农民按规定税额完成纳税义务后可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并允许农民通过市场渠道出售农产品。此项政策降低了农民的征粮负担,也为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商品贸易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的农产品采购量也因此有较大的增长。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最初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1991年12月25日解体。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沙俄1547年—1917年苏俄苏联俄罗斯1917年—1922年1922年—1991年1991年以后1918年,位于莫斯科扎莫斯科列茨基区的米海尔松工厂举行工人集会,苏维埃政权的领袖列宁在会上发表讲演。会后,就在这家工厂的大门口列宁遇刺,杀手将三颗子弹射进了列宁的身体。1924年,列宁逝世。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目录/ContentsPART0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三)“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背景途径特点1922年12月,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确立领导地位★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实行两个“五年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建立起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斯大林模式:工业化 】优先发展_________,资金缺乏由_______组织,强调发展的_________通过榨取_______积累资金重工业国家高速度农民(当时欧洲最大的水电站)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一五计划1928~1932: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二五计划1933~1937: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 】将分散的农民组织到__________,_______劳动土地属于________劳动成果由_______支配,实行农副产品____________集体农庄国有集体农庄义务交售制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宣传画(三)“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评价积极: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局限: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惊醒了中国的十月革命惊雷.mp4 第15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