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百合花》》《哦,香雪 》群文阅读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百合花》》《哦,香雪 》群文阅读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
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结构组成
作用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展示人物性格
表现作品主题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景物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感情等。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通读作品,圈点勾画。
2.阅读补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故事的时代背景。
先安安静静地读20分钟吧……
学习活动一:阅读作品,知人论世
1、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_______代著名女作家,浙江杭州人。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身为一名女性,茹志鹃的笔调_______、________,作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色。还能够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2、《百合花》是茹志鹃______(前期/后期)代表作品。写的是______________时期的故事。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

清新
俊逸
前期
细节丰富传神
解放战争
情节单纯明快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1、铁凝,姓屈,1957年生,______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她的小说常以__________为表现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并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_____________的情绪。
2、《哦,香雪》是铁凝的代表作品。写的是______________时期的故事。
3、简述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

普通人生活
具有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之初
《哦,香雪》创作于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第四年。小说发表于1982年6月,并获得全国优秀短片小说奖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文学也深受影响。铁凝的小说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痛苦与喜悦。
学习活动二:梳理概括,理清情节
1.分别概述两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2.按照故事发展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开端(1~23段):小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发展(24~43段):小通讯员随“我”借被子
高潮(44~57段):小通讯员壮烈牺牲
结局(第58、59段):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子
《百合花》情节概括:1946年中秋节,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我”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后来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用自己的新婚被子送他最后一程。
开端:1—3段,火车来到台儿沟
发展:4—55段,姑娘们迎接火车
(1)4—42段,姑娘们看火车
(2)43—55段,姑娘们与火车上的人做生意
高潮:56—71段,香雪换铅笔盒
(1)56—62段,香雪渴望铅笔盒
(2)63—71段,香雪换回铅笔盒
结局:72—82段,香雪夜归
《哦,香雪》情节概括: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台儿沟带来波澜,香雪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了向往已久的塑料铅笔盒。
学习活动三:圈画批注,赏析人物
赏析两篇小说中五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通讯员,新媳妇、“我”、香雪、凤娇。
圈画语句,结合文本加以分析、概括其形象特征。
方法指导
分析人物形象
之“五从”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关注细节)
从分析情节入手
从分析环境入手
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
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结合小说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心理等正面、侧面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
感情和性格特点。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
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典型环境塑造典型性格。
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
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
性格特征。
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主要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①憨厚朴实,拘谨腼腆。比如,带路时的沉默、“张皇”等动作、神态细节突出了小通讯员那种忸怩的神态、拘谨局促的心理。从借被子失败的情节,看出他的憨厚朴实、不善言辞。
②善解人意,关心他人。比如,走走停停,给“我”两个馍馍等细节体现出他关心“我”。当他意识到自己借东西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马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解释。而借到被子以后,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唯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
③不畏牺牲,舍己为人。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
④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
小通讯员
①美丽纯洁腼腆。“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跟我交谈时,总是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唇笑。要解开伤员的衣服,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时,她“红着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②淳朴善良、精神高尚。她听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把自己唯一的嫁妆借给了部队;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把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小通讯员牺牲后,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小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的细节,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小通讯员入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
新媳妇
“我”既是小说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
“我”接受支援前线包扎所的任务,借被子,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话,主动认老乡,在包扎所护理伤员,反映出“我”的勇敢、大方、乐观、善做工作;知道被子来历后,跟通讯员开玩笑,反映出“我”的善解人意、开朗乐观。
“我”
注意:小说中的“我”不同于散文中的“我”,他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
“我的作用?”可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赏析:
1.情节: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人物:突显主人公形象
3.主题:突显小说主题
4.效果:增强真实性
“我”
1.情节: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人物:突显主人公形象
3.主题:突显小说主题
4.效果:增强真实性
1.我邀请小同乡一起借被子,才有了接下来的故事,我是故事的推动者;
2.通过描写我细腻的心理活动,让通讯员的形象更加丰满,有利于人物的塑造;
3.我对通讯员之死的心疼和惋惜,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革命战士的伟大,彰显了小说的主旨;
4.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香雪”
①美丽清纯。在乘客的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的”,令人信任的;面孔是“洁净的”,嘴唇是“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
②纯真无邪。看火车时,她跑在最前面,火车来子,她却缩到最后头。别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脸”“北京话”调笑,香雪却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
③渴求进取。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别的姑娘注意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则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姑娘们总是用鸡蛋、 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香皂、纱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
④淳朴自尊。女同学们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得到了铅笔盒,她执意将那一篮鸡蛋留下;香雪渴望台儿沟改变现状,变得富足。
⑤坚毅执着。为了换取铅笔盒,她在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
“香雪”
从凤娇关注金圈圈、手表、发卡、纱巾等装饰品的细节中,可以凤娇看出她对物质的渴求,对新生活的纯朴向往;从她和“北京话”对话中,可以读出她的勇敢、泼辣;从她与“北京话”做买卖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的质朴、善良。
“凤娇”
思考:两部作品中人物的“青春”各有什么特点?
《哦,香雪》表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山村青年想要摆脱贫困和封闭的渴望,她们有着对外界现代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她们的好奇和向往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诉求,从这些小人物身上折射出时代进步的洪流。
《百合花》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的年轻人追求民族解放和自由进步的青春,他们既有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品质,也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他们不是“高大全”式的完美英雄,更接近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时代的真善美。
点赞“我”最喜欢的青年人
作家铁凝在谈到她笔下的香雪时说:“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虚无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我写他们,那是因为我真心地热爱他们,即使是自私、愚昧、落后,也总那么真切,那么感人。”
请仿照这段文字,以“为_______点赞”为题,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写一段点评性的抒情文字。
学习活动四:赏析物象,理解主题
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两篇小说中的典型物象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
“百合花”清丽、纯洁、淡雅等特点,象征着性格美,人性美、人情美。既体现为通讯员、新媳妇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也体现了军民之间、战士之间纯洁美好的鱼水情。
“百合花”装饰的被子将“我”、通讯员、新媳妇联结在一起,成了形象鲜明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素不相识的人们建立的美好情感的歌颂;喻示着美好的未来。
“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一种心愿、追求和自尊的象征。对香雪而言,铅笔盒就像暗夜里的明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路上奋然前行,铅笔盒具文化启蒙的意义;表达了香雪对知识和现代文明的渴望。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
“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作家茅盾说《百合花》“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美国作家称赞《哦,香雪》表达了“一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
请说说这两篇小说感动人心的原因。
《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圣洁情感,以及普通人的善良、淳朴。正义战争的目的正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保护和平的生活以及人类美好纯洁的感情。尽管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但以一种别样的方式高扬了正义。美好的人性、温暖的情感和正义的行为正是感动人心的源泉,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哦,香雪》通过对香雪等乡村少女的生动描摹,表现了山里姑娘的纯朴善良和美好的心灵,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追求,更表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这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因此,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都能认同文中传达的精神追求。
学习活动五:小说化诗
两篇小说在审美取向上追求诗美效果,请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审美追求、语言风格等方面,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茅盾评论《百合花》:“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情诗的风味。”
孙犁谈《哦,香雪》: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两篇小说都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美好的感情。
“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语言充满诗意美,重视营造氛围,有诗的象征和意境,抒情性强。
“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在叙事上,两篇小说虽然都以宏大的时代为背景,《百合花》故事发生于1946年的解放战争时期,《哦,香雪》以改革开放初期为背景,但都不以情节取胜,选材以小见大,《百合花》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哦,香雪》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
从《百合花》和《哦,香雪》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篇,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小说的内容、主题或人物形象。
要求:运用意象,抒发真情实感,不少于10行。
课堂练笔
右键更改图片
本单元的作品抒发的都是青春情怀。作品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哪些是你以前从未留意,而读过之后感触很深的?哪些已经点燃了你思考人生、积极向上的热情?
结合这单元的作品,从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出发,与同学就“青春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中,《百合花》的主题被概括为:“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而又感人的人物形象,歌颂了他们为革命甘愿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表现了军民之间和同志之间纯洁真挚的深厚感情。”
你同意这个评价吗?除此之外,你对这篇小说的主题,还有别的理解吗?
作家几次谈到她在战争年代那简陋的包扎所工作时的深切感受:伤员一个个从前线抬下来,“光从脸上看去,除了颜色有些灰黄以外,一个个都是熟睡中的小伙子。我要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我就着天上大个儿的圆月,翻看他们的符号,记录他们的姓名、单位。心里不可遏止地设想着他们的家庭、亲人、朋友,他们生前的种种愿望……”“他还只刚刚开始生活,还没有涉足过爱情的幸福。……我当时主要想的就是这些,至于主题是什么,副主题又是什么,主要事件又是什么,我都没有考虑过。”(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我麻木地爱上了要有一个新娘子的构思。为什么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现在我可以坦白交待,原因是我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百合花:一曲青春与生命的挽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