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临渭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Ⅰ卷(阅读题 共71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科学技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在旧中国简直是无法想象的。①这个伟大成就是谁也不能否定,谁也无法否定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现在的生产技术水平是什么状况?几亿人口搞饭吃,粮食问题还没有真正过关。我们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几十分之一。新兴工业的差距就更大了。在这方面不用说落后一二十年,即使落后八年十年,甚至三年五年,都是很大的差距。毛泽东同志经常教导我们:“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伟大作用。但是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我们现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同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如实地指明这种落后状况,会不会使人们失去信心呢?这种人也可能有。这种人是连半点马克思主义气味也没有的。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才能够正确制订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才能够更加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尽快改变这种情况;也才能动员人们虚心学习,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②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③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中国的革命,吸引着世界各国革命人民,与之共呼吸。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已得到并且必将进一步更广泛地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关系。对于一切在科学技术上帮助过我们的国际朋友,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节选自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这为两者的有机结合、相互成就提供了重要前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可见,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与实际效果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思想高度契合,奠定了双方相互结合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实证”的治学原则是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同时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能够指导和促进实践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实践论》和《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两篇文章中,通过改造和发展,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实践和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有机结合已经被历史实践所检验,表明了这两种思想的高度契合性,其结果就是相互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些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如何深入理解与落实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做出了深刻阐述,是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④做到政德诚实、政风务实、政绩踏实,完成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历史答卷。(节选自刘震寰《发扬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精神》)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旧中国,我国的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状况得到显著改善。B. 我们学习外国人的长处,就会得到并且必将进一步更广泛地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支持。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既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又得到了丰富和发展。D. 新时代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最新成果,在于更强调行对知的促进作用,突出实践性。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技术落后的现状,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这影响了中国在国际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B. 提高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要坚持独立自主,又要学习别国的长处,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C. 知行合一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的思想高度契合,表明来源不同的文化也可以相互成就。D. 《改造我们的学习》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对于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意义重大。3.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①中“不能”强调主观上的不可选择,“无法”强调了客观上的不可行,二者位置不可互换。B. 句②中“才能”强调改变落后的必要性,语气坚定;“才有可能”突出赶超之难,表达严谨。C. 句③中运用“不仅”“即使”“也还”等关联词,使句意层次分明,强调向先进学习的重要性。D. 句④中三个并列短语与前文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相呼应,增强了论述力量。4. 材料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请梳理其思路。5. 材料一很好地体现了材料二所主张的“发扬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精神”,请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边城》题记沈从文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支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因为它对于在都市中生长教育的读书人说来,似乎相去太远了。他们的需要应当是另外一种作品,我知道的。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给人中国不需要这类作品,后者“太担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读这类作品。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么?一个有点理性的人,也许就永远无法明白,但多数人谁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话想说:“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大凡念了三五本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问题的洋装书籍,或同时还念过一大堆古典与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们生活的经验,却常常不许可他们在“博学”之外,还知道一点点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因此这个作品即或与当前某种文学理论相符合,批评家便加以各种赞美,这种批评其实仍然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至于文艺爱好者呢,他们或是大学生,或是中学生,分布于国内人口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诚实天真的把一部分极可宝贵的时间,来阅读国内新近出版的文学书籍。他们为一些理论家,批评家,聪明出版家,以及习惯于说谎造谣的文坛消息家,同力协作造成一种习气所控制,所支配,他们的生活,同时又实在与这个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远了。——他们不需要这种作品,这本书也就并不希望得到他们。理论家有各国出版物中的文学理论可以参证,不愁无话可说:批评家有他们欠了点儿小恩小怨的作家与作品,够他们去毁誉一世。大多数的读者,不问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读。正因为关心读者大众,不是便有许多人,据说为读者大众,永远如陀螺在那里转变吗?这本书的出版,即或并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所弃,被领导的多数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是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四日记文本二:《边城》新题记沈从文民十随部队入川①,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由河街小船上玩数次。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约②,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在《国闻周报》发表。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二十三年母亲死去,书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烟雾,惟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希奇结合,倘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在个人生命中影响,和几种印象在个人生命中影响。一九四八年【注】①民十:指民国十年,即一九二一年。②兆和:沈从文妻子张兆和。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作者开门见山地表明了创作立场和情感。作者对农民和士兵怀着温爱,这与他成长背景密切相关。B. 文本一说“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可见作者认为《边城》在当时并不具有普世文学价值。C. 文本一中“我并不即此而止”表明。《边城》只是作者某个创作计划的一部分,是他对民族命运思考的一部分。D. 文本二写到沈从文随部队入川,在茶峒住宿两日,这段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成为他创作《边城》的重要素材。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 文本一第二段中的“不落伍”“博学”等词语采用了反讽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一些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的不满和批判。B. 文本一第三段中的“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等表述,体现出作家的忧患意识与良知。C. 文本二中,“闻杜鹃极悲哀”“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等描写,为《边城》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D. 沈从文在《边城》中描写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与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世界有着紧密而深刻的联系。8. 请根据文本一概括作者所期待“理想读者”的特点。9. 以你阅读《边城》的经验而言,你觉得《边城》在今天是否“落伍”了?请阐明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选自《唐才子传·李白传》,有删改)材料二: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选自唐·孟棨《本事诗·高逸》,有删改)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遂荐A于玄宗B召见C金銮殿D论E时事F因G奏H颂一篇。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拜谢曰”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意思相同。B. “乘酒捉月”与“乘醉听箫鼓”(《望海潮》)两句中“乘”字意思相同。C. “复请所为文”与“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为”字意思不同。D. “泣鬼神”中的“泣”字与“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中的“凋”字用法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母亲梦见长庚星出现而生下了他,因此就用“白”为他取名,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救助穷人。B. 李白生性洒脱,客居任城时与孔巢父等人交往,号称“竹溪六逸”,在京城时与贺知章等人并称为“饮酒八仙人”。C. 李白有一次醉醺醺地路过县衙门口时故意羞辱县令,县令派人把李白押解到公堂上责问,后来知道是李白就把他放了。D. 李白在并州时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后来李白因受永王一事牵连入狱,郭子仪向皇帝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赎免李白的死罪。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2)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14. 两则材料对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一事起因的记载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①陆游拾遗白发有谁怜?零落歌诗遍两川。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升沈自古无穷事,愚智同归有限年。此意凄凉谁共语?夜阑鸥鹭起沙边。【注】①1169年12月,陆游被任命为夔州通判。在此之前,陆游因坚决支持北伐,受主和派排挤,已赋闲在家四年。任职夔州期间,陆游曾多次拜谒杜甫生前所到之地。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交代了杜甫晚年流落巴蜀时的生活状况,又表现出对其文学成就的高度赞美。B. 颔联“浪翻孤月”描写诗人登城所见之景,江面浪翻涛涌、孤月随波翻动,生动逼真。C. 颈联诗人纵览古今人事变迁,慨叹仕途得失进退,暗含了人生短暂应随遇而安之意。D. 这首诗章法整饬谨严,风格沉郁悲凉,尾联“凄凉”一词含意丰富,伤感之情溢于言表。16. 本诗以景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全诗,分析“夜阑鸥鹭起沙边”所抒发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赞扬屈原面对种种邪恶,始终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3)古人常在诗词中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用来抒发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唐宋诗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Ⅱ卷(表达题 共79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屈原不仅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达观,也缺少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磨炼。当屈原二十岁行冠礼作《橘颂》时,他是何等儒雅高贵,而孔墨孟荀等人年轻时都曾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心酸,为实现理想抱负, ① 地过活。而屈原,他那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掸去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 ② ,毫不妥协。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将自己摆在与邪恶你死我活的对立面上。而屈原的伟大与可贵也正在这里: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做不到和他们 ③ 哪怕是表面上迎合应付。他谨持着他理想的绝对纯洁,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下列句子中的冒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质量好的文化产品应该符合以下标准:先进的政治性,思想性;较高的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较高的文字质量和印刷装帧质量;鲜明的特色和风格。B. 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C.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D. 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地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歌德有一句名言:“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这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任何理论包括美学理论如果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而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美学要 ① ,不能单纯追求脱离现实生活的高头讲章和抽象体系。只有这样,美学才能接地气,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具有强大生命力。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与人们日新月异的艺术和审美实践还有距离,与现实生活的贴近度仍不够, ② 。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了“生活转向”,即单纯突破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展开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虽然西方的情况与我们并不完全一样,但美学走进生活确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美育是其中重要一环。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 ③ ,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感受到诗词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能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B.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C.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D.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有人认为,未来的世界,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临渭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Ⅰ卷(阅读题 共71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C 2. B3. D 4.首先,开篇点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其次,援引《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中的经典言论作为二者有机结合的理论基础;然后,指出二者结合过程中与共产党人的先进思想互相成就的实践成果;最后,指出二者结合的现实意义,有力收束全文。5.①既要看到我们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成就,更要承认我们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②既要认识落后并认真分析落后的原因,更要制订正确的战略规划,努力赶超;③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与世界友好往来,实现合作共赢。(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B 7. C8. 沈从文所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既具备文化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又关心民族命运和社会现实,同时对乡村与农民有深厚情感的读者。他们能够在阅读《边城》时获得共鸣与启示,进一步加深对作品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9. 示例:《边城》在今天并未“落伍”。理由:①《边城》通过描写湘西边陲一个小城的风土人情和爱情故事,展示了湘西地区的独特文化风貌和民俗风情,它不仅对于了解和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更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以及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主题是永恒的,不受时间限制。②沈从文在《边城》中,以细腻优美和富有诗意的文笔,塑造了翠翠、傩送等形象鲜明的人物,使得作品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永不过时。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BDF 11. A 12. C13. (1)高力士认为受到侮辱,(于是)摘录李白所写《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故意歪解词意)用来激怒杨贵妃。(2)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就在那里。现在有二十卷文集流行于世。14. ①材料一记载李白把自己所作的诗投递给贺知章看;②材料二记载贺知章听说李白的声名,先去旅馆探访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C 16. ①诗句抒发了诗人心事无人倾诉的孤独之情,饱含着对自己不受重用的伤感与无奈。②这种孤独也是杜甫当年命运的缩影,表达了诗人对杜甫壮志难酬的理解与同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不获世之滋垢 ②.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③.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④.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⑤. 映阶碧草自春色 ⑥. 隔叶黄鹂空好音(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第Ⅱ卷(表达题 共79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18~19题答案】【答案】18. ①委曲求全②针锋相对③狼狈为奸 19. 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20~22题答案】【答案】20. ①回归大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②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③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21. 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了“生活转向”,即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掀起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22. C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