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厦门市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评分参考一、阅读。(78 分)(一) (19 分)1. (3 分)D(A 项,“必然”过于绝对,可能会降低小说可读性,但不必然丧失可读性;B 项,大量空间场景叙事使叙事节奏等同甚至慢于常态生活时间,而非加快叙事节奏;C 项,小说中随着人物的变动会呈现新的样态,可消除、舒缓重复带来的沉闷感;D 项正确,为答案项。)2. (3 分)A(此处主要以时间叙事功能调整叙事节奏。)3. (3 分)甲:③ 乙:② 丙:①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处给 1 分。4. (4 分)①第一处与“黛玉葬花”连用,指出将宝黛二人置于相似环境,表现不同性格气质,使人物栩栩如生,证明“特犯不犯”能使叙事稳中有变,保持新鲜感。②第二处阐明宝钗“扑蝶”与平日形象形成反差,富有情调趣味,证明增加叙事情调和意境,使叙事保持张力。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 (6 分)示例一:选①特犯: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均前往探望,表达关切。不犯:宝钗托药相劝, 自悔言语急切而脸红,叮咛再三后从容离开 ;黛玉双眼哭肿,言语间真情流露,见凤姐来便匆匆离去。艺术效果:情形相似,二人言行差异鲜明,既展现不同性格,也暗示命运走向。示例二:选②特犯:刘姥姥两进荣国府,皆为走亲戚,皆受贾府接待。不犯:一进时被王熙凤轻慢,敷衍打发;二进时投合贾母心意,被盛情款待。艺术效果:情形相似,前后反差巨大,从不同侧面展现贾府人情世故,深化读者对世态与贾府的认知。示例三:选③特犯:抄检大观园,探春、迎春、惜春的丫鬟均要被搜检。不犯:探春怒扇婆子,痛斥家族内耗:迎春默不作声,任司棋被逐:惜春坚逐入画,言辞冷硬。艺术效果:三人“抗、忍、绝 ”的不同反应,尽显性格差异,暗合各自命运,深化贾府衰败的悲剧主题。评分参考 :答出“特犯”“不犯”“艺术效果”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 (16 分)6. (3 分)C(小虎与二小现实中并无冲突,游戏中他们之间的“冲突”源于角色,并非高粱秆。)7. (3 分)A(A 项正确,为答案项。B 项,两人并无尖锐矛盾,此处舒缓了紧张激烈的游戏氛围。C 项,小虎的行为体现了他的复杂心理:既希望游戏获胜,又不愿所憎恶的角色胜利,并无委屈求全之意。D 项,两次游戏均以“ 日本”失败告终,体现了抗战必胜的信念。)8. (4 分)①游戏中是对“ 日本”谩骂的还击,为了对抗中占上风。②游戏结束时,与小虎一起举手向对岸喊出,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恨。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 (6 分)①打破儿戏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强烈控诉日本侵略者漠视人命、杀人如同“儿戏”的罪行 ;③引发读者对时局的思考,激发同仇敌忾的抗日热情。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给满 6 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24 分10. (3 分)BDG11. (3 分)C(“悦而从之”的“从”为听从,动词:“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使听从,率领,为使动用法。)12. (3 分)D(A 项,前者为副词,大概 ;后者同“盍”,何不。B 项,前者为副词表反诘,难道 ;后者为副词,表祈使,还是。C 项,前者为副词,近来:后者为副词,等到。D 项的“之”均为结构助词,提宾标志,为答案项。13. (3 分)B(据“太宗曰:'……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可知,此处应为唐太宗自认为,而非大臣们认为。)14. (9 分)(1) 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 ;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傲视别人。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1 分 ;“殷忧”“物”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2) 不久后因为天下太平无忧,您渐渐骄奢自满,因此功业虽然更为鼎盛,终究比不上当初。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1 分 ;“旋”“无虞”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3) 工匠商贾能够纵情议论,士人百姓能够传播消息,这样的话,君主的过失就能每天被发现而品德每天都能精进。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 1 分 ;“士庶”“新”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15. (3 分)①建立完备言官体制 ;②开通“敢谏之鼓”等民意反馈渠道 ;③广泛听取臣民意见。参考译文 :材料一: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 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他们,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需要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 ;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材料二:贞观十二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我推行的政治教化的得与失,和以前相比,成效如何 ”魏征答道 :“过去天下尚未平定,你施政常常会心怀德义。不久后因为天下太平无忧您渐渐骄奢自满,因此功业虽然更为鼎盛,终究比不上当初。”太宗又问道 :“我所施行,相较以往有何不同 ”魏征说:“贞观初年,您唯恐臣民不进言,会主动引导别人进言献策。多年以后,见人进谏,尚能欣然接受。但近一二年来,您已对臣民的进谏心生不悦,虽然勉强采纳,终究心有不平之意,面露为难之色。”太宗说 :“人都会苦于不能自知。方才您没有进言的时候,我还自以为初心未改,始终如一。等到听完您的剖析,我才对自己的过失感到震惊。您只要能永葆这一份谏诤之心,我定然不会违背您今日说的话。”材料三:问: 国家设立谏官,本意是想借助天下的耳目,来裨补我视听的不足 ;汇集天下的智慧,为替我出谋划策。要使君主无过失,臣民无隐情,有何方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我听说天子的耳朵,不能自然聪敏,必须汇聚天下人的耳朵来听,才能巨细无遗:天子的眼睛,不能自然明亮,必须汇聚天下人的眼睛来看,才能明察秋毫 ;天子的心智,不能自然圣明,必须汇聚天下人的心灵来思考,才能圣明通达。如果天子只凭自己的两耳、双眼和一颗心去看、去听、去思考,那么十步之外的声音就可能听不见,百步之外的事物就可能看不见,宫殿之外的事情就可能无从知晓,更何况天下如此广大、政务如此繁多呢 圣明的君主深知这个道理,所以设立谏诤讽议的官职,开启进言献策、规善劝过的渠道,使臣子能够补察朝政的缺失。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担心这项举措不够完备,于是设置“敢谏之鼓”,树立“进善之旌”,设立“诽谤之木”。工匠商贾能够纵情议论,士人百姓能够传播消息,这样的话,君主的过失就能每天被发现而品德每天都能精进。我还听说,正是因为不抛弃死马之骨,才能得到真正的良驹 ;不轻视狂生的言论,才能听到高明的谋略。如果臣子的一管之见中,有可取之处,陛下就采纳施行:如果臣子的刍荛之见中,有可用之言,陛下就斟酌采用。所以,审阅臣民的谋略,天下的利弊便如握在手心里一样明了 ;接纳臣子的鲠直之言,朝廷的得失便如看向自己的指掌那般清晰。如此一来,哪里会有闭塞蒙蔽之忧 哪里还会有国家覆灭之患呢 (四) (9 分)16. (3 分)B(“看群飞”,眼见朝中无能之辈得势,诗人内心愤懑不甘。)17. (6 分)同:①壮志未酬的失意者形象 ;②忧时忧国的爱国者形象:③历经沧桑的暮年老者形象。异:①陆诗抒情主人公任侠尚武,昂扬进取:②杜诗抒情主人公儒雅持重,沉郁悲戚。评分参考:“同”答出任意一点给 1 分,满分 2 分 ;“异”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五) (10 分)18. (10 分)(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2)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3)暴霜露 斩荆棘(4)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5)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二、语言文字运用。(12 分)19. (3 分)C(无出其右:古人以右为上,指没有能超过他的。用在此处不恰当。20. (4 分)第②处,修改为:戏剧海报设计不仅要熟练运用构图法/戏剧海报设计不仅要熟悉构图法第④处,修改为:让海报成为戏剧的“无声预告片 ”评分参考 :每指出一处给 1 分,修改正确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 (5 分)①专家您好,听了您的讲座,收获满满。②这张海报将周朴园、鲁侍萍等人依次置于螺旋线的多个焦点上,利用黄金螺旋的动态视觉引导功能,引导观众关注剧作的人物关系与矛盾冲突。螺旋线最后的焦点落在中间标题上,使标题更醒目,也暗示主题。③总之,这张海报充分体现了“无声预告片”的特点。评分参考:答出第一点给 1 分,答出第二点给 3 分,出第三点给 1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 (60 分)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