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2节《分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章 第2节《分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2024)

资源简介

第十三章 第2节《分子动理论初步认识》
——“教-学-评”核心素养一体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构建微观粒子组成物质的观念。
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固体和液体的微观结构等相关现象。
科学思维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现象背后的本质。
建立分子模型,运用类比、想象、假说等思维方法,发展对微观世界的认知。
科学探究
经历探究扩散现象的实验过程,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在探究分子间作用力的过程中,尝试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中尊重事实和证据。
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科技的紧密联系,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的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扩散现象的概念及其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道具素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扩散现象等,探究分子动理论的相关内容。
讲授法: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清晰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道具素材
多媒体课件(包含分子结构的动画、扩散现象的视频等)。
实验器材:两个透明的大烧杯、红墨水、冷水和热水、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空玻璃瓶、铅块、钩码、酒精和水等。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5分钟)
生活场景导入:上课伊始,在讲台上显眼位置打开一束香薰瓶,不做任何说明。过一会儿,提问学生:“同学们,有没有闻到什么气味?为什么会闻到这种气味呢?”引导学生思考气味传播背后的原因。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且直观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关于微观粒子运动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及时性评价: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很敏锐,这么快就捕捉到了气味的变化,并且开始思考其中的原因,非常好”。
知识讲解与活动环节(30分钟)
活动一:物质的构成(5分钟)
多媒体展示:展示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各种物质的微观结构图片,如石墨的层状结构、金属的晶格结构等,以及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分子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质的微观组成。
教师讲解:讲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非常小,通常以10 米为数量级,并举例说明,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将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排成一行,长度才约1cm 。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将抽象的微观世界直观化,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微观构成的概念。
及时性评价:对能认真观察并积极发表看法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观察得很仔细,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很丰富,为理解物质构成打下了好基础”。
活动二:探究扩散现象(12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刚才闻到香薰气味的现象,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会彼此进入对方,这种现象叫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实验1:气体的扩散:将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瓶口向上,与另一空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然后小心地抽掉玻璃板,让学生观察现象。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观察到二氧化氮气体逐渐进入上面的空瓶,两瓶气体颜色变得均匀。得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论。
实验2:液体的扩散:分别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大烧杯中,同时小心地滴入一滴红墨水。引导学生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情况,提问:“在冷水和热水中,红墨水的扩散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观察到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更快,得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的结论。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扩散现象,如炒菜时闻到香味、墙角放煤时间久了墙变黑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扩散现象,深入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及时性评价:对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的学生给予赞扬,如“你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准确,结论分析到位,对扩散现象理解得很透彻”;对积极参与讨论并举例恰当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举的例子非常贴切,让我们对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活动三:分子间的作用力(13分钟)
实验1:演示分子间的引力: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后,挂在铁架台上,然后在下面的铅块上逐渐挂钩码。提问学生:“为什么下面挂了钩码,两个铅块还不分开?”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存在引力。
实验2:演示分子间的斥力: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先注入一半水,再注入一半酒精,封闭管口,反复翻转玻璃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总体积的变化。提问:“混合后总体积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观察到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进而引出分子间不仅有引力,同时也存在斥力。
教师讲解: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较小时,斥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距离较大时,引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距离很大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并通过类比弹簧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间作用力随距离的变化。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能体现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如固体很难被拉伸、液体很难被压缩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和类比,将抽象的分子间作用力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
及时性评价:对能认真观察实验并准确分析分子间作用力的学生给予鼓励,如“你对实验的观察细致入微,对分子间作用力的分析很准确,非常棒”;对小组讨论积极且能准确举例的小组给予表扬,如“这个小组讨论热烈,所举例子很好地体现了分子间的作用力,值得大家学习”。
典型例题讲解(10分钟)
例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扫地时,灰尘漫天飞 B. 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C. 煮稀饭时,米粒在水中翻滚 D. 炒菜时,满屋飘香
分析:灰尘、粉笔灰、米粒都不是分子,它们的运动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而炒菜时闻到香味是因为香味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所以答案选D。
解答:答案为D。讲解时强调判断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区别,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的运动。
例2:把两块光滑的玻璃贴紧,它们不能吸在一起,原因是( ) A. 两块玻璃分子间存在斥力 B. 两块玻璃的分子间距离太大,作用力太小 C. 玻璃分子间隔太小,不能形成扩散 D. 玻璃分子运动缓慢
分析: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当分子间距离较大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两块光滑玻璃贴紧,分子间距离还是太大,作用力太小,所以不能吸在一起。答案选B。
解答:答案为B。通过该例题加深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关系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对分子动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学会区分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相关知识。
课堂小结(5分钟)
一、物质的构成
1. 分子、原子: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 米。
二、扩散现象
1.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 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 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2. 与距离关系:分子间距离较小时,斥力起主要作用;距离较大时,引力起主要作用;距离很大时,作用力可忽略不计。
课后作业
基础性作业:完成课本上关于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如描述扩散现象的例子、解释分子间作用力相关现象等;背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拓展性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新材料研发等,写一篇简短的科普报告。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生活场景导入和多个实验探究,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堂参与度较高。但在讲解分子间作用力随距离变化这一抽象知识点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虽然采用了弹簧模型类比,但可能不够生动形象。在今后教学中,可尝试利用动画演示等更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在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时,学生思路不够开阔,应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
六、教学评价
及时性评价:在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等环节,及时给予评价。如学生准确描述扩散现象实验现象时,说“你观察得非常认真,描述也很精准,对实验的理解很到位”;当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新颖观点时,表扬“你的想法很独特,为小组讨论带来了新的思路”。
达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如能否准确说出扩散现象的定义、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等;通过例题解答评估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评价其科学探究能力,如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操作是否规范、数据分析是否正确等。
评价结果反馈与教学调整:若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关系的知识掌握不好,在后续教学中增加相关动画演示或补充更多生活实例帮助理解;若学生在运用知识解释现象方面存在不足,在后续课程中增加此类练习,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学生思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