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3节《内能》 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章 第3节《内能》 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2024)

资源简介

第十三章 第3节《内能》
——“教-学-评”核心素养一体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质量等因素有关,构建内能是物体内部能量总和的观念。
能区分内能与机械能,认识到内能是微观分子层面的能量,机械能是宏观物体整体的能量。
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能用相关观念解释生活中物体内能改变的现象。
(二)科学思维
通过类比机械能理解内能,培养类比推理的思维能力。
从微观角度分析内能的改变,构建微观模型,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从微观本质理解宏观现象的能力。
(三)科学探究
经历探究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实验过程,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尝试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培养质疑和创新精神。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中,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和数据。
认识到内能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内能的概念。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二)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质量等因素的关系。
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道具素材
(一)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内能等抽象概念进行清晰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如空气压缩引火仪实验、搓手实验等,让学生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生活中改变内能的实例等,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类比法:将内能与机械能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能概念。
(二)教学道具素材
多媒体课件:包含内能相关的动画、微观粒子运动视频、生活中内能改变实例的图片等。
实验器材:空气压缩引火仪、铁丝、砂纸、烧杯、热水、冷水、打气筒、橡皮塞、玻璃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分钟)
生活场景导入:播放一段冬天人们通过搓手取暖的视频,提问学生:“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搓搓手就会感觉暖和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搓手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关于内能的主题。
及时性评价: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对生活现象观察得很仔细,能迅速联系到我们要探讨的能量变化问题,非常棒”。
(二)知识讲解与活动环节(30分钟)
活动一:内能概念的引入(8分钟)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提问:“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这表明分子具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呢?”
类比引入:类比物体由于运动具有动能,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势能,讲解物体内部的分子由于运动具有分子动能,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具有分子势能。
讲解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能量的总和,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和类比,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逐步构建内能的概念,降低理解难度。
及时性评价:对能准确回忆分子动理论知识并积极参与思考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对之前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并且能迅速运用到对内能概念的理解上,非常好”。
活动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8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猜想。
分析讨论:结合分子动理论,引导学生分析: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质量越大,分子数量越多,内能越大。同时说明状态也会影响内能,例如同种物质,固态变成液态时要吸热,内能增加。
多媒体展示:展示一些图片或动画,如加热水时,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相同温度的一大桶水和一小杯水,大桶水内能大等,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深入理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及时性评价:对提出合理猜想和能准确分析影响因素的小组给予肯定,如“这个小组讨论得很深入,猜想有依据,分析也很到位,对影响内能的因素有了很好的理解”。
活动三: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14分钟)
实验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演示实验:利用空气压缩引火仪进行实验。向玻璃筒内放一小团干燥的棉花,快速压下活塞,观察现象。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引导学生分析在压缩空气过程中,活塞对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使其燃烧。
学生实验:让学生用砂纸打磨铁丝,感受铁丝温度的变化。思考并讨论“通过什么方式改变了铁丝的内能?”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得出通过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实验2: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演示实验:将装有冷水的烧杯放入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冷水温度的变化。提问:“冷水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引导学生分析热量从热水传递到冷水,使冷水的内能增加。
生活实例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如用热水袋取暖、烧开水等。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讲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其他形式的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内能的转移。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和生活实例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及时性评价:对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准确分析原因以及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对实验现象观察得细致入微,原因分析准确,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理解得很透彻”。
(三)典型例题讲解(10分钟)
例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 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通过外界对物体做功 C. 正在沸腾的水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D. 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
分析: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A选项错误;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也可能是吸收了热量,B选项错误;正在沸腾的水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由于水变成水蒸气,分子势能增加,所以内能增加,C选项正确;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分子热运动减慢,分子动能减小,内能会减少,D选项正确。
解答:答案为CD。讲解时强调内能概念、改变内能方式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等知识点的应用。
例2: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两手相互摩擦,手掌温度升高 B. 发烧时用冷毛巾给头部降温 C. 把蔬菜放入冰箱内,蔬菜温度降低 D. 在阳光照射下,公园里石凳温度升高
分析:两手相互摩擦,是克服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手掌温度升高,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A选项正确;用冷毛巾给头部降温、把蔬菜放入冰箱内、石凳在阳光照射下温度升高,都是通过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B、C、D选项错误。
解答:答案为A。通过该例题帮助学生区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不同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对内能概念、影响内能因素以及改变内能方式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
一、内能
1.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影响因素:温度、质量、状态等。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1. 做功:其他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
2. 热传递:内能的转移。
3. 等效性: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五)课后作业
基础性作业:完成课本上关于内能概念、改变内能方式的练习题;用内能知识解释生活中两个物体内能改变的现象。
拓展性作业:查阅资料,了解热机工作过程中内能的转化情况,写一篇简短的报告,阐述热机是如何通过改变内能来对外做功的。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生活场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探究环节让学生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了较直观的认识。但在讲解内能概念时,虽然采用了类比等方法,部分学生对微观层面的内能概念理解仍存在困难,在后续教学中可增加更多微观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在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内能因素时,学生对于状态改变影响内能的理解不够深入,应在今后教学中多举一些实例,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同时,在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时,发现部分学生思路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
(一)及时性评价
在学生回答问题、参与实验和讨论等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如学生准确回答内能概念相关问题时,表扬“你对内能概念理解深刻,回答准确无误,非常出色”;当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操作并认真观察现象时,肯定“你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得很专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很认真,这种态度值得大家学习”。
(二)达成性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内能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改变内能方式的掌握情况,例如询问学生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改变内能两种方式的本质等问题。
通过例题解答,评估学生运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学生能否准确判断内能变化情况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
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评价其科学探究能力,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操作的规范性、数据分析和结论得出的逻辑性等。
(三)评价结果反馈与教学调整
如果学生对内能概念理解不清晰,在后续教学中增加更多实例和微观模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通过动画展示不同温度下分子的运动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内能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若学生在区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方式上存在困难,补充更多对比性的练习题和生活实例分析,强化学生对这两种方式的理解。如列举更多复杂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判断其中内能改变的方式,并说明理由。
针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不足,如实验设计不合理或数据分析不准确,在后续实验课中加强指导,提供更多实验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