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2024)

资源简介

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学-评”核心素养一体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构建电荷的基本概念。
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形成对静电现象的初步物理观念。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从现象中总结出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运用类比的方法,将电荷量与质量等物理量进行类比,理解电荷量的概念,发展科学思维。
(三)科学探究
经历探究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过程,学习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理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要素。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和数据,在实验探究中不弄虚作假。
认识到电荷知识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种电荷的定义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
对电荷量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道具素材
(一)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如摩擦起电实验、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探究电荷的相关知识。
讲授法: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电荷量、电荷的微观本质等,进行清晰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道具素材
多媒体课件:包含电荷相关的动画演示、微观粒子模型图、生活中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等。
实验器材: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碎纸屑、塑料尺、验电器、通草球、支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分钟)
生活现象导入:上课伊始,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快速梳几下,然后将梳子靠近碎纸屑,提问学生:“同学们,看看发生了什么奇妙的现象?梳子为什么能吸引碎纸屑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种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引出本节课关于电荷的主题。
及时性评价:对积极观察并尝试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观察得很仔细,能积极思考问题,非常好,让我们一起通过今天的学习来找找答案”。
(二)知识讲解与活动环节(30分钟)
活动一:摩擦起电现象(8分钟)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用玻璃棒靠近碎纸屑,观察玻璃棒吸引碎纸屑的现象;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同样靠近碎纸屑,展示橡胶棒也能吸引碎纸屑。讲解这种物体经过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此时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学生实验:给每个学生发放塑料尺和碎纸屑,让学生用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后,靠近碎纸屑,感受摩擦起电现象。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
思考讨论: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起电的现象,如脱毛衣时的电火花、化纤衣服容易吸附灰尘等。请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摩擦起电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摩擦起电现象,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摩擦起电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及时性评价:对能准确描述摩擦起电现象和积极分享生活实例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对实验现象描述得很准确,分享的生活例子也很贴切,对摩擦起电现象理解得很好”。对实验操作规范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实验操作非常规范,这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
活动二: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12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很多物体摩擦后都能带电,那么这些电荷是否相同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相互作用?”
实验探究:
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两根玻璃棒相互排斥。
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相互靠近,再次观察现象,学生发现两根橡胶棒也相互排斥。
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学生观察到它们相互吸引。
分析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结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总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多媒体展示:利用动画展示微观粒子在摩擦过程中的电荷转移情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两种电荷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多媒体展示微观过程,帮助学生从微观本质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及时性评价:对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描述的学生给予赞扬,如“你观察得细致入微,描述清晰准确,对实验探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能积极思考并参与归纳总结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生给予肯定,如“你积极思考,为总结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非常棒”。
活动三:验电器及其工作原理(10分钟)
实物展示:拿出验电器,向学生展示验电器的结构,介绍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实验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的变化,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回答金属箔片张开。讲解这是因为玻璃棒上的电荷通过金属球、金属杆传到金属箔片上,两片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所以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
学生操作:让学生用摩擦过的塑料尺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片的变化,进一步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教师巡视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思考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带何种电荷,组织学生讨论并尝试提出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生亲自操作加深理解,思考拓展部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及时性评价:对能准确描述验电器工作过程和现象的学生给予表扬,如“你对验电器工作过程的描述完整且准确,对知识的理解很到位”。对在思考拓展讨论中提出有创意想法的学生给予鼓励,如“你提出的想法很有创新性,为我们的讨论开拓了新的思路”。
(三)典型例题讲解(10分钟)
例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由此可以判定( ) A. 甲带正电,乙带负电 B. 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C. 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负电 D. 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
分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甲被排斥,说明甲带正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且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乙被吸引,乙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解答:答案选C。讲解时强调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带电体的性质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2:有A、B、C、D四个轻质小球,已知C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排斥,A与C相吸引,A与D相排斥,B与D相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带负电,D带负电,B一定带正电 B. A带负电,D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 A带负电,D带负电,B可能带正电,可能不带电 D. A带正电,D带正电,B一定不带电
分析: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C与它排斥,所以C带正电。A与C吸引,则A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但A与D排斥,说明A和D都带电且带同种电荷,所以A、D都带负电。B与D吸引,B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解答:答案选C。通过该例题进一步巩固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知识,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
一、摩擦起电
1. 现象:物体经过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2. 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摩擦时电子发生转移。
二、两种电荷
1. 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2. 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3. 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验电器
1.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 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五)课后作业
基础性作业:完成课本上关于两种电荷概念、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及验电器原理的练习题;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个静电现象。
拓展性作业:查阅资料,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写一篇简短的科普短文介绍其原理。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生活现象导入和丰富的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等知识有了较好的掌握。但在讲解摩擦起电的微观本质时,尽管借助了多媒体动画,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后续可以引入更多形象的比喻或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在课堂提问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够灵活,在今后教学中应增加更多针对性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在今后加强实验操作指导。
六、教学评价
(一)及时性评价
在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实验操作、参与讨论等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如学生准确描述摩擦起电现象时,表扬“你观察仔细,描述精准,对摩擦起电现象掌握得很好”;学生在实验中正确操作并得出结论时,肯定“你实验操作规范,分析合理,展现了良好的科学素养”;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言且观点有价值时,鼓励“你积极参与讨论,提出的观点很有见地,为大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达成性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两种电荷概念、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工作原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提问学生正电荷和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等。
通过例题解答,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学生能否准确运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分析具体问题。
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和讨论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如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小组讨论中是否积极参与并与他人协作等。
(三)评价结果反馈与教学调整
若学生对摩擦起电微观本质理解困难,在后续教学中采用更多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讲解,如制作简单的动画、使用实物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电子转移的过程。
如果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存在不足,增加相关练习题的训练,特别是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针对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在今后实验课开始前,加强实验操作规范的讲解和示范,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加强巡视指导,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