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1.5透镜和视觉【第一单元 对环境的察觉】八年级上册利用照相机拍照,可以让景色留存为永久的记忆;利用投影仪可以看到放大的图像;利用显微镜可以看到微小的物体,如洋葱表皮细胞;利用望远镜可以观察到遥远的物体,如月球上的环形山。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都是光学仪器,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部件?其工作原理上有什么异同之处?眼睛近视的同学需要配戴近视眼镜,眼睛远视的老年人需要配戴远视眼镜。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lens)。透镜也广泛地应用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常见的光学仪器中。一、透镜通常用玻璃制成,利用光在折射制成的光学器件。透镜1、透镜的分类透镜凸透镜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中间薄边缘厚光心(O)光心:透镜的中心O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一般透镜的两个面中至少有一个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叫作薄透镜。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作主光轴,简称主轴。主轴上有一点0,通过这个点的光的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作光心。对于薄透镜,其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光心(O)光心:透镜的中心O主光轴:通过光心O和球面球心C的直线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出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2.换用凹透镜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还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实验结论: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平行光经过凹透镜折射后会向外发散3.让平行于主轴的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光通过凸透镜后偏折的方向。4.让平行于主轴的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通过凹透镜后偏折的方向。(1)凸透镜凸透镜起会聚的作用。(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一点叫焦点(F)焦点到透镜中心(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凸透镜的焦距越短,其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放在焦点的点光源发出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如何的?FF根据光路的可逆性,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平行于主光轴。FFO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变。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如何呢?(2)凹透镜F主光轴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到凹透镜上经折射后变得发散。光线更向主光轴“远离”了。发散光束看上去好像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F发出,F点也在主轴上,叫凹透镜的虚焦点,凹透镜也有两个虚焦点。FFFO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后方向不变。FF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原理,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凸透镜FFF凹透镜凸透镜起会聚的作用,折射后的光线向主光轴“靠拢”而凹透镜则使光线发散。折射后光线“远离”主光轴。课堂练习1.请画出图中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2.请画出入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凸透镜的焦点F射向凸透镜.请在图中画出射向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巩固提高4、根据光的传播光路,在下图中虚线框内,填上适当的光学镜。5、某公园中的一块警示牌,上面写有“请不要把装有液体的纯净水瓶或矿泉水瓶遗留在山上”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因为如果水瓶中装有水,会形成一个凸透镜,又因为凸透镜会聚作用,在太阳直射时,会将光可能聚集到一点上,温度升高,可能会引起火灾。6.晴朗的夏日中午,往树或花的叶子上浇水,常会把叶子烧焦,其原因是-----------( )A.水滴蒸发,带走叶子的热量B.水滴在阳光下温度升高,把叶烫焦C.水滴容易透过阳光D.水滴会使阳光会聚,把叶子烧焦D7. 把一个透明且均匀的玻璃球切成a、b、c、d、e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其中能够使平行光发散的是( )A.只有b B.只有a、c、d、eC.只有a、b、c D.a、b、c、d、e均可A8、如图所示,一束光通过放在O处方框中的光学元件后改变了传播方向,则O处的光学元件( )A.只能是平面镜 B.只能是凸透镜C.只能是凹透镜 D. 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都有可能OD我们能用冰和太阳光来取火吗?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透镜和视觉》(第一课时)教案一、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光在两种透明介质界面发生折射,透镜利用折射规律实现对光线的会聚或发散。跨学科概念物质与能量:光能在透镜中传播并被重新分布;工程与技术:照相机、投影仪、眼镜等光学仪器的设计与优化;数学:焦距测量、光路作图、像距-物距定量关系。二、教学目标维度 目标内容科学观念 ①说出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外形差异及会聚/发散作用; ②理解焦点、焦距、光心、主光轴等概念; ③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透镜作用。科学思维 ①建立“透镜形状→折射规律→光路变化”因果链; ②利用光路图模型预测平行光经透镜后的偏折方向; ③通过实验数据归纳焦距与会聚能力的关系。探究实践 ①独立完成“阳光聚焦测凸透镜焦距”实验,获取3组数据并算平均值;②设计并制作一款简易“太阳能点火器”(凸透镜+支架),实测能否点燃枯叶。态度责任 ①认识凸透镜聚焦可能引发的火灾风险,树立安全使用透镜的意识; ②在实验与制作中养成精确测量、规范作图、团队协作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及焦点、焦距概念。难点:光路图画法及焦距与会聚能力的关系。四、教学资源实验:凸透镜(f≈10 cm、5 cm 各若干)、凹透镜、平行光源(太阳光或激光笔+狭缝)、白屏、刻度尺、火柴、枯叶。信息化:PhET“Geometric Optics”中文包、GeoGebra 透镜光路模板。安全:激光笔加散射罩;严禁用凸透镜直视太阳。五、教学流程1、情境视频:①“冰透镜取火”纪录片片段;②矿泉水瓶遗留山上引发火灾新闻。提问:为什么透明物体能让光“着火”? 学生快速回答。真实情境激活前概念,引出透镜作用与安全问题。分组实验:任务A“阳光聚焦测焦距”——用白纸找到最小最亮光斑,测3次求平均;任务B“凹透镜发散体验”——观察平行光斑变大。记录数据→GeoGebra 实时生成焦距分布图;小组互评操作规范性。数据化探究,培养测量与误差处理;教师巡视用 checklist 记录合作情况。动画演示:凸透镜光路→焦点;凹透镜光路→虚焦点;对比焦距长短与会聚能力。学生板演三条特殊光线作图;口述焦距越短→会聚能力越强。由数据升华为模型,突破“焦距-能力”难点。任务:设计“太阳能点火器”。给定材料:凸透镜、卡纸、竹签、胶带。要求:1.支架可调焦距;2.5min内点燃枯叶;3.记录环境温度、光斑直径。设计→制作→测试→迭代;拍照上传成果并汇报优化点。工程情境迁移知识,体会“能量聚焦”在生活中的双刃剑;评价:功能40 %+安全30 %+创新30 %。快问:①判断焦距长短与会聚能力;②作图题“补全折射光线”;③情境选择“哪个透镜适合老花镜”。即时统计,错误率>30% 的题目推送微讲解。精准诊断,课后个性化补偿。六、板书设计1.5.1透镜分类:凸透镜:中间厚→会聚凹透镜:中间薄→发散概念:主光轴、光心 O、焦点 F、焦距 f三条特殊光线①平行主轴→过/反向延长过 F②过 F→平行主轴③过 O→不偏折应用与风险放大镜、眼镜、太阳能点火器——安全警示七、分层作业A 基础(必做):(1)课本第 1~3 题;(2)用刻度尺测家中放大镜焦距并拍照记录。B 拓展(选做):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冰透镜,验证能否在冬日聚焦点火,并写 100 字安全提示。C 创新(挑战):设计一款“可变焦距水透镜”(透明薄膜+水),测不同水量下的焦距,绘制成图表并解释原因。八、教学反思学生能否用“折射规律”而非“透镜神奇”解释会聚/发散?实验中是否出现“光斑边缘模糊”导致焦距读数误差?如何指导?太阳能点火器任务是否只关注“点燃”而忽视安全?下次如何加强安全评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5.1透镜和视觉.docx 1.5.1透镜和视觉.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