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详解)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详解)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3.考察范围: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
1.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酿酒酵母产酒精能力强,但没有合成淀粉酶的能力;糖化酵母能合成淀粉酶,但酒精发酵能力弱。为了实现以谷物为原料高效生产酒精的目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图所示改良酵母菌种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以用几丁质酶处理酵母菌获得两种酵母菌的原生质体
B. 以谷物为原料用酿酒酵母酿酒时,需要对原料进行糖化处理
C. 以淀粉转化为还原糖的效率作为最终鉴定目的菌的指标
D. 培养基X为选择培养基,只有淀粉一种碳源
2.甲型H1N1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有4个抗原决定簇,一种抗原决定簇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Ab)。由多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称为多克隆抗体。如图为制备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克隆抗体的产生需要多种B细胞参与
B. 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只能用灭活病毒诱导法
C. ①②都要在96孔板上用相同的选择培养基培养,用相同的方法筛选
D. 甲型H1N1流感病毒部分抗原结构改变后,会出现多抗失效而单抗有效的情况
3.在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靠地衣来维持生命活动。而热带雨林地区的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当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时可以保持原状。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 苔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相对较少,恢复力稳定性较弱,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 过度砍伐破坏的热带雨林在恢复过程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D.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收支平衡、功能平衡的特征
4.植物体细胞通常被诱导为愈伤组织后才能表现全能性。研究发现,愈伤组织的中层细胞是根或芽再生的源头干细胞,其在不同条件下,通过基因的特异性表达调控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作用,表现出不同的效应(见如表)。已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大于细胞分裂素时有利于根的再生;反之,有利于芽的再生。下列推论不合理的是(  )
A. WOX5失活后,中层细胞会丧失干细胞特性
B. WOX5+PLT可能有利于愈伤组织中生长素的积累
C. ARR5促进细胞分裂素积累或提高细胞对细胞分裂素的敏感性
D. 体细胞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可能相互抑制
5.频度是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凡频度在1%~20%的植物种归为A级,21%~40%者为B级,41%~60%者为C级,61%~80%者为D级,81%~100%者为E级。研究发现,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级越高,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越均衡
B. 若属于C频度的植物有15种,则该植物类群的丰富度约为167种
C. 若植物甲是该群落的优势种,则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
D. 若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分布特点是密度小,范围比较广
6.为调查沟渠中钉螺的数量,捕获900只钉螺,用红色、白色、蓝色颜料各标记300只,放回沟渠20天(钉螺已充分分散)后随机捕获300只,其中红色、白色、蓝色标记钉螺分别为24、21、26只。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调查采用了标记重捕法
B. 依据白色标记进行估算,种群数量约为1250只
C. 计算三种颜色估算结果的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D. 如果出现部分钉螺标记丢失,会使估算结果偏大
7.下列各图表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各阶段图解。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顺序为
B. 图D所示的杂交瘤细胞即为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群
C. 图B的操作目的是保证图A中有所需要的B淋巴细胞
D. 实验室制备单克隆抗体可用图E或图I所示的培养方法
8.以下是以泡菜坛为容器制作泡菜时的4个处理:①沸盐水冷却后再倒入坛中;②盐水需要浸没全部菜料;③盖好坛盖后,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④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主要是为了防止菜料表面的醋酸杆菌被杀死 B. ②的主要目的是用盐水杀死菜料表面的杂菌
C. ③是为了使气体只能从泡菜坛排出而不能进入 D. ④可检测到完整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逐渐降低
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D表示不同营养级、①~⑩表示相应的能量值(单位相同)。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固定的太阳能
B. 图中不应存在的箭头是⑦
C. 群落内的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从低营养级传向高营养级
D. 通过箭头⑧流向E的能量中包括了B粪便中的能量
10.下列古诗词中关于生物种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凌霄花》体现凌霄花和松树存在竞争的种间关系
B. “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诗经·小雅·小宛》体现螟蛉和蜾赢存在捕食的种间关系
C. “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紫藤》体现紫藤和树存在竞争的种间关系
D. “垂緌(蝉头部伸出的触须)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体现蝉和梧桐存在捕食的种间关系
11.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生态足迹可计算转换
B. 生态足迹具有全球性
C. 人类消费的大多数资源和产生的废物是可以计算的
D. 生态足迹计算的土地是连在一起的
12.在基因工程操作中,科研人员利用识别两种不同序列的限制酶(R1和R2)处理基因表达载体,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载体最可能为环状DNA分子
B. 两种限制酶在载体上各有一个酶切位点
C. 限制酶R1与R2的酶切位点最短相距约200bp
D. 电泳过程中DNA的迁移速度与其在缓冲液中的溶解度有关
13.下列有关生物武器和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设计试管婴儿时,要在胚胎移植前进行遗传学诊断 B. 转基因抗虫植株的培育不会给环境带来安全问题
C. 治疗性克隆应用了体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D. 生物武器杀伤力大、传染性强,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14.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B. a、c、d过程中碳的存在形式均为有机物
C. 在物质循环过程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 缓解温室效应只有大力植树造林这一种方式
15.灰鹤是我国Ⅱ级保护动物,在北京属于冬候鸟。研究者利用高倍望远镜在固定位置定期观察野鸭湖灰鹤数量,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调查数据可用于分析灰鹤的迁徙规律 B. 研究者采用了标记重捕法统计灰鹤数量
C. 10月下旬北京野鸭湖灰鹤种群数量为23只 D. 调查结果显示灰鹤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3分)
16.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是定量检测抗原的常用方法,实验中使用的两种抗体分别是能固定于反应体系中的固相抗体和与酶偶联的酶联抗体,检测方法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固相抗体和酶联抗体均能识别待测抗原,说明两者结构相同
B. 固相抗体和酶联抗体可由同一抗原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
C. 反应体系的颜色越深,说明样品中待测抗原含量越高
D. 需设置分别添加酶联抗体和固相抗体后,加入无色物质的两个对照实验
17.研究小组从某湖泊中选取了四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生物种类 鱼甲 河虾 鱼乙 水蚤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鱼乙、河虾 水蚤、小球藻 水蚤、河虾 小球藻
A. 该食物网中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河虾、鱼甲和鱼乙
B. 河虾在该生态系统中获取能量的途径最多
C. 一只河虾捕食了一只水蚤,则水蚤中至少10%的能量流入了河虾
D. 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表中所示以外还应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8.如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不能分析得出的是(  )
A. 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 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 三个草原生物群落中,荒漠草原每年的降水量最少 D. 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19.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常用于基因工程中检测不同DNA片段,电泳图谱中DNA片段越小,距离起点越远。科研人员利用EcoR I和Sma I两种限制酶处理DNA分子甲,得到如图所示的图谱,其中1号泳道是标准DNA样品,2号、3号、4号分别是EcoR I单独处理、Sma I单独处理、EcoR I和Sma I共同处理甲后的电泳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据图可知,A端是电泳的起始端 B. 甲最可能是含1 000 bp的链状DNA分子
C. EcoR I和Sma I能够催化甲的氢键断裂 D. EcoR I和Sma I的切点最短相距约200 bp
2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科学家屠呦呦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
21.下图是制备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的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细胞Ⅰ的名称为               ,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                 。
(2)在图示流程中至少需要进行两次筛选。其中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         ,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               。
(3)制备得到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其所利用的免疫学原理是  。
(4)干扰素属于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并以     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某同学联想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提出用辅助性T细胞代替细胞Ⅰ,从而获得单克隆干扰素的设想,你认为该方法是否可行 并说明理由。   。
22.塑料废物处理是世界环境难题,近期有研究报道黄粉虫可啮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我国科学家从黄粉虫肠道内分离出了能够降解聚苯乙烯(塑料的主要成分,缩写PS)的细菌,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研究人员计划在实验室分离纯化能高效降解聚苯乙烯的细菌,以期实现塑料的生物降解。研究的流程如下图所示(100r/min为振荡培养的震荡速度)。
注:I号培养基:物质X、无机盐、氮源、水;Ⅱ号培养基:物质X、无机盐、氮源、物质Y、水
(1)物质X和物质Y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
(2)上图培养基Ⅱ纯培养操作过程中,需使用的下图工具有________(编号选填)。
(3)从上述平板中共得到颜色、透明度、菌落形状等不同的3种菌落PI、P2和P3.研究人员欲进一步比较3种菌对PS的分解效率,请补充完善分离实验的操作步骤。
①分别挑取3种菌,制成菌悬液。
②实验组处理:将适量菌悬液分别加入含聚苯乙烯薄片的_______(填“液体”或“固体”)无碳培养基中培养。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
③60天后,比较各组的塑料薄片大小。
(4)除上述方法外,也可用鉴别培养基鉴定分解效率:将红色PS粉碎成粉末,均匀混合在无碳固体培养基中,再接种经过稀释的三种菌液,一段时间后测得透明圈直径大小(D)与菌落直径大小(d)(如图)。其中分解效率最高的菌种是_______,理由是_____。
23.杉木是南方生长最快的主要树种之一,而铁心杉是心材比例高,具有防腐的特殊性质的杉木新品种,但其野生种群分布范围窄。某研究小组以湖南小溪自然保护区的铁心杉天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铁心杉所处的生物群落,为进一步扩大繁殖地奠定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调查铁心杉在该群落中的_______________,可推知铁心杉不是该群落的优势种。为更好地保护铁心杉,可研究铁心杉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
(2)铁心杉所处保护区内,不同种类的植物的高度参差不齐,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结构,形成这种结构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在春、夏、秋、冬出现规律性的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导致群落发生该种变化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
(3)2001年6月,该地区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处划定部分原始森林为核心保护区,禁止人类在此区域进行生产活动。从演替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4.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填组成成分);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填序号)。
(2)图2中B表示____。若鼠摄入能量为2.2×109kJ,A中能量为1.6×109kJ,B中能量为1.2×109kJ,狼同化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
(3)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间种套作、蔬菜大棚中的多层育苗、稻—萍—蛙等立体农业,体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可以帮助人们____。
(4)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调节,这也体现出信息传递具有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
(5)如图,春季,丙从甲、乙处获得的能量比值为2:1,秋季该比值变成1:2,按照10%的能量传递效率,若让丙获取的能量增加1kJ,则秋季消耗的甲的能量是春季消耗的甲的____倍。
25.天露山是珠三角最高的山,山上生长着的杜鹃花、野桫椤、原生茶以及各种珍稀花木等组成了一座绿色的宝库。每年的4~6月一片花海,吸引了不少游客休闲,也吸引了一些学生来调查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天露山中杜鹃花的    时,应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   ,目的是                    。
(2)与周围人类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相比,天露山的物种丰富度较高,物种丰富度是指             。为了调查山中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采用      法。有同学在用诱虫器采集土壤中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结果会使统计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山上,黄背草高约0.5米,杜鹃花1~2米,而野桫椤可达2~4米,这体现了该群落的   结构。这种结构显著                。
(4)同学们发现,被踩踏过的地方,吊钟花等被低矮的草取代,甚至出现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属于群落的   演替。这说明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酵母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几丁质,需要用几丁质酶处理,A正确;酿酒酵母没有合成淀粉酶的能力,因此以谷物为原料用酿酒酵母酿酒时,需对原料进行糖化处理,即将淀粉转变为葡萄糖,B正确;为了实现以谷物为原料高效生产酒精的目的,目的菌最终的鉴定指标应该是产生酒精的能力,C错误;培养基X中只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筛选出杂种酵母和糖化酵母,培养基中可以加入酒精指示剂如重铬酸钾,呈灰绿色透明圈的应该是既能利用淀粉又能产生酒精的杂种酵母,D正确。
故选C。
2.【答案】A
【解析】一种抗原决定簇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Ab)由多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称为多克隆抗体,因此需要多种B细胞参与,A正确;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可用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B错误;筛选①是在选择培养基上进行筛选的,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细胞和同种融合的细胞均死亡,只有杂交瘤细胞能存活,筛选②筛选的是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具体做法是:将杂交瘤细胞多倍稀释,接种在多孔的细胞培养板上,使每孔细胞不超过1个,通过培养让其增殖,因此①②所用的选择培养基种类和筛选方法都不同,C错误;甲型H1N1流感病毒部分抗原结构改变后,会出现原单抗失效,而对没有改变的其他抗原多抗仍有效,D错误。
3.【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A正确;苔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相对较少,抵抗力稳定性较弱,由于环境条件恶劣,其恢复力稳定性也较弱,B错误;过度砍伐破坏的热带雨林保持了土壤条件,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生态平衡包括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D正确。
4.【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WOX5能维持未分化状态,使植物细胞保持分裂能力强、较大的全能性,若WOX5失活后,中层细胞会丧失干细胞分裂能力强、分化程度低的特性,A正确;由题干信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大于细胞分裂素时有利于根的再生”,再结合表格信息,WOX5+PLT可能诱导出根,可推测WOX5+PLT可能有利于愈伤组织中生长素的积累,B正确;由题意可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小于细胞分裂素时有利于芽的再生,而抑制ARR5能诱导出芽,可知ARR5被抑制时细胞分裂素较多,故可推测ARR5抑制细胞分裂素积累或降低细胞对细胞分裂素的敏感性,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出芽或出根都是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含量不均衡时才会发生,故可推测体细胞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可能相互抑制,D正确。
5.【答案】A
6.【答案】B
【解析】该调查方法先捕获部分个体标记后放回,再捕获部分个体后根据标记数进行计数,是标记重捕法,A正确;依据白色标记计算,第一次标记300只,第二次捕获300只中有21只被标记,即300÷x=21÷300,x约为4286,B错误;不同颜色得到的数据不同,根据三种颜色估算结果的平均值是可减小误差,C正确;如果部分标记丢失,说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目偏少,会导致估算结果偏大,D正确。
7.【答案】B
【解析】D表示杂交瘤细胞,具备融合前两种细胞的优点,既能无限繁殖,又能产生抗体,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筛选,才能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8.【答案】C
【解析】盐水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沸盐水冷却后再倒入坛中主要是为了防止菜料表面的乳酸菌被杀死,A错误;②盐水需要浸没全部菜料,造成无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无氧呼吸,B错误;③盖好坛盖后,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为了制造无氧环境,同时可排出初期酵母菌等发酵产生的气体,C正确;④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腌制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多后减少,D错误。
9.【答案】D
【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由于能量是单向流动的,⑦应该不存在,B正确;群落内的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形式通过捕食作用从低营养级传向高营养级,C正确;④为B同化的能量,所以⑧中不包括B粪便中的能量,D错误。
10.【答案】B
【解析】《凌霄花》中"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意为凌霄花根在土中,枝干柔软纤细,附着在松树上生长,为寄生关系,A错误;《诗经·小雅·小宛》中提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蜾蠃是一种寄生蜂,但以螟蛉为食,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正确;《紫藤》中“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意为可怜(紫藤)中间的那棵树,被(紫藤)缠绕吸收,已经成了枯树,为寄生关系,C错误;《蝉》中“垂緌(蝉头部伸出的触须)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意为蝉吸食梧桐树的汁液,二者为寄生关系,D错误。
11.【答案】D
【解析】生态足迹可以根据人口单位的消费量进行转换,可以进行计算,A错误;生态足迹可以以全人类的粮食消费量进行转换,具有全球性,B正确;人类消费的资源如粮食可以转换为耕地面积,产生的废物如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C正确;生态足迹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大小不同,如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会增加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森林地面积等,而这些土地并不一定是连在一起的,D错误。
12.【答案】D
【解析】由题可知,仅用一种限制酶切割时,仅产生一种长度的DNA片段,这种载体最可能是环状DNA分子,A正确;用两种限制酶切割载体时,会产生两种长度的DNA片段,说明两种酶的识别位点不一样,各有一个酶切位点,B正确;用两种限制酶切割载体时,产生200bp和600bp两种长度的DNA片段,说明酶R1和酶R2最短间隔200bp ,C正确;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DNA的迁移速率与DNA片段大小及所带电荷多少有关,与溶解度无关,D错误。
13.【答案】A
【解析】设计试管婴儿往往是为了避免后代患某些遗传病,因此需在植入前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A正确;转基因抗虫植株的培育可能会将抗虫基因传入其它生物体内,造成基因污染,B错误;治疗性克隆一般是培育形成组织和器官,不需要胚胎移植,C错误;生物武器的生存、繁殖、死亡易受环境条件(如温度)的影响,还受地形、风向等多种条件影响,D错误。
14.【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丙分别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丁是分解者,因此甲、乙、丙、丁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而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a、b过程中碳存在的主要形式为二氧化碳,而c、d过程中碳存在的形式为有机物,B错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正确;缓解温室效应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方法,D错误。
15.【答案】A
【解析】该数据可以看出灰鹤会在七月下旬和十月下旬落脚在野鸭湖,A正确;研究者统计灰鹤的数量的方法是直接计数法,B错误;23只只是固定位置观察到的数量,不是种群数量,C错误;灰鹤是候鸟,并不是固定在野鸭湖生活,因此调查结果无法代表种群数量增长情况,D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答案】BCD
【解析】由题图可知,固相抗体和酶联抗体分别与抗原结合的部位不同,说明两者结构不同,A错误;固相抗体和酶联抗体都可以与同一种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故可以由同一抗原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B正确;分析示意图,反应体系中有色物质越多,说明和抗原结合的酶联抗体越多,则样品中待测抗原含量越高,C正确;需要分别添加酶联抗体和固相抗体后加入无色物质的两个对照实验,以排除由游离的酶联抗体和固相抗体与无色底物反应生成有色物质的干扰,确保有色物质与抗原含量呈正相关,D正确
17.【答案】BCD
【解析】分析图可知,表中食物链有小球藻→水蚤→河虾→鱼甲,小球藻→水蚤→河虾→鱼乙→鱼甲,小球藻→水蚤→鱼乙→鱼甲、小球藻→河虾→鱼甲,小球藻→河虾→鱼乙→鱼甲,共5条,其中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河虾、鱼甲和鱼乙,A正确;根据食物链的存在情况可知,鱼甲在该生态系统中获取能量的途径最多,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10%~20%)是基于营养级整体的能量流动规律,而非以个体为单位计算,BC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表中所示以外还应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D错误。
18.【答案】AB
【解析】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求调查结果准确,应严格做到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A错误;从表格数据中不能判断种群密度的大小,B错误;三个草原生物群落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最大,生物与环境具有适应性,所以分析得出荒漠草原每年的降水量最少,C正确;草甸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是160×25%=40,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是100×49.1%=49.1,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是80×78%=62.4,因此表中涉及的生态系统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正确。
19.【答案】AD
【解析】由题意可知,电泳图谱中DNA片段越小,距离起点越远,说明A端为起始端,A正确;当仅用一种限制酶切割DNA分子时,仅产生一种长度的DNA片段,因此该DNA分子最有可能为环状,B错误;限制酶切割DNA分子,破坏的是磷酸二酯键,C错误;由题图可知,两种限制酶同时切割时产生800 bp和200 bp两种长度的DNA片段,所以两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至少相距200 bp,D正确。
20.【答案】AC
【解析】湿地的蓄洪防旱和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三、非选择题
21.【答案】(1)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获得杂交瘤细胞 获得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3)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或单克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 (4)胞吐 不可行,因为辅助性T细胞能与骨髓瘤细胞结合,使骨髓瘤细胞裂解;辅助性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合理即可)
【解析】(1)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在图示流程中至少需要进行两次筛选,其中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获得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获得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3)制备得到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其所利用的免疫学原理是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4)辅助性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故与骨髓瘤细胞结合,会使骨髓瘤细胞裂解,无法得到干扰素;辅助性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22.【答案】(1)聚苯乙烯(PS)  琼脂(“凝固剂”) (2)②③
(3)液体  将等量无菌水加入含聚苯乙烯薄片的无碳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培养未接种的含聚苯乙烯薄片的无碳液体培养基)
(4)P1  P1的透明圈大小(D)与菌圈大小(d)的比值最大,对PS塑料的降解效果最好
【解析】(1)培养基Ⅰ为用于富集培养的液体培养基,应以PS为唯一碳源,无琼脂;培养基Ⅱ为用于涂布平板的固体选择培养基,应以PS为唯一碳源,含有琼脂,故物质X和物质Y分别是聚苯乙烯(PS)和琼脂。
(2)接种到培养基Ⅰ需要用到③移液器,利用无菌水进行稀释并接种到培养基Ⅱ是涂布平板操作,需要用到移液器和涂布器,故选②③。
(3)实验需要通过相同时间内PS薄片的体积变化比较分解效率的高低,故应使用液体培养基。对照组是为了证明无PS分解菌的分解作用时,PS薄片的体积不会随时间变小,故应在含有PS薄片的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等量无菌水。
(4)当出现透明圈(说明目的菌种将PS分解)时,分解效率的衡量指标应为透明圈与菌落面积的比值而不是透明圈的面积,故其中分解效率最高的菌种是P1,因为P1的透明圈大小(D)与菌圈大小(d)的比值最大,对PS塑料的降解效果最好。
23.【答案】(1)数量及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  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2)垂直  使群落能充分的利用资源和环境  季节性  阳光、温度、水分  
(3)防止人类活动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1)优势种是指数量很多、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故通过调查铁心杉在该群落中的数量及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可推知铁心杉不是该群落的优势种;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铁心杉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2)保护区内植物高度各异,体现 垂直结构,该结构能 充分利用空间、光照等资源 ,提升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率。群落外貌和结构随四季变化,属于 季节性 特征,这主要受 阳光强度、温度波动、降水变化 等环境因素影响,致使生物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呈现周期性变化。
(3)划定核心保护区禁止生产活动,是为避免人类干扰。因为人类活动(如砍伐、开垦等)会 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禁止活动可使群落按 自然规律演替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
24.【答案】(1)生产者  ②③④  
(2)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15%  
(3)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负反馈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5)1.75
【解析】(1)图1中乙、丙和丁都有箭头指向甲,故甲是无机环境,甲与乙双向箭头,故乙是生产者,乙与丙都有箭头指向丁,故丁为分解者,丙代表消费者;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图2中A表示鼠同化的能量,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储存在体内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据图可知鼠的同化量为A=1.6×109kJ,而狼的同化量为2.4×108kJ,因此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108)÷(1.6×109)×100%=15%。
(3)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间种套作、蔬菜大棚中的多层育苗、稻—萍—蛙等立体农业,这些均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生物的实例,即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能流动实现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了产量。
(4)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这也体现出信息传递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5)设当丙从甲、乙处获得的能量比值为2:1,丙获得的能量为1KJ,则需要甲的能量为2/3×10+1/3×10×10=40KJ;设当食物来源中甲、乙处获得的能量比值为1:2,丙获得的能量为1KJ,则需要甲的能量为1/3×10+2/3×10×10=70KJ,则70/40=1.75倍,即秋季消耗的甲的能量是春季消耗的甲的1.75倍。
25.【答案】(1)种群密度  随机取样  防止加入主观因素,确保调查结果准确可靠
(2)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取样器取样法  偏小
(3)垂直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4)次生  人类的活动影响着群落演替的方向
【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所用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目的是防止加入主观因素,确保调查结果准确可靠。
(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调查山中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土壤中的有些小动物不会进入捕虫器中,结果会使统计结果偏小。
(3)草甸山上,黄背草高约0.5米,杜鹃花1~2米,而野桫椤可达2~4米,这体现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4)同学们发现,被踩踏过的地方,吊钟花等被低矮的草取代,甚至出现不长草,土壤板结,这说明该群落发生了演替,由于演替的开始阶段有生物的存在,所以该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这说明人类的活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使群落的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