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年度第二学期初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学科试题
注意事项:1) 满分5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2)根据网上阅卷需要,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均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如图是中国某一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这一朝代是(  )
A.秦朝 B.隋朝 C.汉朝 D.唐朝
2.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皇帝的诏令由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相互协调。由此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  )
A.分工协作,行政效率提高 B.分化事权,君主专制加强
C.职能交叠,行政机构臃肿 D.权力集中,部门矛盾激化
3.五代后期,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迫切希望统一;经济发展要求消除分裂割据所带来的战争和制度不一、关卡林立、商税繁苛的阻碍;契丹的威胁需要有一个统一集权的国家集中力量进行抵御;北方藩镇势力衰落,中央军权增强。这些现象表明(  )
A.国家分裂 B.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C.繁荣开放 D.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4.许多史学家研究发现:赵匡胤即位后辽兵就“自行遁去”;《辽史》中没有当年辽国出兵中原的记录;陈桥兵变时的黄袍、禅位诏书都是事先预备好的。从这些研究发现中,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辽军侵犯是兵变爆发的诱因 B.赵匡胤被兵变将士逼迫上位
C.陈桥兵变前赵匡胤谋划已久 D.后周皇室已预知到兵变发生
5.唐朝先后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明清相继实行过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赋役制度。封建统治者调整赋役制度的相同出发点是(  )
A.加深社会矛盾 B.瓦解小农经济
C.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6.黄巢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李自成起义……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源都在于(  )
A.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B.起义领袖指挥才能出众
C.农民阶级思想的重大改变
D.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7. 下表反映了我国魏晋至唐宋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况,该表反映的实质是( )
时期 概况
魏晋 江南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缫丝、织布、制瓷显著发展;商业城市繁荣。
唐朝 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扬州是造船的中心。
宋朝 南方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成就尤为突出;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A.海外贸易日益繁荣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南北经济存在差异
8.14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的明清时期,正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巨变时期。在这个历史交锋的十字路口,天朝向右,世界向左!中国落后世界潮流已成定局。回首历史,瞻望未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我们必须吸取历史的教训。以下符合明清时期制度演变带给我们的启示的是(  )
A.强化专制——维护政治独裁和思想专制
B.重农抑商——牺牲农业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C.闭关锁国——坚持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
D.固守传统——坚守传统思想,坚持文化自信
9.古代工程可以分为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军事工程等。关于下列伟大工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都江堰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心点在洛阳
B.隋朝大运河开通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C.明长城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属于军事工程
D.上述工程功能不一样,但都是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10.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下列人物与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
A.阎立本——《兰亭集序》 B.毕昇——活字印刷术
C.罗贯中——《西游记》 D.李时珍——《伤寒杂病论》
二、材料题(共3小题,共30分)
11、明清时期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均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洪武九年,废行省,另设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掌司法和军政。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辖于中央部门。之后还陆续设立了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军机处是清王朝封建制度得到高度发展的历史产物,军机处是皇权的附庸,它是一个作用极大而没有独立性的特殊政治机构。皇帝运用这一特殊工具,推行和实现自己的旨意,达到强化专制主义的目的。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玉米)、甘薯等,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到康熙末年,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400万顷增加到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发展,明代棉花的种植在全国推广,清初甘蔗、烟草、茶叶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发展迅速,还催生了许多手工业专业市镇,在苏州、杭州等地,丝织业雇主以较高的工价雇佣熟练的工人……清朝大的商帮的活动也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将主体意识以强力灌输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用权力加以控制和实施,其做法使得民间很难出现自主的创造与创新,人们的思想与创造力受到普遍压抑和捆绑,个性发展的庸俗化最终使得新的思维方式不能产生、新的技术手段很难出现,而这一切均成为了阻碍生产力向前发展与新生产方式建立的掣肘。
——摘编自宋泽睿《浅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之利弊》
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为强化君权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地位是什么?它的设置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经济发展的特点。(2分)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一例强化思想统治措施并概括其弊端。(2分)
1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对外交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某班开展“中国历代对外关系”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10分)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材料二 郑和西航始于1405年,止于1433年,共七次,历时20多年,最远到达红海海口和北非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船建造技术与航海技术大为提高,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到永乐年间已进入极盛,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家初建,主要致力于国内的励精图治,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威,招致朝贡。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材料四 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我们认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大进”“大出”列举一例史实。(2分)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支撑郑和远航的条件,并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4分)
材料三中的“海波平”和“逐荷夷”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从唐朝到明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1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太宗获得了北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代疆域较以前更加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材料三 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了朝贡贸易体系把欧洲列强锁定在规程允许的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有了最终奠定。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加强的原因。(2分)
根据材料二判断图一中A和图二中B分别代表什么朝代?A、B两个朝代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分别在a、b两地设置了什么机构?(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巩固疆域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管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4分)选择题:BADCD ACCDB
材料题:11.(1)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监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3分)
(2)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1分)影响: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2分)
(2)特点:引进高产作物并推广种植;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手工业专业市镇;雇佣劳动关系出现(出现了手工业工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大的商帮。(任答两点即可)(2分)
(3)文字狱;八股取士。弊端:禁锢思想,阻碍社会变革进步。(2分)
12.(1)兼容并蓄,双向交流,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2分)
(2)条件: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造船业、航海技术的进步;明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海外航行提供了条件;明朝前期实行开放的政策。(2分)
影响: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提升了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2分)
(3)事件:海波平——戚继光抗倭;逐荷夷——郑成功收复台湾。(2分)变化:开放到闭关(意思相近即可)(2分)
13.(1)原因: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
(2)朝代:元朝;清朝。(2分)机构:澎湖巡检司;伊犁将军。(2分)
(3)方式:在北方运用外交手段、在南方建立朝贡贸易体系。(2分)
具体措施:在东南地区,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2分)■

2024-2025年度第二学期初一历史答题卡
姓名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
并认真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正确填涂
艺选择题达须使用2邓铅笔抹涂:非速择题必须使用

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
公整,笔记清楚。
错误填涂
准考证号
严格按照题号在相应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
区黎禁写的案不资订。

中面当
条形码粘贴区
4.保持卡面清洁,不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缺考标识
一、选择题
1[A][B][C][D]
6[A][B][C][D]
2[A][B][C][D]
7[A][B][C][D]
3[A][B][C][D]
8[A][B][C][D]
4[A][B][C][D]
9[A][B][C][D]
5[A][B][C][D]
10[A][B][C][D]
二、
材料题
11.共10分(1)(3分)
(2)(3分)
(3)(2分)
(4)(2分)
12.共10分(1)(2分)
(2)(4分)
(3)(4分)
13.共10分(1)(2分)
(2)(4分)
(3)(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