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尔沁左翼中旗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末抽样检测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34568910答案DAbCDABD1D【详解】据题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南北朝),重新统一中国。这一贡献为后续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一半的功业”的评价,D项正确;科举制度是隋朝的重要创新,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的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正式确立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是在隋炀帝时期,不是隋文帝,排除A项;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虽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属于具体工程成就,且与隋文帝的直接关联较弱,排除B项;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而非隋朝,排除C项。2.B【详解】根据图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信息和所学可知,皇帝之下设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中枢权力机构出现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B项正确;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没有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排除A项;两宋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与图示所展示的三省六部制不完全一致,排除C项;明朝废除了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立了内阁,清朝设立了军机处,排除D项。3.A【详解】据题干“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选任擅长文学的亲信充任翰林学士,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至此政事堂工作重心倾向分理行政。”和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翰林学士多为有才能的皇帝亲信,他们负责起草军国大事诏制,参与决策机务工作,分理行政,这有利于皇帝旨意的下达与执行,提高行政办事效率,A项正确;决策准确性更多依赖皇帝个人能力与学士素质,制度设计本身未强调此点,排除B项;短期可能因权力集中减少分歧,但安史之乱后翰林学士与宦官结合反而加剧动荡,故“保障了国家政局稳定”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而言,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4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第一手史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可知,敦煌莫高窟是当时留下的实物资料,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B项正确;纪录片《大唐盛世》是经过了后人的艺术加工,书籍《明朝那些事儿》是后人的论述,杨家将故事年画《四郎探母》经过了艺术创作,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均排除。5D【详解】根据材料“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可知,苏轼认为“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它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根据材料“以屈辱换取苟安”及“历史学家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抗日战争时期”可得出,范文澜在中国抗日时期设身处地思考“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以屈辱换来暂时和平;根据材料“历史学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对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可得出在和平年代,对历史的认识会更全面,综上,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D项正确;历史事件的评价可以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来趋近真实,但并不是没有确切定论,排除A项;观,点的新与旧并不是判断历史评价是否客观的标准,排除B、C项。6.C【详解】据表格看出,南方文学家数量从隋唐到南宋持续增长,北方文学家数量明显减少。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南方文学家的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BK)第1页共3页科尔沁左翼中旗2024 ~ 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末抽样检测七年级历史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百家讲坛》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该贡献是指A.确立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B.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C.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D.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2.根据图中的信息推断,图中所示的中枢权力机构出现在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3.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选任擅长文学的亲信充任翰林学士, 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至此政事堂工作重心倾向分理行政。唐中央决策机制的调整A.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B.确保了决策的准确性C.保障了国家政局稳定 D.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4.第一手史料是指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以下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A.纪录片《大唐盛世》 B.敦煌莫高窟C.书籍《明朝那些事儿》 D.杨家将故事年画《四郎探母》5.下表观点是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见A.历史事件并没有确切定论 B.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C.观点越旧历史评价越客观 D.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评价6.对于下图中文学家南北分布演变趋势变化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A.南方完全没有战乱 B.北方废除科举取士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历代坚持重文轻武7.明朝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送请皇帝批准,皇帝可将章奏“留中”(不作处理)、“改票”(加以删改)或“中旨”(从宫中直接传旨)。该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分工协作,提高效率C.相互制约,杜绝贪腐 D.权力集中,强化皇权8.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沿用蒙古族传统;兀儿地区设置北庭都护府等机构,这体现了元朝A.因地制宜的边疆管理 B.君主专制的加强C.四通八达的境内交通 D.疆域范围的扩大9.明代时饮茶方式简化,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幅增加。明清时期,棉花和桑树得到大力推广, 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泉州地区多 种植甘蔗,其利润高于种植水稻,所以人们常常“改稻田种蔗”。这些现象反映当时的A.区域市场联成商业网络 B.经济作物较多投入市场C.商业资本开始操控市场 D.小农经济已经趋于瓦解10.乾隆《御制诗》中写道:“间年外域有人来,宇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的诗句。“外域有人来”导致乾隆“惧增”,下列关于乾隆皇帝实行的“宁可求全关不开”政策的评述,正确的是A.完全杜绝了中国与外界接触的机会B.闭关自守是我国古代一以贯之的政策C.主要起到抵御西方侵略的积极作用D.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3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在隋代,特别在唐代……贵族的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这些职业官僚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教育程度并通过科举登仕……这样就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使出身于小家族的人也能进入官场。旧贵族逐渐消失。随着政府官员的这一变化,皇帝的地位也改变了……皇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会之上,同时皇帝开始逐渐地扩大了他的专制权力。——(英)崔瑞德(美)费正清《剑桥中国史(隋唐史)》(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职业官僚”是通过哪一制度形成的?并据材料指出该制度政治影响。(3分)材料二(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①②中应填入的内容。(2分)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孟德斯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能反映“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朝代及措施。(2分)材料四 与“暴君” “暴政”之辞不同,“专制”是被历史地看待的。它曾在人类史上广泛存在,东西方都有过,这种政体是否正当合理,因时而异。两千年前创立专制是“进步” 的,两千年后推翻专制也是“进步”的。——阎步克(注:著名历史学家)(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千年前创立专制”的影响。(3分)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唐前期的统治者采取措施加快人口再生产。唐代开元、天宝之际,人口数量为6000万左右;宋代自宋仁宗时起,户口即超过1200万……唐宋的水路运输发达,承接了隋代开凿大运河带来的便利,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得以连接贯通……这个时期,出现了船户、挑夫和舵工等职业劳动者,他们把产品运转到全国各地,使各地互通 有无……据《通典》记载,当时全国有耕地620万项,以1唐亩合今0.786市亩和以每市亩产粮154斤计算,全国粮食总产量为750428万斤;宋徽宗时垦田面积达到1000万顷,耕作 技术进步和水利条件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摘编自欧阳晓《唐宋时期经济增长的大国效应》材料二明清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市镇,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以及商品经济发达的府域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江南地区尤多。刘家港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依托发达的航运,商品北达京师,西至巴蜀,甚至销往欧洲,消费市场十分广阔。明中后期的苏州,占总人口半数以上的手工业者或与之相关联的从业人员在当地生产出的大量商品都被销往外地,江南地区自古就有“重农不抑商,扶商不危农”的商贸传统口江南市镇从农村商业产业链的发端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手工制造业,向内、向外拓展交易市场,形成了富有江南特色的商品经济模式。——摘编自张轶伦《明清江南市镇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3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原因。(5分)(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能从哪些方面了解经济情况。(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 汉武帝建元年间,张骞率众自长安出发西行,细心调查了附近国家的国情,首次开辟了中原与西方的官方通道,完成了“凿空之旅”,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先后成功抵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海上新纪元,留下千古佳话。他们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答案.pdf 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