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05 诗歌鉴赏(解析版+原卷版)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暑假【精准快练】真题专项练(全国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项05 诗歌鉴赏(解析版+原卷版)备战2026年中考语文暑假【精准快练】真题专项练(全国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05 诗歌鉴赏
(2025·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晚① 王安石
月映林塘静,风含笑语凉。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菂②,扶衰坐野航③。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晚年隐居钟山时。②菂(dì):莲子。③野航:山野间水上的船。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这是一首写诗人乘兴夜游的诗歌。诗歌的中间两联叙述了诗人夜游的过程:俯身看宁静碧绿的池水,① 。② ,撑着老迈的身体坐上野渡的小船。
2.尾联中的“延缘”,指徘徊流连。请简要概括“延缘”所传达的情感。
【答案】1. 短暂站立,伫立在散发着清幽香气的地方。 诗人带着年幼的孩子去寻找新的莲子, 2.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夜景的喜爱陶醉、流连忘返,以及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岁月不再的感慨惋惜之情。
【导语】王安石《岁晚》以闲雅笔触绘暮年景致:月静塘幽,风凉香幽,携幼寻莲,扶衰泛舟。融情于景,于流连中叹“岁晚惜流光”,既含对时光的眷恋,亦藏退居后的冲淡闲逸,清寂中见深情。
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诗歌中间两联正面描叙诗人的赏玩过程。“俯窥”句是赏水,“小立”句是赏花。用“绿静”来代指水,富于画意,显示了水的“可怜”(可爱)。三、四两句中的“俯窥”池塘,并非仅仅看水,而是入迷地欣赏着“水中影”:月影、树影、花影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窥”字极为传神,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诗人的个性;不仅如此,它还和“小立”形成对照,诗人短暂站立,伫立在散发着清幽香气的地方,风致悠然。故第一空可填:在幽香之中稍稍伫立一会儿。
“携幼寻新菂”承“小立”句而来,塘畔的缕缕幽香诱惑着诗人,于是他兴致更高,“携幼”相寻。画面中出现了一老一少,相互之间又是如此亲密,款语绵绵。“扶衰坐野航”,进一层表现赏玩之兴。“扶衰”,虽衰老而强起;“野航”,一种“恰受两三人”的小船。年老体弱,而所坐又非画舫楼船,既无箫管之喧,又无友朋之乐,却唤起他如此高的游兴。不为别的,正是这秋月映照着的林塘夜色和“岁晚惜流光”的深切感情。所以“扶衰”并非叹老,“野航”亦非调侃,而是要通过二者更深刻地反衬出他的情怀。故第二空可填:拉上小孩子寻找新结的莲子。
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把握。
尾联“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中“延缘”是徘徊流连的意思。结合前文,诗人描绘了月映林塘、风含笑语等宁静美好的夜景,“延缘”体现诗人沉醉其中,不愿离去,是对眼前清幽夜景的喜爱陶醉;又因“岁晚”(晚年),在流连间,“惜流光”传达出对时光消逝的惋惜,感叹岁月匆匆,晚年仍遇此景,更觉要珍惜时光。故该诗通过“延缘”一词,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夜景的喜爱陶醉,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以及对年华老去、岁月不再的感慨。
(2025·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句“自古”和“逢”,点出“悲秋”这一传统看法时代久远、观点固化。
B.第二句紧承首句,道出了诗人“秋日胜春朝”与众不同的见解,态度鲜明。
C.第三句描绘一排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的明丽秋景,诗人悲秋的情绪一扫而空。
D.尾句“诗情”被“晴空一鹤”的景象激发,并被引向蓝天,展现开阔视野。
4.同为刘禹锡的诗歌,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了什么相同的表现手法?请赏析其效果。
【答案】3.C 4.1、对比:《秋词二首》(其一)将“悲秋”的论调和“胜春朝”的看法进行对比,突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将“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木春”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
2、比喻:《秋词二首》(其一)诗人以“鹤”自喻,表现秋天的生机,又表现诗人高昂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现自己为自己不幸的遭遇感到惆怅,但他却相当达观。
3、借景抒情:《秋词二首》(其一)借描写晴空下白鹤飞上蓝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情和高远爽朗的心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景象,抒发诗人豁达襟怀和新陈代谢的哲理思考。
【导语】刘禹锡《秋词》以逆向思维破题,首句解构“悲秋”传统,次句立“胜春朝”新论。三句“晴空一鹤”意象极具视觉冲击力,将抽象诗情具象化为冲天白鹤,尾句“碧霄”拓展出超逸的精神维度。全诗以对比手法完成对秋日的审美重构,展现诗人豪迈旷达的胸襟。
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
C.“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思是,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展现出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表达了自己激越向上的诗情和对秋天美好景色的赞美。在此作者并无“悲秋”的情绪;
故选C。
4.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写法。
《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不同看法。“自古逢秋悲寂寥”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秋天是悲伤和寂寥的象征,“我言秋日胜春朝”则鲜明地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秋天的景色甚至超过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这样的对比不仅突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也对传统的悲秋观念提出了挑战。表现诗人乐观豁达之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思是,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这两句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感。同时,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里面既表现秋天的生机,又表现高昂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在此作者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沉舟”“病树”自喻,表现自己为自己不幸的遭遇感到惆怅,但他却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表现诗人乐观豁达之情。同时诗人用“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木春”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同时诗人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江面上“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积极向上的景象,抒发诗人豁达襟怀和新陈代谢的哲理思考。
(2025·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江村道中① 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②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③护戎装。
【注】①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主要掌管措置捍卫疆土的军事,期间出游时常要身着戎装。此词大概就是词人在蜀中所作。②篱落:即篱笆。③飞盖:指张开伞盖。
5.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描写了作者身着戎装行走在“江村道中”所见的田园风光,情景交融。
B.上片描写了十里平畴稻香四溢,山坡上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极富画面感。
C.下片首句描绘浓雾弥漫的景象,将自然现象与季节感知联系在一起,巧妙新颖。
D.本词蕴含着作者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
6.本词上片写景采用了视角转换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5.D 6.上片写景通过视角转换,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展开,“十里西畴熟稻香”描绘辽阔稻田的稻香扑鼻,是远观之景。“槿花篱落竹丝长”聚焦篱边槿花与细长竹枝,转为近处细节。“垂垂山果挂青黄”写山果垂挂枝头,视角抬升至山间,由低向高延伸。
【导语】这首《浣溪沙·江村道中》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蜀中江村的秋日风光。上片通过稻香、槿篱、山果等意象展现田园丰收之景,下片以“浓雾”“薄云”点出秋天气息,末句“不须飞盖”暗含从容气度。全词写景细腻生动,在戎马生涯中透露出对田园生活的欣赏,体现了范成大作为文人将领的独特视角。
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D.本词中描写了词人身着戎装巡行在“江村道中”所见优美的田园风光。作为一个负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词人在看到防区内这一派美丽而又丰饶的田园风光时,既充满了欣喜与热爱之情,同时也平添了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本诗并无“深沉忧伤”之情。
故选D。
6.本题考查诗歌的写法。
空间距离的远近推移,远景与近景的交替:“十里西畴熟稻香”以宏观视角展现秋日田野的全景,通过“十里”强调空间的辽阔感,稻香的嗅觉描写则突破视觉局限,形成视听结合的立体画面。“槿花篱落竹丝长”镜头拉近至农家院落,木槿花与竹丝的细节描写聚焦于具体景物,从远到近的视角转换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垂垂山果挂青黄”进一步收束至山果的特写,以“垂垂”状其饱满形态,视角从平地转向山坡,形成由低到高的空间延伸。 空间层次丰富,立体展现江村秋景,增强画面动感与身临其境之感。
上片通过远近交错的视角,使景物描写空间感鲜明,立体呈现江村道中秋日田园的丰饶与生机,体现了范成大田园诗“以景见情,情景相生”的创作特色。
(2025·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句中无“望”字,但全诗围绕“望”展开,结尾处的“览”为虚写,展现想象之景。
B.“齐鲁青未了”中的“未了”为“不尽”之意,表明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D.“决眦入归鸟”运用夸张手法写归林的鸟张大眼睛凝望泰山,正面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
8.这两首诗都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7.D 8.《望岳》:抒发豪迈进取的抱负。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达青年杜甫对功业理想的向往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渡荆门送别》:流露对故乡的眷恋。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拟人手法写故乡水送别行舟,含蓄传达李白远游时对故土的深情依恋。
【导语】这两首盛唐佳作展现了李杜青年时期的壮阔胸襟。杜甫《望岳》以雄浑笔触勾勒泰山巍峨,“割昏晓”“凌绝顶”尽显建功立业之志;李白《渡荆门送别》则用飘逸意象描摹长江浩荡,“飞天镜”“结海楼”暗含离乡远游之思。一沉郁一奔放,同具盛唐气象。
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D.“……写归林的鸟张大眼睛凝望泰山,正面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述错误。“决眦入归鸟”意为诗人睁大双眼凝望归鸟入山,并非“鸟张大眼睛”。选项将主客体关系颠倒;另外,“正面写出”不准确,应为侧面衬托。“决眦”二字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所以,表面写诗人,实际是从侧面表现泰山的美好。
故选D。
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望岳》一诗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这两句抒情,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那时就会显得极为渺小了。这两句诗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杜甫面对泰山,借雄浑之景寄托积极入世、志向远大的激情,表达青年杜甫对功业理想的向往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
《渡荆门送别》一诗,从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可知,作者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故乡水赋予了人的情感,说它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这种从对方的角度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而富有感染力。故《渡荆门送别》以拟人手法写故乡水送别行舟,李白舟行荆门,借江水东流暗含离乡远游的缱绻乡愁。含蓄传达李白远游时对故土的深情依恋。
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025·北京·中考真题)阅读《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东临碣石”,先写极目所见,再写对“日月之行”和“ ① ”的想象。整首诗描写的景象共同营造了 ② 的意境。
10.诗人用“丛生”描写树木,用“涌起”描写洪波。分别说说“丛”和“涌”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9. 星汉灿烂 雄浑苍劲(或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等) 10.示例:“丛”的意思是聚集,突出了树木繁盛茂密、生机勃勃的特点;“涌”的意思是向上冒,突出了海涛汹涌澎湃、气势宏大的特点,突显树木聚集的样貌、海水向上翻腾的状态,寄托了诗人面对壮阔天地时的惊叹与豪情,映射出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和豪迈胸襟。
【导语】《观沧海》以“观”字统领,先写碣石临海实景:澹澹水波、竦峙山岛、丛生草木、涌起洪波,再拓开至日月星汉仿佛出于海中的想象。全诗意境雄浑,于壮阔景象中尽显诗人豪情与壮志。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知,前一句写对“日月之行”的想象,后一句则对应写对“星汉灿烂”的想象。由此可知,①处应填“星汉灿烂”。
结合全诗内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出大海的辽阔与山岛的挺拔,“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展现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凸显海浪的汹涌,再加上对日月星汉仿佛出自沧海的想象,共同勾勒出壮阔、刚健的景象。由此可知,这些景象营造了雄浑苍劲的意境,故②处应填“雄浑苍劲”。
10.本题考查诗歌炼字及情感理解。
结合“树木丛生”可知,“丛”有聚集之意,描写树木聚集生长,突出了树木繁盛茂密、充满生机的特点。由此可知,“丛”字展现出树木聚集的样貌,传递出自然的蓬勃生命力。这一描写暗含诗人对眼前壮阔自然的欣赏与赞叹,折射出他内心对生命力的肯定和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
结合“洪波涌起”可知,“涌”指向上冒、翻腾,描写秋风中大海波涛翻腾的景象,突出了洪波汹涌澎湃、气势宏大的特点。由此可知,“涌”字生动展现了海水向上翻腾的状态,与“丛”字共同营造出壮阔景象,既展现了沧海的壮丽景象,又暗含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025·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杨柳枝词(其二)
刘禹锡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11.下列诗句与本诗首句所写时节相同的一项是( )
A.夜来城外一尺雪 B.衡阳雁去无留意
C.浅草才能没马蹄 D.映日荷花别样红
12.本诗三、四句写了① 、② 、垂杨等景象,蕴含了③ 的道理。
【答案】11.C 12. 桃红 李白 万物相辅相成/相互映衬
【导语】这首《杨柳枝词》以早春为背景,通过“南陌东城”的相遇场景,勾勒出春意盎然的画面。诗人以“桃红李白”的艳丽与“垂杨”的柔美相互映衬,暗喻万物相得益彰的哲理。全诗语言清新明快,意象鲜明,在简练的笔触中展现了春日生机,同时蕴含着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深刻体悟。
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本诗首句“南陌东城春早时”意为“南边道路、东边城池,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明确点出时节是早春。
A. “夜来城外一尺雪”:描写城外积雪一尺,是冬季景象,因为冬天才下雪。
B. “衡阳雁去无留意”:指大雁南飞,不留恋北方,是秋季景象,因为秋天大雁迁徙。
C. “浅草才能没马蹄”:草初长,刚能盖过马蹄,是早春景象,这是出自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典型早春特征。
D. “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在阳光下红艳,是夏季景象,因为荷花盛开于夏季。
故选C。
1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意为“桃花红艳、李花洁白,都被夸赞美好,但如果没有垂柳的衬托,它们的美丽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诗句直接描写了“桃红”“李白”和“垂杨”三种意象,表现桃花和李花虽美,却需垂柳的绿意陪衬才能更突出;这蕴含了事物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衬托,才能相得益彰的道理。 结合以上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②,银花洒泪③,春入愁城。笛里番腔④,街头戏鼓,不是歌声⑤。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⑥。辇下风光⑦,山中岁月,海上⑧心情。
【注释】①刘辰翁,宋末词人。1276年,元兵攻陷宋京临安,词人避居庐陵山中。1277年元宵节,词人创作此词,以寄托自己的情感。“柳梢青”为词牌名。②铁马蒙毡(zhān):指侵入杭州的蒙古骑兵。③银花洒泪:(元宵的)花灯似落泪。④笛里番腔:笛子吹出了外族的腔调。⑤不是歌声: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声。⑥高台月明:借指京城的繁华与美好。⑦辇(niǎn)下风光:故国的京城风光。辇下,指京城。⑧海上:临安沦陷后,南宋的爱国志士多逃亡至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参加抗元复国的事业。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隐居山中时于元宵节有感而作,题名“春感”,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B.“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共同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哀愁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词人通过昔日欢乐的歌声与如今街头戏鼓、横笛吹奏的蒙古腔调的对比,表达了对外来文化的鄙视和对一些人乐于做亡国奴的愤怒。
D.“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写出了词人对故都风光的怀念、隐居山林的寂寞以及对沿海抗元志士的关切。
14.请赏析“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中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13.C 14.这两句中将眼前山中独坐、青灯一盏的孤独凄凉之景与记忆中故国繁华热闹、温馨美好的景象作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更突出体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导语】这首《柳梢青·春感》以元宵节为背景,通过“铁马蒙毡”“银花洒泪”等意象,构建出亡国后的凄凉图景。上阕写实,下阕抒情,将异族统治下的压抑与故国记忆形成强烈反差。“青灯”“月明”的对比尤为动人,既写出遗民独处的孤寂,又暗含对故国繁华的追念。全词沉郁顿挫,在简练的语言中寄托了深切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13.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C.词中“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表达的是对故国文化的怀念和山河易主的悲痛,并非“鄙视外来文化”或“愤怒于亡国奴”。注释⑤强调“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声”,侧重亡国之痛,而非对外来文化的批判。
故选C。
14.本题考查诗歌的诗句的写法。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中的“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体现诗人现实中孤寂凄清的场景。“想故国”表现诗人在家中回忆故国旧都往日的繁华,那里高台宫殿在明月中显得繁华辉煌的盛景。诗人通过当下孤寂黯淡与往昔繁华明丽进行对比,突出诗人的亡国之痛,凸显国土沦丧的巨大悲痛; 体现词人对故国的深切眷恋与无力回天的哀伤。
15.(2025·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对本诗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咏景德镇兀然亭
缪宗周①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
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注释】①缪宗周:明代廉吏。
A.“陶舍重重倚岸开”,反映了景德镇陶瓷产业发达。
B.“舟帆日日蔽江来”,描绘了繁忙的水上交通运输,给景德镇带来了活力。
C.本诗后两句的意思是工人不贡献精湛的技艺,“此器”就比不上其它地方的陶瓷。
D.题目中的“兀然亭”,交代了作者观察的地点。
【答案】C
【导语】缪宗周此诗以“陶舍重重”“舟帆蔽江”勾勒景德镇盛景,后两句赞工匠巧技,言瓷器可输天下。全诗于实景中见产业活力,寄寓对地方物产与技艺的嘉许,简笔传神。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可知,这两句并非指“工人不贡献精湛的技艺,‘此器’就比不上其它地方的陶瓷”,而是说工人若能贡献出精湛的技艺,这里的陶瓷就能输送到各地,成为郡国的有用之材,表达了对工人技艺的肯定和对当地陶瓷产业的期许;
故选C。
(2025·四川宜宾·中考真题)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牧童
周敦颐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乙】
牧童诗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6.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分别以长坡、前村、陇等词语烘托出放牧野趣。
B.两首诗都借笛声悠扬揭示了牧童自在逍遥的内心世界。
C.甲诗中“太平歌”寄寓着牧童、诗人、世人的美好愿望。
D.乙诗的结尾诗人用自身经历委婉规劝牧童不要入朝为官。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尾句着一“老”字强调和平的主旋律,余韵悠长。
B.乙诗尾句“不如”一词态度鲜明,突显一种警世意味。
C.两首诗都从听觉、视觉、嗅觉的角度抒写了牧童生活。
D.两首诗都充满情趣和理趣,雅俗共赏,读来朗朗上口。
【答案】16.D 17.C
【导语】两诗皆绘牧童形象,甲诗借“东风”“长坡”“笛声”勾勒放牧乐趣,以“太平歌”寄寓对安宁生活的向往,画面明快;乙诗以“骑牛过村”“短笛横吹”写牧童自在,对比“长安名利客”,突显对淡泊的推崇,富含理趣。两诗视角不同,各有韵味。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乙诗结尾“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意思是: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这是借名利客的钻营,衬托牧童自在,并非规劝牧童入朝为官。
故选D。
1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C.两首诗中,甲诗“东风放牧出长坡”“归路转鞭牛背上”是视觉,“笛声吹老太平歌”是听觉;乙诗“骑牛远远过前村”是视觉,“短笛横吹隔陇闻”是听觉,均未涉及嗅觉。
故选C。
18.(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尾联的原意为: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这一千古名句常常被后人反复引用,且衍生出新的意义,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示例:不怕苦难,勇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导语】《望岳》以问答起笔,勾勒泰山横跨齐鲁的磅礴之势。“钟神秀”“割混晓”绘尽自然奇伟,“生层云”“入归鸟”见登山情状。尾联“凌绝顶”“众山小”直抒胸臆,将泰山雄姿与青年杜甫的凌云壮志熔铸为千古绝唱。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根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诗句原意为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从诗句中“凌绝顶”可见诗人渴望登上顶峰的决心,“一览众山小”则展现出登上顶峰后俯瞰众山的壮阔景象。
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雄伟高大,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攀登泰山的感悟,引申出在人生道路上,只有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攀登高峰,才能拥有俯视一切的眼界和胸怀,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这种面对困难不退缩,追求更高目标的态度,成为了后人在追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时的精神动力,使得这一诗句衍生出不怕苦难、勇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新意义。
19.(2025·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记叙出猎的情况,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狩猎;词的下片以议论为主,作者不在意自己的衰老,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B.“千骑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出猎场面壮观。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主要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壮志豪情。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2)分析词中“老夫”苏轼有哪些“狂”的表现。
【答案】(1)A
(2)①“左牵黄,右擎苍。”“牵”“擎”显示了他的勇猛,“锦帽貂裘”穿着打扮抢眼、张扬,“千骑卷平冈”场面盛大招摇。这些都是“狂”的外在现、(行为之狂)
②“亲射虎,看孙郎”自比孙权的口气之狂,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更能体现他的“少年狂”。(语气之狂)
③“鬓微霜,又何妨”中“又何妨”语气斩钉截铁,表现苏轼不服老的狂气。
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虽是文官,却仍想像武官那样奔赴沙场英勇杀敌,为国效力,苏轼的狂是进取之狂。(进取之狂或志向之狂)
【导语】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豪放不羁的“狂”态。上片以“左牵黄,右擎苍”的狩猎场景,勾勒出壮阔的场面;下片“会挽雕弓如满月”则抒发了报国壮志。全词语言雄浑,情感激昂,充分体现了苏轼豪放的词风。
【详解】(1)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A.词的下片并非以议论为主,而是抒情与用典表意相结合。“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是直抒胸臆,抒发虽年老仍有豪情的心境;“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表达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奔赴边疆抗敌的心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则借拉弓射天狼星(喻指西夏侵略者),抒发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下片通过抒情、用典等方式,将个人豪情与报国之志相融合,并非单纯议论。
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主旨情感。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里,苏轼的“狂”是多层次、立体化的呈现。出猎时,“左牵黄,右擎苍”,一“牵”一“擎”间,展现出他狩猎的勇猛姿态,身旁猎犬、苍鹰相伴,再配上“锦帽貂裘”的抢眼装扮,尽显张扬;“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如暴风席卷山冈,这般盛大招摇的场面,是行为上的肆意洒脱,将“狂”直观外显。
语气表达中,“亲射虎,看孙郎”,他以孙权自比,当年孙权曾骑马射虎,苏轼此刻喊出要像孙权一样亲射猛虎,这口气带着对自身勇武的自信,尽显少年般的豪情不羁,是语气里的张狂。面对衰老,“鬓微霜,又何妨”,“又何妨”三字斩钉截铁,即便两鬓已生白发,他也丝毫不服老,这份对年龄限制的挣脱,是不服输的狂气。
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为文官的他,却怀揣着奔赴沙场、挽弓杀敌、为国立功的壮志,将个人豪情与家国担当相融合,这“狂”不再是简单的张扬,而是进取的、有高远志向支撑的狂,是渴望在报国大业中展现自我价值的壮志之狂,从行为到语气,从对自身状态的态度到人生志向,全方位勾勒出苏轼的“狂”,且这“狂”扎根于他的意气风发与家国情怀,极具感染力。
(2025·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0.秋瑾《满江红》的另一版本,画波浪线部分是有一处顿号的。请你在恰当的位置(方框内)标出。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21.下面哪一项,能表现诗人秋瑾的“英雄胸襟”?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B.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我选
理由:
【答案】20.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21. B 表达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誓死投身革命、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气概。
【导语】秋瑾《满江红》以中秋为背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不甘雌伏的豪情。词中“心却比,男儿烈”直抒胸襟,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青衫湿”则暗含知音难觅的孤寂。全词刚柔并济,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个体抗争,是近代女性觉醒的铿锵宣言。
20.本题考查诗歌朗读节奏。
“苦将侬”意思是苦苦地让我。“侬”在古吴语和现代吴语中有“我”的意思,这里秋瑾以第一人称自述,表达出一种被强迫、被摆布的无奈与痛苦。“强派作蛾眉”意思是强行安排、指派让我去做那娇柔的女子。“蛾眉”原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指美女,这里代表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位和要求,即要温柔婉约、相夫教子,局限于家庭琐事。故在“苦将侬”后加顿号。
2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对比阅读。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意思是(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此句主要是围绕为君王效力、建立功名来展开,其核心是忠君思想和个人的功名追求,重点在于个人的抱负在君王的事业中得以实现,以获得生前身后的美名。而秋瑾的“英雄胸襟”更多地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对民族危亡的担当以及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并非局限于为君王效力获取功名,所以A项不能表现秋瑾的“英雄胸襟”。
B.“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出自近现代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意思是甘愿拼上十万将士的鲜血,也要把颠倒的乾坤扭转过来,表达出一种以天下为己任、誓死投身革命、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气概。秋瑾身处国家内忧外患的动荡时代,她积极投身革命,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的命运,这句诗很好地体现了她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一切,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襟,是英雄胸襟的体现。
据此作答即可。
22.(2025·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见渭水思秦川
岑 参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明月传递情感。岑参的这首诗也有类似写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李白借明月寄情,让明月带着对友人的牵挂与慰藉,陪伴友人赴贬谪之地。岑参在《见渭水思秦川》里,借渭水传递情感。“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望着东流的渭水,诗人盼它能到故乡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进而把泪水融入对渭水的想象,让渭水带着这两行思念故乡的泪,流向故园,借渭水这一载体,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导语】岑参的《见渭水思秦川》以渭水东流为媒介,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诗人借流水之象,将泪水“寄向故园”,与李白的“明月寄情”异曲同工,皆以自然物象承载离愁,情感真挚而含蓄。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把明月当作传递情思的载体,让明月带着对友人的牵挂,跨越距离陪伴友人奔赴贬所,借明月寄托担忧与慰藉。岑参《见渭水思秦川》中,“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诗人望着滔滔东流的渭水,因渭水与故乡秦川的关联,盼它能抵达故乡;“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又因思乡情切,生出两行热泪,想让渭水带着这饱含思念的泪水,流向故园。这里,岑参把渭水视作传递情感的媒介,如同李白借明月传情,将自身对故乡的眷恋、思念,托付给渭水,让无情的渭水,承载起浓浓的乡愁,随着水流向远方的故园,借渭水这一具体事物,把抽象的思乡之情,变得可感且有了奔赴的方向,尽显思念之深沉。
23.(2025·天津·中考真题)下面对《渔家傲·秋思》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首句点明地域与季节,“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迥然不同。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把所闻与所见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对自身年华老去的忧虑之情。
【答案】D
【导语】《渔家傲·秋思》以边塞秋景为背景,通过“雁去”“孤城”等意象勾勒出苍凉肃杀的意境。词中“浊酒”“羌管”等细节生动展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的复杂心理。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更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情感深沉。全词情景交融,慷慨悲凉。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该选项赏析不恰当。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人”既指将军,也包括征夫。“白发”和“泪”不仅是年华老去的体现,更核心的是表达了戍边将士因长期征战未归、思念家乡却又因“燕然未勒”(功业未成)而无法返乡的复杂情感,蕴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思与壮志未酬的悲愤,并非单纯“对自身年华老去的忧虑之情”;
故选D。
(2025·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清溪①行(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释:①清溪:江名。位于池州,李白仕途不顺,753年离开帝京游历此地。②新安江:江名。
2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诗人用一个动词“清”,表现清溪的水色给他的感受,和其他江水相较,用“异”突出清溪水色的独特。
B.第三、四句诗人向澄澈的新安江发问,认为它比不上清溪,这是用了衬托的手法,更加突出清溪水的清澈。
C.第五、六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以“明镜”“屏风”为喻,从侧面体现清溪风景之美,人鸟入画,极富画面感。
D.第七、八句诗人使用听觉,情景交融,写入夜时天涯游子听到了猩猩的啼叫声,营造出一个清幽空寂的境界。
25.本诗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有相似的情感变化,请结合本诗内容加以说明。
【答案】24.C 25.(1)本诗与《小》的情感变化都是先乐后悲,由轻松惬意到悲凉伤感。(2)由清溪景色之美产生轻松愉悦之情。(3)因猩猩啼叫引发作者(仕途不顺)的孤寂伤感情绪。
【导语】此诗以“清”字统领,前六句绘清溪清澈如镜、风景如画,流露赏景之乐;末两句借猩猩啼叫,抒漂泊之愁。写景从视觉到听觉,情随景迁,于明丽中见孤寂,尽显李白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又难掩忧伤的复杂心境。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可知,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以“屏风”比喻两岸的群山,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梭,清晰地映在清溪之中,这是从正面直接描绘清溪的清澈以及周围景色的优美。由此可知,选项中“从侧面体现”的表述错误,这两句是正面描写,并非侧面;
故选C。
25.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及对比阅读。
结合“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可知,前六句以“清我心”直抒对清溪清澈水质的喜爱,用“明镜”“屏风”比喻溪水如镜、两岸如画,描绘人鸟倒映的明丽画面,字里行间流露诗人沉醉于自然美景的轻松愉悦。由此可知,前半部分情感基调为“乐”,与《小石潭记》中“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赏景愉悦一致。
结合“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可知,傍晚猩猩的啼叫打破宁静,“空悲”直接点出诗人作为“远游子”的悲愁,暗含仕途不顺、漂泊异乡的孤寂,情感陡然转为伤感。由此可知,这与《小石潭记》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因环境寂寥引发的孤寂悲凉相似,均为景境触发内心隐痛,体现“由乐转悲”的情感轨迹。
(2025·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甲】
送李中丞①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②静,轻生一剑知③。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李中丞:名字不详。中丞是唐代官职,为御史台长官之一。②三边:在古代泛指边疆地区。③一剑知:指自己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精神只有随身的宝剑知晓。
2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是对李中丞过去征战经历的回忆,展现其昔日的辉煌与英勇。
B.【甲】诗“流落征南将”“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是对李中丞罢官后生活的想象,有讽刺之意。
C.【乙】词中“灯”“剑”“连营”“战马”“弓”等物都是词人当年从军时的常见之物,词人用它们描绘了军营生活及战斗场面,属于实写。
D.【乙】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27.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26.A 27.都表达了昔日的壮志豪情,而今的悲慨(落寞)与无奈。
【导语】甲诗借老将“曾驱十万师”的往昔与“罢归无旧业”的现状对比,叹英雄迟暮;乙词以“梦回沙场”的壮怀与“白发生”的现实反差,抒壮志未酬。二者均以今昔之变,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与无奈,沉郁苍凉中见赤子之心。
2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流落征南将”(漂泊失意的征南将军)、“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罢官后无田产,年老仍心系朝廷)、“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在茫茫江汉上,日暮时分该归向何处)可知,这些诗句描绘的是李中丞罢官后的凄凉处境与矛盾心境:“无旧业”见其落魄,“恋明时”显其忠诚,“日暮欲何之”则以景物烘托迷茫无奈。全诗充满对其遭遇的同情,并无“讽刺之意”;
C.有误,结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知,“灯”“剑”是眼前实景,但“连营”“战马”“弓”等是词人“梦回”(梦中)的场景,属于对往昔军营生活的虚写(回忆),而非“当年从军时的实写”;
D.有误,结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知,诗句以“飞快”“霹雳弦惊”夸张地写出战马疾驰、弓弦震响的场景,且“马作”对“弓如”、“的卢飞快”对“霹雳弦惊”,运用了对偶与夸张手法。但诗句仅描绘战斗的激烈场面,未体现“战斗的顺利”,“顺利”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A。
27.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理解。
结合甲诗“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可知,诗句直接回忆李中丞当年统帅大军、镇守边疆、舍生忘死的英勇战绩,展现其昔日驰骋沙场的壮志;结合乙词“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可知,词人通过梦境还原军营生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更以夸张笔法描绘战斗场景,凸显其对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由此可知,两首作品均通过对往昔军事生涯的刻画,流露主人公的壮志豪情。
结合甲诗“流落征南将,罢归无旧业”可知,李中丞罢官后漂泊无依、无田可归,“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以暮色苍茫的江景,烘托其晚年落魄迷茫的悲慨;结合乙词“可怜白发生”可知,词人从建功立业的梦境中惊醒,以“白发”这一细节,陡然转折,直抒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无奈。由此可知,甲诗借人物遭遇与景物渲染悲情,乙词以梦境与现实的反差强化无奈,均表达了英雄迟暮的落寞心绪。
两首作品均通过“昔日辉煌”与“今日困顿”的对比:甲诗以“曾驱十万师”的往昔英勇对照“罢归无旧业”的凄凉,乙词以“梦回沙场”的壮志凌云对照“白发生”的现实残酷,共同抒发了对昔日豪情的追忆,以及如今理想落空的悲慨与无奈。
(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此词作于苏轼被贬之时。
2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以疑问起句,用“几度”与“一场”对仗,慨叹世事变迁、人生如梦。
B.词人中秋深夜难眠,听廊下树叶在夜风中沙沙作响,眉头鬓角尽染岁月的风霜。
C.“酒贱”是“客少”之因,词人被贬生活困窘,只能劣酒待客,因此友人渐疏。
D.“月明”一句既写乌云遮月的自然景象,也暗指词人遭受排挤打压的仕途经历。
29.同是苏轼写于中秋的词,本词情感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答案】28.C 29.①《西江月》更愁苦,如“孤光”侧重抒发离别的孤寂,“凄然北望”写出被贬的悲凉。②《水调歌头》整体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兄弟相聚的期许,对天下人团圆的美好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体现对人生起伏的坦然接受)
【导语】苏轼此词以中秋夜为背景,通过“大梦”“秋凉”等意象,展现被贬后的孤寂苍凉。“酒贱客少”“月明云妨”暗喻仕途坎坷,结尾“凄然北望”将思亲与失意交织。全词虚实相生,以景写情,体现其“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
28.本题考查对词的理解和赏析。
C.“酒贱常愁客少”并非指因酒劣而客人少,结合注释“此词作于苏轼被贬之时”可知,是借“酒贱”暗喻自身境遇落魄,被贬后身份低微,导致门庭冷落。此句重在表现世态炎凉,而非直接因果。
故选C。
29.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西江月》以“世事一场大梦”开篇,奠定悲凉基调。“酒贱常愁客少”直陈被贬困境,“把盏凄然北望”通过动作描写,展现政治失意的孤寂。全词充满“秋凉”“孤光”“凄然”等冷色调意象。
《水调歌头》虽有“不应有恨”的短暂矛盾,但最终以“千里共婵娟”升华,既表达对兄弟相聚的期许,又是对天下人团圆的美好祝愿,是用月之永恒消解人生短暂,且体现“阴晴圆缺”的辩证哲思,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反映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
可见,《西江月》更愁苦,《水调歌头》整体豁达明朗。
(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于郡城①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郡城:地名。②楚:地名。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30.首句以“青枫”“雨”两种意象起笔,有什么作用?
31.三、四句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答案】30.营造了凄凉冷清的送别氛围,奠定了全诗忧愁感伤的基调,烘托了对好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答到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31.示例1:都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明月、白云送朋友,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示例2: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白云人格化,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导语】此诗以飒飒青枫、凄凄秋雨起兴,勾勒出萧瑟迷离的楚地秋色。后两句笔锋一转,以孤舟逐客与白云相送的虚实对照,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化作超越时空的深情陪伴,意境空灵而情韵悠长。
30.本题考查意象、画面与意境。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的意思是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青枫”与“雨”是描写送别地自然风物的,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营造了凄凉冷清的送别氛围。“飒飒”“凄凄”描写风雨声的,这种凄清的天气也奠定了全诗忧愁感伤的基调。有情人见秋色,必生离别之情,增添了人生别离感伤的愁绪。
3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的意思是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诗人李攀龙以白云“相送”的形式描述,将白云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动作。这种手法使得原本无生命的白云仿佛有了灵性,能够主动陪伴明卿,直至大江西。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也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因此,从表现手法上看,这两句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和拟人的表现手法,寄情于景,把明月、白云人格化,借明月、白云送朋友,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之情。据此回答即可。
32.(2025·四川遂宁·中考真题)请你参加校园诗歌论坛。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未者之不如今也”。
(1)发挥想象,描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所展现的情景。
(2)这首诗是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终有一天,大鹏会展开硕大的翅膀,乘着旋风飞起,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2)①渴望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豪情壮志,②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③希望得到赏识和引荐。(答到任意两点即可)
【导语】此诗以大鹏自喻,气势磅礴。前四句极写大鹏翱翔九天、簸荡沧海之姿,显豪情壮志;后四句写世人冷笑,借孔子典故反讽,抒不被理解之郁,盼得赏识,尽显李白狂傲不羁与远大抱负。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
作答此题,首先理解意象。诗句中“大鹏”是关键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大鹏象征着自由、力量与远大抱负,是极具气势的神鸟形象。然后,分析动词。“起”字描绘出大鹏从静止到腾空的瞬间,展现出一种迅猛的力量;“扶摇直上”生动地表现出大鹏凭借风力,毫无阻碍、气势磅礴地冲向高空的动态过程。接着,把握情感。李白借大鹏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他渴望像大鹏一样一飞冲天,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在描述情景时,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入适当的修饰词,将大鹏起飞的磅礴气势展现出来,同时要体现出诗人的情感。
示例:一阵狂风呼啸而起,一只体型庞大的大鹏舒展巨翼,振翅翱翔。它借着风势,如离弦之箭般冲向天际,一路扶摇直上,向着九万里的高空奋力飞去,身影逐渐化作苍穹中一抹坚毅的剪影,尽显雄浑壮阔与磅礴气势。
(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结合“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可知,诗人以大鹏自比,描绘出大鹏乘风而起直冲九霄,即便风停落下也能激荡沧海的雄伟气势,展现出自身渴望像大鹏一样一飞冲天、建立非凡功业的豪情壮志。结合“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可知,诗人独特的言论和远大抱负不被世人理解,遭受嘲笑,透露出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结合诗歌是写给李邕这一背景以及“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可知,诗人借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委婉表达希望李邕能够赏识自己的才华,给予引荐机会的愿望。由此可知,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抒发了渴望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同时也暗含希望得到赏识和引荐的心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05 诗歌鉴赏
(2025·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晚① 王安石
月映林塘静,风含笑语凉。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菂②,扶衰坐野航③。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晚年隐居钟山时。②菂(dì):莲子。③野航:山野间水上的船。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这是一首写诗人乘兴夜游的诗歌。诗歌的中间两联叙述了诗人夜游的过程:俯身看宁静碧绿的池水,① 。② ,撑着老迈的身体坐上野渡的小船。
2.尾联中的“延缘”,指徘徊流连。请简要概括“延缘”所传达的情感。
(2025·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句“自古”和“逢”,点出“悲秋”这一传统看法时代久远、观点固化。
B.第二句紧承首句,道出了诗人“秋日胜春朝”与众不同的见解,态度鲜明。
C.第三句描绘一排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的明丽秋景,诗人悲秋的情绪一扫而空。
D.尾句“诗情”被“晴空一鹤”的景象激发,并被引向蓝天,展现开阔视野。
4.同为刘禹锡的诗歌,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了什么相同的表现手法?请赏析其效果。
(2025·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江村道中① 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②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③护戎装。
【注】①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主要掌管措置捍卫疆土的军事,期间出游时常要身着戎装。此词大概就是词人在蜀中所作。②篱落:即篱笆。③飞盖:指张开伞盖。
5.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描写了作者身着戎装行走在“江村道中”所见的田园风光,情景交融。
B.上片描写了十里平畴稻香四溢,山坡上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极富画面感。
C.下片首句描绘浓雾弥漫的景象,将自然现象与季节感知联系在一起,巧妙新颖。
D.本词蕴含着作者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
6.本词上片写景采用了视角转换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5·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句中无“望”字,但全诗围绕“望”展开,结尾处的“览”为虚写,展现想象之景。
B.“齐鲁青未了”中的“未了”为“不尽”之意,表明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D.“决眦入归鸟”运用夸张手法写归林的鸟张大眼睛凝望泰山,正面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
8.这两首诗都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5·北京·中考真题)阅读《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东临碣石”,先写极目所见,再写对“日月之行”和“ ① ”的想象。整首诗描写的景象共同营造了 ② 的意境。
10.诗人用“丛生”描写树木,用“涌起”描写洪波。分别说说“丛”和“涌”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5·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杨柳枝词(其二)
刘禹锡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11.下列诗句与本诗首句所写时节相同的一项是( )
A.夜来城外一尺雪 B.衡阳雁去无留意
C.浅草才能没马蹄 D.映日荷花别样红
12.本诗三、四句写了① 、② 、垂杨等景象,蕴含了③ 的道理。
(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②,银花洒泪③,春入愁城。笛里番腔④,街头戏鼓,不是歌声⑤。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⑥。辇下风光⑦,山中岁月,海上⑧心情。
【注释】①刘辰翁,宋末词人。1276年,元兵攻陷宋京临安,词人避居庐陵山中。1277年元宵节,词人创作此词,以寄托自己的情感。“柳梢青”为词牌名。②铁马蒙毡(zhān):指侵入杭州的蒙古骑兵。③银花洒泪:(元宵的)花灯似落泪。④笛里番腔:笛子吹出了外族的腔调。⑤不是歌声: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声。⑥高台月明:借指京城的繁华与美好。⑦辇(niǎn)下风光:故国的京城风光。辇下,指京城。⑧海上:临安沦陷后,南宋的爱国志士多逃亡至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参加抗元复国的事业。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隐居山中时于元宵节有感而作,题名“春感”,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B.“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共同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哀愁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词人通过昔日欢乐的歌声与如今街头戏鼓、横笛吹奏的蒙古腔调的对比,表达了对外来文化的鄙视和对一些人乐于做亡国奴的愤怒。
D.“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写出了词人对故都风光的怀念、隐居山林的寂寞以及对沿海抗元志士的关切。
14.请赏析“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中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15.(2025·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对本诗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咏景德镇兀然亭
缪宗周①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
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注释】①缪宗周:明代廉吏。
A.“陶舍重重倚岸开”,反映了景德镇陶瓷产业发达。
B.“舟帆日日蔽江来”,描绘了繁忙的水上交通运输,给景德镇带来了活力。
C.本诗后两句的意思是工人不贡献精湛的技艺,“此器”就比不上其它地方的陶瓷。
D.题目中的“兀然亭”,交代了作者观察的地点。
(2025·四川宜宾·中考真题)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牧童
周敦颐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乙】
牧童诗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6.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分别以长坡、前村、陇等词语烘托出放牧野趣。
B.两首诗都借笛声悠扬揭示了牧童自在逍遥的内心世界。
C.甲诗中“太平歌”寄寓着牧童、诗人、世人的美好愿望。
D.乙诗的结尾诗人用自身经历委婉规劝牧童不要入朝为官。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尾句着一“老”字强调和平的主旋律,余韵悠长。
B.乙诗尾句“不如”一词态度鲜明,突显一种警世意味。
C.两首诗都从听觉、视觉、嗅觉的角度抒写了牧童生活。
D.两首诗都充满情趣和理趣,雅俗共赏,读来朗朗上口。
18.(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尾联的原意为: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这一千古名句常常被后人反复引用,且衍生出新的意义,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19.(2025·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记叙出猎的情况,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狩猎;词的下片以议论为主,作者不在意自己的衰老,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B.“千骑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出猎场面壮观。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主要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壮志豪情。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2)分析词中“老夫”苏轼有哪些“狂”的表现。
(2025·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0.秋瑾《满江红》的另一版本,画波浪线部分是有一处顿号的。请你在恰当的位置(方框内)标出。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21.下面哪一项,能表现诗人秋瑾的“英雄胸襟”?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B.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我选
理由:
22.(2025·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见渭水思秦川
岑 参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明月传递情感。岑参的这首诗也有类似写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3.(2025·天津·中考真题)下面对《渔家傲·秋思》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首句点明地域与季节,“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迥然不同。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把所闻与所见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对自身年华老去的忧虑之情。
(2025·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清溪①行(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释:①清溪:江名。位于池州,李白仕途不顺,753年离开帝京游历此地。②新安江:江名。
2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诗人用一个动词“清”,表现清溪的水色给他的感受,和其他江水相较,用“异”突出清溪水色的独特。
B.第三、四句诗人向澄澈的新安江发问,认为它比不上清溪,这是用了衬托的手法,更加突出清溪水的清澈。
C.第五、六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以“明镜”“屏风”为喻,从侧面体现清溪风景之美,人鸟入画,极富画面感。
D.第七、八句诗人使用听觉,情景交融,写入夜时天涯游子听到了猩猩的啼叫声,营造出一个清幽空寂的境界。
25.本诗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有相似的情感变化,请结合本诗内容加以说明。
(2025·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甲】
送李中丞①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②静,轻生一剑知③。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李中丞:名字不详。中丞是唐代官职,为御史台长官之一。②三边:在古代泛指边疆地区。③一剑知:指自己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精神只有随身的宝剑知晓。
2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是对李中丞过去征战经历的回忆,展现其昔日的辉煌与英勇。
B.【甲】诗“流落征南将”“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是对李中丞罢官后生活的想象,有讽刺之意。
C.【乙】词中“灯”“剑”“连营”“战马”“弓”等物都是词人当年从军时的常见之物,词人用它们描绘了军营生活及战斗场面,属于实写。
D.【乙】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27.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
(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此词作于苏轼被贬之时。
2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以疑问起句,用“几度”与“一场”对仗,慨叹世事变迁、人生如梦。
B.词人中秋深夜难眠,听廊下树叶在夜风中沙沙作响,眉头鬓角尽染岁月的风霜。
C.“酒贱”是“客少”之因,词人被贬生活困窘,只能劣酒待客,因此友人渐疏。
D.“月明”一句既写乌云遮月的自然景象,也暗指词人遭受排挤打压的仕途经历。
29.同是苏轼写于中秋的词,本词情感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于郡城①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郡城:地名。②楚:地名。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30.首句以“青枫”“雨”两种意象起笔,有什么作用?
31.三、四句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32.(2025·四川遂宁·中考真题)请你参加校园诗歌论坛。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未者之不如今也”。
(1)发挥想象,描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所展现的情景。
(2)这首诗是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