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郴州市一中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 磁县下七垣遗址商代文化层出土农具统计表,据下表推知,商代()
农具类型时间 开荒农具 土翻地农具(铲、锛)和锄草农具(铲) 收割农具
斧 铲 锛 镰 刀
商代早期 石斧12件 石铲29件 骨铲1件 石锛4件 石镰20件 石刀12件
商代中期 石斧8件 石铲22件 骨铲9件 蚌铲1件 石镰41件蚌镰22件 石刀19件 骨刀8件 铜刀1件
商代晚期 石斧3件 石铲4件 骨铲2件 石锛2件 石镰22件 蚌镰7件 石刀10件 骨刀2件
A.青铜工具占据主导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粮食产量有所提高 D.家庭劳作方式普及
2.中国传统艺术讲究“书画同源”。东汉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人们欣赏的艺术,从魏晋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大家,如钟繇、王羲之等,他们将书法艺术推向一个高峰。人物画也在同时期趋于成熟,顾恺之成就最高,山水画开始兴起。这一时期的书画艺术()
A.受科技进步的影响 B.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C.在风格上趋于统一 D.体现儒家的感召力
3.东晋以前,江南文人推崇两汉经学,其庄园修建注重于满足世俗生活的需要,对秀丽山水多熟视无睹;东晋后,江南文人逐渐将山水自然纳入到别墅的结构中,并借此以实现对竹林名士的超越,即在真实的山水自然里体悟生命。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
A.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动乱导致避世文化开始出现
C.江南地区的文化趋向滞后 D.人口迁移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4.唐朝李珣(855-930)编撰的《海药本草》专门记述由海外传入中国的药物,收录了药物124种,其中96种标注外国产地,如安息香、诃梨勒出波斯,龙脑香出律因(日本某地区),金屑出大食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该书是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B.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C 该书集唐朝中药学知识之大成 D.药物主要经陆路入唐朝
5.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主要反映了()
A.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B.南方丝织技术水平提高
C.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D.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6.明中叶,内阁大学士可以通过“票拟”影响皇帝决策。然而,除非大学士票拟符合帝意,否则,它很难为皇帝所采纳。经常出现皇帝命大学士“再拟”“三拟”的现象。如此反复之后,如仍不合帝意者,皇帝则弃票拟于一旁,“留中不报”,“径发中旨”。这表明()
A.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B.明代内阁形同虚设
C.明代内阁服务于皇权 D.明代皇帝任性妄为
7.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缝纫工具-骨针,除此之外,在墓葬中还发现了石珠、鱼骨等装饰品。这体现了当时()
A.社会分工明确 B.审美观念萌发
C.原始农业出现 D.产品出现剩余
8.魏晋时期高门士族子弟往往弱冠便由吏部直接从家里铨选入仕,而不必经过察举。在此之前,均凭借门第而得中正高品。如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这一现象不利于()
A.巩固国家统一 B.提高经济实力 C.创新政治制度 D.促进民
族交融
9.明代隆庆年间,四川营山县知县“王廷稷复申明前法,下令于民,日保甲乡约,惟分为二故.......爱议条款节目,保甲十有一、日量地里、日严稽查、日革优免.....乡约五:日列职司、日设处所、日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这反映出()
A.乡约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B.基层治理中政府和民间力量相结合
C.州县长官拥有广泛政治权力 D.地方开始推行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
10.《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据此推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基本解决 B.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C.休养生息的政策将会持续推进 D.政府财政殷实的情况不断强化
11.下图 一幅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宣传画,该宣传()
A.展现了民族复兴的自豪感 B.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坚强斗志
C.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D.表明了近代国人第一次全面觉醒
12.公元前8世纪后期,亚述帝国在司法审判中,将“专业法官”和基层机构排除在法庭之外,国王和行政官员掌握了裁判权。案件往往由一两位官员裁决,官员充当的兼职法官所做判决具有强制性,堪比其行政决定。该举措()
A.无助于苏美尔文明的扩展 B.与帝国中央集权的强化有关
C.有利于确保司法公正公平 D.推动了西亚楔形文字的流行
13.12世纪以来,伴随着欧洲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货币地租的普遍使用,部分富裕的商人从有意获得更多货币的大贵族手里大量购买土地。例如,1265年,一个克吕尼的商人就以800里弗尔从勃艮第公爵处买走了一块土地。这一现象()
A.阻碍了欧洲社会的近代转型 B.提升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西欧财富观念的转变 D.不利于城市商业资本的扩张
14.19世纪后期,英国同自己的殖民地的贸易占英国外贸的比重显著增长:从1868-1872年的25%,上升到1878-1882年的34%。其中,制造业的变化尤为显著,纺织品在殖民地的销售比重从1870年的27%上升到1880年的37%;铁制品从22%上升到31%。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技术革命推动英国产业结构调整 B.殖民地国家的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C.英国借助资本输出进行海外扩张 D.后发工业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15.列宁在某次谈话中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体看法根本改变了......如果不是因为国际关系,不是因为必须为我们在国际范围内的阵地进行斗争,我真想说,我们的重心转移到文化主义(非斗争)上去了。”下列最能佐证列宁这一观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的全面推广 B.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提出
C.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启
下图为1970-1990年美国科技研发经费来源的结构变化情况。这一现象()
A.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直接结果 B.促进了资本主义福利制度更加完善
C.反映了美国科技研发的步伐放缓 D.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位于今辽宁朝阳的营州,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位于“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是东西方商业贸易中必经的中转站之一、在唐代民族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隋唐时期,营州成为中原政权设在东北边地的唯一正州的治所,来自西亚的波斯、粟特人往往会从域外进入内蒙古草原,到达位于商路最东端的营州,营州逐渐发展成为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
域外商人来到营州进行贸易的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民族文化的交流。如祆教的传统“赛祆”仪式经由草原丝绸之路传至营州,在安禄山所统治的胡人聚落中传播开来;再如高适的《营州歌》生动地描写了营州地区胡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和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又如唐代欧阳詹的《塞上行》也生动地体现了诗人想去往营州这个与外族密切接触的地方,为国献身、报效国家的豪情。
由于地处我国东北边疆,与契丹等民族紧密相连,营州不仅在沟通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一直以来的军事重镇,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战略价值。在唐代之后,营州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位逐渐被其他城市所代替。
-摘编自潘宇琳、刘晓飞《唐代营州在民族交流中的作用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营州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围绕民族交流与营州建制,以“丝路·营州·交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8.【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一古代阿拉伯文化在7至13世纪间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与跨文明融合模式。其学术成就尤为突出:学者们不仅翻译并保存了希腊、波斯、印度等文明的典籍(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印度的数字系统),还创立了代数学和光学理论,伊本·西纳的《医典》更成为欧洲中世纪医学的权威教材。文化包容性体现在伊斯兰教“求知即信仰”的理念中,巴格达智慧宫汇聚了全球学者,研究涵盖天文学、哲学、文学等领域,诗人鲁米以波斯语创作的神秘主义诗歌将伊斯兰教义与苏菲派思想深度融合。通过陆海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阿拉伯商人传播了造纸术、指南针等技术,并将《一千零一夜》等文学作品融入印度、波斯故事元素,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材料二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美洲印第安文明在殖民者的冲击下面临系统性崩溃。欧洲人带来的天花、麻疹等传染病导致阿兹特克人口骤减90%,印加帝国因劳动力短缺而土崩瓦解。政治上,西班牙殖民者摧毁原有部族政权,建立种族等级制度,强迫土著改信基督教并参与种植园劳动。文化层面,殖民者焚烧玛雅历法典籍、拆毁神庙,用《圣经》取代传统信仰,学者贝尔纳多·德·萨哈贡在《新西班牙志》中记载:“他们以摧毁异教'象征物的方式,试图抹杀印第安人的精神根基。”经济上,殖民者引入马、牛等物种改变农业结构,过度开垦导致玛雅核心区荒漠化。尽管部分印第安文化通过隐秘传承得以延续(如纳瓦霍人的编织技艺),但整体文明体系已不可逆转地衰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阿拉伯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美洲印第安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并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1952美国对外援助的地理分布(单位:百万美元)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西欧 4291 3799 4202 2676 2064 1378
英国 2662 837 1009 624 118 398
法国 368 781 765 460 416 343
(联邦)德国 417 1120 916 467 381 103
东欧 178 13 -13 -9 -18 -4
捷克斯洛伐克 31 3 -6 (z) (z) (z)
波兰 96 19 1 (z) -1 -3
远东和太平洋 914 857 902 608 506 383
日本 469 372 524 226 241 36
中国(台湾) 137 151 33 18 65 80
(南)朝鲜 84 134 77 102 118 155
近东和南亚 150 157 180 221 468 442
希腊 156 164 108 108 189 123
土耳其 9 10 34 39 52 59
非洲 -87 2 4 9 3 56
西半球 111 68 73 64 114 91
注:西半球主要维护美国家;(Z)净值为正且少于5500,000,或净额为负且负额少于5500,000。
-摘自周毅《遏制战略下的美国对外援助:1947-1974》
材料二(1951年)“共同安全法”第511条规定:“人和军事经济和技术援助将不给予任何这样的一个国家......如果受援国不同意履行它们在由美国参加的多边与双边条约或协定中所承担的军事义务。任何经济与技术援助将不给予任何这样的国家......如果这种援助不能加强美国的安全。”
-摘编自何兢《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2)谈谈你对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行为的看法。
  2025届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历史试题答案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D
  17.(1)【答案】原因:地理位置重要;军事重镇历史悠久;北部草原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行政机构的设置;文化交流的枢纽;社会经济的发展。
  (2)【答案】示例论题:营州与唐代民族文化交流。
  论述:唐代时期,随着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的实施和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出现,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以及域外政权的交往十分密切。草原丝绸之路在唐代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唐朝与北部少数民族和异域政权的经济文化交流,地处草原丝绸之路最东端的营州便成为东西方商业贸易的中转站,在唐代民族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域外商人将袄教、摩尼教等宗教传入营州,进而通过营州传入中原地区,北部契丹等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生活方式,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同样通过营州传入中原地区,推动了唐代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总之,地处东北地区的营州在沟通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8.(1)【答案】特征:吸收外来文化;重视实用技术;促进文明交流。
  (2)【答案】原因:欧洲殖民者带来的疾病,导致人口锐减;殖民统治的印第安文化的破坏;过度开垦土地引发生态灾难;长期孤立发展,文明水平较低。
  认识:互相学习推动进步;尊重多样性,当今应保护濒危文化;避免文化霸权,促进多元共生。
  19.(1)【答案】特点:涉及国家广泛;援助涵盖众多类型国家;以欧洲为主,兼顾第三世界国家;持续时间长;具有阶段性;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2)【答案】看法:美国的对外援助是战后美国控制欧洲,对抗苏联的需要,更是其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美国对外援助的变化也是美国适应亚非拉民族独立成为重要国际力量的形势下的一种反应,服务于美国抢占市场、资源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其实质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实现美国国家战略和寻求本国利益的手段。美国的对外援助为美国赢得市场和原料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对受援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便利了美国进行冷战、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造成地区矛盾斗争升级,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