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期末能力检测(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道德与法治和历史试题共8页。道德与法治满分60分,历史满分60分,共计120分。开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否则答题无效。道德与法治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在公交车上,有人故意往你身边挤来挤去。这时候你应该( )①立即换个位置,避开他②严厉呵斥对方,警告他③继续待在原地,无视他④求助车里乘客,制止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全景展现中国深厚绵长的非遗文化之脉,让观众以沉浸式互动方式体验非遗之美。对此,我们心中油然而生的情感是( )A.安全感 B.敬畏感 C.胜任感 D.自豪感3.我国历史上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两则故事共同告诉我们要( )A.学会尊重他人 B.增强自我保护C.捍卫人格尊严 D.自强不息4.进入初中后,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还想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这使冬冬经常感到时间紧迫。他总认为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陷入自卑之中。作为冬冬的朋友,你应当对他说( )①找准定位,扬长避短②专注当下,积极行动③勇于探索,增强底气④随心所欲,我行我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下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能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②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③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④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处世方法②情绪管理③教化思想④美学追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以文载道、以文化人能( )①丰富人的精神生活②提升人的精神境界③化解当代社会冲突④真正实现人的价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遏制食品浪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快形成切实管用的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努力解决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问题。这表明( )A.花钱点餐,浪费自由B.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C.只要制定法律就可以杜绝食品浪费的行为D.我国倡导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9.古埃及法律维护以法老为首的奴隶主阶级利益;中世纪欧洲的法律主要维护封建领主和教会的利益;现代法国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等法律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见法律( )A.都是在维护少数人的利益 B.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C.代表的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 D.从古至今没有发生变化10.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吉林省中小学课间活动时间延长至15分钟,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这体现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是( )A.隐私 B.肖像 C.财产 D.生命和健康11.为回应新技术、新产业、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进计划》印发。从加快研究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到优化植物新品种权受理审查流程;从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到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原因是( )①知识产权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②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保护创新③我们要积极参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④我们不能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权的行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王某有一儿一女,老伴去世后,女儿精心照顾王某十多年,儿子则对他漠不关心。王某立下遗嘱,将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女儿,并作了公证。王某去世后,儿子认为自己也有继承权,要求均分遗产。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儿子没有继承权,因为他不是第一顺序继承人B.儿子没有继承权,因为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C.儿子有继承权,因为他是遗产的法定继承人D.儿子有继承权,因为王某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13.初中生晓燕路过一个出租屋,听到屋子里的几个人正在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她迅速离开并打电话报警。晓燕的行为启示我们要( )A.时刻警惕,远离犯罪 B.惩恶扬善,制裁违法犯罪行为C.冲锋在前,勇敢面对犯罪 D.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二、非选择题(共34分)14.观察图片,回答问题。(1)图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什么?(1分)(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什么意义?(2分)(3)法律是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点即可2分)15.欣赏古典名句,回答问题。名句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名句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司马迁《史记》名句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1)名句一和名句二分别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的思想理念?(2分)(2)上述古典名句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2分)(3)传承名句三体现的核心思想理念,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2分)16.阅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回答问题。故事一:孔融让梨。孔融在四岁时,与哥哥们一同吃梨,他总是选择最小的梨,并解释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故事二:闻鸡起舞。西晋末年,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有个叫祖逖的人,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希望报效国家。有一天,他们在半夜听到鸡鸣,心情振奋,于是披衣起床,拔剑练武。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为国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故事一和故事二分别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哪一内涵?(2分)(2)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怎样的关系?(2分)(3)在生活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2分)17.分析案例,回答问题。2024年3月10日,河北邯郸发生一起未成年人遇害事件,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受害人是邯郸市肥乡区旧店初中学生王某某(殁年13岁),犯罪嫌疑人为受害者的同学张某某、李某和马某某。三人将同学残忍杀害并将尸体掩埋在蔬菜大棚里。同年12月30日,河北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对被告人张某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被告人李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被告人马某某依法不予刑事处罚,由相关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对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1)该判决中主刑和附加刑分别是什么?(3分)(2)案例体现了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什么?(1分)(3)案例警示青少年怎样做到严于律己,远离犯罪?(2分)18.2025年5月是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为宣传民法典,加强对青少年法治教育,某校开展了“典亮校园,法润青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问题。【典亮校园】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______关系和______关系。(1)民法典第一条规定中划线部分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治国理念?(2分)(2)根据所学,请把民法典第二条规定中的划线部分补充完整。(2分)【法润青春】案例一: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方某支付一千元酬金。案例二:近日,山西大同市公安局平城分局破坏了一起网络谣言案。涉案人员薛某、杨某为了博取网络流量,自导自演“女子因偷窃两根小米辣被拘”的虚假情节,并在短视频平台传播。二人因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受到罚款300元的处罚。(3)上述两个案例体现了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2分)(4)案例一方某和案例二中薛某、杨某分别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这表明人们的行为底线是什么?(3分)(5)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2分)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试题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5BDCAC6—10CADBD11—13ABD二、非选择题(共34分)(1)宪法(1分)(2)有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法治环境。(2分)(3)法律通过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通过建立和实行各种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的文明和谐;通过调节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一点即可2分)15.(1)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2分)(2)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2分)(3)我们应当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打下基础;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增强对人民的尊重和热爱等。(符合题意一点即可2分)16.(1)故事一体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故事二体现,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或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2分)(2)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2分)(3)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2分)17.(1)主刑,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3分)(2)严重社会危害性。(1分)(3)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或者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和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守法的人);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或者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御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2分)18.(1)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2分)(2)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2分)(3)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的基本原则(2分)(4)案例一中的方某承担的是民事责任;案例二中薛某和杨某承担的是行政责任;(2分)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1分)(5)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2分)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期末能力检测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道德与法治答题卡15.(1)名条形码粘贴处(2)准考证号缺考标记,考生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禁填!由监考负注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正确填涂责用黑色字迹的3.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3)签字笔填涂。意非作答区域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样错误填涂口项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团 O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中三一、单项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1[A][B][C][D]6[A1[B][C][D]11[A][B][C][D]16.(1)2[A][B][C][D]7tA][B][C][D]12[A][B][C1tD]3 CA][B]CC]CD]8[A][B][C][D]13[A][B][C][D]4 CA]CB]CC]CD]9[A][B][C][DI(2)5[A][B][C1[D]10[A][B][C1[D]18.(1)二、非选择题题(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作答)(3)(2)14.(1)(3)17.(1)(2)(2)4(3)(5)(3)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题无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法治期末答题卡.pdf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