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嘉晋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嘉晋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评估
七年级 语文
本试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题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21分)
1.承载传统文化智慧的诗歌是岁月的留痕,蕴含丰富情感。请根据相关信息,完成填空。(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木兰替父从军,“(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在边塞严酷的环境中承受军旅艰辛;“(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展现其视死如归,矢志报国的大无畏。(《木兰诗》)
游子岑参笔下的“(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满是对故园的眷恋:李白异乡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4)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思乡之情随悠扬笛声在心中漫溢;夜色笼罩,“(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杜牧于秦淮河畔借景抒怀。
前行途中,“(6)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以简洁之语,道破人生困难颇多,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深刻哲理:赵师秀身处江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7)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于寂静等待中尽显闲适与惆怅。
这些诗句,如颗颗明珠,串起古人的多样心境与智慧,在文学长河中熠熠生辉。
学校编辑部在公众号的“经典文化好书推荐”栏目发布了新一期的专题推送。阅读推文,完成下面小题。
[编者按]
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目的是为了扩大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使自己心胸开阔、心境澄明。作为中学生,我们更应与好书相伴,在书中感悟成长。
[好书推荐一:杨绛《我们仨》]
《我们仨》是一部令人动容的佳作。jiān rèn 淳朴的杨绛女士笔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家庭琐事,却有着 的力量。博学睿智的钱钟书先生,才华横溢的杨绛女士,聪慧灵巧的女儿,一家三口皆是 __________ 之人,彼此互为bǎng yàng,互相成就。这本书能让我们 lín lí jìn zhì地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家庭的温暖,又能让我们在 的社会中寻到一份宁静,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好书推荐二;马伯庸《长安的荔枝》]
跨越千里为京城递送新鲜荔枝,在那个时代是极其困难的任务,李善德要如何完成呢?一个平时看起来笨拙、胆小的人,如何豁出性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这本书人物丰满、高潮迭起,读者从中不仅能看到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也能感受到事在人为的精神力量。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jiān rèn ( 坚韧 ) (2)bǎng yàng ( 榜样 ) (3) lín lí jìn zhì ( 淋漓尽致 )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 (2分)
A.动人心弦 优越 烦躁 B.动人心弦 卓越 浮躁
C.可歌可泣 卓越 烦躁 D.可歌可泣 优越 浮躁
【解析】
第一空:“动人心弦”侧重情感共鸣,“可歌可泣”强调事迹感人。语境中强调“精神力量”故选“可歌可泣”
第二空:“卓越”强调超出一般,“优越”指条件好。文中形容“生存之道”,选“卓越”更贴切。
第三空:“浮躁”指心态不稳,“烦躁”指情绪烦闷。语境中形容社会风气,选“浮躁”
答案:C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D )(2分)
A.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目的是扩大更多的人去写作和阅读。
B.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是为了扩大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
C.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目的是为了推动更多的人去写作和阅读。
D.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
【解析】
原句语病为“扩大……写作和阅读”搭配不当,应改为“推动……阅读和写作”。
答案:D
5.小方同学读完《长安的荔枝》后,被书中人物精神深深感动。请根据“好书推荐二”语段,帮他选择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个短语补全这副对联,在公众号留言,表达对人物的赞美。你的选择是( B ) (2分)
上联:千里送鲜荔,笨吏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一心护珍宝,_________________彰显大精神
A.惊破长安梦 凡人 B.勇担难使命 凡人 C.勇担难使命 英雄 D.不惧赴征途 智者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
从内容上看,“千里送鲜荔”点明了故事中李善德的主要任务,“勇担难使命”体现了他虽为“笨吏”,却勇于承担起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精神。“一心护珍宝”强调了他守护自己所珍视东西的决心,“凡人彰显大精神”则突出了他作为一个平凡人,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不平凡的精神品质,很好地概括了书中人物的特点和精神,表达了对人物的赞美之情。而“惊破长安梦”在内容上与对联整体表达的对人物的赞美以及具体情节关联不大,“不惧赴征途”更侧重于行动上的无畏,不如“彰显大精神”能全面地体现人物的精神境界,“英雄”“智者”也不符合文中对李善德平凡而又伟大形象的塑造。所以选择“勇担难使命”和“凡人”来补全对联最为合适。
从短语结构上看,“千里送鲜荔”是偏正结构,“一心护珍宝”也是偏正结构,相互对应。“彰显大精神”是动宾结构,“勇担难使命”也是动宾结构,二者对仗工整。“笨吏”和“凡人”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在词性和结构上相匹配故上联:千里送鲜荔,笨吏勇担难使命。下联:一心护珍宝,凡人彰显大精神。
6.【读书活动】班级内也打算开展“世界读书日”相关活动,请参照下面示例,再设计另外两种活动。(2分)
示例:读书手抄报展览。
活动设计一:“名人读书故事分享会”,讲述名人读书逸事,学习其读书方法和态度。
活动设计二:“图书漂流”活动,同学们拿出闲置好书自由传阅,共享图书资源并交流心得。
【解析】本题考查活动设计。
活动需围绕“世界读书日”展开,核心是与阅读相关,旨在鼓励班级同学多读书、分享读书体验。要求设计活动方案,需明确活动名称、具体开展形式及达成效果,形式要新颖且具有可操作性不能与示例及已举办的活动重复。
示例:活动设计一:“读书角色情景演绎”,同学们选取经典书籍中的片段,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书中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活动设计二:“读书漂流直盒分享”,每位同学将自己读过的书籍放入盒,并附上一句推荐语随机抽取盲盒并阅读分享,拓宽阅读视野与交流。
二、阅读(49分)
(一)文言描绘传统文化的锦绣山河。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8分)
【甲】卖油翁
〔宋〕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濮仲谦雕刻
〔明〕张岱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①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
仲很名噪甚,得其款物辄腾贵。三山街②润泽①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④,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⑤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选自《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注释〕①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 ②三山街:地名。 ③润泽:获利。 ④犀:犀牛。引申为犀牛角或皮制作的器物。 ⑤劫:胁迫。
7.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语句 方法 释义
惟手熟尔 迁移法:止增笑耳(《狼》) (1) 同“耳”,相当于“罢了”
但微颔之 语境推测法 (2) 点头
不事刀斧 查阅字典法:①从事,做; ②奉事,为······服务;③任用,使用 (3) ③ (填序号)
辄自为之 参考成语法:①浅尝辄止;②动辄得咎 (4) 就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把钱币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人葫芦里。
(2)仲谦名噪甚,得其款物辄腾贵。
濮仲谦名声很大,(器物)能够得到他的款识,此物品的价格就会立即飞涨。
9.以下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3分)
A.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B.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C.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D.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古朴的容貌,不同凡俗的古人的思想。卑微谦恭的形象,好像是一个无能之辈然而他的雕刻艺术,技艺高巧,可以夺天工了。
“古貌古心”是并列结构,用来描述人物的外貌和内心特征,是一个整体,在其后断开。
“粥粥若无能者”,“粥粥”形容谦卑、柔弱的样子,“若无能者”意思是好像没有能力的人,这是对人物状态的进一步描述,表达完整,在其后断开。
“然其技艺之巧”,“然”表转折,“其技艺之巧”意思是他技艺的精巧,是一个主谓结构(“技艺”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表主语,“巧”为谓语,意完整,在其后断开。
“夺天工焉”表达技艺精巧到了极致。“夺天工”是动宾结构,“焉”为句末语气词,是一个完整的表述。
故句子应断句为: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10.结合【甲】【乙】两文,请你用四字词语评价:卖油翁和濮仲谦的共同之处是技艺高超,此外濮仲谦还具有安贫乐道和不慕权势的品质。(3分)
11.甲文、乙文都以小人物为书写对象,请结合两篇内容比较主题的不同。(4分)
①甲文通过记述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②乙文通过写濮仲谦对雕刻的痴迷和世人对其作品的追捧,刻画了一位技艺高超、宁静自守、不畏权势的艺术家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乙参考译文】南京濮仲谦,有古朴的容貌和心肠,敬慎谦恭,好像是一个无能之辈。然而他的(雕刻)技艺高巧,胜过天工。他雕刻的竹器,一把笤帚、一把刷子,几寸长的竹子而已,他雕刻几刀,可以卖出几两银子的价钱。然而他自己最喜欢的器具,又一定用竹子盘根错节的地方,以不用刀砍斧削为奇特,只是经过他的手略微刮削打磨一下,于是获得高价,真不可思议。濮仲谦名声很大,(器物)能够得到他的款识,此物品的价格就会立即飞涨。三山街获得濮仲谦手艺恩泽的,有几十人,濮仲谦自己却贫穷如故。(他)在友人家里见到好的竹子、犀牛角,就自己动手雕刻起来。然而如果不合他的心意,即使用威势胁迫他、用利益诱惑他,终究不能得到他的作品。
(二)了解传统节气,能增长智慧。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创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从这首朗朗上口的“节气歌”中不难看出,公历每月都有两个节气,上半年分别在每月的6日和21日前后交节,下半年则在每月的8日和23日前后交节,上下差不了一两天。由于太阳在黄道上并非匀速运动,因此每年清明到来的交节时间各不相同。如2022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4月5日3时20分,是凌晨:2023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4月5日9时13分,是上午;2024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4月4日15时02分,是下午。
摘选自《人民网》
【材料二】
摘选自《光明网》
【材料三】
各地延续“返乡祭祖”“缅怀英烈”传统。山西、广东、重庆、四川等多地红色旅游景区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广大游客通过参观游览、云祭扫、参加主题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赏花、踏青、乡村、露营、美食等主题游需求旺盛。热闹的非遗体验等民俗文化活动烘托节日氛围。北京、江苏、安徽等地将公园景区与国风、汉服、传统集市和诗词文化相融合,青团制作、手绘风筝放飞等节日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游客体验。
摘选自文化旅游部网站
12.结合三则材料,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3分)
A.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独有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记载了每个节气的具体日期。
B.由于太阳在黄道上并非匀速运动,公历每月都有两个节气前后交节。上半年分别在每月的6日和21日,下半年则在每月的8日和23日。
C.清明假期一些景区有的延续返乡祭祖,缅怀英烈的传统,也有的组织了各种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丰富了游客体验。
D.国风、汉服、传统集市和诗词文化相融合,青团制作、手绘风筝放飞等节日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人们选择的主流主题。
【解析】选项A准确描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定义和其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创造,与材料一的描述一致。选项B缺少“前后”二字,不够准确。选项C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并未表明所有地方都组织了活动。选项D未说明这些活动成为主流。因此,正确答案是A。
13.请根据材料二,写出你从中得到的两个结论。(3分)
①近六年,清明旅游人次起伏很大,2024年创历史新高;②近六年,清明国内旅游花费变化较大,2024年创历史新高。
【解析】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看出,清明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花费在近六年间有显著波动,2024年均创历史新高。因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①近六年,清明旅游人次起伏很大,2024年创历史新高;②近六年,清明国内旅游花费变化较大,2024年创历史新高。
14.近来,清明祭扫烧纸钱和纸扎用品的问题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应该取缔;也有人认为应该保留,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示例一:我认为应该取缔。因为清明祭扫烧纸钱和纸扎用品可能会引发火灾,具有安全隐患;会污染空气,不利于环保。
示例二:我认为应该保留。因为这是传承了几千年的祭奠方式,彻底取缔,可能会使不少人一时难以接受。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限制措施来消除安全隐患和解决环保问题。(4分)
【解析】根据材料三,清明祭扫烧纸钱和纸扎用品的问题可以从环保和文化传承两个角度分析。选择取缔可以从环保和安全角度出发,选择保留可以从文化传承角度出发,并提出限制措施来消除安全隐患和解决环保问题。因此,可以有以下两种观点:示例一:取缔;示例二:保留。
(三)为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传统文化名家”栏目计划设置一条杰出人物长廊,并请校戏剧社将以下传记拍摄成微电影投放大屏幕进行展播,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5分)
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陈玉洁
①1974年,叶嘉莹终于得以第一次回国探亲。当时她从加拿大经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飞抵北京。“三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呢?我就流下泪来了。”叶嘉莹说。
②1977年再次回国,叶嘉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周总理去世时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中,花圈和挽联上写的也都是旧体诗。“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文化根底浓厚的民族,在普遍的人民的心里,都还是很习惯旧诗词的。”叶嘉莹萌生了回国教书的念头。
③“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作出一个重大选择,毅然决定回国,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我要把我投向古典诗歌,做古典诗歌传承的事业。”虽然在国外生活安稳,但“诗词的那生命、那感情、那文化,它的根,一定是在中国”。
④1978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树林去寄信,向国家教委申请回国教学。满街的花树,一地的樱花,让她警醒年华似水,人生易老。
⑤1979年,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任教。在海外每讲到杜甫诗“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双眼就会满含泪水的叶嘉莹终于回到了祖国。
⑥“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不只因为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品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原因。”
⑦有评论说,叶嘉莹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古典诗词专家,是因为她投入与付出的是生命,诗歌启蒙了她、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反过来她又用一生的痛苦与欢乐报答诗歌。而叶嘉莹自己说:“我是真的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教《论语》《孟子》,还是唐诗、宋词,我是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的。”
⑧她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我在等待,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年轻人的心里。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⑨刚归国时,南开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两小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学生们如饥似渴,不仅是南开学生,天津其他学校的学生也赶来听课,把一间大约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她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各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到七八十岁的专家学者,无不欢喜赞赏。
1989年,叶嘉莹退休。她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中国港澳台等地区的古典诗词诗坛上。她的很多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著名的专家、教授。还有一批欧美学生,已成长为汉学专家,活跃在欧美讲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她还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元)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其中,“驼庵”是老师顾随的别号,“永言”则取自大女儿和女婿的名字。
现在,叶嘉莹以90岁的高龄,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准备讲课、讲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
叶嘉莹崇尚钟嵘《诗品》中的话:“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让人在贫贱的时候不愁苦,让内心保持平和,没有比读诗更好的了。“诗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性的。很多人问我90岁了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说,是学诗的缘故。”
【人物档案】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中国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选自《人民画报》,有删改)
15.【剧情内容梳理】阅读文章,以图文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请填写思维导图。(3分)
①热爱祖国 ②多处讲学,传播文化 ③捐资建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化金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炼与概括,
第一空,由“申请回国教学”可定位到第②段。由第①段“三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呢 我就流下泪来了。’叶嘉莹说”、第②段“1977年再次回国,叶嘉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周总理去世时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中花圈和挽联上写的也都是旧体诗。“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文化根底浓厚的民族,在普遍的人民的心里,都还是很习惯旧诗词的。’叶嘉莹萌生了回国教书的念头”可知,叶嘉莹先生看到北京城灯火流泪,看到国内民众对旧诗词的喜爱才萌生回国教书念头,这些内容体现了她对祖国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想要传承文化的决心。由此可概括传主的形象为:热爱祖国。
第二空,由“以文化人”可定位到第⑤一⑩段。由第⑤段“1979年,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任教”、第⑩段“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她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可知,1979年回国后叶嘉莹先在北大、南开任教,后从八十年代起又到全国多所高校讲学,并举办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由此可概括为:多处讲学,传播文化。
第三空,由“无私奉献”可定位到第 段。由“她还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元)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可知,叶嘉莹先生捐献退休金“建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由此可概括出:捐资建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
16.【影片台词品味】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4分)
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运用比喻,把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喜爱比作种子,表达了叶先生希望中国古代诗歌能根植在年轻人心中。讲而发扬光大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前文“她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我在等待,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年轻人的心里”可知,“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对年轻人讲解古典诗词,希望在他们心中留下影响,比作播下一粒种子,期待它发芽、长叶、开花。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叶嘉莹对传承古典文化的期待,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能在年轻人心中种下热爱古典诗词的种子,让古典文化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17.【角色深度剖析】在展现杰出人物的精神品格时,本文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话,请从文中第⑥⑦两段中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4分)
示例一:第⑥段的引用,写叶嘉莹先生热衷讲学的原因:一为诗词语言有胜人之处,诗人用他们的生命来写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二为把作者的情感、理想、品格传给年轻人,可见先生对占典诗词深邃的领悟和由衷的爱恋。同时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示例二:第⑦段的引用,写叶嘉莹先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在诗词的教学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可见她在古典诗词的研究中投入与付出的是她的生命。同时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由第⑥段“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 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不只因为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品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原因”可知,引用传主这段话,直接表明了叶嘉莹热衷于讲学的原因:一是诗人用他们的生命来写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诗词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二是因为叶嘉莹先生对占典诗词深邃的领悟和由衷的爱恋,希望把诗词作品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理想、品格传给年轻人。这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使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传主的思想和追求。
由第⑦段“我是真的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教《论语》《孟子》,还是唐诗,宋词,我是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的”可知,引用叶嘉莹自己的话,直自地展现了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程度。同时,说明了她独特的教学方式,即将自身的生命和生活体验融入到教学中,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她在古典诗词教学和研究中的全身心投入,进一步突出了她对古典文化传承的热情,也增强了传记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18.【影片片名敲定】有同学重新给本文拟了标题为“风雅先生叶嘉莹”,但你始终认为原标题更好。与之相比,你的理由是什么?(4分)
示例:我认为原标题更好。从内容上看,原标题高度概括了叶嘉莹的一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所以竭尽自己所能传播中国古典文学。突出了她热爱古典文学,以文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从形式上看,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而同学拟的标题不能突出她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形象,形式上也较为平淡,不够吸引人。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从内容方面看,结合第⑥段“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 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不只因为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品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原因”、第⑦段我是真的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教《论语》《孟子》,还是唐诗,宋词,我是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的”、第⑩段“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她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名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到七八十岁的专家学者,无不欢喜赞赏”等内容可知,原标题“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直截了当地高度概括了叶嘉莹的一生,她致力于古典诗词的研究、教学以及传承工作强调了她对文化传承的贡献。原标题体现她因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全身心投入到传播古典文化的事业中的形象,突出了她以文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从形式方面看,原标题“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传统比喻,意味着传承和发展文化如同传递火种一样重要,强调了叶嘉莹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以及她在中国古典文学教育方面的贡献。这个标题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使得标题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能吸引读者兴趣。
“风雅先生叶嘉莹”中,“风雅”一词突出了叶嘉莹与古典诗词文化紧密相连,富有文化韵味,能展现她在古典文化领域的造诣和独特气质。偏正短语的表达形式表述简洁,给人一种高雅之感,也能让读者快速聚焦到传主与古典文化的关系上。但相比原标题,在体现其对文化传承的奉献精神和坚定决心方面稍显不足。
(四)品读经典,读贵有法,读贵有疑。请根据阅读积累,把第19题表格补充完整。(6分)
阅读 方法 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
通读拓展 通读,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1)我通读全书发现《骆驼祥子》其他各色人物极具特点:如残忍霸道的车主______,以及受到政治迫害的大学教授______等等。 以下正确的一项是 ( B ) (2分) A.刘四爷 老马 B.刘四爷 曹先生 C.孙侦探 曹先生 D.孙侦探 小马
跳读回顾 阅读时为求更高的效率,有意忽略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章节。 (2)小麦想要感受《骆驼祥子》中祥子精进向上,不甘失败的性格,可以暂时跳过的一项是( D ) (2分) A.怒辞杨宅 B.绰号来历 C.攒钱买车 D.无奈娶虎妞
精读 思考 精细深入地阅读,对作品的精彩内容、缜密结构、独特写法、精妙语言和深刻思想,能有细腻的感受、独到的发现和广泛的思考。 (3)小麦阅读《骆驼祥子》,觉得小说的标题很好,请帮她梳理小说的题目“骆驼祥子”主要包含哪些含义?(2分) ①点明小说主人公是祥子; ②概括“祥子因卖骆驼得外号”的关键情节; ③暗示祥子如骆驼般吃苦耐劳、沉默憨厚的性格。
(3)【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①从人物角度,“骆驼祥子”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是祥子,故事围绕他展开。
②从情节方面,它概括了祥子因卖骆驼而获得“骆驼祥子”这一外号的重要情节。
③从人物性格来讲,骆驼具有吃苦耐劳、沉默憨厚的特点,标题暗示了祥子类似的性格。
三、作文
20.写作
当宗璞驻足凝望紫藤萝的璀璨花瀑,当史铁生在地坛斑驳的树影里读懂母爱-那份亲人的关爱,那次失败的体验,那些来自生活的馈赠,总在某个瞬间叩响我们的心门。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世界赠予我的》唱出了人们对生活馈赠的思考。请指取生活中令你动容的瞬间,用文字记录那些照亮成长路途的珍贵礼物。
请以“ __________的馈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写作指导】
【审题】
第一步:选点切入——“馈赠”
馈赠:本义是以食物送人,把财物无代价地送给别人,也指赠送的东西、礼品。
第二步:分析材料,明确重点
第三步:研读题目,选取素材
[范文赏析]
亲情里的馈赠
夜半时分,骤然而至的寒风将我从睡梦中惊醒。窗外,狂躁的风撕扯着树梢,树叶发出沙哑的呜咽。未关严的窗扇"啪"地一声撞上窗框,又被呼啸的北风猛地推开。窗帘在风中剧烈翻卷,像一尾搁浅的鱼拼命挣扎。整个房间仿佛成了风暴中的一叶扁舟,在自然的怒吼中颠簸摇晃。
我蜷缩在单薄的被褥里,寒意如细密的针尖刺入骨髓。即便起身关紧了窗户,冷风仍从缝隙中钻进来,在房间里逡巡游走。睡意全无的我,脑海中不断闪回睡前与母亲争执的画面,胸口像压了块冰冷的石头,沉甸甸的满是懊悔。
事情的起因再平常不过:我遍寻不着心爱的手表,将房间翻得一片狼藉。"妈!我的手表呢?"我扯着嗓子喊道。母亲闻声而来,看到满地狼藉时皱紧了眉头:"自己的东西不收拾好,每次都这样......"焦躁的情绪瞬间点燃了我的怒火,我们针锋相对地争吵起来。记忆中的画面如此清晰——我涨红着脸,脖颈上青筋暴起;母亲紧抿的嘴角微微颤抖,最终她抬手打落我抓着的文具盒,"砰"地摔门而去。
此刻,我在黑暗中抱紧双膝,指甲不自觉地掐进掌心。为什么要对最亲的人说出那些伤人的话?冰凉的泪水悄悄滑过鼻梁。风声呜咽,仿佛在嘲笑我的任性。
“吱呀”一声,房门被轻轻推开。我慌忙转过身,余光中,却见母亲轻手轻脚地走到床前,将一个温热的热水袋塞进我的被窝,临走时,她替我掖了掖被角,布料摩擦发出窸窣的轻响。
当房门再次合上,我迫不及待地抱紧热水袋。一股暖流瞬间融化了凝结在心头的寒冰。泪水瞬间决堤。我赤脚奔向母亲的房间,在黑暗中准确无误地扑进那个温暖的怀抱。“妈妈......”我的声音闷在她的睡衣里,母亲明显怔住了,但很快,她带着笑意的声音从头顶传来:“快回去睡觉,当心着凉。”回到被窝时,我发现那个笑脸仿佛带着温度,连指尖都暖了起来。
我将卡片珍重地收进床底的“记忆宝盒”,那里收藏着许多这样的暖心时刻。重新躺下时,忽然明白亲情就像夜空中的北极星,有时会被乌云遮蔽,但永远恒定地散发着温柔的光芒,那些争吵时的锋芒,和解时的暖意,都是岁月馈赠的最珍贵的礼物。
【老师评语】
本文真实感人,选取了一个贴近生活的素材——与母亲的一次争吵及和解,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语言流畅,情节发展合理,尤其是对母亲默默为“我”准备热水袋这一细节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小作者能从一件小事情中挖掘出深刻的亲情主题,做到以小见大,值得称赞!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评估
七年级 语文
本试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题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21分)
1.承载传统文化智慧的诗歌是岁月的留痕,蕴含丰富情感。请根据相关信息,完成填空。(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木兰替父从军,“(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边塞严酷的环境中承受军旅艰辛;“(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展现其视死如归,矢志报国的大无畏。(《木兰诗》)
游子岑参笔下的“(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满是对故园的眷恋:李白异乡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4)________________”(《春夜洛城闻笛》),思乡之情随悠扬笛声在心中漫溢;夜色笼罩,“(5)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杜牧于秦淮河畔借景抒怀。
前行途中,“(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以简洁之语,道破人生困难颇多,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深刻哲理:赵师秀身处江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约客》),于寂静等待中尽显闲适与惆怅。
这些诗句,如颗颗明珠,串起古人的多样心境与智慧,在文学长河中熠熠生辉。
学校编辑部在公众号的“经典文化好书推荐”栏目发布了新一期的专题推送。阅读推文,完成下面小题。
[编者按]
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目的是为了扩大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使自己心胸开阔、心境澄明。作为中学生,我们更应与好书相伴,在书中感悟成长。
[好书推荐一:杨绛《我们仨》]
《我们仨》是一部令人动容的佳作。jiān rèn 淳朴的杨绛女士笔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家庭琐事,却有着 的力量。博学睿智的钱钟书先生,才华横溢的杨绛女士,聪慧灵巧的女儿,一家三口皆是 __________ 之人,彼此互为bǎng yàng,互相成就。这本书能让我们 lín lí jìn zhì地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家庭的温暖,又能让我们在 的社会中寻到一份宁静,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好书推荐二;马伯庸《长安的荔枝》]
跨越千里为京城递送新鲜荔枝,在那个时代是极其困难的任务,李善德要如何完成呢?一个平时看起来笨拙、胆小的人,如何豁出性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这本书人物丰满、高潮迭起,读者从中不仅能看到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也能感受到事在人为的精神力量。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jiān rèn ( ) (2)bǎng yàng ( ) (3) lín lí jìn zhì ( )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动人心弦 优越 烦躁 B.动人心弦 卓越 浮躁
C.可歌可泣 卓越 烦躁 D.可歌可泣 优越 浮躁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目的是扩大更多的人去写作和阅读。
B.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是为了扩大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
C.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目的是为了推动更多的人去写作和阅读。
D.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
5.小方同学读完《长安的荔枝》后,被书中人物精神深深感动。请根据“好书推荐二”语段,帮他选择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个短语补全这副对联,在公众号留言,表达对人物的赞美。你的选择是( ) (2分)
上联:千里送鲜荔,笨吏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一心护珍宝,_________________彰显大精神
A.惊破长安梦 凡人 B.勇担难使命 凡人 C.勇担难使命 英雄 D.不惧赴征途 智者
6.【读书活动】班级内也打算开展“世界读书日”相关活动,请参照下面示例,再设计另外两种活动。(2分)
示例:读书手抄报展览。
活动设计一: 。
活动设计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9分)
(一)文言描绘传统文化的锦绣山河。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8分)
【甲】卖油翁
〔宋〕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濮仲谦雕刻
〔明〕张岱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①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
仲很名噪甚,得其款物辄腾贵。三山街②润泽①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④,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⑤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选自《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注释〕①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 ②三山街:地名。 ③润泽:获利。 ④犀:犀牛。引申为犀牛角或皮制作的器物。 ⑤劫:胁迫。
7.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语句 方法 释义
惟手熟尔 迁移法:止增笑耳(《狼》)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微颔之 语境推测法 (2) ________
不事刀斧 查阅字典法:①从事,做; ②奉事,为······服务;③任用,使用 (3) ________ (填序号)
辄自为之 参考成语法:①浅尝辄止;②动辄得咎 (4) 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2)仲谦名噪甚,得其款物辄腾贵。
9.以下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B.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C.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D.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10.结合【甲】【乙】两文,请你用四字词语评价:卖油翁和濮仲谦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此外濮仲谦还具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品质。(3分)
11.甲文、乙文都以小人物为书写对象,请结合两篇内容比较主题的不同。(4分)
(二)了解传统节气,能增长智慧。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创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从这首朗朗上口的“节气歌”中不难看出,公历每月都有两个节气,上半年分别在每月的6日和21日前后交节,下半年则在每月的8日和23日前后交节,上下差不了一两天。由于太阳在黄道上并非匀速运动,因此每年清明到来的交节时间各不相同。如2022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4月5日3时20分,是凌晨:2023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4月5日9时13分,是上午;2024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4月4日15时02分,是下午。
摘选自《人民网》
【材料二】
摘选自《光明网》
【材料三】
各地延续“返乡祭祖”“缅怀英烈”传统。山西、广东、重庆、四川等多地红色旅游景区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广大游客通过参观游览、云祭扫、参加主题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赏花、踏青、乡村、露营、美食等主题游需求旺盛。热闹的非遗体验等民俗文化活动烘托节日氛围。北京、江苏、安徽等地将公园景区与国风、汉服、传统集市和诗词文化相融合,青团制作、手绘风筝放飞等节日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游客体验。
摘选自文化旅游部网站
12.结合三则材料,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独有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记载了每个节气的具体日期。
B.由于太阳在黄道上并非匀速运动,公历每月都有两个节气前后交节。上半年分别在每月的6日和21日,下半年则在每月的8日和23日。
C.清明假期一些景区有的延续返乡祭祖,缅怀英烈的传统,也有的组织了各种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丰富了游客体验。
D.国风、汉服、传统集市和诗词文化相融合,青团制作、手绘风筝放飞等节日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人们选择的主流主题。
13.请根据材料二,写出你从中得到的两个结论。(3分)
14.近来,清明祭扫烧纸钱和纸扎用品的问题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应该取缔;也有人认为应该保留,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三)为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传统文化名家”栏目计划设置一条杰出人物长廊,并请校戏剧社将以下传记拍摄成微电影投放大屏幕进行展播,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5分)
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陈玉洁
①1974年,叶嘉莹终于得以第一次回国探亲。当时她从加拿大经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飞抵北京。“三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呢?我就流下泪来了。”叶嘉莹说。
②1977年再次回国,叶嘉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周总理去世时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中,花圈和挽联上写的也都是旧体诗。“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文化根底浓厚的民族,在普遍的人民的心里,都还是很习惯旧诗词的。”叶嘉莹萌生了回国教书的念头。
③“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作出一个重大选择,毅然决定回国,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我要把我投向古典诗歌,做古典诗歌传承的事业。”虽然在国外生活安稳,但“诗词的那生命、那感情、那文化,它的根,一定是在中国”。
④1978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树林去寄信,向国家教委申请回国教学。满街的花树,一地的樱花,让她警醒年华似水,人生易老。
⑤1979年,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任教。在海外每讲到杜甫诗“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双眼就会满含泪水的叶嘉莹终于回到了祖国。
⑥“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不只因为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品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原因。”
⑦有评论说,叶嘉莹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古典诗词专家,是因为她投入与付出的是生命,诗歌启蒙了她、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反过来她又用一生的痛苦与欢乐报答诗歌。而叶嘉莹自己说:“我是真的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教《论语》《孟子》,还是唐诗、宋词,我是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的。”
⑧她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我在等待,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年轻人的心里。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⑨刚归国时,南开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两小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学生们如饥似渴,不仅是南开学生,天津其他学校的学生也赶来听课,把一间大约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她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各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到七八十岁的专家学者,无不欢喜赞赏。
1989年,叶嘉莹退休。她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中国港澳台等地区的古典诗词诗坛上。她的很多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著名的专家、教授。还有一批欧美学生,已成长为汉学专家,活跃在欧美讲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她还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元)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其中,“驼庵”是老师顾随的别号,“永言”则取自大女儿和女婿的名字。
现在,叶嘉莹以90岁的高龄,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准备讲课、讲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
叶嘉莹崇尚钟嵘《诗品》中的话:“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让人在贫贱的时候不愁苦,让内心保持平和,没有比读诗更好的了。“诗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性的。很多人问我90岁了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说,是学诗的缘故。”
【人物档案】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中国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选自《人民画报》,有删改)
15.【剧情内容梳理】阅读文章,以图文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请填写思维导图。(3分)
16.【影片台词品味】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4分)
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17.【角色深度剖析】在展现杰出人物的精神品格时,本文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话,请从文中第⑥⑦两段中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4分)
18.【影片片名敲定】有同学重新给本文拟了标题为“风雅先生叶嘉莹”,但你始终认为原标题更好。与之相比,你的理由是什么?(4分)
(四)品读经典,读贵有法,读贵有疑。请根据阅读积累,把第19题表格补充完整。(6分)
阅读 方法 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
通读拓展 通读,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1)我通读全书发现《骆驼祥子》其他各色人物极具特点:如残忍霸道的车主______,以及受到政治迫害的大学教授______等等。 以下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刘四爷 老马 B.刘四爷 曹先生 C.孙侦探 曹先生 D.孙侦探 小马
跳读回顾 阅读时为求更高的效率,有意忽略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章节。 (2)小麦想要感受《骆驼祥子》中祥子精进向上,不甘失败的性格,可以暂时跳过的一项是( ) (2分) A.怒辞杨宅 B.绰号来历 C.攒钱买车 D.无奈娶虎妞
精读 思考 精细深入地阅读,对作品的精彩内容、缜密结构、独特写法、精妙语言和深刻思想,能有细腻的感受、独到的发现和广泛的思考。 (3)小麦阅读《骆驼祥子》,觉得小说的标题很好,请帮她梳理小说的题目“骆驼祥子”主要包含哪些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20.写作
当宗璞驻足凝望紫藤萝的璀璨花瀑,当史铁生在地坛斑驳的树影里读懂母爱-那份亲人的关爱,那次失败的体验,那些来自生活的馈赠,总在某个瞬间叩响我们的心门。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世界赠予我的》唱出了人们对生活馈赠的思考。请指取生活中令你动容的瞬间,用文字记录那些照亮成长路途的珍贵礼物。
请以“ __________的馈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