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创新班期末考试试卷语 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解释存在与空间的关系的时候,海德格尔用了一只“壶”作为他的例子。他认为虽然一只壶的材质和形式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东西,但是它作为器皿的“物性”在于它空洞的内部——没有这个“空间”,它就不是一个器皿。因此匠人制作一只壶的同时也在创造壶内的“虚空”。空间因此不是缺失,而是创造的机制。这同时也意味着这只壶作为“物”的本质在于实体与空间的共存和协商。我希望进一步建议:这种共存和协商中的空间不仅存在于壶的内部,也存在于它的外部:一个物件必然有其所处的地点,它的出现也必然引出它与其场地和周围空间的对话。物与空间的共生关系因此不局限于中空的器皿,而是一切占据三维空间的物体和雕塑的共有性质。这就引出了这一场讲座的的题目,即美术中的器物和空间的关系。1.观察一件最早的青铜爵从功能和形制上说,爵是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中部是盛酒的爵身,以三足支撑;前后有倾酒的“流”和与之平衡的“尾”;一侧有“鋬”(注:器物侧边供手提拿的部分);口沿上有两个突起的“柱”。这个复杂的形状构成器物与内部和外部空间的复杂关系。这是一只出土于河南二里头的铜爵,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礼器之一。拿这只爵来看,它有一个紧缩的腰身。腰以上的部分迅速向外张大,与“流”和“尾”相连而成为爵口的一部分。腰以下略微膨胀的爵身则变得极为短矮,其下滑的外倾曲线继而迅速转入支持爵身的三只高足。这个构造意味着爵的内部空间——它作为一个容器的“物性”的本质部分——被缩小到极限。而它的非本质的部分,包括向外延伸的细长的流、尖锐的尾和纤细而尖锐的三足,则被尽量地夸张以形成与外部空间的复杂互动。我把这些部分称作“非本质部分”,是因为流、尾、柱和足并不是一个酒杯所必备的,一个杯子没有它们也仍然能够盛酒和倒酒。这只爵的夸张、复杂的外形所显示的,是它的作为实际容器的功能性让位于它的作为礼仪用具的展示性。这种对展示的强调把这只爵从一个立体的器物转化成一个近乎平面的形象:设计者对流、尾和足这三部分的夸张是沿着一个二维的方向展开的,流和尾朝前方和后方伸延,三只爵足也不是以120度角的间隔平衡分布的,而是被尽量地安排在一条直线上。结果是这只爵的复杂而优雅的外观只有从全侧面的角度才能被最完整地看到,从前后观看时几乎消失殆尽。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是爵的器型与礼仪的关系:对流的长度的夸张隐含着饮酒者夸张的动作——他必须一手擎着爵 ① ,另一手扶着爵口上的 ② ,把细长的 ③ 对准口部。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看到空间中的一个复杂形象,其中饮酒者的动作和姿势延伸着铜爵对空间的界定。2.观察青铜折觥青铜礼器自商代中期开始承载与器物同时铸造的铭文。早期铭文大多是族徽和祖先庙号,到西周时期长铭成为青铜彝器的常例,铭文中有关政治、社会、礼仪、经济的信息大大增加。但大多在结尾处说明做器的目的是为了贡献给死去的先祖并留给家族后代。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些铭文中的大多数,包括一些内容丰富的长篇文字,都是铸在器物的内部,有时隐藏在各类深腹容器的底部呢?虽然我们不能马上解释商周贵族选择在某些礼器内部铸写铭文的原因,但这个特殊的空间对他们来说肯定具有某种意义。这种意义反映为文字与器物内部空间的联系,与此相对的是图像装饰与器物外部的联系。我在这里只讨论一个例子,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西周初年的折觥。这只觥上所铸的铭文共四十字,译成白话大致是:“在周昭王十九年五月戊子这天,王在这个地方,命令担任作册官职的折去为相侯代天子赠望土,同时昭王也赏赐给折青铜和奴仆。为宣扬王的美德和恩惠,折为他死去的父亲乙铸造了这件祭器,其家族将永远保存。”觥通体呈长方形,器上有盖。铭文分别出现在器内底部和盖内,因此当合上盖的时候就完全看不见了。觥的内部没有任何装饰,这篇文字是这个空间中的唯一符号。当然,由于觥是宗庙祭祀中使用的一种盛酒礼器,我们可以想象在祭祖的时候会被实际使用,在这种情况下铭文和祭祀的酒醴会发生直接的接触。一些外国学者考虑到这个可能性,提出在这种位置上的铭文会接触礼器中的祭祀食品或酒水,因此可以把文字的内容直接传给祖先。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觥的外部,我们发现它的盖和器身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状。盖前端呈现为一个生有两只巨大曲角的兽头,紧接盖端的兽头,两条卷曲的夔龙出现在盖的上部,盖的后部则装饰以一个面朝上方的兽面或鸮面,下与觥体后部的鋬或把手相连。这个鋬结合了不同的动物特征,上部是龙角兽首,中部为鸟,下部是垂卷的象鼻与之呼应,觥体的外部也布满了各种神怪动物。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件华贵的礼器实际上包括两个不相衔接的内、外空间,这两个空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没有内就没有外,没有空就没有实。另一方面,内部空间中的铭文在器物盖上的时候就全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而只有当铭文消失的时候,这个器物才会显示出它的完整外形和发挥其视觉的威力。这种视觉威力在祭祖礼仪中被参加者目睹和感受,但是铭文的力量发挥在另一个不可见但同样属于这个器物的空间里。(摘编自巫鸿《“空间”的美术史》,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海德格尔认为空间对于壶而言有决定意义,空间与实体的共存和协商让壶成为一个器皿。B. 作者基于海德格尔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一切占据三维空间的物体都是物与空间的共生。C. 青铜爵本质部分被压缩,非本质部分被极度夸张,表现出其设计对器物展示性的强调。D. 折觥的外部充满了各种神怪动物,保证了内部的铭文和祭祀的酒醴只能被祖先所接触。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3分)A. 爵的功能与形制表现出观赏性大于实用性的特点,因此这类器物无法用于正常饮酒。B. 对青铜爵设计特点和使用场景的分析,本质是对其与场地和周围空间关系的推断。C. 折觥的铭文交代了铸造的缘由与目的,今人可以从中研究周代的政治、礼仪等特点。D. 折觥盖和器身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状,这种完整性是表现器物视觉威力的前提。3. 请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3分)①_______ ②_______③_______青铜爵和折觥都用以阐释器物与空间的关系,二者侧重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4分)优秀的学术讲座往往透露出讲授者珍贵的治学经验,请结合材料“观察青铜折觥”部分谈谈你在研究方法上的收获。(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清水洗尘迟子建礼镇的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的日子。所谓“放水”,就是洗澡,这里的人们每年只洗一回澡。而郑家则把放水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了天灶。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天灶家洗澡的次序是由长至幼,老人、父母、最后才是孩子。天灶住的屋子被当成了浴室。天灶从未拥有过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因为他要蹲在灶台前烧水,每个人洗完后的脏水还要由他一桶桶地提出去倒掉,所以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家人用过的水洗。那种感觉一点也不舒服。他也不喜欢把他的住屋当成浴室,弄得屋子里空气湿浊,因此天灶不喜欢过年。他也不喜欢过年的那些规矩,不喜欢忙年的过程,更不喜欢因为过年都穿扮一新拘谨做作的人们。奶奶第一个洗完了澡,被天灶的母亲扶着颤颤巍巍的出来了。奶奶嘘嘘地喘着粗气经过灶房回她的屋子,见了天灶就说:“你烧的水真热乎,洗得奶奶这个舒服,一年的乏算是全解了。你就着奶奶的水洗洗吧。”母亲也说:“奶奶一年也不出门,身上灰不大,那水还干净着呢。”天灶并未搭话,他只是把柴禾续了续,然后提着脏水桶进了自己的屋子。天灶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提起桶出去倒。路过灶房的时候,奶奶还没有回屋,她见天灶提着满桶的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眼睛里现出格外凄凉的表情。“你嫌奶奶——”她失神地说。天灶什么也没说,拉开门出去了。天灶看见排水沟前肮脏的冰堆下的雪地里有个矮矮的人影,躬着身,似乎在寻找什么。“天灶——”那人直起身说,“出来倒水啦?”天灶听出是同学肖大伟,便一边吃力地将脏水桶往冰堆上提,一边问:“你在这干什么 ”“天快黑时我抽冰嘎,把它抽飞了,怎么也找不到。”肖大伟说。“你不打个手电,怎么能找着?”天灶说着,把脏水“哗——”地从冰堆的尖顶当头浇下。“这股洗澡水的味儿真难闻。”肖大伟大声说,“肯定是你奶奶洗的!”“是又怎么样?”天灶说,“你爷爷洗出的味儿可能还不如这好闻呢!”“你今年就着谁的水洗澡?”肖大伟果然被激怒了,他挑衅地说,“我家年年都是我头一个洗,每回都是自己用一盆清水!”“我自己也用一盆清水!”天灶的声音不大。“别吹牛了!”肖大伟说,“你家年年放水时都得你烧水,你总是就着别人的脏水洗,谁不知道呢?”天灶不知如何还击,万分恼火地提着脏水桶往回走,走了很远的时候,他又回头冲肖大伟喊道:“今年我用清水洗!”天灶说完抬头望了一下天,觉得那道通天的银河“刷”地亮了一层,仿佛是清冽的河水要倾盆而下,为他除去积郁在心头的怨愤。奶奶的屋子传来了哭声,那苍老的哭声就像山洞的滴水声一样滞浊。天灶的父亲过来了,说:“看你,把奶奶惹伤心了。”天灶没说什么,拉开锅盖,一舀舀地把热水往大澡盆里倾倒。“该谁了?”天灶问。这时天云从她的房问冲了出来,她只穿件蓝花背心,露出两条浑圆的胳膊,披散着头发,像个小海妖。她眼睛亮亮地说:“我去洗!”接着开始指手画脚地吩咐天灶,“我要先洗头,给我舀上一脸盆的温水,我还要用那种带香味的蓝色洗头膏!”天云的可爱使天灶先前闷闷的心情为之一朗,他很乐意为妹妹服务。他拿来脸盆,刚要往里舀水,天云踩了一下脚一迭声地说:“不行不行!这么埋汰的盆,要给我刷干净了才能洗头!”等天灶刷完脸盆,像仆人一样恭恭敬敬地为她送上毛巾、木梳、洗头膏后,还是忍不住说:“洗个头还这么啰嗦,不就几根黄毛吗?”天云顺手抓毛巾朝天灶撇去,说:“你才是黄毛呢。”又说:“每年只过一回年,我不把头洗得清清亮亮的,怎么扎新的头绫子?”等天云像个女皇一样款款走进浴星,闩上了门。天灶才注意到哭声仍然微风般地从奶奶的屋里传出。奶奶边哭边说:“当年全村的人数我最干净,谁不知道哇?我要是进了河里洗澡,鱼都躲得远远的,因为它们都知道身上没有我白,没有我干净……”奶奶的这个推理未免太大胆了些,一旁安慰的母亲也忍不住“扑哧”一声乐了。天灶更是忍俊不禁,连忙跑回灶台前,对着熊熊的火焰哈哈地笑起来。这时父亲提着两盏陈旧的灯笼进来了,见天灶笑,就问:“你偷着乐什么?”天灶便把听到的话小声地学给父亲。父亲放下灯笼笑了,“这个老小孩!”那对灯笼是硬塑的,红得有些暗沉。天灶用天云的洗澡水一边刷灯茏一边想着有关过年的繁文缛节,便不免有些气恼,他不由大声对自己说:“过年有个什么意思!”回答他的是扑面而来的洋溢在屋里的湿浊的气息,于是他恼上加恼,又大声对自己说:“我要把年挪到六月份,人人都可以去河里洗澡!”等父亲母亲都洗完了澡,天灶把锅里的水再次添满,然后又饶有兴致地往灶炕里添柴。这时母亲走过来问他:“还烧水做什么?”“给我自己用。”“你不用你爸爸的水,”“我要用清水。”天灶强调说。母亲没再说什么,进了自己的屋子。锅里的水开始热情洋溢地唱歌了。柴禾也烧得毕剥有声。夜深深的了。天灶大口大口地呼吸着寒冷的空气,因为他怕体内不断升腾的热气会把他烧焦。天灶关上屋门,把灯关掉,他脱掉了衣服,蹑手蹑脚地赤脚走到窗前,轻轻拉开窗帘,然后返身慢慢地进入澡盆。他先进入双足,热水使他激灵了一下,但他很快适应了,他随之慢慢地屈腿坐下,感受着清水在他的胸腹间柔曼地滑过的温存滋味。天灶的头搭在澡盆上方,他能看见窗外的浓浓夜色,能看见这夜色中经久不息的星星。他感觉那星星已经穿过茫茫黑暗飞进他的窗口,落入澡盆中,就像课文中所学过的淡淡的皂角花一样散发着清香气息,预备着为他除去一年的风尘。天灶觉得这盆清水真是好极了,给他从未有过的舒展和畅快。他不再讨厌即将朝他走来的年了,他想除夕夜的时候,他一定要穿着崭新的衣裳,亲手点亮那对红灯笼。还有,再见到肖大伟的时候,他要告诉他,我天灶是用清水洗的澡,而且,星光还特意化成皂角花散落在了我的那盆清水中了呢。(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灶没有听从家人的意见,执意要独自用一盆清水冼浴,奶奶为此大哭一场,证明了她的确是个“老小孩”。B.天灶虽然对自己的任务稍有埋怨,但仍能忍气吞声地为妹妹做好各种洗浴准备,这些细节体现了手足情深。C.天灶不喜欢过年,不仅是因为那些陈旧的规矩、忙年的过程、人们的拘谨做作,更是因为过年不能下河洗澡。D.小镇人洗澡的习俗既是对清洁的追求也是对传统的尊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习俗逐渐显得不合时宜。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灶原本期待的洗澡过程因家人的干预出现波折,最后又以温馨的方式结束,情节的起伏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B.小说通过对天灶在烧水、洗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少年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C.小说以小见大,通过记叙一个普通家庭辞旧迎新的洗澡事件,反映了家庭中的亲情、成长中的烦恼以及观念的碰撞。D.小说融入大量东北地域文化元素,如火炕、土灶等,再现了洗澡习俗,展现了东北农村独特的风土人情。8.本文语言富含诗意,请结合文中划线句子简要分析。(4分)有评论认为“天灶的故事,最终指向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朱云字游,鲁人也,徒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是时,少府①五鹿②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主儒莫能生抗堂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因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云自是之后不复仕,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其教授,择诸生,然后为弟子。赞曰:昔仲尼称不得中行,则思狂狷。世称朱云有不知而作之者,我亡是也。(节选自《汉书》)材料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邢昺《<论语>注疏》:“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注释】①少府:古代官名。②五鹿:复姓。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令充宗A与诸《易》家B论C充宗乘贵D辩口E诸儒F莫能与抗G皆称疾H不敢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表轻微转折,与《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的“乃”意思不同。B.下,拉下,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下”用法不同。C.从,率领,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用法相同。D.是,认为正确,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云年轻时与侠士交往,凭勇力而闻名。四十岁时,从师学习《易经》和《论语》,他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B.朱云被人推荐与五鹿充宗辩论时,他毫不胆怯,毅然前往,昂首请求辩论,连连驳倒五鹿充宗,众儒生也感到钦佩。C.朱云因在公卿面前斥骂张禹而触怒汉成帝,成帝要杀他,幸亏辛庆忌冒死求情,“叩头流血”,皇上的怒气才消,赦免了朱云。D.斥骂张禹的事情过去后朱云不再做官,他常闲居户田,时常带着学生们乘牛车出门,对所探访的人都能做到恭敬侍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14.材料一中作者评价“昔仲尼称不得中行,则思狂狷”。请谈谈朱云是如何体现“狂狷”的,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戏为韦偃①双松图歌杜甫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②已老韦偃少。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韦侯韦侯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③。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请公放笔为直干。【注】①韦偃:唐代画家,善画虬松。杜甫初到成都后,就与韦偃相识。②毕宏:唐代画家,善画松石。③东绢:梓州盐亭县的鹅溪绢,贡品,因产地在东川,时人谓之东绢。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头四句,将韦偃和知名画家毕宏比较,并赞韦偃画成搁笔时众人便觉松树梢末仿佛忽起清风。B. 五至八句,描写松枝皮裂后露出白色,枝上松叶繁密浓黑,呈现了水墨画黑白浓淡的墨色变化。C. 九至十二句,用夸张手法,写诗人拿出“不减锦绣段”名贵绢缎,急切地邀请韦偃纵笔作画。D. 作者笔下韦偃所画的两株古松,其特点与刘桢《赠从弟·其二》中的“亭亭山上松”大相径庭。16. 全诗无一“戏”字,直到结句才明显照应标题。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对韦偃的“戏”。(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刚在学习《诗经》时,听到老师讲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抒情特点时,想到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离骚》兼有“风雅”之美。(2))敦煌研究院“丝路遗音”展区陈列敦煌藏经洞《乐苑拾遗》残卷,载“有器无形,声震玉山而百禽朝,音凝露华则群芳粲”,可印证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用战士的盔甲与思妇的泪水,将边疆与闺阁两个时空同时呈现,突出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12分)(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中国士人崇尚自然之美,希望在自然山水的接触中开阔眼界、调适身心,最终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自然山水的接触,固然可以通过游历高山大川来实现,不过高山大川往往离居所遥远,难以日日亲近。于是,游览位于居所附近的园林,便成为最好的选择。因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草木等组合而成的综合性审美场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故古人在游园的过程中,既可观自然之逸趣,又能品文人之雅趣,还会体世俗之乐趣,这些共同构成了古代游园会的风趣。在明代传奇《牡丹亭》中,有“游园惊梦”一节。其中,杜丽娘有一句( A )的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就点出了游园的主要目的,即欣赏园林的自然美景。不同于大自然的野趣之美,中国古典园林中自然风景的构建,主要是以筑山、理水和布置草木来实现,即通过有意识地加工、裁剪、调整和改造来呈现一个高度概括化、浓缩化的自然。故从这一角度来讲,园林是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 。①因此,古人在游园时,首先要观山容水态之美。不过,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之景,有真假之分。②一些大型园林,或包入真山真水,或引入山之余脉、水之支流来造景,可以给人以游历山川的真实感。③但大多数园林,因占地有限,主要还是以假山、假水来布景,讲究“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即用很少一点水意和如拳大小的山石,来表现出山水林泉的无限意蕴。④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也言:“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即通过比拟、象征等手法,使游赏者在方寸的空间中产生审美联想,得自然山水之妙趣。其次,花草树木也是园林游赏中( B )的。正因为有了花草树木的点缀,园林才呈现出勃勃生机。故游园之时,因四季不同,所观亦有不同。杜丽娘游园之时,知“春色如许”,就是因园林之中“姹紫嫣红开遍”。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有言:“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另外,南宋王十朋《思贤阁记》就载四时草木之不同:“春有百卉,有游人,鸟有幽声。夏有浓绿,有清风,蝉嘒嘒有新声。秋有疏林,宜夕阳,宜月。冬有茂松,宜雪中观,宜风雨中听。”可以给游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下面这句话出现在第三段的位置中,最恰当的是(3分)明人邹迪光《愚公谷乘》曾言:“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20.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大雪过后,马路全给厚厚的积雪覆盖了,行人寸步难行。B.一回家中,他就把老师布置的作业给忘得一干二净。C.今天傍晚,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风给我们冻坏了。D.每次考试前,班主任总是会给同学们一些激励的话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从图中任选3个构图要素,分别用简明的语言指出其象征意蕴。(6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时间是我们最残酷的敌人,它从不等待,也从不怜悯,只会不停地向前奔跑。材料二:时间是我们最仁慈的朋友,它治愈了创伤,抚平了遗憾,让那些曾以为无法跨越的沟壑,都化作前行路上的垫脚石。作为即将成年的你,在时代的巨变中,面对时间,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创新班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 D 2. A 3. ①. 鋬 ②. 柱 ③. 流4. ①青铜爵的例子,侧重论证器物与外部空间、场景的关系。②青铜折觥的例子,论证器物内部和外部空间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5. ①善于发现别人忽视的问题,并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做出尝试性解答。②从抽象的问题出发,理论与个案研究相结合。③参考其他学者的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解析】【导语】这篇文本以海德格尔的“壶”为理论支点,通过青铜礼器的空间分析展现了中国古代器物美学的深层逻辑。文章采用“理论阐释-实例分析”的二元结构:青铜爵案例侧重器物外部空间与礼仪表演的交互关系,揭示二维化设计背后的仪式性诉求;折觥案例则聚焦内/外空间的辩证关系,探讨铭文与纹饰在神圣/世俗维度的不同功能。作者将哲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史分析方法,通过器物形制、使用场景的多维度观察,构建起“空间性”的研究范式,体现了物质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野。【1题详解】D.原文仅提到“铭文和祭祀的酒醴会发生直接的接触”,外国学者据此“提出”铭文可能借此“传给祖先”,但这是学者的推测,并非材料确认的事实。选项将推测表述为“保证”,属于偷换概念。故选D。【2题详解】A.“因此这类器物无法用于正常饮酒”强加因果,材料明确提到爵“作为饮酒的容器”,尽管其“非本质部分”(流、尾、足等)被夸张以强调展示性,但并未否定其基本实用功能。故选A。【3题详解】①处:原文提到“一手擎着爵”,结合前文对爵的结构描述——“一侧有‘鋬’(器物侧边供手提拿的部分)”,可知手持部位为鋬,故填“鋬”。②处:动作“另一手扶着爵口上的”对应文中对爵口结构的描述 ——“口沿上有两个突起的‘柱’”,因此手扶部位为柱,故填“柱”。③处:动作“把细长的…… 对准口部”需结合爵的功能部件。原文明确指出“前后有倾酒的‘流’”,且 “流”为细长延伸的部分,用于倒酒入口,故填“流”。【4题详解】①青铜爵侧重器物与外部空间、场景的关系:原文提到“而它的非本质的部分,包括向外延伸的细长的流、尖锐的尾和纤细而尖锐的三足,则被尽量地夸张以形成与外部空间的复杂互动”,说明青铜爵通过夸张非功能性部件,来增强与外部空间的互动。还提到“对流的长度的夸张隐含着饮酒者夸张的动作——他必须一手擎着爵鋬,另一手扶着爵口上的柱,把细长的流对准口部。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看到空间中的一个复杂形象,其中饮酒者的动作和姿势延伸着铜爵对空间的界定”,表明饮酒者的动作与爵的形制相关,体现了器物在使用场景中与空间的关系。②折觥侧重器物内部和外部空间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根据原文“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觥的外部,我们发现它的盖和器身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状。盖前端呈现为一个生有两只巨大曲角的兽头……觥体的外部也布满了各种神怪动物”和“铭文分别出现在器内底部和盖内,因此当合上盖的时候就完全看不见了。觥的内部没有任何装饰,这篇文字是这个空间中的唯一符号”,可见折觥外部有复杂的纹饰,内部有铭文,内外空间相互独立。且文中指出 “内部空间中的铭文在器物盖上的时候就全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而只有当铭文消失的时候,这个器物才会显示出它的完整外形和发挥其视觉的威力”,说明折觥内部铭文隐藏时,外部才能展现完整外形,体现了其内部和外部空间相互依存的关系。【5题详解】①作者注意到折觥“内部没有任何装饰,这篇文字(铭文)是这个空间中的唯一符号”,而传统研究可能更关注外部纹饰。从“内部空间仅有铭文”这一易被忽视的细节切入,提出铭文隐藏与“祭祀中与祖先沟通的不可见性”相关,突破常规纹饰研究视角,体现从细节发现问题、结合专业(如礼仪文化)阐释的方法。②作者先提出“空间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等抽象问题,再以折觥“盖与器身组成完整兽形(外部可见)”“铭文隐藏于内部(不可见)”为例论证。用“外部纹饰的视觉威力”(可见空间)与“内部铭文的隐秘性”(不可见空间)的个案,印证“器物空间分野反映文化逻辑”的抽象理论,体现以理论框架分析具体个案的研究路径。③作者提及“一些学者认为青铜器纹饰具有‘恐吓’功能”,但进一步指出折觥外部纹饰通过“完整兽形”强化礼仪公开性,与内部铭文的“私密性”形成对比。在借鉴前人“纹饰威慑作用”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折觥“内外空间分割”的独特结构,提出“可见与不可见空间依存”的新解释,体现继承学术传统并批判性创新的方法。6.D(A项,奶奶大哭一场是因为觉得天灶嫌弃自己脏,不是为了证明她是个“老小孩”;B项,天灶为妹妹准备洗澡水是“乐意”的,不是“忍气吞声”;C项,天灶不喜欢过年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不能独自用清水洗浴,不是因为不能下河洗澡。)7.A(A项家人并没有干预,也没有波折。)8.①诗意的比喻。“那道银河‘刷’地亮了一层,仿佛是清冽的河水要倾盆而下”,运用比喻,将银河的明亮与清冽的河水相联系,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②叠词的运用。窗外“浓浓夜色”用“浓浓”写出了夜色的厚重、深沉,仿佛可以触摸、有质感;星星倒映在水中,却写成星星穿过“茫茫黑夜”,变成澡盆中“谈淡的皂角花”,这是天灶的想象,也体现出他终于独自拥有一盆清澈洗澡水的欣喜。这些叠词的运用,即有韵律美,又能生动地体现出人物内心愉悦的情感。③想象的手法“星光还特意化成皂角花撒落在了我的那盆清水中”作者把天灶眼中的洗浴时光刻画得诗意、生动。体现了天灶终于能有自己洗浴时空的欣喜愉悦。(答出任意两点及分析2分。还可以从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思想情感的表达等方面作答。)9.(一)同意。理由①文章中天灶在传统的家庭结构和过年习俗中感到压抑和不满,他渴望改变,希望能够有自己的清水洗澡,这象征着他对于个人尊严和自我价值的追求。②这个故事反映了在传统习俗的束缚下,个体如何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具有普遍的时代意义。(二)不同意。理由:①故事是书写凡俗人生中的纯真与善良。故事聚焦于农村普通家庭的洗澡习俗,通过天灶的视角展现平凡生活中的微小挣扎与期待。②天灶虽然不满于用脏水洗澡,但依然尽职尽责地履行烧水倒水的义务;他对妹妹天云的包容和最终在清水中获得的满足感,都体现了人性中的纯真与善良。(一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10.CEG11.B 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12.D“所过皆敬事焉”是朱云所到之处都受人尊敬。13.(1)如今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君主,对下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都是空占着职位、白吃饭不做事的。(得分点:匡 匡扶,辅佐;亡通无;尸位素餐 ,空占着职位、白吃饭;语意一分)(2)不要更换!照原样修补它,以表彰直臣。(得分点:易 ,更换;辑 修补;旌 表彰;语意一分)14.“狂”是有所为,追求正道,刚正不屈;“狷”是有所不为,坚守节操。“狂”体现在:朱云不顾五鹿充宗尊贵受宠的身份,以智略驳倒他,体现出其“狂”,不惧权贵敢为的品质;当廷犯颜直谏,体现出其倔强正直,唯正义是举的品质。“狷”体现在:朱云不顾丞相之邀,坚持教授学生的行为,体现其倔强性格,及其有所不为的品质。(评分标准:狂狷内涵概括2分,文本内容概括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朱云,字游,是鲁国人,后来迁居平陵。年轻时与轻侠交往,借助门客报仇。身高八尺多,容貌非常魁梧,以勇力闻名。四十岁时,(他)改变志向,跟随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侍奉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都能传承他们的学问。他喜欢豪迈的节操,当时的人因此推崇他。当时,少府五鹿充宗地位显贵,受宠幸,研究梁丘氏的《易经》。从宣帝时起,梁丘氏的学说就很受重视,元帝喜欢它,想考察各家学说的异同,命令五鹿充宗与各家《易经》学者辩论。五鹿充宗凭借显贵的地位和雄辩的口才,众儒生没有能与他抗衡的,都称病不敢参加。有人推荐朱云,召他入宫。(朱云)整理衣冠登上殿堂,昂首请求辩论,声音震动左右。辩论开始后,连续驳倒五鹿充宗。所以众儒生为此说:“五鹿充宗高高在上,朱云折断了他的角。”因此朱云被任命为博士。到成帝时,丞相、前安昌侯张禹以帝师的身份位至特进,非常受尊重。朱云上书请求见皇帝,公卿大臣在场,朱云说:“如今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正君主,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占着职位白吃饭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鄙陋之人不可与之共事君主’的人。臣请求赐予尚方斩马剑,斩杀一个奸臣以警戒其他人。”皇帝问:“是谁?”朱云回答:“安昌侯张禹。”皇帝大怒,说:“小臣居下位诽谤上位,在朝廷上侮辱帝师,罪该处死,不可赦免。”御史要将朱云拉下殿,朱云抓住殿槛,槛折断。左将军辛庆忌脱下帽子,解下印绶,在殿下叩头说:“此臣一向以狂直闻名于世。如果他的话正确,不可诛杀;如果他的话错误,也应当宽容他。臣敢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皇帝怒气消解,事情才得以平息。后来要修理殿槛时,皇帝说:“不要更换!就这样修补它,以表彰直臣。”朱云从此之后不再做官,时常出门乘坐牛车,带着学生们,所到之处人们都恭敬地对待他。薛宣担任丞相时,朱云前去见他。薛宣以宾主之礼接待他,并留他住宿,从容地对朱云说:“在田野无事,暂且留在我东阁,可以观察四方的奇士。”朱云说:“小生难道想做你的属吏吗?”薛宣不敢再说什么。他教授学生时,先挑选学生,然后才收为弟子。赞曰:从前孔子说,如果不能得到中庸之人,就考虑狂者和狷者。世人称朱云有不知而作的行为,我认为并非如此。材料二: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激进的人勇于进取,耿介的人不做坏事。”狂放的人积极进取、追求正道,但只知前进而不知退让:猬介的人坚守节操、清静无为,本该前进却选择退避。15. C 16. ①韦偃画松以屈曲见奇,如“屈铁交错回高枝”写出韦偃所画的古松树枝干屈曲如铁,交错回环,表现出高超画技。而结句诗人却请求韦偃纵笔画直干的松树,画直干松难以显示出韦偃画技的长处,此为戏谑。②“戏”的背后蕴藏着二人深厚的交情。从“韦侯韦侯数相见”一句,可知诗人与韦偃已是熟识的朋友,诗人让韦偃画直松,属于朋友之间的玩笑戏谑。【解析】【导语】杜甫此诗以“戏”为眼,实则暗藏深意。开篇以毕宏衬韦偃之才,中段以“龙虎死”“雷雨垂”的奇崛意象展现双松的苍劲雄浑,结尾却突转诙谐,用“请公放笔为直干”的戏谑口吻,既显文人雅趣,又暗含对画家突破程式的期待。全诗在庄谐之间游走,展现了杜甫诗艺的丰富性。【15题详解】C.“夸张手法”错。“我有一匹好东绢,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中,“东绢” 是唐代东川所产的名贵绢缎(贡品),诗人强调其珍贵(“重之不减锦绣段”),并提前擦拭绢面(“拂拭光凌乱”),表现对韦偃作画的期待。这里是写实而非“夸张”。故选C。【16题详解】①诗中用“屈铁交错回高枝”“惨裂苔藓皮”等描写,突出其笔下古松枝干如铁、盘曲交错、苍劲嶙峋的特点,尽显“屈曲见奇”的技艺(如“屈铁”比喻刚健,“回高枝”勾勒形态)。结句却突然提出“请公放笔为直干”—— 让惯画曲松的韦偃改画挺直的松干。直干松看似更“简单”,实则与韦偃的创作习惯形成鲜明反差,仿佛朋友间“故意出难题”的玩笑,暗含对韦偃技艺的信任与调侃。②诗人对韦偃的“戏谑”并非轻慢,而是以幽默方式表达欣赏与信任。连续两次呼唤“韦侯”,采用叠词与直呼姓氏的方式(而非尊称或谦辞),语气急切且亲昵,暗示诗人与韦偃已是熟稔老友。结句“请公放笔”的任性请求,正是老友间无拘无束的戏谑,暗藏对韦偃技艺的信任与欣赏。(1)《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2)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3).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18.A.脍炙人口 B.不可或缺 19.A “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的意思是:园林最美的景色,只有山与水这两种景物。①以“因此”开头,先提出“观山容水态之美”,再介绍山水真假之分,②介绍真山真水的大型园林,③④重点介绍假山假水的韵味魅力。整段话采用总分的结构。而“因此”前文并无原因句,故从句意来看,题干这句应为放在①处,概括性地告诉读者园林最重要的是山水之景,成为本段总起句。20.D (文中的“给”是“带给”“给予”的意思。)A.“给”是“被”的意思。B.“给”与“把”搭配,表示动作的接受者或对象,强调动作的转移或完成。C.“给”是“把”的意思。D.“给”是“带给,给予”的意思。)21.存在两处语病:(1)缺少介词“与”(2)语序不当。可修改为:中国士人崇尚自然之美,希望在与自然山水的接触中开阔眼界、调适身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改对一处得2分)示例:数字“80”和“1945-2025”,象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分);长城象征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寓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2分);橄榄枝象征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用胜利赢得和平,寓意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2分);光辉围合而成的胜利之门,象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景无比光明(2分)。【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答出3点即可。立意:1.以奋进回应流逝,以沉淀转化创伤。2.珍惜时光,豁达面对时间的两面性。3.借时间两面之力,绘就多彩人生画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创新班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ocx 高一创新班语文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