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祥符区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1.(1)(2分)gèn;jué(2)(2分)莹;撼 2.(3分)D3.(3分)波扬厚土传承百代情4.(8分)①草色入帘青②不畏浮云遮望眼③自缘身在最高层④会当凌绝顶⑤一览众山小⑥落红不是无情物⑦化作春泥更护花⑧独怆然而涕下5.(5分)选择图片A的理由①文化深度:图片A通过人物与大量书籍的互动,更直观地表达了“寻文化根脉”的深度和广度,突显了文化传承的厚重感;②活动契合度:若活动侧重于文化探索和知识积累,图片A更能激发参与者对文化根源的思考和对语文学习的重视;③视觉冲击力:人物与书籍的组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背景图的感染力。选择图片B的理由①简洁明了:图片B设计简洁,以书籍、笔和花为核心元素,直接传达了文化学习和创作的主题,适合追求简洁风格的活动;②象征意义:笔和花的加入,象征着文化的书写和绽放,突显了“续语文芳华”的创意和美感;③适用场景:若活动侧重于文化创作和表达,图片B更能突出创作的优雅和美好,适合文艺类活动。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6.(4分)①厌恶②读完三叔爷的信③自责④打开父亲30年前的巡逻日志7.(4分)突出牺牲战士的年轻与崇高精神,为小薇的心理变化做铺垫,深化小说主题,表现青春与责任、理想与奉献。8.(4分)①通过"细碎的雪花像撒落的盐粒,不停地拍打等细节,突出边疆环境的艰苦,强调边防生存条件的恶劣。②烘托人物形象,突显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推动情节发展,为小薇的心理变化提供背景;渲染紧张、艰苦的氛围,增强小说感染力。9.(4分)文章以罗小薇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开篇写她抱怨边防生活艰苦想调走,随后写她通过三叔罗忠诚的家书、烈士衣冠冢、边防军人的讲述等一系列事件,逐渐理解“守护”的意义,最终主动选择“留守边防”并写下入党申请书,体现“边防精神传承”的主题。实际家书就是一种传承精神。10.(3分)②镰刀挥不起来,开始拔麦子;③甩甩根部的土, 像父亲一样, 一堆一堆地放好;④一坑的麦子也割完了;11.(3分)这句话运用比喻,将“一捆捆麦子”比作“一堆堆金子”,生动表现了麦子在夕阳下金黄灿烂的景象。同时,“金子”象征财富,突出了丰收的喜悦与对劳动成果的珍视。此句既写景又抒情,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与满足。12.(4分)①麦香表层意义上说是指麦子的香味,深层意义上是指收获的喜悦,是长期来做在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寄予土地的特殊内涵和情感。②作者小时候曾从事农业,后来离开家乡。以“麦香〞为题,意在表达不管岁月如何变迁,社会如何进步,我们都不能忘本,更不能忘记如荣伯对麦子和土地的情感的那种“脚踏实地、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态度。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农业随着时代文明的开展而受到冲击的感慨与无奈。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13.(2分)(1)①(2)很少14.(2分)(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15.(3分)衬托莲花的高洁品格,突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志趣,丰富文章层次。16.(4分)“噫”是感叹词,甲文叹息没有和自己志同道合者,表现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和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厌恶;(2分)乙文“噫!唔孰与同,引为知己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因无人理解其志向而产生的孤独感,以及对能成为知己者的渴望。17.(5分)诗歌颔联描写了诗人置身山道上,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道出了在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希望的哲理。四、整本书阅读(5分)18.(5分)A 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B.示例:在筑路这一章节中,通过对暴风雪的描写,写出了筑路队员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烘托保尔等革命者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作文(50分)按河南省中招标准进行评卷。祥符区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班级拟开展“寻文化根脉,绽语文芳华”专题学习活动,筹备组邀请你参与相关任务。1.下面是活动开场白,其中有些字词小组成员拿不准,请你帮忙填写。(共4分)我们推开语文的大门,就能看到一条亘(A)古不息的文化长河,每一个汉字都是精致的贝壳,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这些晶yíng ① 如珍珠的文字,在时光长河的冲刷下愈发璀璨,它们以最质朴的笔画,勾勒出最震hàn ② 人心的精神世界。今天,让我们放慢心灵的脚步,细细咀嚼(B)每一个汉字背后的故事,品味那些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智慧结晶,让语文的芳华在探索中绽放!(1)语段中加点的两个字应该怎么读 请在括号内填写正确的拼音。(2分)A. ( ) B. (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填写哪个字 请正确、工整地书写在米字格内。(2分)2.小组成员写了一段和“家国情怀”相关的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3分)一百多年前,一代代“有为”之士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酒热血, 。 , , 。当众多“有为”之士把“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融进祖国的大好河山里,我们怎能不为之心潮澎湃 ①多年后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有为”之士继续发光发热。②面对脱贫攻坚,黄文秀等驻村工作者们用生命诠释热爱,让“全面小康”顺利实现。③把对红色信仰的无限忠诚转化为憧憬“可爱的中国”的实际行动。④面对温饱问题,袁隆平院士研发了“杂交水稻”, 编织一个“禾下乘凉”的梦想。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3.小组成员准备写一副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对联,在活动中向大家展示,请你运用相关知识,帮他们把下列词语按恰当的顺序组合成下联。(3分)厚土 百代情 波扬 传承上联:浪卷长河激荡千秋韵 下联:4.小组成员在整理活动所需材料后,写了一段感言,请你填写空缺的古诗文名句。(8 分)在语文世界里,文脉就是一条蜿蜒的河流。漫步河边,我们不仅可以沉浸于“苔痕上阶绿, ① ”(刘禹锡《陋室铭》)清幽宁静的氛围;又可以感受到“ ② , ③ ”(王安石《登飞来峰》)高瞻远瞩的气概;也可以体会“ ④ , ⑤ ”(杜甫《望岳》)俯视一切的雄心;还可以领悟到“ ⑥ , ⑦ ”(龚自珍)《己亥杂诗》)无私奉献的精神。身处这样的境地,我们不会有“念天地之悠悠, ⑧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孑然无依的孤单,而是在这永恒的流淌间,感受生命的丰盈与美好。5.小组成员要用一张图片作为本次活动的背景图,请你从下面 A、B两幅图中选定一幅,并陈述理由。(5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 阅读下文, 完成6-8题。(共16分)家书①四月的边疆,细碎的雪花像撒落的盐粒,不停地拍打在罗明远的防风镜上。女儿罗小薇默默跟在他身后, 目光落在父亲后颈新添的白发上,上山前的对话又在耳边响起。②“爸爸,我真的不想待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了,你能不能找人把我调走 ”小薇委屈地说。父亲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道:“小薇,我带你去见见我三叔吧。”③父亲的三叔叫罗忠诚,1950年的冬天,年仅17岁的他,怀着满腔热血,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他和战友们奋勇杀敌。然而,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罗忠诚不幸牺牲,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那年,他才19岁。④父女俩刚走进到纪念馆,管理员老周就递来一个牛皮纸袋说:“这是前些日子整理库房,在老物件箱底发现的。”小薇小心翼翼地打开纸袋,一个硬邦邦的炒面球滚了出来,外面裹着一层草纸。她轻轻展开草纸,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雪水拌炒面第30日,连里最后一匹驮粮的军马冻死在二道岭……”她的指尖轻轻划过纸背,那些细密的凹点,仿佛是一颗沉睡的心跳。⑤在纪念馆的展柜里,一封家书在恒温灯下泛着温暖的黄光。信的落款处,“忠诚”两个字已经晕染成墨团,却像永不熄灭的火焰。⑥“1952年12月13日, 雨夹雪。⑦爹娘,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儿可能已化作雪山的一块石头了。今天敌机轰炸,卫生员小张把最后一把炒面塞给我, 自己却被弹片划破了肚子。他临死前说,真想看一眼天安门的国旗。我把炒面埋在战壕里,等胜利了,要在上面种棵苹果树。⑧连里的老班长说,打完仗要去上海当工人,娶一个纺织厂的姑娘。我想,要是我们现在不把敌人挡在国门外,以后会有多少姑娘等不回丈夫,多少孩子等不回爹娘 今晚要进攻敌军主峰,我背炸药包执行任务,入党申请书缝在了衬衣里。我跟班长说,如果我回不来,请把它交给党组织。”⑨读完三叔爷的信,小薇的眼眶一下子红了。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下,埋藏着如此炽热的情感,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在她心底翻涌。⑩父女二人来到鹰嘴崖上,寒风刮得人脸生疼。界碑旁,一座新立的衣冠冢在风雪中静静伫立。“这个小战士是去年为了救群众牺牲的,才19岁,和三叔当年一样大……”父亲哽咽着说。烈士的衣冠冢前,放着几束格桑花,那是边防小学的孩子们送来的。小薇蹲下身,用手套轻轻拂去墓碑上的积雪,“烈士”两个字的红漆,像一朵在雪地里绽放的杜鹃花。此刻,她对自己曾经的想法感到深深的自责,她意识到,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安宁,都凝结着无数人的鲜血与生命。 暮色降临,哨所里飘来阵阵饭香。炊事班班长掀开锅盖,腾腾的热气扑面而来。“这汤里放了三把野葱,是老前辈传下来的方子。当年守防,零下30摄氏度,还断了粮,我的班长就带着我们挖草根、煮雪水。”他用一个缺了口的粗瓷碗,给父女俩盛汤,“这个碗也是老兵留下的,你看———”他指着碗底模糊的刻痕,“上面写着 ‘宁冻十次骨,不丢一寸土’。”小薇满怀崇敬,双手捧着那碗汤,暖意从指尖蔓延到心间,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和归属感悄然在心底生根发芽。 回去的路上,小薇望着崖下翻涌的云海,又想起三叔爷家书的最后一句:“爹娘,如果儿没有回来,请不要难过。儿会化作雪山的石头,长久望着我们的祖国。”这时,父亲指了指后排座位,那里放着一个旧木箱。小薇好奇地打开,里面整齐地码着一摞泛黄的笔记本——那是父亲30年前当边防排长时的巡逻日志。抚摸着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纸张,小薇的内心被一种坚定的信念填满,她开始思索自己未来的方向。 三个月后的一天,小薇坐在桌前,认真地写完入党申请书,在“我自愿长期戍守边防”几个字后面,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微风轻轻吹过,桌上的老照片被掀起一角———那是三叔爷和战友们在“三八线”上的合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此刻,小薇内心坚定。 暮色中,小薇铺开信纸,给父亲写家书。界碑旁,格桑花在风中轻轻摇曳,更加鲜艳了。6.请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梳理小薇的心理变化过程,将表格内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故事 心理上山前,小薇向父亲诉说要离开边疆 ①② 震撼在鹰嘴崖,小薇看到衣冠冢前的格桑花 ③在哨所,小薇看到粗瓷碗底的字迹 崇敬④ 思索书桌前,小薇认真填写入党申请书 坚定8.文中多次出现边疆的环境描写,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4分)① 四月的边疆,细碎的雪花像撒落的盐粒,不停地拍打在罗明远的防风镜上。②父女二人来到鹰嘴崖上,寒风刮得人脸生疼。9.文中的“家书”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二) 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10-12题。(共10分)麦 香①到了七月,麦子黄了!②父亲说要扎一个稻草人,放到麦地里,驱赶那偷吃麦子的麻雀们。父亲找来稻草和高粱秆,我围在父亲旁边打下手。父亲捆啊,绑啊,扎啊, 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一个活生生的稻草人就站在了我们面前,风儿一吹,稻草人的胳膊还能不停地摆动呢。我小声告诉它:“一定要看好麦子,千万不要贪玩粗心啊,那可是咱家的希望!”③麦地有了稻草人看护,父亲还是每天去看一趟。每次回来,我都打听一下,稻草人看得好不好。父亲说麻雀来了一拨又一拨,都被稻草人赶跑了!全家人听了,都非常开心。④麦子终于熟了,父亲准备开镰了,我小声把父亲的允诺重复了一下———收麦子的时候,你可以去。父亲看了我,似乎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答应了。我知道父亲很希望有个帮手,只是担心我一个女娃子,又瘦弱,干不动活,容易被晒中暑了。其实呢,我早就下定决心,这次好好干活,一来帮帮父亲,另外也证明一下女孩子不比男孩子差。⑤开镰那天,一清早,我和父亲就早早地起来了,拿着备好的镰刀, 向麦地走去。离麦地一里远,有一个防涝的大土壕。我和父亲登上大土壕,远远地望去,父亲告诉我:“瞧那一片金黄金黄的,就是咱家的麦地!”真是漂亮啊,那个大坑像一块金子一样镶嵌在碧绿之中。⑥我几乎是小跑着来到了麦地,看到每一根麦穗都那么饱满,散发出金色的光芒,我轻轻碰一碰,真的有点扎手。父亲说,顺着麦穗生长的方向摩挲,就不扎人了。我摩挲一下,果然很顺。父亲说,麦芒千万不能弄嘴里,它会自己往里跑,吐都吐不出来。父亲把一根麦穗放在手心里搓一搓,然后用嘴一吹,麦皮和麦芒被吹跑了,一把金黄色的麦粒聚在了手心里。父亲张开手掌,让我尝尝,我抓几粒扔进嘴里,细细咀嚼起来,真香啊!⑦开始割麦子了,父亲挥舞着镰刀,嚓嚓嚓,几下就割了一大捆。我力气太小,本来锋利的镰刀,怎么都挥不起来,只能几根几根地割。我想快点,就索性把镰刀丢在一边,开始拔麦子,大坑土质松软,我稍微一用力,一把麦子就连根拔出来了,甩甩根部的土, 像父亲一样, 一堆一堆地放好。⑧不知不觉,太阳落山了,一壶水喝光了,一坑的麦子也割完了。我和父亲直起腰,站在麦地边,放眼望去,一捆捆麦子,在夕阳的映照下,就像一堆堆金子一样,乖乖顺顺地躺在那,真好看!⑨我和父亲走出麦地,伴着晚风走在回家的路上,父亲看看我因为流汗弄成的小花脸,笑着问我累不累,我说:“不累,不累!”父亲摸摸我的头,说:“这些麦子吃不了,卖掉一些,正好供你们读书用。”我一听读书有了保障,浑身酸酸的感觉就像汗珠一样被风吹跑了。⑩吃晚饭的时候,父亲喝了一点酒。对母亲说:“咱家二姑娘啊,将来是一个好手,我寻思她到麦地,一会儿就得放赖不干了,没有想到她都不歇气,呼哧呼哧,一直干到最后,像个男孩子!”得到父亲的夸奖,我感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像男孩子一样有用了!开心得总想笑。第二早上,母亲说我睡梦中一直在笑,还不停地说:“真香啊!真香啊!” 麦子拉回来了,房前屋后都摆满了,金灿灿的,把房子映得像个童话屋。 乡邻们都过来和父亲搭讪:“老哥啊,发财了!”“老哥啊,老天爷真照顾你!”我很想插嘴,告诉他们,我的父亲是塞翁啊!聪明又勤劳的人,老天爷当然照顾了! 家里的袋子都装满了麦子,父亲打算留够自家吃的,把剩余的麦子卖了,我很舍不得, 父亲说:“留着吃不了,就会坏掉,不如让村里人都尝尝咱家的麦子。”结果,村里人都说我家的麦子好吃,争着来买。那一年,我们交学费没有借钱。 后来,细粮普遍了,可是,每次一吃白面,我就想到那年我家的麦子,心里就满满的麦香!(作者:汪立伟。有删改)10.第④段提到“我早就下定决心,这次好好干活”,“我”在割麦过程中用哪些事来证明自己的决心 请补充完整。(3分)①我早早起床,和父亲一起去麦地;② ;③ ;④ 。11.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3分)一捆捆麦子,在夕阳的映照下,就像一堆堆金子一样。(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12.文章结尾处的“麦香”仅仅是指麦子的香味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世有四君子,梅为其一焉。然则兰竹畏寒,至于三九, 皆伏不出。菊者,虽花中隐士,妖娆甚于清高。惟梅立于冰雪之原,傲于寒风之中;其心不高,气不娇;缟素竞与世俗而万艳其黯,曲枝不折霜雪而根正骨刚,是谓之真君子也!噫!唔孰与同,引为知已也!(黄凤池《梅竹兰菊四谱》)1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共2分)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1)濯清涟而不妖 查阅词典法:①水面的波纹。②泪流不断地样子。③河流名。(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填序号)(2)陶后鲜有闻 词语推断法:鲜为人知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5.甲文题目是“爱莲说”,却先写陶渊明“爱菊”,请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16.甲乙两文都以“噫”字引出结尾,蕴含的感情有何异同 请结合两处画曲线的语句简要分析。(4分)(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5分)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7.本诗的颔联在写景中寓含情感与哲理,请简要分析。(5分)四、整本书阅读(5分)18.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常暗含人物命运的密码。请从以下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具体情节,分析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或命运的作用。(4分)A.祥子《骆驼祥子》 B.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五、作文(50分)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人生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未知的领域和挑战。面对未知,有人勇敢地迈出了尝试的脚步:杨利伟飞跃天地九重,斯科特登上南极冰原……尝试,不仅是对未知的探索,也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生活中,你做过什么尝试,又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 (1)请以“一次勇敢的尝试”为题, 写一篇记叙文。(2)请以“探索 ,发现 ”为题, 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若选(2),需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语文答案.docx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