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期末样卷七年级 语文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1.(1)(2分)kuàng;gèn(2)(2分)障;遐(3)(2分)每个节点都凝聚着家乡人的心血和汗水.2.(8分)①黄梅时节家家雨②青草池塘处处蛙③谁家玉笛暗飞声④散入春风满洛城⑤会当凌绝顶⑥一览众山小⑦政入万山围子里⑧一山放出一山拦3.(4分)①卢森堡的定期洲际货运航线开通②2022年6月③高铁郑州航空港站启用④郑州机场将实现全球主要货运枢纽机场全部通航.4. (3分)我选(1)“老家河南,‘豫’见美好。”理由:此口号将“豫”与“遇”结合,既体现河南地域特色,又表达“遇见美好”的愿景。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诗意,能唤起情感共鸣,传播效果佳。5. (2分)上联:数智赋能兴百业。下联:空铁联运启新程。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6.(3分)B7.(4分)①内容上,以优美环境烘托李老汉内心的满足与愉悦,展现其对简朴生活的热爱。②结构上,与前文环境描写呼应,形成首尾圆合,同时为后文情感升华铺垫。③主题上,借自然美景表达对乡村诗意生活的赞美,体现乡村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综上,该段以景写情,承上启下,深化了对乡村生活之美的主题8.(6分)①乡村的现代化进程是必然的,一种社会存在不可能不发展不改变,变是常态。②乡村的现代化进程总体是有利于乡村发展的。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③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或矛盾。我们应该尊重村民的意见和需求,保护他们的利益,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保留乡村特色和传统农耕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共生。9.(3分)选项C不正确。第6段并未以“空间转换”展现枣花姿态,而是按时间顺序描写枣花从初绽到结果的过程。C项“空间转换”理解有误。10.(4分)作者将枣花与桃花、梨花、牡丹、桂花对比,意在突出枣花虽不艳丽、不浓香,却能默默奉献、结出硕果的特点。这种对比既表现了枣花质朴、实用的品质,又寄寓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使枣花形象更加鲜明。11.(6分)作者感慨“我无所求”是因为:①枣树陪伴作者成长,带来心灵慰藉。②枣花象征质朴与奉献,给予精神滋养。③枣树承载家乡记忆与文化情感,联结故土与亲人。④枣树开花结果的过程,体现自然规律与生命之美。⑤枣花与美食相关,为生活增添乐趣与美感。最终,枣树成为作者情感与精神的寄托,故能“无所求”三、古诗文阅读(共17分)12.(3分)(1)沾染(2)③(3)扔掉、抛弃13.(4分)1)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2)大家没人敢和他争,郭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14.(2分)①作者在污浊的世间,仍然保持着对清白操守和正直品德的追求。②其中也有作者知音难觅的怅惘和孤独。③更有作者对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的嗟叹与感慨。(任答两点即可)15.(4分)文章中的语句“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采用对比的手法,其目的在于突出了周敦颐敢于弃官抗争的行为,表现出刚正不阿、不愿同流合污的君子作风。这与《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所展现的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是一致的。16.(2分)D17.(2分) 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四、整本书阅读(4分)18. 我不赞同这一看法。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斗志,活出不一样的人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 柯察金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一生四次死里逃生,特别是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战胜了悲剧命运的打击,战胜了自己,走上文学的道路,完成作品《暴风雨所诞生的》并发表,以新的武器——笔,重新回到战斗英雄的行列,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沙漠中也能养出牡丹花”。五、作文(30分)按河南省中招标准评卷2024-2025 学年下学期期末样卷七年级 语文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及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班级拟召开“我们的家乡”主题班会,以下是班长小文准备的部分材料,请你帮他完善。1.下面是开场白,其中有些内容小文拿不准,请你判断。同学们,时光长河奔涌不息,我们家乡的开拓者们怀揣勇气与智慧,奋力奏响了振奋人心的发展乐章。这乐章里舒展着“智芯筑梦”的创新框架————从智能终端产业拔节生长,到芯片研发体系立柱架梁,每个节点都凝聚着家乡人的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曾经,技术壁垒如屏zhàng横亘:高端芯片受制于人,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但我的家乡以澎湃动能破局:顶尖团队昼夜攻关,算力中心引擎轰鸣,自动化产线吞吐乾坤,芯片晶圆折射银光……当精密器件随中欧班列穿越大漠、智能终端伴货机翱翔云端,这片内陆的腹地,已在科创浪潮中闻名xiá迩,成为数字时代的闪耀坐标。(1)请写出语段中两个加点字的正确拼音。 (2分)框架 横亘(2)请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屏zhàng 闻名 xiá迩(3)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分)2.小文想在下面这张幻灯片中引用一些古诗文,请帮他补写。 (8分)漫步蝶湖公园,水清草绿,蛙声阵阵,恰似 “ ① , ② ”(赵师秀《约客》)的清幽之境;洛阳牡丹文化节,华灯初上,笛韵随风飘散,正如“ ③ , ④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浪漫意境;汉威科技、龙芯中科等企业突破技术壁垒,勇攀科技高峰,一如“ ⑤ , ⑥ ” (杜甫《望岳》)的壮志豪情;从阡陌农田到现代新城的蜕变之路并非坦途,正如“ ⑦ , ⑧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的写照,家乡人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坚守信念,于攻坚克难中开辟新局。3.小文想介绍家乡交通网络规划的发展历程,希望借助文字内容梳理直观的时间轴,要求语言简洁,每处不超过15字,请你帮忙完成。 (4分)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河南自此开始探索依托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推动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新路子,“枢纽+开放”发展路径正式确立。2014年6月,从郑州飞往欧洲航空枢纽卢森堡的定期洲际货运航线开通,架起了一条横贯中欧的“空中丝绸之路”,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2022年6月,高铁郑州航空港站启用,高铁站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通过专用通道实现无缝衔接,旅客换乘时间缩短至10分钟内,形成“空铁联运”的高效运输体系。2023年启动的高铁多式联运项目,是河南省首个落地的高铁多式联运工程,该项目投运后,对推动高铁货运线路由“点对点”向“网络化”开行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郑州机场将实现全球主要货运枢纽机场全部通航,客货运吞吐量将突破3100万人次、100万吨以上。4.同学们收集到一些河南文旅宣传口号,请你选择最喜欢的一则,并从创意和宣传效果两方面陈述理由。 (3分)(1)老家河南, “豫”见美好。(2)厚重河南,一个来了都说中的地方。(3)四时美景醉河南,千古文明耀中原。我选第 则,理由是5.小文想用一副对联作为班会结束语,但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帮他把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整地书写在横线上。 (2分)数智 空铁 赋能 联运 兴百业 启新程上联:下联: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 阅读下文, 完成6——9题。 (共13分)村里的绿帐篷①成片的竹林和古榕树相拥,形成一个巨大的绿帐篷。村子静悄悄地躺在绿帐篷的影子里。②李老汉坐在绿帐篷中,脆亮的粤曲音符。清泉般从他手机里淌出来,流进他耳朵。他听得心醉神迷,浑然忘我。③“爹,回家吃晚饭了。”一个声音将李老汉拉回现实,儿子李辉走过来。李辉大学毕业后在外闯荡了几年,去年回村。“爹,我们下午开了会,村里就要开发了,这片竹林,这些古榕树挡道,以后估计没了。”④李老汉原本舒展的脸沉下来,像慢慢暗淡的天色。父子俩沿着青石板小路,慢悠悠地往回走。⑤路边,一栋栋空置的黄泥老屋,破旧不堪。李辉指指那些老屋说,这些屋子计划拆除,建乡村酒店。经过长满了野草的农田时,李挥说: “爹,这些荒废的农田计划改建成生态景观田。 ”⑥李老汉 咂嘴,话到嘴边又咽下。一路上,李辉活跃得如路边烂漫的野花,李老汉却沉默得像脚下的青石板。⑦吃晚饭时,李老汉对李辉说: “开发建设咱们村是天大的好事,明天把开发小组的人全部请到家里来,我请他们吃饭。”⑧第二天一大早,李老汉就操持起午饭了,杀鸡宰鸭,煎炸蒸煮,忙得不亦乐乎。中午,开发小组成员应约来到家中。李老汉给他们端茶、拿水果,热情得不得了。⑨午饭准备安当,李老汉对大家说,今儿来的全是贵客,这顿饭得讲究些,咱们换个地儿吃。⑩李老汉领着李辉,抬起大圆桌,搬到了村子的绿帐篷中。父子俩来回跑了好几趟,总算是把所有菜端上了来。 绿帐篷下,一大桌丰盛的农家菜活色生香,大家围桌而坐。李老汉给大家倒上自酿的药材酒,举起酒杯,说: “你们为村子的建设劳心劳力,作为村民,我先敬大家一杯。”说着,仰起头,一饮而尽。 阳光照进绿帐篷里,亮堂堂的。喜鹊、麻雀等各种鸟儿唱着轻快的歌儿,在枝头飞来飞去。柔和的香气,从树木的枝叶中飘出来,氤氲四周。 “这个地方好,吃饭都能多吃几大碗。”大家吃菜喝酒,好不畅快。 李老汉抿了口酒,笑眯眯地说: “这片竹林,这些老榕树,打我出生就有了。我光屁股时,常和小伙伴们在这爬树,掏鸟窝,捉迷藏,长大后,我们常常结伴来这聊聊家长里短,后来,我们老了,就在这里喝酒叙旧,再后来,这些老伙计们都走了……”李老汉怅然若失地咂了一口酒,眼圈红了“吃菜吃菜,大家别停筷子啊!这些菜全是我自种的。前年,我老表带着孙女从城里来玩,小姑娘和我说她家的番茄都是超市里长出来的。我吓了一跳,地里不种庄稼,以后子孙后代全分不清麦子、韭菜,以为什么都是从商场里长出未的,那样太可怕了。听说那些老屋要拆了,要建高楼和酒店……” 大家沉默不语,静得可以听见树叶落在地上的声音。 吃完饭,大家起身离开。“老爷子,这顿饭是鸿门宴啊。”“老爷子今天的话很有意思。”大家笑着调侃。 从那以后,开发小组的成员敲开一家又一家村民的大门,了解他们对村子建设的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村民们期待的目光里,开发小组办公室的灯亮了一晚又一晚,建设施工现场的机器轰鸣声响了一天又一天。 半年后,初夏。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村子,绿意浸染的村子苏醒了。李老汉喜滋滋走出家门,上班去。 路边的老屋经过修缮和加固,保留原本的风貌,改造成了民宿。 走过民宿,李老汉走进一望无际的农田里。没错,这里就是他上班的地方。原本荒废的农田,拔上了绿油油的新装,里面点缀着蔬果的姹紫嫣红,成为民宿“农耕文化”的体验场地。 李老汉的工作就是种地,他翻地除草,浑身带劲。农田里,番茄羞红了脸,青瓜穿上绿罗裙,他瞧着就欢喜。不时有游客走进来,拍照,采摘.笑声不断。 下班了,李老汉披着夕阳织就的金衣裳往家走。村道上,不时有游客的身影。村子里一派热闹的景象。 放眼望去,一幢幢小洋楼珍珠一般散落村中,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园、小菜园点缀四周,繁花似锦,蔬果飘香,为村庄涂抹上斑斓的色彩。 走着走着,李老汉又走进绿帐篷。他坐下来,掏出小酒瓶。“老伙计们,你们都走了,就我还在,现在的日子多好啊,你们眼红吧!”他举起酒瓶, “来,我跟你们干一杯。”他轻轻啜了口酒。 夕阳穿过青枝绿叶,洒下满地碎金子。晚风从树上滑下,吹在李老汉身上,他恍然觉得自己变成枝头的一片叶子,在闪闪绿光中惬意漫游……(作者:胡玲。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老汉听到儿子提到的村庄开发计划“原本舒展的脸沉下米”,接着又“沉默得像脚下的青石板”,说明他心里不赞同村庄的开发。B.第 段中,大家沉默不语的原因是李老汉的一番话触动了他们的内心,引发他们对乡村开发的思考。C.第 段中,通过描写游客进入农田里拍照、采摘,从侧面展现出农田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D.文章结尾通过李老汉在绿帐篷中的独自饮酒和想象,营造出一种惬意的氛围,与文章开头的描写相呼应,形成了圆满的结构。7.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 段的作用。 (4分)8.《乡土中国》中指出“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青春之光》中,百垅村因交通改善打破了封闭,为村民们脱贫致富提供了可能。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乡村现代化进程的认识。 (6分)(二) 阅读下文, 完成9—11题。(共13分)枣花①我的家乡素有“枣乡”之美誉,打小时候起,我就喜欢吃枣子。工作后,有了自己的天地,我便在自家宅院中种了一棵枣树。②待院中的枣树开花时,我端详起枣花。它很独特,似五角星,花蕾只有米粒般大小,花瓣瘦小,花心毛茸茸的,散发出淡淡的幽香。③枣花太不起眼了,它既没有桃花的艳、梨花的白,更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它的长相貌似桂花,但没有桂花迷人的香气。它总是无声无息地开放,似乎生怕惊动了谁。它给人们的惊喜,就是那累累硕果。在月明风清的夜晚,满树的枣子就像琳琅满目的明珠。说来渐愧,我酷爱吃枣,也曾攀枝摘过枣,但从未细看过枣花,也没听到别人谈论过枣花。只记得有句农谚:“麦子黄,枣花香。”④我有一次出差去山东,正值麦梢发黄的时节,路过一片枣林,嗅到了枣花的香气,无比喜悦。于是我在路旁停车,走进枣林。此时的枣花正挨挨挤挤地开着。这是我第一次欣赏这样大面积的枣花。我被它们的清新、自然、朴实迷住,也被它们的芳香所陶醉。⑤举目远眺,一片枣林一望无际。幽香阵阵飘来,沁入肺腑,尘世的烦忧也被清新的花香所荡涤。在这里,你注意不到一朵朵细小的花,平实是枣花的特点,只有走近细看,才见叶子下密密麻麻的全是花,它们羞羞答答地藏在叶间。⑥枣花开得晚。一般在桃花艳、梨花白、杏花闹嚷嚷时,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只有百花吐艳、万木争春之后,冬树才悄悄地发芽抽叶,孕育自己的花蕾。枣花开时,是枣叶最美之时,绿油油的带着点嫩黄,犹如刚刚长成的少女,不施粉黛也美丽动人。而枣花,却隐藏着自己,任由枣叶出尽风头。它知道,痴心的小蜜蜂终究会找到它,用它的花粉酿造出香甜的蜜。冬花的花期很短,它们竭尽全力地孕育果实,没有几天便结出一个个尖尖的小青枣。等到秋风乍起,颗颗红玛瑙般的果子便会挂满枝头。⑦在北方,枣花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蒸一种有着各种漂亮造型、以红枣装饰的面食,叫“枣花”,象征着吉祥如意。在山东半岛,不仅在过春节时蒸,建房上梁、乞巧节以及婚嫁大事也要制作“冬花”。一笼“枣花”出锅,花团锦簇,面白枣红,香气四溢,让人们在浓浓的喜庆气氛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甜蜜。⑧每当院中枣花满地时,我便会想起《增广贤文》中的诗句:“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我无所羡,因为有这一株枣树相伴。(作者:魏来安。有删改)9.下面对文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②段通过“似五角星”“米粒般大小”等描写,突出枣花外形独特、小巧精致的特点。B.第③段“满树的枣子就像琳琅满目的明珠”生动写出枣子的繁多与品莹。C.第⑥段以空间转换展现出不同阶段枣花的姿态特征,铺展枣花的生命轨迹。D.第⑦段“一笼‘枣花’出锅,花团锦簇,面白枣红”,通过视觉描写,表现面食的精致与喜庆氛围。10.文章第③段中,作者将枣花与桃花、梨花、牡丹、桂花进行比较,这样写有何作用 (4分)11.文章结尾作者说“我无所羡,因为有这一株枣树相伴”,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无所羡”的原因。(6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 (共13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周敦颐)【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部使者⑥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⑦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注】①部使者:官名。②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手中傘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弆的事项。12.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1)出淤泥而不染 成语联想:一尘不染 染:(2)陶后鲜有闻 查字典:①新鲜。②味美。③少。④独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鲜: (只填序号)(3)乃委手版归 课内迁移: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委:1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2)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14.(3分)从甲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一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15.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周敦颐在面对酷吏王逵时的行为,是否能够体现他在《爱莲说》中所表达的君子品质 (4分)(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6——17题。 (共4分)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呜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6.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本诗起句中“千寻”一词以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飞来峰上古塔之高,极写登临之高险。B.本诗次句作者虚写耳听着鸡鸣、眼望着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极具画面感。C.本诗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展开抒情、议论,既突出了诗人的形象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D.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同为登临诗,两位诗人登高的缘由大致可归纳为“登临以抒愤懑”。17.请写出画线句在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2分)四、整本书阅读(4分)18.“恶劣的环境让人难以成功,甚至无法生存。”对这句话,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结合《骆驼祥子》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相关人物经历,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看法。 (4分)18. 我不赞同这一看法。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斗志,活出不一样的人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 柯察金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一生四次死里逃生,特别是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战胜了悲剧命运的打击,战胜了自己,走上文学的道路,完成作品《暴风雨所诞生的》并发表,以新的武器——笔,重新回到战斗英雄的行列,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沙漠中也能养出牡丹花”。五、作文(30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30分)生活里,总有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像公交车上一次起身让座、街头扶起一辆倒地的共享单车、朋友为你喝彩的掌声……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事,却往往蕴藏着人间的温情、成长的感悟,它们或许正悄然改变着周围的人,又或许在不经意间塑造了如今的你。那些触动你心灵的平凡片段,一定有着并不平凡的意义。请以“看起来是小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七年级 (语文) 第7页 (共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docx 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调研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