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门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 史 试 题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和道德与法治同场考试,考试时间共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核准姓名与考号。2.选择题的答案选出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历史部分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历史部分对应的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右图是小历同学在学习《隋朝统一与灭亡》时的部分笔记,据此可知隋朝A.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B.扩大了国家疆域版图C.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D.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突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输能力,体现了当时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上述评价大运河的角度主要是A. 开凿大运河的难度 B. 开凿大运河的智慧C. 开通大运河的影响 D. 开通大运河的意义3.右图所示知识结构最符合的主标题是A.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B.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D.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4.玄奘说:“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鉴真说:“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从唐代两位高僧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唐朝A. 崇尚武力的彪悍民风 B. 高度发达的海外贸易C.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D. 领先世界的思想文化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唐诗中的名句,其最符合下列哪位诗人的风格A. 李白 B. 杜甫 C. 韩愈 D. 柳宗元6.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以上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 崇文抑武的方针 B. 武将专横跋扈C. 官僚机构的膨胀 D. 财政入不敷出7.宋朝一代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应该学习他A. 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B. 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坚强意志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D. 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8.经典古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三字经》中有“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的描述。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所描述的历史史实的是A. 蒙古族灭金,赵匡胤建立宋朝B. 元朝灭南宋,朱元璋建立明朝C. 朱元璋灭金和宋,建立了明朝D. 元朝灭金政权,并建都于金陵9.2025年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指出:“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过去不是,今后更绝无可能”。他的讲话着重强调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中央王朝是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10.1937年,著名作家、抗日领袖郁达夫在福州写了这首气势豪迈的《满江红》:“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这首词主要称颂的是A. 文天祥抗元 B. 郑和下西洋 C. 戚继光抗倭 D. 郑成功收台11.我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时期 隋唐 宋 元 明 清措施 创立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分化事权 削弱相权 实行行省制度 废丞相 , 权分六部 ,设锦衣卫 设军机处A. 地方监察制度的加强 B. 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C. 选官制度的创立完善 D. 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12.中国古代各领域的科技著作以其独特的记载方式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科技著作的共同特点是《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A. 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 手工技艺推陈出新C. 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D. 古代科技经验总结二、非选择题(第13题14分,第14题18分,第15题16分,第16题16分,共64分)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4分)材料一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材料二 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等四处榷场……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较之于历代,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政策最为积极。特别是西北战事结束后,清朝对边疆的治理思路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超越了长久以来“羁縻为治”的间接管理政策,转而派遣官员、驻扎军队、整顿地方,积极主动治理边疆。也正是由于这些更为有力的治边政策,才奠定了此后百年大一统疆域的稳定,其中许多历史遗产,更是遗留至今。——保尔《谈清朝边疆治理,切忌在陷阱里比嗓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2分)并列举一例唐朝时汉藏友好往来的史事。(2分)(2)材料二中“宋辽双方达成协议”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分)结合所学,说说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对边疆的治理思路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有哪些。(2分)清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有何重要意义。(2分)(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2分)14.【古代科技的发展变化】(18分)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材料三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摘编自《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三项发明分别是什么?(6分)并从中任意选取一例,指出其历史意义。(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至少两点,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科技的发展趋势。(2分)并分析材料中“明清科技……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2分)(4)结合上述材料,请为发展当代中国科技提出自己的建议。(2分)15.【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16分)材料一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北方 965 149 493 459南方 111 65 257 830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中小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还出现了专业市镇,如南方的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枫泾镇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出现了一批有名的商帮。商贸城市兴起、专业市镇的形成,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摘自《明清史概论》材料三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材料一中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2分)这与哪一历史现象有关。(2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中期以后商业市镇发展的表现。(4分)并结合所学,列举明朝时期一个有名的商帮。(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的商业状况。(4分)并结合所学,归纳汉口镇成为都会的有利因素是什么? (2分)16. 【古代对外交往】(16分)材料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主要史实(部分)时期 史实西汉 开通丝绸之路唐朝 玄奘西行天竺唐朝 鉴真东渡日本宋朝 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明朝 郑和七次下西洋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 实行闭关政策,只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根据材料,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历史史实(示例除外),确定观点,结合所学加以论述。示例:观点: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往来的大动脉(4分)论述: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总之,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2分)天门市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和道德与法治同场考试,考试时间共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核准姓名与考号。2.选择题的答案选出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历史部分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先用橡皮擦千净,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历史部分对应的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右图是小历同学在学习《隋朝统一与灭亡》时的部分北朝笔记,据此可知隋朝→东魏→北齐A.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北魏(581年)→西魏→北周隋B.扩大了国家疆域版图宋→齐→梁→陈(589年)C.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南朝D.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突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输能力,体现了当时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上述评价大运河的角度主要是A.开凿大运河的难度B.开凿大运河的智慧C.开通大运河的影响D.开通大运河的意义3.右图所示知识结构最符合的主标题是农业: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A.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丝织业:蜀锦冠于全国B.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主标题:▲手工业了陶瓷业:如冰如玉的青瓷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造船业:颇具规模D.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商业: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天七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4.玄奘说:“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鉴真说:“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从唐代两位高僧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唐朝A.崇尚武力的彪悍民风B.高度发达的海外贸易C.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D.领先世界的思想文化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幕成雪”。这是唐诗中的名句,其最符合下列哪位诗人的风格A.李白B.杜甫C.韩愈D.柳宗元6.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以上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崇文抑武的方针B.武将专横跋扈C.官僚机构的膨胀D.财政入不敷出7.宋朝一代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应该学习他A.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B.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坚强意志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D.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8.经典古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三字经》中有“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的描述。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所描述的历史史实的是A.蒙古族灭金,赵匡胤建立宋朝B.元朝灭南宋,朱元璋建立明朝C.朱元璋灭金和宋,建立了明朝D.元朝灭金政权,并建都于金陵9.2025年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指出:“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过去不是,今后更绝无可能”。他的讲话着重强调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中央王朝是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天七年级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天门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C B A C A A D B D C B D二、非选择题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4分)(1)民族政策: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史事: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2分)(2)历史事件:澶渊之盟。 (2分)影响: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关系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 (2分)(3)变化:派遣官员、驻扎军队、整顿地方;(任意两点即可,2分)意义:奠定了此后百年大一统疆域的稳定。(2分)(4)认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长期的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共同进步,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意对即可,2分)14.【古代科技的发展变化】(18分)(1)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一点2分,6分)历史意义:印刷术:为人们学习和掌握知识提供了更加方便和广泛的途径,也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交流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学术进步和文化知识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南针:帮助中国的航海家们在远洋航行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火 药:推动了火器和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得战争方式从近战到远程战争的转变,这种转变又引起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任选一项发明写出历史意义,意近即可,2分)(2)①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②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一点2分,其他意对答案可酌情给分,4分)(3)发展趋势:从先进转为落后,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2分)理 解:闭关锁国政策的制定;受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八股取士)的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2分)(4)注重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等。(意对即可,2分)15.【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16分)(1)趋势:南方人口增长,北方人口减少;(2分)因素:经济重心南移。(2分)(2)表现:商贸城市兴起、专业市镇的形成;(4分)商帮:晋商或徽商。 (2分)(3)概况: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意思相近亦可,4分)因素:地理位置优越 (2分)16.【古代对外交往】(16分)档次 要求 分数第一档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有一个或两个及以上史实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结论升华。 12—16分第二档 观点较明确,论证选择一个史实但阐述不清。 6—11分第三档 照抄材料只有论题而无阐述;阐述不明确或偏离材料,逻辑混乱。 3—5分第四档 只有观点但不明确或偏离材料;只有论述但逻辑混乱且没有观点 0—2分答案示例:【示例一】观点: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4分)论述:唐朝中日之间进行了频繁的交流,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总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说明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传播、交流。 (12分)【示例二】观点: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新特点:友好交往与冲突并存(4分)论述: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这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明朝戚继光领导抗倭战争,这场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总之,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说明中外之间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武力冲突的一面。(12分)【示例三】观点:开放国兴,闭关国衰(4分)论述:宋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宋朝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促进了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往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或唐朝对外开放的史实)清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总之,从宋朝到清朝对外政策对比可以看出:打开国门,对外开放,有利于国家发展;封闭自守,与世隔绝,国家会走向衰落。(12分)备注: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示例为参考答案,不作为评卷唯一答案,其他意思相近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赋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历史.docx 七年级历史.pdf 七年级历史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