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上期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监测
参考答案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写)(共48分,每小题3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B D B B A A A
11 12 13 14 15 16
D A B D D B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7题、(本题14分,每小问各7分) (1)不正确。 ①对异性萌发的朦胧情感,是正常的,那不是爱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②与异性交往对我们的成长有积极作用,可以增进对异性的了解,消除神秘感; ③可以扩大交往范围,提高交往能力。 ④与异性友好坦然地合作,有助于完善自身,让我们在团结和睦的集体中共同成长。 (2)①小静的做法是正确的。 ②她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如果有人试图越过身体的“警戒线”,我们要敢于善于保护自己。小静这么做保护了自己的身体,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③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预防和应对性骚扰、性侵害的能力;学会辨别并抵制性骚扰、性侵害等行为,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和策略,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8题、(本题8分,每小问各4分) (1)我会接受班长的邀请去看望同学,并给他补习功课。 理由: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我的做法是拨打120,及时救治被撞者。 理由:这样做体现了友善: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19题、(本题8分,每小问各4分) (1)体现了关爱他人、尊敬老人、保护环境等中华传统美德。 (2)以关爱他人为例,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学习用品;帮助残疾人过马路;在同学考试失利时,安慰鼓励同学等。
20题、(本题22分,第1、2问各4分、第3问6分、第4问8分) (1)漫画一中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漫画二中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2)抽烟、喝酒、去网吧玩游戏是不良行为,容易诱发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小伟不应该答应同学的邀请。 (3)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②只要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①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②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会同县2025年上期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
道德与法治(试题卷)
说明: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
2.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区域。
一、单选题(共48分,每小题3分)
1.异性交往时要把握好尺度,要做到( )
①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
②言谈得当、举止得体
③增进对异性的了解,消除异性间的神秘感
④面对朦胧情感时,要无所顾忌、大胆交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5年2月,江阴市将原本破旧的虹桥南路下沉广场进行翻新改造,增设休闲座椅、绿化景观和健身器材,打造了集文化展示、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市民们表示,改造后的广场让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幸福感明显增强。这体现了( )
A.情绪会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动 B.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
C.美好公共空间能激发积极情绪 D.情绪的表达关乎人际关系交往
3.2025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62周年。60多年来,雷锋事迹感动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汇聚起最为广泛的共鸣,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活雷锋”。这说明( )
A.情感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 B.情感的表达关乎人际交往
C.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 D.美好情感能够传递正能量
4.青春,带着一份特殊的邀约,款款而来,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这启示我们( )
A.青春美好,没有烦恼 B.青春有格,行己有耻
C.青春飞扬,随心所欲 D.青春短暂,及时享乐
5.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写出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样豪迈的诗句。正是怀着这样的自信,毛泽东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这告诉我们( )
A.自信表现为能从容解决所有问题
B.拥有自信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C.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说到就要做到
D.青春的自信体现在为民族振兴的奋斗中
6.在《哪吒2》中,哪吒面对命运不公,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努力抗争。这体现了哪吒( )
A.盲目自信,不听他人意见 B.具有自强精神,勇于战胜自我
C.自负自满,不考虑实际情况 D.固执己见,不懂得团队合作
7.小强在期中考试前分析自己各科的学习状况:他的数学、生物成绩优秀,英语、语文成绩偏弱。他准备在英语、语文方面多下功夫。他相信经过努力,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说明他( )
①能客观地认识自己 ②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
③盲目自信 ④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认清自己的不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4月8日,南宁市爱“星”志愿者关爱孤独症患者活动顺利举行。当天志愿者分工协作,陪伴孤独症患儿聊天,给予他们拥抱和夸奖,让他们感受到了爱与温暖的力量。从志愿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 )
A.讲究仁爱 B.自强不息 C.诚信守法 D.敬业奉献
9.一位老师每逢节气都会给学生写寄语,以此来鼓励学生。此举体现了老师( )
①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②因循守旧,固守传统
③以文化人,润心启智 ④教学相长亦师亦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以下做法体现“止于至善”的是( )
①积善成德,从点滴小事做起 ②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③学习榜样,汲取榜样的力量 ④只关注自身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以下名言诗句中能体现这种家国情怀的有( )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25年3月11日下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决定,该决定自2025年3月12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根据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这说明( )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13.一名游客在长城游览时,用钥匙在城墙上刻下名字,被其他游客举报。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5日并罚款200元的处罚。这体现出法律的作用是( )
①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②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方向指引
③法律能杜绝不良行为 ④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民法典,是镌刻人民权利的“宝典”,既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更为维护人民权益织密防护网。我们一生的每一个民事行为基本都与民法典相关。这说明( )
①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
②民法典保护我们的所有权益
③民法典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行事的唯一准则
④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我们要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以下属于隐私的是( )
①个人身体缺陷 ②身份证号、家庭住址
③财产状况 ④行李、书包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6.根据下面“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图,可以推断出( )
A.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B.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
C.有一些违法是犯罪,有一些犯罪是违法
D.违法与犯罪界限分明,法律责任不相同
二、辨析题(本题14分,每小问各7分)
17.材料一 最近,中学生小敏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她对班里的一名男同学有了异样的感觉,见到他就会脸红、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她总是躲避那名男同学,也不敢与其他男同学说话。
(1)小敏的做法正确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材料二 在公交车上,小静站着和同学聊天,她发现有个男青年不停地往她们身上挤。她们感到害怕,不断往旁边躲避,男青年随即又挤了过来。面对该情况,小静冷静下来,鼓起勇气,严厉地呵斥对方:“你想干什么 再这样我就报警!”男青年灰溜溜地下车走了。
(2)学会保护自己,是青少年的必修课。请你评析小静的做法。
三、情境探究题(本题8分,每小问各4分)
18.【事理说明】
生活中,面对一些事情,我们要作出选择、智慧处理。
情境一 不同的选择,同样的精彩!放学后,班长邀请小国去看望因为生病没来上学的同学,并给他补习功课,可是,电视正在直播小国最喜欢观看的杭州亚运会乒乓球中国男团决赛。
(1)如果你是小国,会如何选择?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情境二 交通安全,人人有责。
(2)如果你遇到漫画中的情况,你会怎样做?简要说明理由。
四、分析说明题(本题8分,每小问各4分)
19.材料 在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中,同学们有的去养老院看望老人,给老人表演节目、打扫房间;有的去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有的去公园清理垃圾。
(1)这些同学的行为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美德?
(2)请选择其中一种美德,谈谈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通过哪些具体行动来践行。
五、综合探究题(本题22分,第1、2问各4分、第3问6分、第4问8分)
20.某中学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远离违法犯罪”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任务。
【探究一】阅读漫画
(1)漫画一和漫画二中的行为分别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探究二】情境分析
七年级学生小伟在参加同学生日聚会时,同学邀请他抽烟、喝酒,甚至还邀请他一起去网吧玩游戏。
(2)请你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小伟是否应该答应同学的邀请。
【探究三】明理导行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增多,且呈现犯罪年纪低龄化、犯罪意识更清晰、社会影响更恶劣等新情况,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和保护问题值得深思。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结合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主要有贪图物质享受、作案手段残忍、犯罪类型复杂、逐渐趋向低龄化、社会闲散青少年突出、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等特点,需要对未成年人刑罚制度理论进行研究探索,希望能够有效做到对未成年人犯罪惩罚和保护的并重协调,降低我国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率。
(3)为什么说“法不可违”?
(4)青少年应该如何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