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年度第二学期

末试卷
八年级语文
考试说明:
1.本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2.答题会部在“答题卡”上完成,斌卷上答题无效。
一、基础·运用(24分)
班级开展“带着课本去研学”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课本之旅】

1.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3)题。(6分)
少年驰骋,仗剑天涯,在方寸纸张之间,阅见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强誊漫本去旅行。
在黄河壶口地段,倾听壶口瀑布①耳欲聋的涛声,吞天吐地的黄流如司元头条黄龙争相
夺路、气势磅②口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于冰雪世界感受风的③流不意,兰④冰
山上织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裙;在丽江古城,欣赏蠢立在蓝天下晶堂京三的玉龙雪
山,不禁目眩神迷 相约语文,相约一段奔赴诗意的旅程!
(1)给上面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皱褶(
目眩神迷(
(2)上面文段中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震
②博③穿
④详
B.①振
②礴
3洋

C.①振
②博③穿{
④祥
D.①震
②礴

(3)在文段方框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B.,…
C.;
D.::
【经典之旅】
2.下面是同学们为专题发言准备的素材。请根据语境,完成(1)~(2)题。(÷:
①《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的史诗巨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一代靖注六注释。它细
致地描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出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一要造了中华
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它是时代的最强音,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年苹女的战斗警
号。②它自面世以来一真以其深远的内通独特的章乐楚力被世人所愁返,玉三是中国近代
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线
A.文中加点的词语“象征”“描述”词性相同。
B.文中画横线的三个短语结构不同。
C.文中画线句①的主干是“《黄河大合唱》是巨作”。
D.文中画线句③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②表达欠妥,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黄河之旅】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7分)
(1)将下列语句填入文段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我们坐在一架由八只羊皮气囊搭扣在一起的羊皮筏子上,被有些衣营一二知深浅的
黄河水托举着。那流动的河水在并不很大的风的推动下,让我分明有一=
八年级语文102810LZ第1页(共6页}》
L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基础·运用(24分)
1.(1)zhě;xuàn(2分)
(2)D(2分)
(3)C(2分)
2.(1)C(2分)
(2)将“一真”改为“一直”;在“所称”后加“道”(2分)
3.(1)B(2分)
(2)示例:乘羊皮筏子漂流,赏黄河古韵,听西北豪情(2分)
(3)构图要素:黄河波浪形态、山脉轮廓。寓意:波浪象征黄河奔腾不息,山脉代表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整体体现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地域特色(3分)
4.(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禅房花木深(3)弗食,不知其旨也(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每空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共7分)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5.赞同“时”字。“时”指农忙时节,与“莎衫筠笠”“绿水千畦”“秧针出得齐”等农忙景象呼应,体现乡村生活的时序感;若用“急”,则侧重农务繁忙,与词中舒缓的田园氛围不符(4分)
6.A(3分)
7.(1)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2分)
(2)向周同学习射箭,学完了他的技艺,能左右开弓(2分)
8.运用夸张和想象,如“不知其几千里也”极写鲲鹏之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展现其磅礴气势,突出万物皆有所待的哲理(2分)
9.不契合。庄子笔下的大鹏虽宏大,却“去以六月息”,依赖外力;岳飞“少负气节”“家贫力学”,靠自身努力成长,“挽弓三百斤”显其力量,更强调主动担当,与大鹏的“有所待”不同(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10.(1)登上尼玛梁山梁;赞叹(2)黄河西流,湿地广阔(3)感动(每空1分,共3分)
11.(1)“扎入”“掉转”“拐出”等动词,生动写出黄河在玛曲的转折之态,凸显其灵动与不羁(2分)
(2)运用比喻,将黄河比作丹青高手,形象写出黄河勾勒出草原、牧场等美景,赞美其孕育自然的创造力(2分)
12.玛曲的补给与成长让黄河获得前行的力量,这段经历成为其生命中深刻的印记,影响深远(2分)
13.(1)心灵(或“精神”)(2)作者不仅描绘黄河的自然之美,更借黄河的转折、滋养,抒发对生命成长、人与自然共生的感悟,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4分)
(二)14.B(3分)
15.列数字、打比方。具体准确地说明林地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能力,将林地比作“净化器”,生动形象(3分)
16.(1)固碳优势明显(2)固碳能力更持久(2分)
17.示例:选择“森林”。材料一、二、三围绕森林的生态作用、我国森林资源增长及固碳能力展开,“森林”是核心话题,体现对自然生态的关注(3分)
四、名著阅读(6分)
18.(1)B;D(2分)
(2)示例:选A.白杨树。白杨树“力争上游”“不折不挠”,保尔在革命中历经磨难却坚韧不拔,二者都体现顽强不屈的精神(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