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要了解早期人类的进化及生产、生活状况,可靠的依据是( )
A.考古发掘 B.神话传说 C.历史记载 D.学者的主张
2.新华社长沙2025年1月21日电,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的李家岗遗址发现了两处彭头山文化时期的古稻田遗迹。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 )
A.人类社会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炎黄部落起源 D.思想文化繁荣
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为海水稻等特色农业技术输出提供政策支撑。栽培稻起源于中国,这从下面哪一遗址可以证明(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居民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半坡居民遗址
4.青铜礼器把秩序纳入有形的器具之中,彰显着严格的规则秩序。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士为三鼎二簋……随着身份的递降,鼎簋的使用数目随之递减。材料体现出西周时期( )
A.存在严格的等级礼仪 B.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C.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
5.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共483次;小国通过“聘而献物”的方法乞求免受大国欺凌,如鲁国朝周王室3次,朝齐、晋、楚达33次。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外戚的势力膨胀 B.各诸侯国竟相变法
C.战争形式多样化 D.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6.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关键阶段,其变革涵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民族关系等多维度,深刻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路径。推动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A.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B.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C.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D.周王室分封制的强化
7.学界普遍认为,《史记》的可信度很高。其中《史记·楚世家》开篇言:“楚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子孙,昌意之子也。”《史记·秦本纪》开篇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由此说明( )
A.楚人的祖先是黄帝后裔 B.黄帝始族地位得到各族认同
C.楚人比秦人血统更纯正 D.秦楚两地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商鞅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其中“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起到的作用是( )
A.加强地方管辖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削弱国家实力 D.增加农民负担
9.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这一变化表明( )
A.民族间的差异完全消失 B.各国兼并战争趋于缓和
C.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发展 D.传统礼仪制度开始瓦解
10.朱绍侯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者意在说明( )
A.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B.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C.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D.社会变革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11.2024年周原遗址发现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群,以及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墙,出土了带刻辞的卜甲、卜骨。这些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 )
A.完整呈现西周手工业技术细节 B.成为证实夏朝历史的直接证据
C.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珍贵资料 D.清晰再现秦朝中央集权的运作
12.秦朝在各郡设立监察御史,监察郡内官员;西汉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督州部的官吏。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
A.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B.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彻底打击了豪强势力 D.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13.汉初,统治者大多“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采取较为宽松的政治政策。但据研究表明,汉朝初年对年龄在15岁以上30岁以下的未婚女子进行罚款。由此可知,汉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缴纳罚款,增加收入 B.增加人口,恢复生产
C.重视民心,清算土地 D.严刑峻法,巩固统治
14.《史记》载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汉书》载,武帝颁行推恩令,置刺史部十三州,罢半两钱,行五铢钱。上述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5.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 )
A.丰富了汉朝居民的饮食种类 B.是当时东西方交流的唯一通道
C.提高了西方国家的生产技术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16.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说明汉代( )
A.汉字结构完善 B.儒学地位确立 C.书写材料改进 D.统一局面形成
17.《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推翻了东汉的腐朽统治 B.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18.西晋统治者让宗室诸王掌握军队。分封使司马氏统治集团只看到宗室的力量,而忽视了对宗室制约的其它力量。同时,宗王可以出镇军政要地,宗王掌握了军符。这些政策导致的直接结果是( )
A.国人暴动 B.八王之乱 C.七国之乱 D.黄巾起义
19.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周边边疆族体不断与中原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壮大。下列能反映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秦国商鞅变法 B.魏孝文帝改革 C.楚国吴起变法 D.魏国李悝变法
20.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用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是( )
A.张衡 B.宋应星 C.贾思勰 D.祖冲之
二、非选择题(共计60分)
21.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任务可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请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8分)
【识别史料——寻找历史证据】
(1)史料一般包括实物遗迹史料、文献史料、口述(传说)史料等几类,它是我们发现、解释历史的重要依据,而实物遗迹是第一手史料,是研究历史的直接证据。请判断上面哪三项史料能作为研究历史的直接证据。(写出序号即可)(6分)
【运用表格——比较历史事件】
事件 措施(部分) 影响
商鞅变法 经济方面: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①_________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②________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推行③________措施 促进了④_____
(2)请将上表中空白处补充完整。(4分)
【梳理时序——明晰历史线索】
(3)上图呈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情况,请写出A处所对应的政权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4分)
【解读地图——提取有效信息】
(4)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仔细观察上图,请指出上面两幅示意图所反映的重要战役有何共同点。(2分)
【阅读文字——感悟统一大势】
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大一统”……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5)从上述文字来看,天下“正流”是什么?(2分)
22.“汉族、汉字、汉文化…”“汉”已深深印印在我们的历史与血脉中。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14分)
【民族之源】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归纳华夏民族形成过程中的特点。(2分)
【文字之源】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文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怎样的地位 (2分)
材料三 1959年,新疆尼雅遗址曾出土一件东汉时期的“万世如意”汉字铭文錦袍。由一位深目高鼻的男墓主人穿着,和领襟同用“延年益寿大宣子孙”铭文锦制作,寓意幸福、祥和,具有典型东方经锦的工艺技术特色。
——摘编自阿迪力 阿布力孜《尼雅遗址出土衣冠服饰一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深目高鼻的男嘉主人”能穿着“汉字铭文锦袍”和西汉哪一事件有关。(2分)
材料四

龙门宾阳中洞的帝后礼佛图
北朝时期的服饰一改骑马民族服装样式,而逐渐被各种典雅宽松的汉族衣冠代替,最能体现这一变革就是龙门宾阳中洞的帝后礼佛围。国中人物都穿着寬松飘逸的汉族服饰,长袖垂地,鞋履笏头高耸,实际上与汉族帝王的排场毫无差别。
——摘编自李来玉《北魏孝文帝的服饰改革》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鲜卑皇室贵族穿着汉族服饰的相关事件,并归纳该事件的影响。(4分)
(5)综合以上材料,对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说说你的建议。(4分)
23.三千多年前,“中国”被镌刻于方寸之间;三千多年后,“中国”成为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文物中的“中国”】
图1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上刻有四个字“宅兹中国”,意思是“我要以此为中心,统治天下”,这是“中国”二字被发现的最早的考古学证据。
图2 玉玺是历朝皇帝权力的象征。从玉玺中可以看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历史当中呈现的悠久文化。
(1)图1中西周“宅兹中国”统治天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图2中玉玺所体现的皇权至高无上源于秦朝开创的什么体制?(2分)
【时间轴中的“中国”】
(2)通过时间轴可以看出中国朝代更替频繁,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图片中结束分完成统一的AB两个政权分别是什么?(4分)
【地图中的“中国”】
图3秦朝疆域图 图4西汉疆域图
(3)中国历朝历代疆域不断变化,根据地图回答:图3秦朝为了巩固统一在地方实行什么管理制度?(2分)图4:西汉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文献中的“中国”】
材料一: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黄朴民《“大一统”之梦) 材料二: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乔嫦美《秦皇汉武奠基大统》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秦汉时期“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分别是什么?(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请任意选取下列两个人物,以“杰出人物·创新发展”为主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短文,来展现中国古代不同领域里的创新发展。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
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A D B D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B D C C B B D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计60分)
21.(1)①③④。
(2)①度量衡;②统一中国;③汉化;④民族交融。
(3)西晋;特征:孕育统一与民族交融。
(4)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5)天下一统(或政权统一)
22.
(1)特点:多民族融合而成。
(2)地位: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3)事件:丝绸之路的开通。
(4) 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建议: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应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23.(1)制度: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
(2)政权:A秦朝,B西晋。
(3)制度:郡县制;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建议,设置刺史制度。
(4)措施: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尊崇儒术”。
24.标题:杰出人物·创新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创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实行变法改革,如:废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分封制,设县制;废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等,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如:建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