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1929年12月2日,全球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惊世出现,后来又有几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出土,此举轰动了世界。由此可知,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了解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主要是通过( )
A.考古发掘 B.文字记载 C.神话传说 D.专家推测
2.距今约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其遗迹主要是古墓葬、房址等,还出土了碳化的稻粒和家猪骨骼,还发现许多精致的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骨铲等各类工具。据此可推断,该地居民( )
A.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 B.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
C.具有朴素的审美艺术 D.出现了阶级分化现象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下列选项能够支撑该论点的是( )
A.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 B.北京人遗址中发掘的厚厚灰烬
C.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 D.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4.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还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成
C.中国封建制度确立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5.《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
A.分封对象兼顾先代贵族、功臣及宗族亲族 B.分封对象仅限于古代帝王后裔与周王亲属
C.分封的主要目的是奖赏对周有贡献的人员 D.受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绝对的世袭统治权
6.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期,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时期( )
A.战争频繁,连绵不断 B.青铜器制造工艺高超
C.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 D.诸侯混战,郑国失利
7.在江苏、湖南等地的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炼的生产工具。它们是1146℃以上高温冶炼的产物,其冶炼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这类工具的出现直接表明( )
A.土地私有制已广泛确立 B.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激烈 D.推动分封制的逐渐瓦解
8.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下列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分封制“授民授疆土” B.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
C.秦国商鞅的奖励耕战 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9.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以“仁”为核心,强调道德伦理;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主张社会平等;道家追求自然无为,强调个体的自由与和谐;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强调国家的治理。材料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 )
A.思想繁荣推动社会转型 B.文化发展日趋走向统一
C.思想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D.以民为本成为主流思想
10.经光谱定性分析,司母戊鼎成分中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与《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青铜合金比例基本相符。这主要说明司母戊鼎( )
A.用于祭祀 B.属于商朝时期
C.铸造工艺成熟 D.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11.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汉武帝“严诸侯王禁制,除吏(任命官吏)皆自天朝……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以上材料反映的时代潮流是( )
A.生产力发展 B.大一统趋势 C.封建化潮流 D.民族交融
1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 )
A.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导致了秦朝迅速灭亡 D.确立了郡县制度
13.秦代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男子尽力耕作,却不能保障吃饱,女人在家纺织,依旧无衣可穿,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从而使阶级矛盾在秦代末年异常尖锐。由此导致( )
A.民族关系日益缓和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统一局势逐渐稳固 D.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14.西汉的盛世,从“文景之治”开端,武帝调整了文景时期的政策,把西汉的盛世推向高峰。在武帝之后,经过昭帝和宣帝的政策调整,保持了盛世的延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多年。这说明,西汉盛世的持续得益于( )
A.政策调整 B.休养生息 C.文化专制 D.轻徭薄赋
15.《后汉书·宦者列传》:“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皇帝大多年幼 B.皇权至上的观念遭到破坏
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16.唐代以前,甜味的主要来源是蜂蜜和麦芽糖,唐朝时从印度传来甘蔗榨糖技术扩充了甜味的新来源。这得益于( )
A.唐朝国土的扩大 B.丝绸之路的畅通 C.民族包容的政策 D.奋发有为的文化
17.十九世纪中叶,《天工开物》经法国学者翻译介绍传入欧洲,中国养蚕技术促进了欧洲桑蚕业发展,中国造纸技术缓解了欧洲造纸业的原料危机。这体现了(  )
A.工业革命倒逼技术革新 B.中国科技对世界的贡献
C.殖民掠夺推动产业升级 D.翻译推动中西平等交流
18.西晋政权大封宗室诸王,但宗室诸王不但未能拱卫京师,反而争夺最高统治权的野心蠢蠢欲动。最终在晋惠帝时出现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父、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为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这里的“混战”是指( )
A.巨鹿之战 B.八王之乱 C.祖逖北伐 D.淝水之战
19.在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以下文物现象:原本流行于南朝的莲花尊,在北朝晚期的贵族墓葬中也有出土;北朝壁画中出现了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的情景;部分北魏墓志的书法风格与东晋王羲之的书法有相似之处,呈现出“斜划紧结、笔力劲健”的特点。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影响 D.社会动荡促进文化融合
20.《齐民要术》中:“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体现该著作( )
A.强调选育良种 B.重视土地改良 C.鼓励改进技术 D.提倡因地制宜
二、非选择题(共计60分)
21.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项目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时空定位 距今约7000年;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距今约6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
自然环境 气候温暖湿润 气候冬冷夏热
产与生活 人工栽培水稻;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和骨器 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与生活的共同点。(4分)指出造成其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二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这种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进行变法。变法的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开阡陌封疆”,允许土地买卖,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建立名田制,从法律上承认井田制的崩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实力大为增强。公元前230年,正式启动统一战争,秦军势如破竹,仅用十年时间攻灭六国,统一全国。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等整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实施的条件。(2分)根据材料,回答变法关于土地方面的措施及影响。(4分)
材料三
北魏迁都示意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2分)并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2分)
(4)综上所述,概括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是皇权至上。皇帝将国家一切权力——司法、立法、行政各种大权,皆操在一人手中,成为独裁君主。由于权力集中于皇帝,“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就成为专制主义的另一个特点。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据材料一,指出权力高度集中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回答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及地方行政制度。(4分)
材料二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此计妙哉。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武帝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名称。(2分)并据材料二指出此计的妙处所在。(2分)
材料三

图1 秦朝疆域图 图2 西汉疆域图
材料四 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
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3)观察材料三中的图1和图2,与秦相比,西汉的疆域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写出图2中A处设置的行政机构名称。(2分)
(4)据材料四,归纳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2分)
23.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管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农业方面取得的新发展。(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2分)
材料二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摘编自惠焕章、贾鹏《西汉帝陵》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武帝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还把哪些领域的经营权收归国有?(2分)
材料三 当时的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后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2分)
24.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分裂的局面,也有统一的局面,社会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
184年 黄巾起义
229年 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80年 西晋灭吴,统一中国
317年 东晋建立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选取上表中的2个事件,围绕“中国古代王朝的发展与更迭”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字数不少于120字)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
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B A C B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D A D B B B B D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计60分)
21.(1)共同点:都生活在大河流域;都种植粮食作物;都饲养家畜;都使用磨制石器。
原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2)条件: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措施:“开阡陌封疆”,允许土地买卖,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建立名田制。
影响:从法律上承认井田制的崩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变化:从平城迁到洛阳。特点: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
(4)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顺应时代的改革、合理的政策、自然环境的适宜等。
22.(1)特点: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2)名称:推恩令;妙处:平和的手腕。
(3)变化:变大(西汉时疆域多了西域部分);名称:西域都护府。
(4)主流观念:大一统(天下一统)。
23.(1)新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表现: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活动逐渐活跃,金属货币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写出一点即可)
(2)措施: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领域:煮盐、冶铁、卖酒。(写出一点即可)
(3)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写出一点即可)
(4)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恰当的政策;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等。(任答两点即可)
24.【示例】观点:改革(变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论述: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性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秦国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如要求鲜卑贵族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改革措施,只有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才能使国家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