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1.以下图示是小明制作的中国远古时期人类发展时间轴,①处对应的古人类是( )A.郧县人 B.北京人 C.和县人 D.蓝田人”2.考古材料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下列各项中,考证中国农业起源最可信的史料是( )A.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 B.半坡遗址粟类粮食作物的遗存C.考古出土的战国铁制兵器 D.《史记》中对大禹治水的记载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指出,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这主要强调了中原文化的( )A.基础性 B.稳定性 C.辐射性 D.创造性4.西周时期实行了一种“封诸侯,建同姓”的社会制度。该制度旨在( )A.发展经济 B.稳定政局C.编修典籍 D.减省刑罚5.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是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源是( )A.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B.铁制工具、牛耕的使用C.等级观念的逐步废除 D.分封制的逐步瓦解6.如图反映了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的关系,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分封制强化了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B.铁器牛耕的出现逐步瓦解了旧制度C.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思想解放 D.社会变革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制度7.某班学生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比较学习,这两次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文人志士广泛支持 B.顺应历史发展潮流C.贵族集团强力推行 D.维护贵族集团利益8.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该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9.“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A.棉纺织品 B.景德镇的瓷器 C.刻有文字的甲骨 D.圆形方孔半两钱10.里耶秦简发现于提及: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与之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行省制11.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货币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一举措实行有助于推动( )A.王国问题解决B.国家对经济的管理C.疆域面积扩大 D.文化的交流与发展12.隋朝结束南北分裂,重新统一中国,它与下列哪个朝代相似,都历经二世而亡( )A.唐朝 B.东汉 C.东晋 D.秦朝13.“汉兴,扫除苛政……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民族交融 B.修养生息 C.尊崇儒术 D.汉化政策14.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朝政由皇太后主持,皇太后掌控朝政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操控,就依赖身边的宦官帮助限制和铲除外戚的势力,宦官因此得到皇帝宠信,把持朝政。这表明东汉中后期( )A.豪强大族势力壮大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诸侯势力威胁中央 D.监察机构形同虚设15.丝绸之路是包含不同线路的互通网络,它将东亚、南亚次大陆、中亚、西亚和近东的古代社会联系起来,对世界上的许多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强调了丝绸之路的( )A.开通背景 B.命名原则 C.历史沿革 D.国际影响16.《时代》周刊曾对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进行排名,湖南人蔡伦排在第四位。他的主要贡献是( )A.改进了造纸术 B.发明了指南针 C.改进了印刷术 D.发明了火药17.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反映出当时( )A.丝绸之路开通 B.民族交融加强 C.北方经济发达 D.南北政权分立18.东晋南朝政府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设立许多以北方州、郡、县旧名命名的行政机构,历史上称为侨州、侨郡、侨县,例如南徐州用来安置徐州流民。这种行政机构的设置( )A.表明南朝统治者渴望统一 B.说明南朝政府注重海外贸易C.见证南朝政权更迭的频繁 D.适应了当时北民南迁的需要19.北朝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提出“以粮为本,兼营众业”的农业思想,强调种植农作物必须“顺天时,量地利”。这些主张( )A.突破了小农经济的束缚 B.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脱离了农业生产的实际 D.彰显了民生为本的精神20.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东晋门阀政治深厚,建国之初,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其中的“王”,所指的力量属于( )A.江南本地的传统士族 B.八王之乱中的南方势力C.南迁的北方高门士族 D.江南开发中的少数民族二、非选择题(共计60分)21.食物、烹饪技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距今8000到6000年是全球范围的气候大暖期……因为气候温暖湿润,稻作农业向北传播到了淮河流域,粟作农业在黄河中下游及燕山南北得到普及。——王巍《中国新闻周刊》访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稻、粟种植范围变化的主要因素。(2分)并分别列举一例种植稻、粟的代表性遗址。(4分)材料二:武帝时(约公元前130年)张骞出使西方月氏,贸易活动受到很大的推动。张骞的出使开辟了通往中亚的新途径。黄金和丝织品为主要商品从中国输出,而酒、香料、马、羊毛织品从西方各国输入。沿着中亚的贸易路线引进的新的植物包括葡萄、石榴、芝麻、蚕豆、苜蓿等。——《剑桥中国秦汉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始于哪一年?(2分)指出材料中这条“贸易路线”的名称及其影响。(4分)材料三:在饮食烹饪方面,各民族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都带到了中原腹地。从西域地区来的人民,传入了胡饭、胡炮、涮肉等制法;从东南来的人民,传入了叉烤、腊味等制法;从南方沿海地区来的人民,传入了烤鹅、鱼生等制法;从西南滇蜀来的人民,传入了红油鱼香等饮食珍品。这些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至北魏时,西北少数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又将胡食及西北地区的风味饮食大量传入内地,使宫廷饮食也出现了胡汉交融的特点。——摘编自姚伟钧《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饮食文化的特点。(4分)这些特点的形成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22.我国古代经历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也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西周哪项制度?(2分)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秦朝建立了什么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2分)其中哪一制度对后世地方行政发展影响深远?(2分)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原本以大,未流滋以致滋,小者淫荒越法,大者暌狐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3)材料三中说“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可知汉武帝即位初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分)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有效措施?(2分)23.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自汉朝以后,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世界文明发展都留下了辉煌的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政治印记·制度留痕】材料一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至少两条)(4分)【人物印记·精神永传】材料二 公元前138年,张骞前往西域途中被匈奴抓住。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张骞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被扣留了10余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骞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有哪些?(4分)并谈谈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分)【经济印记·凿空道路】材料三 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原……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遥远的东方。——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3)依据材料三、概括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被后世称作什么?(2分)【统一印记·经营西域】材料四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在今新疆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理。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73年,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到71岁时才回到中原,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4)请你谈谈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至少两条)(4分)2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 儒家强调民心向背在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儒家这种思想,出发点是为了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稳固,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点,确是古今中外屡试不爽、颠扑不破的真理。——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时间 史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分封制逐渐瓦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国变法百家争鸣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以下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然后提取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观点2:秦朝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C B A B B C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B B D A B D D C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计60分)21.(1)因素:气候温暖湿润;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2)时间:公元前138年。名称:丝绸之路。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3)特点:各民族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都带到了中原腹地,出现了胡汉交融的特点;特征: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22.(1)分封制;积极: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消极:地方独立性强易导致分裂割据。(2)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3)诸侯王势力强大;实行“推恩”(或推恩令)23.(1)史实:使统一国家得到空前巩固;对汉文化主流形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使西汉进入全盛时期。(任答2点)(2)精神:敢于冒险,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百折不挠,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启示:敢于冒险,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等;(3)原因: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交通要道:丝绸之路。(4)意义:确保了中国西部边疆的稳定,成为后世效仿传承的范式;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管辖;促进了双方物质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外往来(至少两条,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24.(1)思想:民贵君轻;出发点:为了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稳固。(2)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历史事件: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各国变法 百家争鸣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出现巨大变化。经济上,铁工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开始变法;思想上,百家争鸣,思想领域空前活跃;军事上,中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常常混战,通过兼并战争,开始出现局部的统一;民族关系上,各族人民迁徙往来,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docx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