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福州屏东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全卷共7页,20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内,答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积累与运用(25分)1. 根据提示,补写古诗文名句。(1)李白《送友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自然景物传递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2)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展现梅花纵使凋零,仍香气不改、精神犹在。(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典故自比魏尚,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生动再现军营生活的壮观场景。(5)《北冥有鱼》中,描写大鹏振翅拍打海面、一飞冲天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之旅即将结束。我们从王选的慎重jué ① 择中领悟人生转型的智慧;在顾拜旦的深情回顾里感受奥林匹克精神的力量;于《壶口瀑布》的文字中目睹黄河水的万千形态——洪流奔涌是生命的壮歌,漩 ② 涡飞转是岁月的印记,水雾腾空是精神的升华;随马克·吐温漫步勃朗峰顶,饱览瞬息万变、纷至tà ③ 来的云霞编织的天空诗行……打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跟随主人公踏上成长之路;翻开《经典常谈》,感受传统文化宝藏。总之,这学期的学习历程,让我们______,我们不仅在文字中跨越时空,在思想上获得启迪。(1)根据提示,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拼音或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2)请选出文中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人生选择中懂得权衡的重量②在经典名著中采撷精神的繁花③在自然万象中读懂生命的哲思A. ②③① B. ①②③ C. ③①② D. ①③②(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名著阅读交流。(6分)3. AI时代,技术能高效处理信息、甚至模拟人类表达,但我们为何仍需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常谈》这样的经典作品?请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二、阅读(67分)(一)(23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小题。【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乙】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砦①多失守,仲淹自请行②。先是③,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④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明年正月,诏诸路人讨,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城十二砦,羌汉之民,相踵归业。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注]①砦,同“寨”。②行:这里指前往御主敌。③先: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④钤(qián)辖:地方统兵官,位在总管之下,都监之上。4. 下列对以上两则材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甲词“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B. 甲词“羌管悠悠霜满地”以悠扬羌笛与满地白霜营造轻松愉悦氛围。C. 乙文皇帝下诏正月讨伐敌军,范仲淹以塞外大寒为由,建议延后出兵。D. 甲词中“燕然未勒”的功业追求,与乙文范仲淹主动前往御敌相呼应。5. 下列对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B 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C. 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D. 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6. 请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文言字词 方法 注释各将三千人 课内迁移法: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1)______当据要害 根据语境推断 (2)______拓疆御寇 字形推断法: 甲骨文为会意字,左为“弓”,指打猎的工具,也指打仗的武器;右为两个“田”。 (3)______7. 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2)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8.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均借“酒”抒情,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9. 毛泽东评价范仲淹“文武双全”,夸赞范仲淹在文学和军事方面都有出色的才干。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二)(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踏雾寻红袍郭雪波①红袍,非袍,茶也。②武夷岩茶之首,名曰“大红袍”,天下茶人皆知。③那日,当我们步入武夷山九龙窠峡谷时,已是午后。④天色阴,淡淡的白色雾气在狭长的谷壑里飘荡、游走。两边耸立的山峰挡住了太阳,也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唯有头上的一线天可观。潮湿的雾气一阵阵扑面而来,阴冷砭骨,让我这来自北方草原大漠的旱地客颇不适应。路两旁狭长的池埂上,种植着一垄一垄单丛茶树,有水仙、肉桂等。茶树上开着白的红的茶花,错落有致。时值深秋,不少花朵已经凋谢,漂在潺潺溪流上。⑤这是我第三次走进九龙窠拜访大红袍母树。⑥20世纪90年代末,是我第一次领略武夷山的秀丽风景,品尝岩茶大红袍的绝美风味。那会儿,九龙窠的这条狭长石径极难行,全是裸露着石子的土路,七拐八绕,崎岖不平,不像现在铺着平整的石板,过小溪时还有石墩可踩踏。⑦九龙窠峡谷中,一面高高的岩壁上留有古人的摩崖石刻,上书“岩韵”。旁边密密麻麻地镌刻着名人的题字和各种历史传说,如唐人孙樵把武夷茶称为“晚甘侯”、汉代武夷老人献茶,等等。⑧离开“岩韵”石壁,过石墩桥,我们一行沿着一条更狭窄的登山小径拾级而上。一路上,树枝藤蔓缠绕,对面来人需侧身交错。几经艰辛,终于抵达令人仰慕的大红袍母树下的山根。⑨那面峭壁约有百米之高,半山腰上葱茏着六株茶树,绿油油的,枝叶茂密,看起来就像是一丛野树。当地朋友说,现在它们确实是被放生的野茶树。为保护这丛岩茶祖树,政府已经对它们停止采撷,进行全面保护,宠爱无比,人们只能从山下远远观赏膜拜。早先只有三株,现在已增至六株,十分珍贵。有一则很有趣的故事:当年尼克松访华,毛主席赠基辛格一箱子上海大白兔奶糖,而赠予尼克松的仅仅是四两大红袍,这位老尼先生十分艳羡基辛格,周恩来总理笑着解释,主席已送阁下半壁江山了!从此,大红袍更是名声大噪,红遍海内外。⑩那一刻,我伫立在茶祖大红袍母树下,仰望那白雾缭绕的峭壁,巨大的摩崖石刻“大红袍”三个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我想起了早先读到的一则传说。远古时期,武夷山中的一位老茶农捡到一只受伤的小猴子。善良的老人将它医治好,带在身边相依为命,一同在深山老林里采茶采果。一次,老茶农发现九龙窠深处一座峭壁半腰的岩缝中生长着三株老茶树,从山根便能闻到它们散发出来的香气,沁人心肺。他脱下自己身上披着的红袍给小猴子套上,让它爬到岩茶树旁采撷嫩叶,往红袍兜里装。此后,每年清明前,老茶农都会带着小猴子进九龙窠采茶,他制的岩茶开始走俏。他人询问茶名时,老茶农便拍拍披红袍的猴子,随口道:“大红袍。”后来,老人病故在大红袍茶树下,猴子披着红袍,在那里守了三年,最后也随着主人而去。 我一直觉得,这段人与动物之间凄婉而温情的故事,比起状元郎为感恩将皇帝所赐红袍披在老茶树上,或是才子佳人一类的段子更感人,也朴实了许多。 记得大红袍树下的山根,二十多年前来访时有个草亭可供游人饮茶、歇息,颇具古味。如今那座草亭已然不见,边上建起了一家装饰一新的商业茶馆,然而无人问津。当年,我曾陪着武侠小说大家萧逸先生在草亭里品大红袍。谈论起老茶农和披红袍的猴子采茶的故事,萧逸豪情大发,欣然允诺,说要以此写一篇武侠小说。往事如烟,十多年前访美时,萧逸先生说自己身体不大好,写作计划搁置。前几年,听闻萧逸兄仙逝,慨然落泪。此刻,徘徊在已无草亭只立有“大红袍”三字石碑的土坪上,回想起这些往事,不禁喟然长叹,生出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 回去的路变得轻松,隐隐可闻天心寺的暮鼓声。 出峡谷时,外边的世界已是万家灯火。 衣襟上,留下了几缕深山茶香,久久不散。(摘自《光明网》2024年6月14日,有删改)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多次写到了雾,营造朦胧神秘的环境氛围,烘托“寻茶”的主题。B. 全文以探寻大红袍母树为线索,按照“过去—现在—过去”来安排结构。C. 文章中“半壁江山”既指大红袍生长在峭壁岩缝中,又指大红袍之珍贵。D. 文中引用陈子昂诗句,呼应草亭消失、故人已逝的今昔变化,抒写忧思。11. 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游踪12.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红袍,非袍,茶也。(从句式角度赏析)(2)那面峭壁约有百米之高,半山腰上葱茏着六株茶树,绿油油的,枝叶茂密,看起来就像是一丛野树。(赏析加点词语)13. 为何作者觉得茶农与小猴子的故事,比才子佳人的“段子”更感人?14. 本文结尾描写天心寺的暮鼓声、峡谷外的万家灯火和衣襟上的茶香,富有韵味,请简要分析其妙处。(四)(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小语学习了“运动改变大脑”的相关知识,准备号召家人一起运动。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运动改变你的大脑①作为一名神经科学教授,我在自己身上做了一项实验。在专注实验的几年后,我得出了以下结论:运动是当今你能为你的大脑做的最具变革性的事情,原因有以下几点。②首先,它对你的大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你进行的单次锻炼会立即增加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这会使你在锻炼后马上感到心情愉悦,正如我当时的感受一样。③实验表明,一次锻炼就能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而这种注意力的提升会至少持续两个小时。研究还表明,一次锻炼就能提高你的反应速度。④但这些即时效果只能短期内对你有帮助。你要做的是像我一样,改变运动方式,以获得长期效果。⑤长期效果之所以持久,是因为运动实际上改变了大脑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和功能。从我最喜欢的大脑区域——海马体说起。运动实际上能够在海马体中产生新的神经元,这些新的神经细胞能短暂爆发电流活动,让我们形成一段新的记忆。要知道大部分新生的神经元会在运动后死亡,让这些新细胞存活下来最佳的方式就是学习——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采用“运动+学习”模式,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让新的神经元不断生长、成熟,增加了海马体的体积,才可能改善你的长期记忆。⑥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关于长期锻炼的影响最常见的发现是,依赖于前额叶皮层的注意力功能能够改善。你锻炼得越多,你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就会变得越大、越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脑部衰老,这样痴呆症或阿尔茨海默症这些疾病要真正产生影响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⑦最后,长期运动不仅能让你立刻拥有好心情,而且好心情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那些能让你拥有好心情的神经递质会持续增加很长时间。(摘编自神经科学家温蒂·铃木的演讲)材料二:材料三:①自2024年上学期起,全国多地将课间时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福建省某小学将课间时间延长至15分钟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效果显著。在“1分钟跳绳挑战”比赛中,该学校小霖同学以1分钟222次的成绩胜出。她笑着说:“每个课间都练,想不进步都难。”家长也感叹,加强锻炼后,学生睡眠质量和身体素质也有提升。②其他学校也有类似的积极变化,试行课间15分钟的改革后,某教育集团的老师发现学生的自律性有所增强。原本在上课铃打响后急匆匆冲进教室的学生,如今大多会提前几分钟自觉回班准备下节课的内容。而且,释放活力后的学生,在下一节课中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③延长的课间时间,还为学生的课余活动带来了新变化。学生们不断改良各种课间小游戏玩法,飞盘由标准投掷衍生出“团队接力赛”“战术攻防战”等,激发了创造力和协作意识。当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自主权后,课间生活便从“被动休息”变为“自我赋能”的成长契机。(摘编自《福建日报》2025年2月25日)材料四:如何科学有效地动起来,专家提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运动计划。“刚开始锻炼,运动负荷要小,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可以相对较短,使身体逐渐适应运动负荷。初期增加运动负荷的原则是先增加每天的运动时间,再增加每周运动的天数,最后增加运动强度。初期运动持续8周时间,频度可以从每周3天逐渐增加到每周5天。”8周后,人体基本适应运动初期的负荷,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有所提高,可进入中期体育健身活动阶段。在这一阶段,继续增加强度和时间,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时间逐渐增加到每周150分钟或以上,使机体能够适应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适当增加力量练习,每周可安排一次无氧运动。中期运动的时间约为8周,频度保持每周3至5天。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 比如步行、慢跑、爬山、游泳、滑冰、球类运动、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瑜伽、跳健身舞、做韵律操等。无氧运动 无氧运动是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进行的高强度、瞬间性强的运动。比如短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俯卧撑、肌力训练等。(摘编自《中国体育报》,2023年2月15日)【任务一】查阅资料,获取信息15. 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阅读、解题、编程等学习方式帮助新生的神经元在运动后存活下来。B. 通过锻炼,人体内的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水平将有所提升。C. 运动可改变人类大脑的功能,是因为即时效果短期内对大脑有帮助。D. 小霖同学获得1分钟222次跳绳的好成绩,课间跳绳锻炼功不可没。16. 请根据材料四,给“有氧运动”下定义。【任务二】交流讨论,分析现象17. 小语和哥哥讨论课间时间延长后同学们上课的变化及原因,请根据材料二、三,补全对话内容。18. 小语帮爸爸制定了三周运动计划,请根据材料四,指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一项( )时间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第一周 休息 休息 步行 20分钟 休息 羽毛球 20分钟 休息 骑自行车 20分钟第二周 休息 休息 步行 30分钟 休息 羽毛球 30分钟 休息 骑自行车 30分钟第三周 短跑 20分钟 休息 短跑 20分钟 游泳30分钟 羽毛球 30分钟 篮球 30分钟 骑自行车 30分钟A. 第一周运动计划较为合理,运动时间相对较短,运动负荷比较小。B. 第二周通过增加每天的运动时间来提升运动负荷,是比较合理的。C. 第三周安排的运动种类及频度可以更好地适应人体运动中期负荷。D. 小语需要在父亲运动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计划以确保运动更有效。【任务三】学以致用,积极沟通19.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链接材料,完成以下任务。链接材料: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患者逐渐丧失记忆和语言功能、计算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受损(如迷路)、情绪不稳定。研究发现,该病是由患者大脑内某些特定区域的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的。(摘自《生物学必修1》)(1)阿尔茨海默病是哪些特定区域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的?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2)小语发现爷爷最近总是丢三落四,而且躺着玩手机不爱运动,小语有些担心。请以小语的身份劝说爷爷多运动,并提出合理建议。三、写作(60分)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材料一:《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抗”的解释有:①抵抗,抵挡;②拒绝,抗拒。材料二: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战日寇,以血肉之躯抗严寒、卫山河,诠释中华不屈的脊梁。新时代科技战场,华为直面芯片封锁,以自主研发抗住“卡脖子”困境,彰显“中国不跪”的底气。材料三: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壶口瀑布》(梁衡)阅读以上材料,你有何联想与感悟?请以“抗”为标题,写一篇演讲稿,用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演讲活动。要求:自定文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福州屏东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全卷共7页,20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内,答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积累与运用(25分)【1题答案】【答案】 ①. 浮云游子意 ②. 落日故人情 ③. 零落成泥碾作尘 ④. 只有香如故 ⑤. 持节云中 ⑥. 何日遣冯唐 ⑦. 八百里分麾下炙 ⑧. 五十弦翻塞外声 ⑨. 水击三千里 ⑩.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题答案】【答案】(1)①抉 ②xuán ③沓 (2)D(3)我们不仅在文字中跨越时空,而且在思想上获得启迪。或:我们在文字中跨越时空,在思想上获得启迪。名著阅读交流。(6分)【3题答案】【答案】示例:①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从保尔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中汲取力量。如他筑路带病坚持,在瘫痪失明后,仍完成创作,这些情节让读者感同身受并产生共鸣。②相比之下,AI虽能精准复述情节,却难以复刻经典文学带来的精神触动,无法替代人类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灵魂滋养与成长启迪。②读《经典常谈》,可借朱自清对经典解读,触摸文化脉络,如朱自清讲《诗经》,不是生硬释义,而是还原“先民劳作时的歌谣传唱”场景,带读者感受先秦生活气息,理解古人的情感表达。AI模拟的表达无法帮助我们构建精神根基,提升人文素养。二、阅读(67分)(一)(23分)【4~9题答案】【答案】4. B 5. D6. ①. 率领 ②. 占领 ③. 领土,疆域7. (1)按照官职高低决定出战顺序,这是招致失败的做法。(2)对前来归附的羌族部落,范仲淹都以诚相待。8. ①《渔家傲 秋思》“浊酒”是边塞军旅中的粗劣酒食,将士们借浊酒试图慰藉思乡之情,可万里之遥的家乡难归,又因外敌功业未成,“浊酒”承载着浓浓的思乡愁绪、功业未建的无奈与孤寂。②《江城子 密州出猎》“酒酣”是出猎豪兴下的饮酒状态,酒助力渲染豪迈氛围,展现出苏轼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9. ①文学方面:甲词意境雄浑,用词精准,展现边塞风光与戍边情思,开创宋词豪放苍凉风格先河,体现范仲淹的文学创作才华。②军事方面:乙文范仲淹主动前行御敌、改革兵制、修筑营寨、根据天时制定作战计划等,体现他的军事谋略与治军方略,展现他军事才干。(二)(21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B 11. ①看到路两旁单丛茶树及凋谢茶花(或:欣赏九龙窠峡谷景色、感受峡谷环境)②抵达大红袍母树下山根,了解母树情况及相关故事③徘徊土坪,回忆往事,生出感慨12. (1)连用短句,简洁明了,交代了大红袍的属性是茶,而不是衣袍。或:“非……也”的文言文句式,交代了大红袍的属性是茶,而不是衣袍。增添了古朴雅致的味道。(2)“葱茏”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形象描绘出六株茶树生长得繁茂、郁郁葱葱的状态,展现母树生机,体现其珍贵。13. ①情感纯粹质朴:故事中老茶农救助受伤小猴,二者相依为命采茶,体现出人与动物间自然纯粹的温情,这种跨越物种的陪伴没有复杂功利色彩,更显朴实真挚。或:情节贴近生活:相较于状元郎感恩、才子佳人等带有传奇或功名色彩的桥段,茶农与猴子的日常采茶生活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场景,故事中的善良与坚守更易引发共鸣。②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故事围绕大红袍母树的由来展开,以茶农与猴子的互动诠释了茶文化中人与自然、动物和谐共处的本真内涵。14. ①结尾处多感官结合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呼应了前文“云雾缭绕”的幽静氛围,又注入禅意哲思。②从峡谷内暮鼓晨钟声到峡谷外的万家灯火,伴随着一缕茶香,作者寻求到内心的宁静与祥和,感受到日常的诗意。③衣襟上的茶香久久不散,隐喻大红袍的文化魅力已融入作者生命体验,余韵悠长。④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在结尾处提及“茶香”,形成呼应,结尾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表达了茶文化的深厚意蕴。(四)(21分)【15~19题答案】【答案】15. C 16. 有氧运动是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低强度、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17. (1)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在上课更专注了) (2)前额叶皮层(增大),负责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专注力提升了。 18. C19. (1)阿尔茨海默病是海马体、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逐渐丧失记忆和语言功能、计算和推理等思维能力,情绪不稳定。因为海马体与学习、记忆有关,前额叶皮层与语言及注意力功能等思维能力有关,杏仁核与情绪调节相关。(2)示例:爷爷,老是躺着玩手机对身体不好哦,您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呀。您要是觉得无聊可以尝试多运动,运动可以给您带来好心情;能提高注意力、反应速度和记忆力;能延缓脑部衰老,痴呆症或阿尔茨海默症的威胁就减小了。您平时可以出去散散步、打打太极,好吗?三、写作(60分)【20题答案】【答案】例文:抗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同胞们:80年前,当胜利的旗帜插上南京城头,四万万同胞含泪欢呼的场景,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集体记忆。今天,站在这片浸透了鲜血与汗水的土地上,我们回望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回望那些在绝境中奋起的身影,终于读懂了一个字的千钧之力——那就是“抗”。“抗”是杨靖宇腹中的草根与树皮。1940年的东北雪原,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冻裂了战士的皮肉,却冻不住一颗抗争的心。当敌人剖开杨靖宇的腹部,看到的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时,他们永远不会明白:是什么支撑着这个瘦骨嶙峋的中国人,在孤身一人时仍能对着包围圈怒吼“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就是“抗”的底色——以血肉之躯为笔,在冰封的土地上写下“宁死不屈”四个大字。“抗”是黄河岸边的怒吼与咆哮。当侵略者的铁蹄踏过华北平原,这条奔流五千年的大河仿佛也在震怒。她裹挟着泥沙奔涌向前,正如无数不愿做亡国奴的百姓,拿起锄头当武器,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平型关的枪声、台儿庄的炮火、百团大战的号角,都是这条“抗”的洪流中最激昂的浪花。黄河“遇强则抗”的品性,早已刻进每个中国人的骨髓。80年光阴流转,“抗”的旗帜从未褪色,只是换了新的战场。当华为的工程师们在深夜的实验室里攻克芯片难题,当科研人员在荒漠中搭建起5G基站,当航天员在空间站写下“天宫课堂”的教案,我们看到“抗”的精神正在以新的姿态绽放。面对技术封锁,我们用自主创新“抗”出一片新天地;面对发展难题,我们用改革攻坚“抗”出一条阳关道。同胞们,“抗”从来不是鲁莽的冲撞,而是智慧的坚守;不是盲目的对抗,而是清醒的担当。杨靖宇在林海雪原中灵活机动,是“抗”的策略;华为在技术研发中开放合作,是“抗”的智慧。就像黄河既懂得奔涌向前,也懂得迂回曲折,真正的“抗”,是为了守护心中的光而百折不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这一代人也有自己的“娄山关”“腊子口”。也许是求学路上的困惑,也许是工作中的挑战,也许是国家发展面临的新难题。但只要我们记得杨靖宇手中的枪、黄河浪里的魂,记得“抗”字背后那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就一定能在属于我们的时代,书写新的抗争与辉煌。最后,请允许我用艾青的诗句结束今天的演讲:“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份深沉的爱,就是我们永远的抗争之力!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