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州延安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
初一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填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信息,粘贴极课二维码。
2、答案正确填写于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于试题卷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
(2)《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3)《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写象征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华文明历尽沧桑而( ),是世界上唯一①mián( )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突出特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形成了( )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
中华文明( ),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②niǔ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③zàng。充分理解中华文明的内涵及其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即使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强不息 高深莫测 源源不断
B. 薪火相传 博大精深 源源不断
C. 薪火相传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D. 自强不息 高深莫测 源远流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3. 名著阅读交流。
“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请你结合保尔·柯察金和祥子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67分)
(一)(7分)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新雷
张维屏[1]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注】[1]张维屏,鸦片战争时期诗人,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
【乙】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中诗人把人类的情绪活动外射到自然界中,使其具有人的思想感情。
B. 甲诗诗歌虽然篇幅短小,却隽永清新,画面富有悬念,具有戏剧色彩。
C. “浩荡离愁”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离开京城时内心的愁绪之深广、复杂。
D. 乙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说明议论有机结合。
5. “造物无言却有情”,“春雷”和“落红”是否都“有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二)(16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选自《活板》)
【乙】
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取桐油、清油①、猪油烟为者,居十之一。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凡造贵重墨者,国朝②推重徽郡人。或以载油之艰,遣人僦(jiù)居③荆、襄、辰、沅,就其贱值桐油点烟而归。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芯而燃炷④者也。
(选自《天工开物·丹青》)
【注释】①清油:菜籽油。②国朝:本朝。③居:客居。④炷:烧。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以草火烧:_____________________
(2)瞬息可就: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以载油之艰:_________________
7. 画波浪线句子停顿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芯而燃炷者也。
B. 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芯而燃炷者也。
C. 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芯而燃炷者也。
D. 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芯而燃炷者也。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推重徽郡人。
9. 在古代工艺制作中,效率与成本的平衡至关重要。请结合【甲】【乙】文,从工艺步骤与材料选择等方面,分析古人兼顾二者的智慧。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地花生
张君燕
①太行山与黄河将一方沃土揽入怀中,造就了怀川平原。站在河南孟州境内的黄河堤防处远望,黄河奔腾不息,整齐坚固的大堤一路跟随。虽已至深秋,大堤两岸依旧林草丰茂。黄河故道的沙地上,一眼望去,满是绿茫茫的花生秧。
②历经春夏秋三季,花生秧从原先的嫩绿、青绿、碧绿到如今的深绿,迫不及待地向庄稼人宣告自己的成熟。庄稼人笑而不言,拔起一窝花生秧抖几抖,沙土随着金色的阳光洒落,如婴儿般胖嘟嘟的花生便显露出面貌,引得庄稼人笑得合不拢嘴。
③这便是沙地花生。沙地松软、暄腾,花生尽可以放开拳脚,奋力向下扎根,结出饱满、硕大的果实。沙地漏水漏肥,花生却不怕,它有帮手——根瘤菌能为它供应营养成分。当然花生也不小气,它会慷慨地满足根瘤菌的需求。两者合作共赢,使得花生在沙地上长得旺盛蓬勃,大放异彩。
④安排这一切的庄稼人从不争功。在他们看来,因地制宜是本分。花生却懂得感恩,用丰产来回报庄稼人。一个默默付出,一个知恩图报,双向奔赴的情感总是令人欣喜。广袤的黄河滩沙地上,庄稼人埋头拔出花生,一排排连枝带叶摆放成列;花生安静地躺在阳光下,感受轻风的吹拂,等待被庄稼人带回家。
⑤刚出土的花生鲜嫩无比,脆生生、甜滋滋,乳白的浓汁在唇齿间迸发。田间劳作时吃上几颗,生津解渴,疲惫顿消。老辈人尤喜食花生,养胃、补气血。年过七旬的王大娘头发乌黑浓密,她颇为自得地宣称这是食用花生的功劳。新鲜花生用水煮也能最大程度保持本味。花生里放点盐和花椒、八角,刚煮出来,吃的是鲜甜;泡上一晚,吃的就是咸香。佐以一杯小酒,有滋有味,再惬意不过。
⑥一向赶早的二大爷,早已把摘好的花生晾晒在院子里。花生秧喂给家里养的几只羊,晒干的花生用来榨油,绿色健康。榨过油的油饼晒一晒,能当肥料,也是极好的饲料。沙地花生浑身是宝,给庄稼人带来的收益更是不少。“要搁以前,这日子咱是想都不敢想啊!”二大爷从地上抓起一把花生,剥开一粒放进嘴里,慢慢咀嚼。
⑦二大爷说的是事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历史上黄河决口频繁,改道时有发生。摆脱束缚的黄河来到怀川平原后,也曾一度带来难以治理的河患。千百年来,黄河岸边留下了无数治黄英雄呕心沥血的身影,飘荡着黄河号子铿锵有力的回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怀川人民治黄取得了巨大成就。古代“三年一决口,十年一改道”的黄河,在这里已化为福祉与安澜。
⑧温柔、安宁的黄河,滋养出一颗颗饱满的沙地花生。望着花生壳,便会想起二大爷的脸;那每一道褶皱里都溢满了笑。
10.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从太行山与黄河写起,写花生的生长环境,起势不凡。
B. 沙地花生不仅能生津解渴,并被证实具有治疗多种疾病功效。
C. 文章倒数第二段黄河河患是为了烘托无数治黄英雄治沙的精神。
D. 文章整体语言风格平实自然,又不乏生动描写,充满生活气息。
11. 请简要概括怀川沙地花生能够旺盛生长的原因。
12. 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庄稼人笑而不言,拔起一窝花生秧抖几抖,沙土随着金色的阳光洒落,如婴儿般胖嘟嘟的花生便显露出面貌,引得庄稼人笑得合不拢嘴。(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一个默默付出,一个知恩图报,双向奔赴的情感总是令人欣喜。(加点词有何妙处)
13. 文章结尾写“望着花生壳,便会想起二大爷的脸,那每一道褶皱里都溢满了笑”有何作用?
(四)(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晨的闽江
①清晨的闽江,其实已经不是闽江的清晨,它的清晨开始得比我们都要早,比整个城市都要早。
②第一只飞过闽江的白鹭知道,当晨跑的年轻人、跳舞的大妈以及忙碌的上班族所组成的车流在江滨大道上奏响一曲交响的时候,闽江已经醒来多时了。
③江中捕鱼的小船也知道。因为它已经沿着闽江的潮水,来回逡巡一圈,归了航。
④妇人侧蹲在船舱内,用旧毛巾使劲地擦洗小船。一遍一遍,用力地擦。那些砖红色的木板被她擦洗得干净光滑,像新漆过的一样。接着,她开始清洗渔具、雨靴、雨衣。就着舷外的江水提起来,搡下去,提起来,搡下去,雨衣上的泥就被江水带走了。
⑤清洗完渔具,男人把网一节一节地卷起来,捆扎好,一边查看着有无破损。他拉动船头的浮板,把自己度上岸来,一只白色的油漆桶里晃来荡去,里面装着提着今天一早的收获。几条黑鲫鱼,几条黄甲,还有几只并不肥大的江蟹。但因为是江中野生的,总能吸引一些厌弃人工养殖,对于自然生长有迷一般信念的老买主。
⑥其实闽江边的渔民多数已经不能指望靠打鱼维持生计了。早在2000年初,政府就鼓励渔民上岸,有的安排到厂矿,有的给予失业补助。对岸就是这个城市最为繁华的商业区;超大体量的建筑群一到夜晚会亮起炫目的灯光。那是最新科技操作下的灯光秀。这岸是他们的家。原先的窝棚早已拆除,他们都搬进了政府改造过的安置房。这些闽江边的原住民,凭着对一条江的守候,已经拥有了令许多外地人羡慕的家底。
⑦但打了一辈子鱼的渔民还是舍不得水中的生活。摇摇晃晃的船上的舒坦,大概是走在平整宽阔的陆地上的人所不能体会的。江上的自由开阔大概也是拥挤的城市所不能给予的。
⑧闽江水如同一条加粗的波浪线,把这个城市最美的诗句划了出来,那么醒目,耀眼。
⑨于是你总盯着江水看,看久了,你会以为它在倒流。这令人恍惚的怀疑的时刻,你如同看到你自己。
⑩泅水的人从下游逆流而上,双臂轮番挖向水下,像在拥抱什么,又像在打捞什么。身后波浪千重万重地跟随着,阳光一打,好像披了一件浩荡的金色披风,又像一个人牵引着千军万马。
雨季的闽江,江水浑黄,污染。一些上游的残枝、水草顺着浑黄的江水漂下来。水直接淹到步道了。整个雨季,都是昏暗的。天空,闽江。全是浑浊的。即使这样,也有人下去游泳。多半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似乎一点不惧怕江水汹涌。他们从小在江边长大,入闽江,跟我们街道上行走一般自在。于是我们只能站在岸上,看他们戴着泳帽的圆乎乎的头像个皮球浮在汹涌的江面上,一点一点漂远。
落潮时的闽江干枯贫瘠,白鹭像捡拾残渣的流浪者聚集在干枯的河床上互相追逐,发出沙哑的叫声。那些停泊在江边的无主的船只像被遗弃多时。你以为它就会这么病下去了,丑下去了。不,它没有,自然界用一种无声的强大的力量修复它,水涨起来,一切又丰盈,光亮,不留痕迹。
人生不也是这样吗?一切都会随时间流逝。伤病和痛苦、贫穷和孤独,必然也包括美好的,令人留恋的情感。我们从来都不停止地在修复自己,完善自己。像一棵树、一朵花、一棵茶籽,会被闽江带到最适合的地方,然后,重生。
(有删改)
14. 下列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我”在闽江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思路清晰,内涵丰富。
B. 第 段通过写雨季在闽江泅水的人来表现人们对闽江的热爱之情。
C. 第 段写落潮的闽江干枯贫瘠及被遗弃的船只,表现作者的消沉。
D. 文章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真切地向读者展示对于“闽江”的认知。
15. 第⑧段中“最美的诗句”也何含义?
16. 文章的题目是“清晨的闽江”,为何花大量的笔墨写打渔的夫妇?请简要分析
(四)(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服,是以汉服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总称,也包括少数民族服饰。近年来,华服这一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审美的服饰在青年群体中迅速兴起,成为时尚与传统融合、青春与古老共鸣的重要文化现象和新兴经济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至今,全国华服爱好者从32万增长至454万,华服商家从196家增长至1550家,华服的销售产值也从2015年的1.9亿元,增长到今天的数十亿元。
【材料二】
随机采访500位中国市民的调查问卷报告
你认为以下哪种服饰 最具中国特色? 你对汉服的印象是什么? 有机会你会穿汉服吗?
汉服 30% 很好看 64% 一定会 14%
唐装 25% 穿起来麻烦 20% 会 38%
旗袍马褂 23% 恶心难看 0% 可以考虑 36%
中山装 22% 没有印象 16% 不会 12%
【材料三】
①2025年春晚如约而至,而今年的晚会有一个特别的亮点,那就是汤圆姐姐带领的礼衣华夏团队在舞台上展现了绝美的汉服魅力。这场展示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传承,令人感慨不已。
②大年初三的晚上,举国欢庆的节日氛围愈发浓厚,在中国非遗春晚的舞台上,一场以《大美华夏》为主题的汉服秀令人着迷。这场秀的演出团队由汤圆姐姐率领,作为汉服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她站在舞台中央如同一颗闪耀的明星。汤圆姐姐的归汉堂、唐本俑以及其他商家们提供的华美服装,带给观众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在诸多节目中,汉服秀的表现仅次于潮汕英歌,成为春晚的热门话题。
③在这场精彩纷呈的非遗春晚中,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展示的每一件服装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当晚的节目中可见,拖曳如溪流的曲裾深衣、摇曳似盛唐繁花的唐制襦裙、端庄华贵的明制袄裙伴随华灯盛会,仿佛时光倒流,让观众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美丽。
1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服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总称,汉服和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都是华服的一员。
B. 华服深受中国青年喜爱和追捧,这一群体从32万增长至454万,增长迅猛。
C. 2025年非遗春晚汉服秀《大美华夏》,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
D. 曲裾深衣、唐制襦裙、明制袄裙等汉服,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18. 阅读【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结论。
19. 班级举办汉服表演活动,妍菲准备邀请同桌闽华一起参与表演,可闽华同学不好意思穿汉服表演,妍菲同学应该如何说服同桌闽华。请你帮她拟写一段话。
三、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晨光里的露珠折射着整个太阳,石缝间的野草顶开千斤重的砖瓦,深夜窗口的一盏灯能照亮晚归人的路——这世上最震撼的力量,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瞬间。不必轻视指尖触碰枯叶时的震颤,不必忽略流浪猫竖起毛发的警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事、物,或许正以独特的方式,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心境,甚至撬动整个世界的温柔。
请以“微小的力量”为题,将目光投向记忆深处,捕捉那些让你心头一动的瞬间,写下触动心灵的感悟与故事。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能抄前面的作文导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福州延安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
初一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填好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信息,粘贴极课二维码。
2、答案正确填写于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于试题卷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题答案】
【答案】 ①. 朔气传金柝 ②. 寒光照铁衣 ③. 会当凌绝顶 ④. 一览众山小 ⑤. 烟笼寒水月笼沙 ⑥. 夜泊秦淮近酒家 ⑦. 中通外直 ⑧. 不蔓不枝
【2题答案】
【答案】(1) ①. 绵 ②. 纽 ③. 藏 (2)C
(3)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3题答案】
【答案】保尔 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历经磨难,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没有放弃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以笔为武器继续战斗,体现了不因现实复杂和理想遥远而放弃的精神;祥子最初怀揣着买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尽管经历了多次挫折,车被抢、钱被骗,但他也曾努力抗争,虽然最终堕落,但他前期的追求也展现了对梦想的坚持。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现实多么艰难,理想多么遥远,都要坚守追求,不能轻易放弃。
二、阅读(67分)
(一)(7分)
【4~5题答案】
【答案】4. D 5. “春雷”和“落红”都“有情”。甲诗中“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春雷是春天到来的信号,它的出现会带来千红万紫的春天,体现了对万物生长的催生之情;乙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虽凋零,却化作春泥滋养花朵,体现了奉献之情。
(二)(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①. 用 ②. 完成 ③. 有的 7. C
8. (1)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2)凡是制造贵重的墨,本朝最推崇徽州人。
9. 甲文中活板印刷用胶泥做字印,便于制作、取用和重复使用,且能提高印刷效率,降低成本;乙文中造墨者为降低成本,到荆、襄等地利用廉价桐油点烟制墨。这体现了古人在工艺步骤和材料选择上兼顾效率与成本的智慧。
(三)(20分)
【10~13题答案】
【答案】10. B 11. 沙地松软、暄腾,适合花生扎根;花生有根瘤菌供应营养,二者合作共赢;庄稼人因地制宜种植。
12.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生比作婴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生饱满可爱的样子,体现了庄稼人丰收的喜悦。
(2)“双向奔赴”指庄稼人默默付出种植花生,花生以丰收回报庄稼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人与花生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者之间和谐的关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13. 呼应前文二大爷对花生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满足;通过花生壳与二大爷的脸的联想,体现了沙地花生给庄稼人带来的幸福生活;升华主题,表达了对怀川人民美好生活的赞美。
(四)(12分)
【14~16题答案】
【答案】14. C 15. 指闽江展现出的美丽景色,以及闽江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和历史底蕴。
16. 打渔的夫妇是闽江的原住民,他们的生活与闽江紧密相连。通过描写他们,体现了闽江对当地人生活的影响;他们舍不得水中生活,体现了对闽江的热爱和眷恋,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对闽江的情感。
(四)(12分)
【17~19题答案】
【答案】17. B 18. 在500位受访市民中,认为汉服最具中国特色的占比30%,是各类服饰中最高的;64%的人认为汉服很好看,但穿起来麻烦的占20%,16%的人没印象;有机会穿汉服的人占比88%,其中一定会穿的占14%,会穿的占38%,可以考虑的占36%,不会穿的占12%。
19. 示例:闽华,汉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美丽。班级举办汉服表演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机会,大家都会积极参与,没有人会嘲笑的,我们一起参与吧,相信会很有意义的。
三、写作(60分)
【20题答案】
【答案】例文:
微小的力量
深秋的风卷着枯叶掠过窗台时,我正对着月考卷上的红叉发呆。书包里的家长会通知书像块烙铁,烫得我指尖发颤。楼道里传来邻居张奶奶扫地的声音,金属簸箕摩擦地面的“沙沙”声,在往常总让我觉得烦躁。
那天我攥着通知书在楼下徘徊,张奶奶的扫帚正好扫到我脚边。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佝偻的背像颗被秋霜压弯的稻穗,手里的竹扫帚却挥得很有力。“丫头,站这儿吹风呢?”她抬起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夕阳的金辉。我慌忙把通知书往身后藏,她却指了指墙角:“你看那丛草。”
砖缝里挤着一丛不知名的野草,叶片被秋风割得发黄,顶端却举着串米粒大的白花。“前阵子下大雨,我以为它早烂了。”张奶奶用扫帚杆轻轻拨开草叶,“你瞧,根扎得深着呢。”她的指甲缝里嵌着泥土,说话时带着热气,“草都知道往亮处钻,人遇到坎儿,更得憋着股劲儿。”
我盯着那丛草看了很久。砖缝里土少得可怜,可它的根须像细铁丝般缠在砖块上,硬生生撑开条生路。张奶奶已经扫到了单元门口,簸箕里的枯叶堆得老高,她却哼起了不成调的小曲,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忽然变得像鼓点般有力。
那天的家长会,我攥着妈妈的手走进教室时,心里竟少了几分慌乱。后来每次经过墙角,我都会多看那丛草几眼。它的花期很短,花谢后结出细小的种子,风一吹就散落在砖缝里。直到初冬第一场雪落下,我还看见张奶奶用扫帚轻轻扫开草上的积雪,像呵护着什么珍宝。
现在那丛草早已枯萎,但我总想起张奶奶说的话。原来微小的力量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奇迹,是砖缝里野草的韧劲,是扫地老人的只言片语,是那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温暖。它们像暗夜里的星子,看似微弱,却足够照亮往前走的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