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毕节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毕节市高一年级期末适应性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的文化之一,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影响力。中华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与象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更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理解与友谊的重要桥梁。2024年,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呈现出新的态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这一背景下,对中华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播现状与发展趋势,我们构建了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符号矩阵,涵盖六大关键维度:古建艺术、古典神话、传统非遗、古风仙侠、中华美食及人文自然景观。这些维度不仅代表了中华文化在全球传播中的重点内容,也以高度的辨识度和影响力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通过对全球主要语言和地区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该矩阵全面反映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
以古建艺术为例,中国古建符号矩阵在全球的传播呈现出积极且多元的态势。中轴线布局、悬空寺、塔林、玉皇庙等标志性元素,借助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和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等文化现象,吸引了全球关注。同样,古典神话中的经典角色如孙悟空、牛郎织女、白蛇等通过影视、游戏和数字平台,跨越文化障碍,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汉服、针灸等则凭借网文、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方式,成功引发国际共鸣,汉服的搜索量和全球时尚博主的相关内容热度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的自然景观和城市文化也吸引了大量海外游客,通过免签政策与影视传播的双向推动,阿勒泰、张家界等景点成为“网红”目的地。随着数字化传播的深入与文化交流的多样化发展,中华文化正以更广阔的视野融入世界舞台,不仅加深了全球受众对中国的了解,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智慧与独特视角。
从古典神话到现代生活,从武侠精神到城市韵味,从法律文化到历史智慧,数字文化以多元化的数字内容与创意表达,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加深了全球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联结。在综合考虑文化传播深度、文化创新性与适应性、文化影响力、受众反馈等文化引导力因素基础上,结合国际传播指数模型,形成“2024年度数字文化十大IP”,包括《黑神话:悟空》《卡游三国》《新生》《落凡尘》《少年歌行》《第二十条》《全职高手》《繁花》《庆余年》《咏春》。
2024年度数字文化十大IP中,《黑神话:悟空》凭借其高质量的画面、创新的战斗系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挖掘,成功吸引了全球玩家的关注,综合国际传播指数位居第一。《新生》《第二十条》《繁花》《庆余年》等影视IP及网文改编类IP等,通过深刻的剧情、高质量的制作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国际观众的喜爱,Google搜索热度较高,指数均高于85.原创舞剧《咏春》在视频类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情况较为突出,通过精巧的舞蹈造型设计,将中国功夫与古典舞、现代舞相结合,同时将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创新融合于剧中,向世界展现了舞剧精神与武术精神碰撞的独特魅力。
从古老的文化遗产到现代的城市风貌,从传统的民俗活动到时尚的美食体验,2024年,中国城市地方文化热点不仅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和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根据国际传播指数综合得分,2024年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热点(见表1)依次是:“ChinaTravel”的最前线(上海)、用冰雪热情感染全球(黑龙江哈尔滨)、“麻辣味道”香飘海外(甘肃天水)、蟳埔簪花绽放海外风采(福建泉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典范(新疆阿勒泰)、中轴线申遗成功展现东方古都的文化脊梁(北京)及千年古城的建筑之美(山西大同)。
城市 文化热点 综合国际传播指数 X指数 Fecebook指数 YouTube指数 TikTok指数 Google指数 国际主流媒体指数
上海市 “ChinaTravel”的最前线 99.80 100.00 84.67 97.69 93.34 94.81 70.13
黑龙江哈尔滨 用冰雪热情感染全球 97.00 96.90 89.00 93.61 94.48 84.09 70.58
甘肃天水 “麻辣味道”香飘海外 95.76 87.84 100.00 82.24 99.83 64.66 56.60
福建泉州 蟳埔簪花绽放海外风采 92.01 92.75 74.86 79.99 89.35 62.97 54.88
新疆阿勒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典范 90.73 90.18 69.94 86.64 90.80 66.13 58.55
北京市 中轴线申遗成功展现东方古都的文化脊梁 88.59 85.67 88.64 86.17 89.61 84.96 62.78
山西大同 千年古城的建筑之美 87.46 85.31 65.36 81.78 85.19 88.33 37.34
通过对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现状的分析,我们为后续传播提出以下建议:
中华文化符号的海外传播应更加注重多元化和深度结合。随着国际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而是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流行文化、社交媒体等多种元素。如今,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数字科技手段的加持下,中华文化符号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海外受众,提升其参与度和体验感。同时,结合流行文化趋势,如动漫、网文、游戏等,围绕文化IP持续完善文化出海生态体系,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一系列具有连贯性和互补性的文化产品。
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入境游加快复苏,各类文化展览、艺术表演、体育赛事等在中国举办,为海外游客提供了更多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而线上平台,如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网站等,则为这些热点事件、中华文化符号的海外传播提供了重要渠道,助其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结合线上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数字渠道进行快速传播与互动,形成线上线下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传播生态,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可见度与受众参与度。
在未来的中华文化符号海外传播中,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一方面,要注重中华文化的国际化表达,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受众需求,进行本土化的传播策略调整。考虑区域国别精准传播,深入挖掘国际市场需求,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市场需求,进行中华文化符号创意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节选自于运全、袁林、刘灵清、高寒《2024年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报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文化,凭借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在国际上展现影响力。
B. 古典神话中的“孙悟空”等角色通过短视频传播,成功跨越文化障碍,赢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
C. 线上平台为文化展览、体育赛事等各种线下活动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的渠道。
D. 上海“ChinaTravel”与其他地方文化热点相比,除Facebook指数外,其他各项指数均居第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和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推动了中国古建艺术符号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B. 各类影视IP要想提升搜索热度并赢得国际观众的喜爱,可以从剧情、制作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着手。
C. 2024年度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热点表格显示,中国北方城市的特色文化更能吸引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D. 为更好地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中国文化符号要调整传播策略,必要时可弱化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3. 阅读材料是一篇“调查报告”,结合材料,下列关于“调查报告”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特定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入调查,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而写成的书面报告。
B. 调查报告按内容可分为“介绍经验型”“揭露问题型”和“社会情况型”,本文属于第二种。
C. 调查报告是一种应用文体,一般用第三人称表述,写作时会运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和统计数据。
D. 调查报告可以在报纸期刊上发表,也可只作为供领导机关处理问题、制定政策依据或参考。
4. 有同学根据材料内容,制作了下面的调查结构表,请你填写①-④处,帮他将表格补充完整。
标题 《2024年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报告》
调查背景 ①
调查目 ②;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调查步骤与方法 1.数据采集2.案例研究3.矩阵建模
调查内容与分析 分析2024年度“数字文化十大IP”和“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热点”……
结论 中华文化正以更广阔的视野融入世界舞台;全球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联结加深;③
建议 多元化与深度结合;④;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
5. 贵州毕节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符号,如彝族火把节、百里杜鹃、大方豆干、大屯土司庄园等。请选择一个最能推动毕节“走出去”的文化符号,指出它属于六大关键维度中的哪一类,并结合材料提出3-4条具体推广措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叶北海
郑板桥跟于适没有见过面,神交。
这份交情竟是从一块墓碑开始的。
乾隆十一年,郑板桥骑着一头小毛驴来潍县上任,路过城南的墓田,望着层层坟头歇脚儿。
书童寒茗打了个哆嗦,老爷,太阳快下山了,要不……
不急。郑板桥在坟堆里溜达着,老爷我下驴伊始,第一件事就是体察民情。
寒茗抽肩缩颈,捋捋胳膊上的寒毛,小声嘟囔了一句,到坟地里体察个……
郑板桥笑了,不信?拍拍身旁的青石墓碑,看看,这石料,这款式,这雕工,不得二两银子?再指着旁边的坟头,数数,多少个?
寒茗挠挠头皮,老爷是说,潍县百姓,比范县,富裕?
孺子可教也。郑板桥扒拉开荒草,看碑上的文字:深恩显考宋公讳长松之墓,字是颜楷;故严父徐公讳祥之墓,书仿汉隶;故显妣慈母孟孙氏之墓,用的馆书……郑板桥微微摇头。也是,能入他法眼的书体,当世还有几人?
看了十几个,终于眼前一亮,碑上刻着一副联:“青山芝兰茂,碧海翰泽长。”中间是“故吏部郎中于公讳远大人之墓”,背面还有一大篇墓志铭,仿的是《瘗鹤铭》①笔意。妙哇!用《瘗鹤铭》写墓志,不减庄肃,自得哀伤。郑板桥竟站在人家坟头前,欣赏起来。
寒茗也扭头转身四下里乱瞅,老爷快看,这是不是“一盒茗”?
郑板桥随着他的手指看去,周围几块墓碑题字竟都是《瘗鹤铭》,而且碑主都姓于,当即断定:书碑之人必定来自于家。寒茗!快!去打听一下,这城南可有个于家庄?
啊?寒茗指着即将落山的红日,您老再折腾,城门可就落关了。难不成,咱们要在坟堆里露宿?
有何不可?郑板桥来了兴致,绝妙书文力伴,纵然与鬼魅为伍、尸骸同穴,也是天下第一等雅事。
话虽如此说,他到底还是赶在落关前进了城,派人去打听:城南竟真有个于家庄,就在墓田不远处;庄里于适老爷子,字肇诜,监生出身,以书法名于世,乃“北海三俊”之首;于氏碑文,都是他写的。
恨得郑板桥捶胸顿足,指着寒茗赌咒:再不听小人之言!
第二天,郑板桥熟悉政务,会见乡绅,抽不开身,便派寒茗带着礼物拜见于适。结果人没见到,只带回一张便条来。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寒茗继续挠着头皮,老爷,什么意思?
郑板桥笑了,北冥者,北海也,也就是这潍县城。鱼嘛,自然是他于适老先生喽。意思是说这条鱼太大,老爷我这口锅炖不下他。好家伙,把我看成什么人了?
此后,郑板桥勤政爱民,几年工夫就把潍县治理得政通人和,路不拾遗。闲来无事,吟诗作赋,书画会友,潍县城谁不知道他兰竹石皆妙,诗书画三绝?于适虽没有亲自登门拜访,每到年节,都会寄来一封信笺:从《逍遥游》到《人间世》,到《齐物论》,再到《养生主》。
寒茗头皮都快挠破了,老爷,这是在夸您么?
不夸我,难道夸你?
那老爷怎么不高兴呢?
郑板桥默默摇头,总觉得里边透着古怪。
乾隆十七年,重修东岳庙,从二门上拆下一块匾来。寒茗飞奔来报喜,老爷,快看,又是“一盒茗”!于适的信笺看多了,他竟也识得字体了。
上眼一瞧,写的是“发育万物”四个字,郑板桥很不厚道地笑了,你用《瘗鹤铭》写写墓碑也就是了,至少书文相称,应景儿;眼下倒好,用“瘗鹤”来发育万物吗?
寒茗也笑了,原来这字不好呀。老爷您写一幅给他换下来呗。
郑板桥沉思半晌,神情越发凝重起来,我明白了。竟然向牌匾鞠了一躬,当即召见乡绅富商,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工,建学舍,请名师,大兴文教。文教不兴,学风不盛,纵然是五谷满仓,又有何用?
到年关时,于适的信笺又送来了: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大宗师》,好,得劲儿!
郑板桥一夜没睡,竟用他的“六分半书”把《大宗师》抄了一遍。
好景不长,郑板桥发官仓赈灾,被罢官了。临行之日,他特意去了趟于家庄,再不见就真没机会了。
开门作揖的是个年青人。先父临终前,曾经嘱咐过,让我代他拜见郑大人。说着长揖及地。
先父?郑板桥愣了,于老先生他……
实不相瞒,先父向来仰慕大人的书画文章,得知您来潍县任职,更是喜不自胜。奈何病体沉疴,不久于世,您上任的第二天,就……
第二天?寒茗叫了一声,那不就是……
也就是说,如果那天我亲自登门,还能见他最后一面?郑板桥悔恨不已。
寒茗掏出那些信笺,这,又是怎么回事儿?
青年道:那是先父临终前写下的,让我每年往县衙投递一份。他说看大人书画,必定是个孤傲清高的人,没有知己为伴,岂不痛哉?他愿与大人做个隔世之交。
郑板桥怅然若失,老先生的坟墓在哪儿?我去拜见一下。
来到坟前,却见青石碑上光溜溜的,没有刻字。青年连忙解释:先父说了,他给人题了半辈子碑文,自己就不操心了,留待有缘人吧。
郑板桥知道说的是自己,吩咐寒茗研墨,望着石碑沉吟不语,挥笔写下两句:
北冥有鱼适南海,西风何意过东隅。
注:①《瘗鹤铭》,著名的大字摩崖石刻,其书“举止历落,气体宏逸”,被誉为“大字之祖”;其内容为纪念亡鹤,“瘗”为埋葬之意,因此《瘗鹤铭》就是埋葬亡鹤的铭文。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板桥刚上任体察民情时没有从潍县的市井生活入手,而是从坟堆里的青石墓碑开始,体现了他的特立独行。
B. 郑板桥接到于适的信笺后“总觉着透着古怪”,是因为他觉得信中的内容过分夸奖自己勤政爱民,不够真实。
C. 郑板桥在于适墓碑上的题字既肯定了于适的才华,也表达了自己未及时拜见这位神交已久的朋友的无限惋惜。
D. 郑板桥之所以认为自己是于适的有缘人,是因为他能够理解于适的书法艺术,感受到了彼此间的默契和认同。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始于郑板桥在墓田观碑,终于郑板桥在墓前题碑,这种结构上的闭环强化了小说生与死无限循环的主题,意蕴深远。
B. 作为书童的寒茗是小说情节的见证者,他的不解常常引出了郑板桥的解释,这种贴近读者的叙事方式使小说更生动有趣。
C. 小说语言以古雅为基调,但叙事不失简洁、描写不失生动,加上不时出现的口语化表达,使小说呈现出多样的语言风格。
D. 小说以郑板桥的故事为主线进行叙事,同时巧妙地嵌入于适的故事线,两条线在结尾处汇合。既设置伏笔,又揭晓谜底。
8. 面对于适用《瘗鹤铭》书体来写匾额,郑板桥的态度前后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原因。
9. 小说的标题“北冥有鱼”出自《庄子·逍遥游》,小说还多次提及《庄子》中的其他篇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庄子》相关内容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怀五常,故有五谏:谓讽谏,顺谏,窥谏,指谏,伯谏。讽谏者,智也,患祸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讽告,此智性也。顺谏者,仁也,出词逊顺,不逆君心,仁之性也。窥谏者,礼也,视君颜色,不悦且却,悦则复前,以礼进退,此礼之性也。指谏者,信也,指质相其事也,此信之性也。伯谏者,义也,恻隐发于中直言国之害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身,义之性也。孔子曰:“谏有五,吾从讽之谏。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去而不讪,谏而不露。”故《曲礼》曰:“为人臣不显者。”纤微未见于外,如诗所刺也。
(节选自班固《白虎通德论》)
材料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恻隐发A于中B直言C国之害D励志E忘生F为君G不避H丧身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彰,显现,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含义不同。
B. 事,服侍、侍奉,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事”含义相同。
C. 却,推辞、拒绝,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含义相同。
D. 安,使动用法,使……安宁,与成语“居安思危”的“安”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内心具备五常之德,因此产生了五种谏言方式,其中孔子遵从“讽谏”。
B. 《曲礼》认为臣子不能直指皇帝过错,而要像《诗经》讽刺时政那样委婉。
C. 李斯认为君主治理国家要像泰山一样有包容之心,不应抛弃百姓、驱逐宾客。
D. 魏征劝谏唐太宗不能骄傲自满,不能耳目闭塞,不能因个人情绪随意赏罚。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君颜色,不悦且却,悦则复前,以礼进退。
(2)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4. 材料一把劝谏方式分成五类,根据材料二、三的内容,分别指出李斯和魏征的劝谏属于哪一类,并简述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振武将军
李廓
叶叶归边骑,风头万里干。
金装腰带①重,铁缝耳衣②寒。
芦酒烧蓬暖,霜鸿撚③箭看。
黄河古戍道,秋雪白漫漫。
注:①金装腰带:黄金装饰的腰带。古代官员束在腰间的皮带,视官阶高下,分别以金、玉、犀、银、铜、铁为饰。②耳衣:戴在耳朵上御寒的用具。③撚:以手指持物。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将边骑比作秋叶。戍守边塞的骑兵就像一片片的落叶,在强劲的秋风中飘飞到了万里之外的边疆。
B. 颔联写振武将军的形象。金装腰带,既是朝廷重恩,也是守边重责,加上边塞的严寒,让他不堪重负。
C. 尾联以宏大的景象作结。黄河边的古老戍道在漫无边际的皑皑秋雪中延伸开去,以景结情,蕴藉无穷。
D. 本诗情感抒发极为克制。诗人选择了多个极具张力的意象,通过意象的组合来含蓄地表达丰富的感情。
16. 《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并不罕见,本诗中的“鸿”具有较强的暗示性,能引起丰富的联想,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历史课上讨论“民族记忆的消逝”时,老师引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含有对比手法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印证这一主题。
(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钉子”与“粮仓粟米”的数量对比,极言秦统治者对百姓财物的疯狂掠夺与奢靡无度。
(3)古诗词中常以“舟”来载孤寂或漂泊之痛,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① )?《说文解字》中说:“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孔子家语》中说:“布手知尺。”即一个中等身高的成年男性的手的长度就是一尺。在古代,( ② )。商代一尺的长度大约是16厘米;周代一尺的长度大约是23厘米;春秋战国至南北朝时期,一尺大约24厘米,但北朝略长,在27-30厘米之间;隋唐时期至明清时期,一尺的长度和现代接近,大约是32厘米。剧此推算,在商代,“丈夫”的身高大约是160厘米,战国时期邹忌“修八尺有余”,其身高大约是192厘米。
我国的长度单位基本上是十进制的。小于“尺、寸”的单位有“分、厘、毫、丝、忽、微”等。“分寸”可表尺度之义,形容做事心中有数叫“有分寸”。一分为十厘,“分”和“厘”都是很小的长度单位,因此形容很少的数量可以说“一分一厘”。一厘是十毫,( ③ ),秋天动物刚长出来的绒毛就叫“秋毫”。“毫厘”和“秋毫”都是非常小的单位。故而,“毫厘不爽”形容没有一点差错;“秋毫无犯”用来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明察秋毫”多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锐,能洞查一切。一毫为十丝,“丝毫”是极小的单位,常用于形容细至入微。一丝为十忽,一忽的长度几乎是肉眼难见的,故有“忽略”一词。一忽为十微,“微乎其微”用于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古代还有一些非十进制的长度单位,如“寻、常”。“寻”是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寻”的甲骨文就如同像人张开两臂的样子,人因为有高矮,两臂的臂展不一,所以“寻”的长度也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六尺,也有人说是七尺。《说文解字·寸部》说:“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比“寻”大的长度单位是“常”,倍寻为常。因此,在古代“寻常”一词不一定是“平常”的意思,也可能指长度。然而长与短是相对的,“寻常”既可以理解为不长的、很短的长度,也可以理解为比较长、比较多的意思。具体如何理解,需根据语镜来判断。
18.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19. 下列各句中,对材料中出现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老师批改作业时粗心大意,对作文里的错别字都秋毫无犯。
B. 教室里的老式挂钟走时毫厘不爽,每天都要手动调整好几次。
C. 新开业的超市推出的优惠活动力度微乎其微,顾客蜂拥而至。
D. 他目光如炬,明察秋毫,连最细微的线索也逃不过他的法眼。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指事是“六书”之一,是在象形符号基础上添加指事性符号的构字方法。
如:寸(),本义是由手掌后退一寸,即动脉位置。通过在“手()”的象形符号上添加指事符号“-”构成“寸”字,表示手腕下动脉的位置。
请仿照上述例子,从下列两个字中任选一字为其作注解。
本()刃()
22.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一些自知而不能自控的坏习惯,如拖延、长期熬夜、沉迷手机等。面对坏习惯,有人选择与之共存,即使会自责不甘,也能于某些无伤大雅的坏习惯中觅得意外之思,偶拾做事的灵感;有人选择竭力改正,即使会失败沮丧,也能于坚定的对抗中淬炼意志,重获新生。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身的坏习惯?结合以上材料,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毕节市高一年级期末适应性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 B 4. ①2024年,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呈现出新的态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②了解中华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现状和发展趋势。
③国际社会对中国地方特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
④线上线下结合。 5. 示例一:推荐符号:彝族火把节。所属维度:传统非遗。
推广做法:①短视频宣传:制作多语种短视频,投放不同平台。
②利用科技手段:开发“虚拟火把节”线上体验项目。
③与影视IP联动:在影视作品中植入火把节活动场景。
④开发文创产品:设计“火把”元素、彝族图腾的相关产品。⑤编创舞剧:将火把节的庆祝活动与舞蹈相结合,在各地巡演。
示例二:推荐符号:百里杜鹃。所属维度:人文自然景观。
推广做法:①制作纪录片: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拍摄航拍纪录片。
②开发文创产品:设计杜鹃花主题的相关产品。
③实行优惠政策:针对特定人群降低门票价格、免门票。
④举办摄影活动:邀请国内外摄影爱好者来拍摄,作品进行线上线下展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A
8. ①初始态度:质疑与不解(嘲笑)。原因:他觉得于适将“瘗鹤”(埋葬亡鹤)的书法风格错用在“发育万物”(滋养生命)的地方,书文不相称,显得不协调。
②态度转变:沉思与顿悟(敬重)。原因:他明白了于适是在通过这种“错位”的艺术形式来强调真正的“发育万物”在于文化教育的兴盛而非自然生命的繁荣。
9. ①塑造人物形象:于适以《庄子》不同篇目的内容与郑板桥进行精神交流,表现了其超然物外又渴望知音的隐士形象。
②推动情节发展:于适写下的信笺成为郑于两人“神交”的载体,郑板桥对这些引文的解读与反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增强文化意蕴:《庄子》内容的引入展现了古代文人交流的雅趣,增强了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化小说思想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C 12. B
13. (1)观察君主脸色,(君主)不愉悦时便暂且退下,愉悦时再上前(进言),依礼制决定进退。
(2)总结这十件值得思考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并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并采纳它们。
14. ①李斯的劝谏属于指谏,直言秦王逐客的过错,言辞恳切。
②魏征的劝谏属于讽谏,委婉巧妙地劝谏太宗,富有智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鸿雁是寒秋迁徙的候鸟。秋霜中的鸿雁与将军处境相似,暗示边塞环境的酷寒和戍边生活的艰辛。
②鸿雁是连接故乡的信使。鸿雁往来,可以借之传信,暗示了将军的羁旅愁思以及对家书的期盼。
③鸿雁是远大志向的象征。将军镇守边疆,建功立业,鸿雁暗示了将军是有志之士,并非凡俗之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佛狸祠下 ②. 一片神鸦社鼓 ③. 钉头磷磷 ④. 多于在庾之粟粒 ⑤. 亲朋无一字 ⑥. 老病有孤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剧此”中的“剧”应改为“据”;“洞查”中的“查”应改为“察”;“细至”中的“至”应改为“致”;“语镜”中的“镜”应改为“境”。
19. D 20. “寻”的甲骨文就像人张开两臂的样子,因为人有高矮,两臂的臂展不一,所以“寻”的长度也说法不一。
21. 示例一:本,本义是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在木()的象形符号上添加指事符号“-”构成“本”字,表示树木的根部。
示例二:刃,本义是刀锋、刀口。在刀()的象形符号上添加指事符号“丶”构成“刃”字,表示刀的锋利部分。
22. ①一尺到底是多长呢
②尺的长度随朝代变化而变化
③“毫”也指动物身上的绒毛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与阴影共舞,向光明前行
当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无意识滑动时,当深夜台灯下赶工的笔尖愈发沉重时,每个高中生或许都曾与这些自知却难改的坏习惯短兵相接。对待它们,是放任共存还是全力围剿?其实,坏习惯如同硬币的两面,既可能成为精神的枷锁,亦能化作成长的镜鉴,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接纳与改造的辩证中找到平衡。
正视坏习惯的存在,是与自我和解的开始。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曾因嗜赌成性耽误课程,却在戒赌后的回忆录里坦言:牌桌上的博弈让他更懂人性的复杂,那些深夜筹码碰撞的声响,竟成了《边城》里市井烟火的灵感来源。这并非为恶习辩护,而是承认人性的多维。倘若一味将坏习惯视作洪水猛兽,反而会陷入“越克制越反弹”的怪圈。正如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所示,越是刻意压抑的念头,越会在潜意识中疯长。适度的共存,恰是给紧绷的神经松绑,让我们在不完美中窥见真实的自我。
但接纳绝不等同于纵容,对核心习惯的雕琢方能成就深度。村上春树在成为职业作家前,曾因酗酒差点毁掉婚姻,直到他在希腊小岛定下“每日跑步十公里、写作五小时”的铁律,用近乎苦行的自律将酒精依赖碾碎成笔下的文字颗粒。反观当下某些沉迷短视频的年轻人,错把碎片化快感当作灵感源泉,最终在算法织就的信息茧房里逐渐丧失深度思考能力。真正的成长,是像园丁修剪盆景般,保留枝干的自然曲度,却绝不允许杂枝乱节遮蔽阳光。
更深刻的智慧,在于将坏习惯的能量转化为进步的动能。物理学家费曼曾因沉迷开锁游戏被MIT校方警告,却在钻研锁具结构的过程中悟透机械原理,这套“旁门左道”的思维方式,后来竟成为他破解量子电动力学难题的密钥。王羲之爱鹅成癖,时人不解,他却从鹅颈的婉转中领悟书法运笔的韵律;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总爱插科打诨,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批注,实则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范式。正如黑暗中滋生的蘑菇,若能引入光照与养分,亦能长成可供食用的珍品。当我们学会像炼金术师般,在坏习惯的“铅块”中提炼出“黄金”,便真正掌握了自我塑造的主动权。
不必因偶尔的拖延而自暴自弃,也不能将放纵当作个性的勋章。那些在深夜与习题周旋的疲惫,那些放下手机后的片刻空虚,终将成为青春的注脚。重要的是带着这份清醒继续前行,或许脚下的路会走得更从容、更坚定。毕竟,生命的丰盈从不源于完美无缺,而在于我们在与阴影的博弈中,终将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样。■■■■■■■■■■■■■■■■■■■■
2025年毕节市高一年级期末适应性考试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语文答题卡
8.(4分)
16.(6分)


贴条形码区
准考证号
1:者先自已的名、准考证号填写清,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和考证号。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
涂正确填涂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9.(6分)
缺考标记 (填涂说明:缺考考生由监考员贴条形码,并用2铅笔填涂左边缺考标记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其他试题请使用0.5mm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
17.(6分)
选择题(30分)
(1)
1[A [B][C][D]
6 [A][B][C [D]
2 A [B][C][D]
7 [A][B][C [D]
30BGD四
10 [A][B [C [D][E F LG [HI
(2)
11AB1ICI 01
15 A1B1 C D
12A0B[C0
19 A B]C [D
(3)
4.(4分)
18.(3分)
13.(8分)
(1)(4分)
20.(4分)
(2)(4分)
5.(6分)
21.(4分)
22.(6分)
14.(3分)

A15

415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3.(60分)
题目:
▲40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