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毕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保密★启用前
2025年毕节市高二年级期末适应性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踏青赏春是国人的传统民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在晚年的一首《村居》中生动地描写出春天里大自然的草木萌动和繁花似锦。当春风拂过大地,国人踏青赏春的传统便在这生机盎然中苏醒。从《诗经》里郑国男女在溱洧河畔的浪漫邂逅,到王羲之兰亭雅集的曲水流觞;从唐代长安水边的丽人云集,到宋代清明时节的蹴鞠游戏,国人把对生活的诗意都融入春光中。
魏晋文人讲究“玄游”
玄游是一个哲学名词,其兴起与魏晋玄学密切相关,玄学则综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魏晋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促使文人将目光投向自然,踏青演变为“玄游”。竹林七贤常于春日相聚竹林,饮酒赋诗,以山水之乐消解尘世烦忧。嵇康与阮籍等人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嵇康的《酒会诗》中“轻车迅迈,息彼长林。春木载荣,布叶垂阴。习习谷风,吹我素琴。交交黄鸟,顾俦弄音。感悟驰情,思我所钦。心之忧矣,永啸长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魏晋时期的文人踏青,当以会稽山阴的兰亭雅聚最为有名。当时文人们把郊游视为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他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返乎自然,在山河间品茶、饮酒、作诗,“曲水流觞”就成为春游的一项重要活动。所谓“曲水流觞”,是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所发起的雅聚游戏。
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兰亭之畔聚集着四十二位衣冠楚楚的文人雅士,众人列坐于蜿蜒溪水两侧,看着漆制酒杯顺流而下,当其停驻在谁的面前,谁便要即兴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这场看似游戏的雅集,实则蕴含着魏晋玄学“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追求。而王羲之把这场雅聚描绘于《兰亭集序》之中,使其成为古代踏青文化的巅峰之作。
在茂林修竹的掩映下,王羲之写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千古名句。以他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对生命短暂的深刻体认,在游目骋怀的春日里显得格外沉重。但他们并未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淖,而是将生命意识转化为对当下的珍视。
曲水流觞的雅俗交融,体现了士族文化的双重特性。一方面,他们追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艺术境界;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仪式强化身份认同。正如孙绰在《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中所说:“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自然景观成为触发玄思的媒介,踏青活动升华为形而上的哲学体验。
盛唐春游妙句频出
唐代国力强盛,踏青之风遍及朝野。据《唐诗纪事》记载,每年春天,皇帝都会带着后妃、朝臣游梨园,到渭水边游览祭祀。春游这一热门活动,也被百姓所接受,以至于“长安水边多丽人”,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便生动地描绘了杨贵妃三姊骑马游春的雍容姿态。
仕女们结伴踏青,解下红裙围坐赏花,形成独特的“探春宴”和“裙幄宴”。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探春宴”在每年“立春”与“雨水”二节气之间举行。此时万物复苏,达官贵人家的女子们相约做伴,由家人用马车载帐幕、餐具、酒器及食品等,到郊外游宴,至日暮方归。而“裙幄宴”则是游到适当的时候,她们便选择适当的地方,以草地为席,四面插上竹竿,再将裙子连接起来挂于竹竿,便是临时的饮宴帐幕,女子们在其中设宴,被称为“裙幄宴”。
唐代诗人们自然不会缺席踏青的传统。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定居成都草堂之后,于成都浣花溪畔写下《江畔独步寻花》组诗。组诗前四首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后三首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难留之意。组诗对自然之美的极致描绘,既是对太平盛世的追忆,也是对生命本身的礼赞。
盛唐文人的踏青活动充满了昂扬的时代精神。王维在《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的狂放,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自信与豪迈。诗人们在春日游冶中诗兴大发,给后人留下诸多妙句,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抱负,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浪漫故事。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细腻观察,体现了中唐文人对自然的细致体悟。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这种盛世情怀逐渐转变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但即便如此,文人们依然在踏青中寻找精神慰藉,正如韦应物所说:“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在自然的永恒中寻求心灵的寄托。
两宋春游雅俗共赏
宋代文化昌盛、风雅盛行。于宋代文人而言,春天是充满诗意与灵感的珍贵时光,他们纷纷走出书斋,以踏青赏春之举,拥抱烂漫春光,谱写了诸多传诵千古的佳句。
苏轼在嘉祐八年正月所作的《和子由踏青》,生动描绘了踏青的热闹场景。诗中“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描绘出东风轻拂,田间小路微尘泛起,人们趁着新春的喜悦外出踏青的画面。将春日踏青的欢乐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足见当时踏青之风在民间的盛行。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出自苏轼的《望江南》。此时的苏轼,在密州任上。虽仕途不顺,但他登上超然台,放眼望去,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春风轻柔地吹拂着,柳树的枝条随风摇曳,姿态婀娜。“未老”二字,不仅形容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也透露出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宋代文风颇盛,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野芳虽晚不须嗟”的豁达,范仲淹“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壮丽,都体现了士大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记录了春日游赏的欢快时光。这种雅俗共赏的文化氛围,使踏青成为联结士大夫与市井百姓的桥梁。
从兰亭的曲水到苏堤的桃柳,从寒食的冷雨到园林的幽径,古代文人在踏青赏春中完成了从审美体验到哲学思考的升华。他们在桃红柳绿间感悟自然的节律与馈赠,并用高深的文学素养给后代留下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当我们在春日里漫步公园,或是在朋友圈分享“山桃花溪”时,或许可以停下脚步,倾听历史长河中那些穿越千年的屐痕与诗韵。
(摘编自朝华《古代文人的春日雅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玄学综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魏晋“玄游”的兴起受到魏晋玄学及时代环境的影响。
B. 唐代国力强,踏青盛行。诗人没有缺席踏青的传统,他们的踏青活动充满昂扬的时代精神。
C. “探春宴”和“裙幄宴”是唐代仕女们独特的踏青方式,名称虽有不同,但活动本质一样。
D. 宋代文化昌盛、风雅盛行,众多宋代文人走出书斋,借助踏青谱写了诸多传诵千古的佳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论述时引用各时代踏青诗句,可见在古代文人圈里,踏青赋诗应是较常见文人活动。
B. 魏晋名士对生命短暂有深刻体认,但并未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淖,展现了比较强的生命意识。
C. 苏轼在《和子由踏青》里面极尽笔力渲染了踏青的欢乐氛围,足见当时民间盛行踏青之风。
D. 从魏晋到宋代,春日踏青都受到文人的青睐,由此可见,踏青是文人疏解情绪最好的方式。
3. 根据材料,下列选项中不太可能出现在春日雅集里的一项是( )
A.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B.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 请简要分析材料论证特点。
5. 踏青赏春是国人的传统民俗,春日出游广受文人喜爱。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其原因。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心树
刘学柱
刘达喜欢驾着车随心所欲地跑,见有可心的地方,就停车溜达一通,每拍成视频,上传到网上,颇受欢迎,获得许多粉丝。
雄鹰嘴就是刘达给起的名。雄鹰嘴位于一路口,悬崖峭壁,状若雄鹰。“雄鹰”的嘴中含有一排树木,如小草般,一般人不容易看到。刘达手握高倍望远镜,不仅发现了这些树木,还发现树木全长在岩石里,难以置信。
刘达停下车,费力爬上去,来到那排树木处。这才发现山崖上有一沟堑,似是人力所为,虽经风蚀雨打,沟堑的轮廓清晰可辨。那排树木生长在沟堑里,共七棵,树木并不茂盛,但活得十分刚劲。
刘达摸出手机,又是拍照,又是摄像。此刻夕阳西下,树木与岩崖更显壮丽。
刘达的视频上网不久,一年轻人扶着一老人找到刘达,央求刘达带他去那雄鹰嘴看看。老者瘦骨嶙峋,驼背弓腰,老态龙钟。他不辞辛苦来找刘达,一定非同寻常。
刘达带着老人来到雄鹰嘴,老人一定要上山看看。刘达与那个年轻人拗不过,一起艰难地将老人背上山。老人瘫坐在那沟堑里,看看这摸摸那,泪水吧嗒吧嗒而下,抽抽噎噎地说了个故事:
小豆跑过来传达营部的命令,让七班坚守山嘴,堵住路口,掩护全营完成迂回穿插任务。
七班有七名战士。黑子说:敌人肯定要拼死冲破路口,咬住咱们营,我们虽然占据有利地形,但要挡住敌人谈何容易,大家都要做牺牲的准备。
小豆说:大家本可以留下几句话,我带回营部,但这会儿营部已经转移到新位置,我要留下来与你们一起战斗。
石头说:那就把话都写下来,放在衣兜里,部队收殓尸体时会发现的。
可惜麻子挨了炮弹,班里的一支笔几张纸全炸飞了。
长颈鹅说: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我们把要说的话刻在石头上,战友或者亲人会有机会看到我们的留言。
可是拿什么镌刻呢?刺刀?那是跟敌人拼命的,钝了还怎么跟敌人拼杀?
班长沉默了半晌,说道:我有一个办法,却不知道管不管用。
班长扫视一下大家:我们每人栽一棵树,如果树能活下来,那就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这峭壁之上,全是岩石,没有水源,能栽活树?再说,敌人的枪弹炮弹很快会将这儿掀开几层。
但没别的办法了。
于是,大家找来自认为最容易成活的树苗栽下去,然后撒泡尿当水。班长喝止大家道:留着尿,到时候可以当水喝。
战斗持续三天三夜,全营成功实现穿插。敌人腹背受敌,溃不成军,阵地守住了。
这一定是战友们栽种的那几棵树,一共七棵。老人肯定地说。老人竟是当年的小豆,那次阻击战唯一的幸存者。
小豆身受重伤,被送到医院,伤愈出院后,随着部队南征北战,根本不知道当年的阻击阵地位于何处,但他忘不掉那个地方。他找了几十年,却毫无收获,想不到而今在短视频上看到了雄鹰嘴的消息。
老人下山后,刘达没有走,在雄鹰嘴下安顿下来,他相信老人还会回来。他要记录这前前后后的故事赚取流量。
第二日一早,雄鹰嘴果然来了一批人。这些人指指点点上了山,还带了锹锨榔头,爬到雄鹰嘴就是榔头敲、锹锨铲的。一个人一锹过去,将七棵树中的一棵劈断。刘达发现这树的树心竟是红色的,殷红殷红的,如血一般。
不许动树!刘达连忙横过身体,紧紧地护着七棵树。
这些人是一家私人公司的,准备在这儿投资建个仿古关楼,打造成古代关隘景区赚钱。
刘达正与这些人争执着,那位老人终于来了,搀扶他的除去那个年轻人,还有一群政府工作人员。
老人看到那棵被砍断的树木,又是一番恸哭:瞧这红树心,分明是战友们的鲜血浇灌成活的呀!
雄鹰嘴依然被那家私人公司辟成旅游区,但没有打造成古代关隘景区。公司对那七棵树做了特别的保护措施,还把那沟堑标识为战壕,在战壕里塑了七尊雕像。七名战士栩栩如生,好像正在英勇战斗。那被劈了一铁锹的树,奇迹般地长出了新枝。
那七棵树木旁边竖起一石碑,刻着“红心树”三字。岩石上则雕刻了一段说明文字,简要介绍了当年的战斗情景。
那七棵红心树是什么树种,连植物学专家都说不清楚,是罕有的树种。这个雄鹰嘴到底是不是七班战斗的地方,一时尚难确证。但是大家宁愿相信,那七棵树是战士们鲜血浇灌的,那个雄鹰嘴就是当年阻击敌人的阵地。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交代刘达喜欢驾车到处游玩,拍视频上传网络赚取流量,自然引出他对于雄鹰嘴的发现。
B. 本文通过刘达来讲述一段异常惨烈的战斗历史,突显战士们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C. 刘达紧紧护住七棵树,不让破坏,可见他不是一个纯粹为赚取流量的博主,他有自己的价值认同。
D. 雄鹰嘴地势险要,状若雄鹰,在其革命历史还没有被挖掘出来之前,差点被打造成古代关隘景区。
7. 关于老人及其讲故事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还没说话,就瘫坐在沟堑里,流下泪水,不仅写出老人对此记忆深刻,也写出找到曾战斗过的地方时内心的复杂情感。
B. 从黑子、石头、长颈鹅等人的话来看,当时的战斗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为了守住阵地,他们已经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
C. 敌人还没有攻上山,战士们能够留下自己痕迹的方式只有每人种下一棵树,如果树能够存活下来,那就当自己生命的延续。
D. 班长喝止大家道:留着尿,到时候可以当水喝。班长战斗经验比其他战士丰富,在条件极其艰苦情况下,要保留一切希望。
8. “红心树”这一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结尾为什么说“大家宁愿相信,那七棵树是战士们鲜血浇灌的,那个雄鹰嘴就是当年阻击敌人的阵地”。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荀卿载孔子之言曰:“由,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曰:“赐,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子曰:“回,智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曰:“智者知己,仁者爱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是诚孔子之言欤?吾知其非也。夫能近见而后能远查,能利狭而后能泽广,明天下之理也。故古之欲知人者,必先求知己,欲爱人者,必先求爱己,此亦理之所必然,而君子之所不能易者也。请以事之近而天下之所共知者谕之。
今有人于此不能见太山于咫尺之内者则虽天下之至愚知其不能察秋毫于百步之外也,盖不能见于近,则不能察于远,明矣。而荀卿以谓知己者贤于知人者,是犹能察秋毫于百步之外者为不若见太山于咫尺之内者之明也。今有人于此,食不足以厌其腹,衣不足以周其体者,则虽天下之至愚,知其不能以赡足乡党也,盖不能利于狭,则不能泽于广,明矣。而荀卿以谓爱己者贤于爱人者,是犹以赡足乡党为不若食足以厌腹、衣足以周体者之富也。由是言之,荀卿之言,其不察理已甚矣。故知己者,智之端也,可推以知人也;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夫能尽智、仁之道,然后能使人知己、爱己,是故能使人知己、爱己者,未有不能知人、爱人者也。今荀卿之言,一切反之,吾是以知其非孔子之言,而为荀卿之妄矣。
杨子曰:“自爱,仁之至也。”盖言能自爱之道则足以爱人耳,非谓不能爱人而能爱己者也。噫,古之人爱人不能爱己者有之矣,然非吾所谓爱人,而墨翟之道也。若夫能知人而不能知己者,亦非吾所谓知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
材料二: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节选自《墨子校注》)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有人A于此B不能见太山C于咫尺之内者D则虽天下之至E愚F知其不能察G秋毫H于百步之外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厌,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的“厌”意思相同。
B. 周,遮蔽,与《项脊轩志》中“前辟四窗,垣墙周庭”的“周”意思不同。
C. 于,比,与《屈原列传》中“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的“于”意思不同。
D. 端,萌芽,发端,与《核舟记》中“东坡右手执卷端”的“端”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认同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较为认可智者标准是“使人知己”,仁者标准是“使人爱己”。
B. 王安石指出能看清近处才能看清远方、能惠及狭小的才能恩泽广大的,这就是天下通晓的道理。
C. 文章引杨子“自爱,仁之至也”,强调爱己是仁爱的最高境界,这样爱己的方式足够用来爱人。
D. 从材料中王安石质疑先贤的言论来看,启示我们治学之时应该有质疑的精神和大胆求索的勇气。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古之欲知人者,必先求知己,欲爱人者,必先求爱己。
(2)吾是以知其非孔子之言,而为荀卿之妄矣。
14. 墨子的“兼爱”与王安石爱的观点有什么差异?如果做到“兼爱”会取得怎样的效果。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江夜猿 马戴① 日饮巴江水,还啼巴岸边。 秋声巫峡断,夜影楚云连。 露滴青枫树,山空明月天。 谁知泊船者,听此不能眠。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马戴,晚唐诗人,会昌四年登进士第,后因直言被贬为龙阳尉(今湖南汉寿)。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的首联点明所处的地理环境,其中“还啼”“猿啸”有渲染凄凉氛围的作用。
B. 马诗颔联所选意象偏小,景物描写色调幽暗;杜诗颔联所选意象宏大,意境雄浑开阔。
C. 马诗颈联承接上文继续描写景物;杜诗颈联则由景物的描写转向个人身世的哀叹。
D. 两首诗景物描写都含有视听结合的手法;抒情手法既有借景抒情,也有直抒胸臆。
16. 这两首诗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常读史书,既可增长见识,也可以史为鉴,切忌空自哀叹,避免落入《阿房宫赋》中说的“_______,_______”的恶性循环之中去。
(2)小刚历尽艰辛,登上华山山巅,伸手仿佛摸得到天,看着松挂绝壁的景色,不禁联想到《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的两句诗。
(3)古人表达要坚定自己理想的诗句很多,如“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在汉字文化中的联系,不仅在字义上有体现,还在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① ,而是相辐相成的。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国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象征着温暖、毕护和团结,而“国”则象征着秩序、稳定和共同的使命。这两者的结合正好荃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一体观念。在中国古代,“国家”的概念常常与“天下”相联系。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确表达了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乃至整个天下的理想次序。这种观念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个人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管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 ② 。国家观念在古代中国具有强烈的阶级色彩。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实体,更是阶级和道德的体现。例如,孔子的“大同”思想中,国家被视为一个理想的共同体,每个人都应该为实现国家的理想状态而努力。这样的国家观念不仅强调个人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更强调国家对个人的关怀和照顾。
家国情怀是一种将家庭责任和国家使命融合在一起的情感。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卫国守土的将士, ③ ,他们的行为往往都体现出一种把个人、家庭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的精神。例如,孟子的“( )”,就表达了从关爱家庭到关心社会的扩展。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通过“家”“国”等汉字受到了传承和弘扬。这些汉字不仅传递了人们的家国情怀,还记录了国家的历史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时代,家国情怀依然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18.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和文中划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不值一笑的神情。
B. 瞅准了机会,一下子给敌人个“连锅端”。
C. 从战士冲锋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
D.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
19.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0. 文中第2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司马迁在屈辱和梦想之间,选择了为梦想忍辱,遂成为一代史书大家;王羲之在虚无与真实之中,选择了珍视当下,有了“天下第一行书”的问世;苏轼在痛苦压抑与旷达洒脱之间,选择了积极面对生活,开启了一代豪放词风。如果他们做出相反的选择,也许我们只能在历史长河中看到他们黯然萧索的背影,而不是跨越时空的璀璨。
人生常面临两难选择,不同的选择,书写不同的人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保密★启用前
2025年毕节市高二年级期末适应性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D
3. C 4. (1)结构层次清晰。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先总说踏青赏春是传统民俗,国人将生活的诗意融入春光之中,接着分别从魏晋、唐代、两宋展开陈述,最后总结古代文人在踏青赏春之中完成了从审美体验到哲学思考的升华。
(2)论证方法多样。材料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文中列举王羲之发起的兰亭雅聚、唐代侍女们结伴踏青,来说明踏青受到人们的青睐;引用论证,如引用欧阳修“野芳虽晚不须嗟”和范仲淹的“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来论证士大夫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 (1)借山水消解尘世烦忧、陶冶情操,利用自然景观触发玄思,踏青可升华为哲学体验。
(2)可抒发盛世情怀,也可寻找精神慰藉,在自然的永恒中寻求心灵的寄托。
(3)一方面可以寻找诗意和灵感,另一方面可以联结士大夫与市井百姓。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C
8. ①红心树是当年惨烈战斗的见证。红心树是当年的战士在绝境之中种下的,见证了他们艰难而惨烈的战斗。
②红心树是当年战士生命的延续。红心树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活下来,成为了战士们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③红心树象征不屈的革命精神。当年的战士牺牲了,红心树已不再是单纯的树,变成战士不屈精神的象征。
9. ①人物上:将鲜血与树联系起来,更能突显当年雄鹰嘴战士英勇无畏的形象。
②主题上:能更好地体现胜利的不易和战士的爱国,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③读者感受上:具有历史纵深感,勾连现实与历史,让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D 12. A
13. (1)因此古代想要了解别人的人,必定先寻求了解自己,想要爱别人的人,必定先寻求爱自己。
(2)我因此知道这不是孔子的观点,而是荀子的荒谬言论。
14. 差异:(1)墨子的“兼爱”强调的是相互之间平等的爱。
(2)王安石强调的爱是先爱自己再爱别人,最后让别人来爱自己。
效果:天下就治理好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羁旅之愁:马戴被贬龙阳,杜甫流落夔州,他们皆漂泊在外,内心充满羁旅之愁。
②壮志难酬:马戴直言被贬,夜不能眠;杜甫心怀报国,处境艰难。二者皆壮志难酬。
③国运之忧:马戴身处晚唐乱世,杜甫经历国家动荡。二者皆担心国运,忧愁难遣。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②.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 连峰去天不盈尺 ④. 枯松倒挂倚绝壁 ⑤.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⑥. 虽九死其犹未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C 19. A
20. ①“辐”改为“辅” ②“毕”改为“庇” ③“荃”改为“诠”
21.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通过“家”“国”等汉字得到了传承和弘扬。这些汉字不仅记录了国家的历史文化,还传递了人们的家国情怀。
22. ①家与国并不是对立
②最终实现天下的太平
③还是为国奉献的百姓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
2025年毕节市高二年级期末适应性考试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语文答题卡
16


贴条形码区
准考证号

1考先自已的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
涂正确填涂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缺考标记 (填涂说明:缺考考生由监考员贴条形码,并用2B铅笔填涂左边缺考标记
(五)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其他试题请使用0.5mm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
17.(1)
(一)
1A B)[C][D]
2 [A]B)C[D]3 A [8]CD)
(2)
■■■
(3)
(三)
18B0[D
19 A B]C][D
10 A[B [C [D[EF[GH
11 [A][B][C][D
12 [A][B][C][D
30
13
(1)
5.
21
(2)
14.
22

(二)
(四)
6 A [B [C][D
7 [A]B C [D]
15 A][B][C][D]
▲15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三、写作
23
440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