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一、导入新课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被贬黄州,困苦境遇中写了《记承天寺夜游》,文中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黄州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词作,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二、明确教学目标1、复习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2、学习赏析词的方法,初步培养赏析词的能力。3、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4、背诵、默写这首词。三、文题解读卜算子:词牌名。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四、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 ,号“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谥号文忠。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父子三人与唐代的 、 和宋代的 、 、 合称“唐宋八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 。子瞻东坡居士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五、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里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州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六、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拣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piāo miǎojiǎnqīxī〔栖栖〕不安定的样子xǐng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幽居之人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壶声音了,所以说“漏断”枝叶稀疏的桐树七、读懂词意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单的鸿雁。雁属鸟类是一夫一妻制,常结对成行,孤雁鸣声悲楚。诗人常借其孤单、悲凄的特征来抒情一弯残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孤雁的缥缈身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知晓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挑选鸟类停留、歇宿;本指鸟停在树上,泛指居住或停留孤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里有幽恨却无人知道。它挑遍了寒枝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八、品读鉴赏1、全文分为上下两片,共有哪些意象?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2、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月——缺,桐——疏,漏——断,人——幽,鸿——孤,枝——寒,沙洲——冷。寂寞清冷的氛围3.揣摩意象,体悟情感(1)缺月表面写月亮不圆,其实是比喻才华如明月的苏轼,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悲凉阶段,与家人悲离;暗示封建社会的残缺黑暗,为全词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2)疏桐暗示良禽择木而栖的环境的荒凉,也暗示在封建社会里正直的人才难以得到重用。(3)漏断说明到了深夜,作者的心情才得以安静下来。(4)幽人苏轼自称为幽囚之人,联系背景,可知当时苏轼处境艰难,心情孤寂惊恐。(4)孤鸿指孤单的鸿雁,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里,文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5)寒枝暗示苏轼当时的凄凉处境。(6)沙洲是江湖河流里和海滨、湖滨露出水面的沙滩,在当时是人烟稀少,荒凉清冷的环境。4.词的上阕开头两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上阕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凄清的意象, 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月缺桐疏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 “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色调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5.“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6.“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①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②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词人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③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词人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7.孤鸿和幽人是词中的两个主要意象,他们之间有何联系,有何特点,试简要分析。幽人独来独往,心事浩茫,孤鸿轻灵飞动,缥缈若仙,两个意象难分主宾,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高洁自许而孤独寂寞,他们共同构成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8.“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既实写幽居之人(即词人自己)独自徘徊,又虚写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词人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9.“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感:直抒胸臆。直写世无知音,自己孤寂难耐的心境。10.下阙作者借“孤鸿”传达了怎样的心境?下阙写孤鸿惊恐不安(“惊起”),心怀幽恨(“有恨”),写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选择高枝栖息(“拣尽寒枝不肯栖”),,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独宿荒冷沙洲;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11.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1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历来被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简要分析。这句写孤鸿遭遇不幸,拣尽寒枝不肯栖息,独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又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选求宿处,表达作者不愿随波逐流的个性和高洁的志趣。九、小结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内容主旨词人托物写怀,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也是作者对人生的反省和对理想的坚守。十、拓展迁移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启示:要有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荣辱)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十一、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反思我开始引用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黄州,困苦境遇中写的《记承天寺夜游》导入新课,学生很感兴趣,很快进入课堂氛围中。中间的品读鉴赏使得教学目标完成得较好,达到了预期效果。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引导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的点拨及时、到位。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时间充分,教师在巡堂过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广度与深度。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上阕(写人)寂寞徘徊,恍若孤鸿→孤独高洁夜深人静,月桂疏桐→寂寞冷清下阕(写鸿)选求宿处,独宿沙洲→志趣高洁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孤苦难耐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