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材料二:
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费孝通指出,社会研究一个重要局限性在于只是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制度、政策
高一语文
和结构等“生态”层面,要真正找到问题的本质,需要更深入一步,进入“只能意会、不
能言传”的“心态”领域。因此,田野调查真正的研究对象是“心态”而不是“生态”,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或者说是从“生态”到“心态”。所谓“心态”,是指研究对象的一些深层的观念、价值、
兰校
注意事项:
情感状态。如果研究对象是群体、组织或社区,“心态”就是指隐藏在群体、组织或社区
,1,答卷前,考生须在答题卡和试题卷上规定的位置,准确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
之下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是一些“氛围”或“风气”,费孝
生名
并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确认无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通将此看作外人看不到、内部人说不清楚的只能“意会”的部分,称为“社会基础”或者“社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会底蕴”。
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或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要研究这些“言外之意”,研究者只是在田野中进行访谈、观察和记录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调整和提升自己的“心态”,以把提和理解研究对象的“心态”,在笔者看来,研究
-、现代文阅读(35分)
者的“心态”应该具备两个方面,叫作“敬意与温情”。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敬意”的“心态”,是指研究者在田野中应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这种态度首先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要把自己和研究对象放在平行、平等、贴近的位置,自己不是从空中高处进行鸟瞰,而是
材料一:
研究对象的同行者。田野调查的最大优势就是那种生动、浓密甚至略带压迫和紧张的现场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
感,如何体会到这种现场感,是研究者“心态”提升的第一步,传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
:
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
法由于研究对象是初民社会,研究者尽管参与当地的生活甚至生产,但是往往有着很强的
:
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蠡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
观察、研究意识,自己作为研究者的身份意识即使在完全参与观察时也非常清晰,这种意

“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
识越清晰,其心态与研究对象心态相联通的障碍就越大。当然,由于人类学研究的是完全
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异己的文化,其外部观察的“心态”很多时候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费孝通可以说是最早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千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
用田野调查方法研究文明社会的人类学家,他曾经深入开展田野调查的三个地点—江苏
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
江村、云南禄村与广西瑶山都是文明社会,但费孝通对自己的家乡江村情有独钟,他面对
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大瑶山农民那个“友好但莫名其妙的世界”与回到江村听到“飘飘然令我入迷”的吴语时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
的心态,是大不相同的,对于越熟悉的田野,自已越容易变成局内人,越容易从研究对象
理由是“才力小,千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胸,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
的眼睛和心灵去理解他们的世界。这是对研究对象最大的敬意。由此而言,对田野调查的
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园为你未出门时脑
对象越熟悉,就越容易进入“心态”的层面,费孝通晚年经常提起,对于社会学研究本身
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
来说,身边的社会就是最好的田野。我们如果真的能够保持尊重的态度,我们周围的人就
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
是观察对象,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参与观察,而这样的田野调查的最大成果就是我们做人
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态度的改变,事实上,在人与人相处中,正是保持敬意的态度才使我们的眼睛更加明亮,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更加具有洞察力。
(摘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温情的“心态”,是指研究者在田野中应该保持一种共情的态度。这种共情态度的根源,
高一语文第1页(共10页)
高一语文第2页(共10页)2025年7月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2.C3.B
4.①口语化表达,如“最可恶没有的”“瞎说一顿”等,使论证通俗易懂。②善用比喻,如“调查
像十月怀胎”,使抽象道理形象化,便于理解。③用情感态度鲜明的词语,如“一定”“须知”“蠢人”
“懦夫”等词,坚定立场。④排比,如“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增强语势,强化论点。⑤多用设问,如“一定要出门吗?也不到一定”,引发读者思考,引导逻辑推进。
(任选2点,每点2分,共4分)
5.①先走出去调查,找到问题来源,弄明白状况。②调查要深入实际,避免主观臆断。③调查要
注重“心态”层面的探究。④研究者应秉持“温情与敬意”的态度。⑤身边的日常也是重要的调查对象。
(每点2分,任选3点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材料二费孝通在瑶山与江村的不同心态,主要体现的是研究者对田野熟悉程度的差异
对“敬意”态度的影响,而“共情”属于“温情”的范畴,指以服务研究对象福祉为目的的共情态度。
故选C。
2.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式”论证结构。故选C。
3.材料二定义的田野调查需进入研究对象的“心态”层面,强调现场参与、共情与平等互动。A
项符合,学生团队通过同吃同住深入理解村民角色变化,体现参与观察。B项不符合,仅通过标准化问
卷收集数据,缺乏现场互动与心态层面的共情研究。C项符合,残障人士团队实地考察并推动整改,体
现对研究对象的共情与行动参与。D项符合,村干部通过“田间会”倾听诉求,贴近研究对象心态并解
决问题。故选B。
6.(3分)C7.(3分)D
8.(4分)①体现真实感。林冲无意中听到三人讲话,隔着庙门,并未见到三人,用“一个”而不
用具体人名来指称说话人,更切合当时情景。②设置悬念。用“一个”而不用具体人名来指称说话人,
留下悬念,读者需要根据对话内容来推断人物身份,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增强节奏感。连用“
个”让对话短促密集,加快叙事节奏,让情节加速。④揭示主题。用“一个”指称说话人,淡化谋害林
冲的具体实施者人名,突出幕后主使者高太尉,揭示林冲最终决然反抗的根源。(每点2分,答对2点
即可得4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忍受命运不公。八十万禁军教头,即便沦落到了看守草料场的地步,依然接受自己困
顿的处境。②接受恶劣环境。天寒地冻,现实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大雪还压塌草屋,他却能顺其自然。
③忍耐听完阴谋。听到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的阴谋,没有立即冲出去拼命,而是忍耐听完。④忍到极致
才反。一直逆来顺受,随遇而安,以为只要“熬得住”就还有与家人团聚一天。直到听到陆谦等人的阴
谋,才知道自己已无路可退,只能奋起反抗。(答出1点得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其它答案言之
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6.“描绘了美好雪景”错,“那雪正下得紧”不能体现“美好”:雪景也不是“与人物的命
运走向之间形成了鲜明反差”,而是以雪势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故选C。
7.“暂时放松身心,寻得片刻安宁”,在文中无依据。故选D。
【答案】10.CGH11.C12.A
13.(1)等(他们)到达那里,西伯己经死了,周武王载着西伯昌牌位,尊他为周文王,向东方讨
伐纣王。(“卒”“号”“东”各1分,句意2分。)
(2)殷商灭亡后,天下人都归附周朝,伯夷、叔齐却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宗”
“耻”“顾”各1分,句意1分。)
14.①孔孟②叩马而谏,耻食周粟③伯夷可能于武王伐纣前就已经去世(大意对即可)。
1/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