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重庆一中初2025届初三上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漫 忱 rú hè
2.B 解析:拈轻怕重的意思是工作时挑轻松的,害怕繁重的,与语境不符。
3.B A句的“。”改为“;”;C句的“,”改为“、”;D句子的“?”还为“。”
4.①土地②太阳(1分)
③远古的墓茔、沉睡的山脉、高树繁枝、河流、虫蛹、群众、河畔、人类(1分)
④火轮、难遮掩的光芒、电力与钢铁(1分)
写“大地”意象群是为了凸显太阳给土地带来了希望与光明,“震惊”“向我滚来”/也可以借“大地”意象群表现人们对光明的渴望,“繁枝向它奔去”“电力与钢铁召唤它”等等(1分)
5.①简爱并不漂亮(1分)她也并不被动顺从的,而是敢于反抗。她争取从舅妈家离开,去到洛伍德学校/在知道罗切斯特已婚后,毅然决然选择离开(1分)
②简·爱的改变并不是依靠奇迹,而是她的自我成长,阅读学习。/她是帮助他人的主体,简·爱在最后自己主动选择与罗切斯特结婚,她帮助他走出了生命的“大火”。(2分)
6.(1)小语小文,你们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其他老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2分)另外,“孝子不谀其亲”/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真正的孝并不是听从长辈的安排/讨好他们,而是要真正关心他们。(2分)你们认同我的观点吗?
(2)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沟壑纵横的手比作虬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苍老,赞美了母亲的付出。(2分)运用疑问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有利于引导同学们关注母亲与长辈。(2分)
(3) 声生不息
一声问候
一声笑语
一生守望
(结合画作,有文采或有画面感2分,符合“笑·孝”的主题2分)
7.回清倒影 斗折蛇行
为篱下黄花开遍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弓如霹雳弦惊 留取丹心照汗青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C 解析:A.打算/七情六欲;B.到/最好的;C.寻找;D.哪里/为何
9.(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吧。
(2)以往我久病难以治愈,而眼睛你并没患疾病之时,你视看万物我从来都没有制止过你啊。
10.D 解析:先由人及物,再由物及人。
11.①生活情趣:甲文中苏轼趁兴出行,与友赏月,极富闲趣;乙文中苏轼用“口”与“眼”的“辩论”,也能体现他的可爱/对自己的口腹之欲毫不掩饰,可见其活泼真率。(二选一,2分)②理趣:甲文中的苏轼被贬在外,也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引人深思;乙文中苏轼从口腹之欲中总结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哲思深藏。(二选一,2分)
译文:最近我患了红眼病,有人说患病期间诸如细切的鱼和肉类食物都不能吃。我本想听信这些禁忌,可我的嘴巴却不答应,埋怨说:“我给你当嘴巴,它给你当眼睛,为何你待它那样厚道,而待我却这样薄情?因为它患病反而不让我随意吃食,你不可以这样做。”我听了这番话,一时不能决断。接着口又对眼睛说:“以往我久病难以治愈,而眼睛你并没患疾病之时,你视看万物我从来都没有制止过你啊!”
记得管仲曾经说过:“像惧怕罹患疾病一样地敬畏天威的人,是人中的上品;那种随心所欲随波逐流的人,是人中的下等。”他还说过:“沉溺于安逸享乐无所作为,就如同饮入毒酒一般,不可怀恋啊。”《礼记》中说:“君子如能坚持庄严恭敬,则能一天天变得强大起来;若是耽于纵情安乐,行为放肆,就会一天天变得苟且偷安。”这些话真应当马上书写在每一位士人的腰带上,以便他们时刻铭记,所以,我也把“畏威如疾”的告诫之语记下来,以便时刻警示自己对口腹之欲不可肆意放纵。
12.①刘独眼为救小染透露秘方,名医烧毁染布心得;②八路军打听收布者去向,刘独眼识别假八路军:③人们以为刘独眼留下的是奇异染布,实际留下的殓衣却是原色布。(三选二,共4分,每点2分)
13第一种答案:使用了长短句/短句,语言简洁明快有力/富有节奏感,生动描绘了刘独眼制染液的熟练/动作干净利落/技艺高超;(2分)
第二种答案:使用了对举,句式整齐/读起来具有韵律感,朗朗上口,生动描绘了刘独眼的熟练/动作干净利落/技艺高超。(2分)
14第一种答案:认同他的评价(惜名),①他按照郎中所说救助小染,体现“医者仁心”之名;②他知晓原委,烧掉心得,赢得"不慕金钱”之名;③他烧掉心得,获得了更大的名声,印证了他惜名的名声;④治好了小染的病,向郎中及其他人证明了自己医术高超。(任选两点作答,共4分)。
第二种答案:不认同他的评价(不惜名),①他收了染料秘方;②他接受了郎中未医治的病人。(每点1分,共2分)
15(1)①反复写染布/不断推迟小染婚事;②写出了刘独眼对小染的关心与爱护;③增强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④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张弛有度。
(2)①作者通过留白,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②刘独眼能够识破假八路,这一情节本身就已经足够展现他的机智/敏锐/技艺高超,而过多的细节反而可能削弱这一效果的冲击力:③假八路的故事并非小说的核心/不能突显文章的主旨/详略得当。
16①正红-对女儿的爱/祝福,对传统染布技艺的坚守和传承;②黄绿色--爱国/对军队的拥护,对传统染布技艺的坚守和传承;③原色回归本真/返璞归真,与大地万物融为一体,象征着他一生对染布技艺的热爱和坚守。(对传统染布技艺的坚守和传承在正红或黄绿色处皆可。共5点,每点1分)。
17.B解析:A.根据引言推断关系很密切;C.教学叙事没有这样的表述;D.犯了博而不通的
病。
18.预测。(1分)根据游记的相关知识,预测《小石潭记》写的是游玩风景胜地的小石潭的过程。(1分)联结。(1分)调取了自己已知的“记”知识/调动了学生以前学过的古诗(1分)。确定重点。根据绝句结构,抓住了“孤”“独”二字,进行分析。(1分)
19.A项。“阅读策略”中将阅读策略分为了六类(1分),“教学叙事”师生在阅读实践中整合/融合/使用了各类策略(1分),在“读书感悟”中将读书的口号分为了“精、博、通”三类(1分)。
B项。“阅读策略”中是抽象的理论(1分),“教学叙事”是具体的教学实践(1分),在“读书感悟”中提炼了抽象的读书的口号“精、博、通”(1分)。
好处:能更好地提升阅读能力/加深对阅读的思考。(有类似的意思即可)(2分)
圆圈里的词填写正确(精、博、通三字,位置没有要求),给分落在能用文字或箭头说明三者的关系(5分)。
其中,能用箭头和文字标示“通”与“博”的关系,给2分。“通”对“博”有影响:能够通达,就是读死书而能活用(1分);“博”对“通”有影响:通而不博,就病于空疏(1分)。如果只有箭头没有文字不给分。
能用箭头和文字标示“通”与“精”的关系,给2分。“通”与“精”的关系,“通”对“精”有影响:不为见闻所限/不为门户所拘(1分);“精”对“通”有影响:通而不精,就流于浮泛(1分)。
能用线段或符号标示“博”与“精”的关系(1分)。读书既要像金字塔的塔基那样博大,
又要读到精深的地步,譬如金字塔顶那样高。【机密】2025年
1月15日17:00前
2025年重庆一中初2025届初三上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学校开展“我的语文生活”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弘扬红色精神
溯先辈英迹。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màn 游,我们总能发现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一片热chén ,【甲】心无旁骛地追求为国为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皓首苍颜,其功在大声疾呼,为天下百姓发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拈轻怕重,其功在澄清天下,掀起救亡图存的狂澜;【乙】“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不惧牺牲,其功在戍守边疆,捍卫祖国领土完整。
濡养英雄气。【丙】新时代呼唤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青年。不做暮气沉沉、随声附和的应声虫,要做朝气蓬勃、行动至上的引领者!【丁】我相信,大家一定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让我们成为自己、成为时代的英雄!
1.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①游 ②热 ③濡 养 ④随声附和
2.文段中加框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心无旁骛 B.拈轻怕重 C.澄清 D.蓬勃
3.文段里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句子是( )(3分)
A.甲 B.乙 C.丙 D.丁
任务二:阅读经典作品
4.太阳和土地是艾青诗歌的核心意象。请阅读艾青的诗作《太阳》,围绕“太阳”和“土地”归纳意象群,完成情感倾向天平图。(4分)
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太阳”重,还是“土地”重?
核心意象:① ② (1分)
意象群: ③ (1分)
④ (1分)
基于以上思考,“太阳”和“土地”是什么关系?(1分)
5.小说都有创作的母题。有人认为“简·爱”是“灰姑娘”的变型,请结合小说内容填写表格。(4分)
“灰姑娘”原型 变型
人物特点 年轻美丽、善良温柔、被动顺从 ①
人物经历 生活磨难→爱情波折→圆满结局 结局并不圆满,虽然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但是罗切斯特却成为了残疾。
奇迹转变 通过某种奇迹或贵人的帮助,实现了身份和生活的重大转变 ②
任务三:传承“孝敬”美德
6.为了让同学们深入理解孝亲敬老,学校开展“孝亲敬老”系列活动。(12分)
【探“孝敬”之义】
(1)你听到两位同学在活动现场议论,请你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两句名言,帮助他们理解孝敬的真正含义。(4分)
小语:长辈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他们可高兴了。这还不够“孝”吗?
小文:是的是的,我觉得这活动不用参与,自己好好对家里老人就行了。其他老人,跟我有关系吗?
【赏海报之语】
(2)在海报评选活动中,《虬枝》的文字引起了同学们的称赞,请你赏析其广告
词。(4分)
充满褶皱的手如同虬枝,这真是记忆里母亲的手吗?
【写宣传之诗】
纸短情长,学校开展了三行诗创作大赛,请结合左图《看手机的奶奶》,以“孝·笑”为主题,创作一首三行诗,题目自拟。(4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10分)
7.请按照要求填空。
文词绘自然 芳草鲜美,① 。(陶渊明《桃花源记》) 草迎花雨
② ,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曲水幽幽
③ ,秋容如拭。(秋瑾《满江红》) 秋菊怒放
词曲写人文 伤心秦汉经行处,④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秦汉遗址
马作的卢飞快,⑤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沙场飞扬
诗词传深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⑥ 。(文天祥《过零丁洋》) 舍生为国
⑦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暮晚情愁
⑧ , 。(苏轼《水调歌头》) 路远情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5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患赤目①,或言不可食脍②。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③不能决④。口谓眼曰:“他日我痼⑤,汝视物吾不禁也。”
管仲有言:“畏威如疾,民之上也⑥;从怀如流,民之下也。”又曰:“宴安酖毒⑦,不可怀也。”《礼》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⑧。”此语乃当书诸绅⑨,故余以“畏威如疾”为私记云。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①赤目:即“红眼病”。②脍(kuài):指细切的肉、鱼。③子瞻:即苏轼,字子瞻。④决:决断。⑤痼(gù):久病不治。⑥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像怕疾病一样地敬畏天威的人,是人中的最上者。⑦宴安酖(zhèn)毒: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酖:同“鸩”。⑧安肆日偷:若是耽于纵情安乐,行为放肆,就会一天天变得苟且偷安。⑨绅: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引申为束绅的人。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解衣欲睡 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B.遂至承天寺 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C.寻张怀民 寻寻觅觅(《现代汉语词典》) D.何夜无月 我何薄(乙文)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他日我痼,汝视物吾不禁也。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甲文篇幅短小,先叙事,接下来是写景,最后是议论抒怀,环环相扣。
B.甲文感情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C.乙文第二段中,苏轼连续引用几句权威言论,起到了理性思辨的效果。
D.两文写法值得玩味:甲文一个“遂”字点出二人趣味相投;乙文视角多变,先由物及人,再由人及物。
11.请结合两文,从“活泼真率的生活情趣”和“耐人寻味的理趣” 两方面分析苏轼文章的趣味。(4分)
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12-16题。(22分)
色痴
阿英
①高阳产布。
②清末,民初,皆以草木染色。苏木染红,槐米染黄,鼠李染蓝,拼色套染,变幻无穷。但工序繁多——采集、过滤、煮染,毫厘之差,颜色便有异。主顾若是苛刻,就会有人说,去留村,找刘独眼去。
③刘独眼染的布,天水碧,紫虾青,月下白,与样品无半丝差别,且鲜亮明艳,皂洗日晒摩擦均不脱色。
④调色配彩,全凭眼力,刘独眼却盲了一只眼,另一只,视力亦极弱。辨色时,他的脸凑得极近,独眼紧贴上去,脑袋来回移动,状颇可笑。刘独眼制染液,一锅色汤,手指蘸水,来回搅动,探温度高了低了;抽手入嘴,啧啧咂吮,说用料多了少了。天长日久,口唇色渍层叠,貌如厉鬼。但是,无论要求如何刁钻,但凡人间的颜色,刘独眼只消看一眼,便能从染缸拎出来。
⑤刘独眼不是没治过眼。某日,一主顾自青岛来,说当地医院驻有洋医,擅治疑难眼疾,但洋医即将回国,欲治须从速。刘独眼听罢,连夜揣钱上路。
⑥没过几天,刘独眼就回来了。背上多了个瘦童,她的脑瓜顶一对小黄辫。
⑦“这么快?”
⑧“没去。”
⑨“不治了?”
⑩“钱要养娃。”
女童是半道捡的,取名“小染”。从此,刘独眼更加卖力染布。
忽一日,小染生了背痈,啼哭高热,急请郎中。郎中说:“恶疾,备木匣吧。”
刘独眼跪求。郎中摆手走出。俄而,屋内大哭。郎中抽了袋烟,又返回,说:“高阳县城东大街,有马姓名医,或可治此疾。”
刘独眼深鞠一躬。郎中道:“痈疽凶险,神医惜名,未必会收。你定要提我的名字,他与我交恶,一听我治不好,便肯医了。他素来贪财,钱务必带够。”
刘独眼翻开被套,摸出张薄纸,揣入怀中,取床洁净褥子,兜上小染,上路。纸上文字密密麻麻,是半生的染布心得。
知情人说:“瞧吧,为了心头肉,舍了命根子。”
服药半月,小染可下炕走动。倒是刘独眼,瘦脱了形,眼眶凸出,如围着几根干草棍。他不住吁叹,秘方一泄,怎么赚钱养活小染?
忐忑等了两个月,市面上并未出现相似染法的布匹。
很久后,刘独眼才听闻,名医捏着那张折起的薄纸,静立不语,一盏茶工夫,将其熔入了煎药的火焰。
小染痊愈了,欢实蹦跳。那日,刘独眼醒迟,听得窗缝钻进的娇脆笑声。起身,见满院的花,悉数被小染摘下,零落一地。邻里说,逃不过一场痛揍了。却见刘独眼将小染举起,说:“高处还有一朵,伸胳膊,使劲够。”
小染长成大姑娘。
其时,传统织机已被铁轮机代替,草木着色早让位于化学染料,但刘独眼仍终日摆弄染缸。
有人说媒,来定日子。刘独眼垂头不语。良久,扯开粘连的嘴唇,道:“染匠嫁女,不想遭人笑话,待我染出正红的布,再商议其余。”
自此,刘独眼院中挂满红布,将黄土墙映出彤彤热意。一块块布,深浅不一,亮暗不一,冷暖不一,风中斜飘似帆,日光星点透射,闪若银针,半坡遥望,如巨大红花摇曳。
半月后,媒人又来。刘独眼答,颜色仍欠火候。两月后再来,又说,还差口气儿。
小染毕业才嫁,已是民国二十六年。日军自平津南下,掠走染轧机器,断绝棉纱颜料。高阳全县以手工织机织布,为八路军缝制棉衣。
布料需染成黄绿色,但土法浸染,一缸一色,一匹一色,难以统一。人们犯了难,去找刘独眼。
刘独眼没日没夜鼓捣,酒腌水泡,盐醋明矾,依着时辰温度、阴晴雾雨随时调整,一匹匹布,色
泽一致,搭在绳上,似千军万马。
寒露过后,八路军来收布,说,战士们的冬衣终于有了着落。
这天,一个八路军来村里,他说因伤掉队,打听收布者的去向。
刘独眼凑过脸,与其握手寒暄,看他身上沾土,便弯腰细细拍打。
八路军眼含热泪。
刘独眼却耳语乡民:“快去喊人,这个八路军,假的,色儿不对。”
小染加入了共产党,南征北战,直到刘独眼临终,才匆匆赶回。
刘独眼指着柜子说:“柜中布,是闲时染出。淡青,给外孙;桃红,给外孙女。最底下那块布,留给我自己。”
小染哭成泪人。
人们说,刘独眼染了一辈子布,带入土中的那一块,不知有多奇异。
殓衣上身,出乎意料——未着任何颜色,只是原色,铺展于大地,与万物融为一体。
(选自《金山》2024年第12期,有删节)
12.【情节】突转是小说常用的情节设置技巧。请围绕“刘独眼”,补写两例情节之间的突转。示例仅供参考。(4分)
示例:刘独眼寻医治眼,却因收养小染,放弃治疗。
13.【语言】从句式角度赏析下面语句。(2分)
刘独眼制染液,一锅色汤,手指蘸水,来回搅动,探温度高了低了;抽手入嘴,啧啧咂吮,说用料多了少了。
14.【人物】郎中评价名医“惜名”,你认同他的评价吗?请结合第 段和第 段,谈谈你的理解。(4分)
15.【手法】阅读小说,完成下列问题。(7分)
(1)在小说情节推进中,作者常常采用延宕手法,故意放慢叙述节奏,延缓事件进程,从而收到别致的效果。请据此分析小说画横线句子的效果。(4分)
(2)小说可以追求情节的不完整。请根据第 段所画波浪线,探究作者为什么没有将“假八路”的故事交代完整。(3分)
16.【主题】在这篇小说中,布料颜色具有丰富的寓意。联系语境,分析以下颜色各有什么寓意。(5分)
(二)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7-20题。(18分)
如今,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都把阅读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国际上针对中学生的阅读力测试题目,除了简单的“直接提取信息”的题目外,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考和创意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强调阅读量的同时也越来越强调阅读的“质”。而“质”的提升,离不开以理解为核心,以思考为着力点,帮助学生寻找文本信息、获得意义的阅读策略。请阅读下面整个策略流程:
17.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阅读力的培养与强调阅读的“质”之间,关系不大。
B.在阅读策略中,提问和释疑在阅读过程中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C.根据余映潮的教学叙事,可以知道柳宗元因为写《江雪》而导致心情孤独,进而导致了柳宗元写《小
石潭记》时心情也孤独。
D.如果有人在生活中,以“飞鸟书”来代替“地图”,便犯了读书高深但不能活用的毛病。
18.根据“阅读策略”的内容,具体分析余映潮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哪些阅读策略。(5分)
19.“阅读策略”“教学叙事”“读书感悟”三则材料的排列顺序符合下列哪项逻辑顺序?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并谈谈这样排列的好处。(5分)
A. 分类→整合→分类 B. 抽象→具体→抽象
我认为符合 项:
好处:
20.请根据提示,利用三角关系图梳理读书感悟中“精、博、通”三者关系。(5分)
写作(55分)
21.重庆一中公众号有新推送啦!以下是具体推送内容:
以上两则启事,任选其一,完成作文。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