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咸阳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提起节奏,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诗歌,而不大会想到小说。这是因为我们一般理解的节奏主要指文字音节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和高低起伏的变化。这种由语音的有规则的出现造成的节奏感在叙事文中确实不占显著位置。小说以“讲故事”为主,不太讲究声音韵律,纵有节奏,也常被意义掩盖,不易为人们所觉察。但不可否认,小说中同样存在节奏。20世纪20年代,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最早关注到小说节奏问题。福斯特以音乐节奏做类比,认为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反复出现的音乐短句就是小说的节奏。法国小说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广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他将小说时间处理方式分为“概要”“停顿”“省略”“场景”四种,认为这四者的交替运用就是小说节奏的主宰方式。“叙事时间”,也叫文本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即叙述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指故事自然状态下发生的时间。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或基本相等的叙述称为“场景”,以此为基点,向两端延伸。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为“概要”;叙述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的是“省略”;叙述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则是“停顿”。在热奈特笔下,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非等时”现象存在与否,是小说有没有节奏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概要、场景,还是停顿、省略,它们在时间上的跨度对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最极端的例子是《追忆似水年华》一文,话语的节奏有时慢到以190页的叙事篇幅描述三个小时内发生的故事,有时却快到仅仅用三行文字就概括了12年的故事。至于何者用快节奏表现,何者用慢节奏表现,实际上关系到作品主题和作者的价值取向。(摘编自邓颖玲、蒋栩遐《论小说节奏的叙事功能》)材料二:中国叙事思想中的节奏范畴,突破了快慢的界定,评点家更多是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节奏交换带来的叙事效果,这恰恰是西方经典叙事学相对缺乏的。在脂砚斋看来,“横云断山”“重重写来,轻轻抹去”——这些看似模糊性的表述话语,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横云断山”,指在叙述某一事件时,忽然插入对另一件事的叙述。这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被插叙的事件与前事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却截断了原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使整个文本的叙事节奏缓和下来。如第二十七回:“见黛玉来了,三个一同站着说话儿。又见宝玉来了,探春便笑道:‘宝哥哥,身上好?我整整三天没见了。’”脂砚斋云:“横云截岭,好极,妙极!二玉文原不易写。《石头记》得力处在兹。”我们来体会:此前,黛玉和宝玉正闹嫌隙时,薛蟠插一杠子,扯谎把宝玉叫开,一桩悬案留置这回,读者急切想知道他们在下一次碰面时怎样了局,可作者却偏偏不让他们碰面,眼看就要撞见了,偏插入探春事件,叙事节奏放慢,读者的心理却越来越迫切。第二种情况,被插叙的序列与叙事原序列逻辑紧密相连,因而加速了原事件的情势发展。叙事节奏越来越快,情节越来越紧张。脂批用“紧处愈紧,密不容针之文”来指称这种叙事加快的效果。如第十三回,此回为阿凤正传,是为写凤姐之珍贵、英气、心机、骄大而设。开篇为了引出凤姐,一层接着一层,可卿这头刚逝,又恰逢尤氏正犯了胃疼旧疾,只能卧床。贾珍又哭得泪人一般,愁于如何料理,真可谓急中偏添乱,叙事节奏步步紧逼,读者心理也空前紧张。脂批云:“妙!非此何以出阿凤!”在这种情境下才引出核心人物凤姐的出场。“重重写来,轻轻抹去”是脂评的独创,重重与轻轻这两种对照的效果扩充了文本的张力,加强了文本自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给故事情节增加富有魅力的生命形式。如第三十八回,此回的正题原本为写“菊花诗”“螃蟹咏”,但叙事者将贾母引入藕香榭后,却浓墨重彩地描写凤姐的诙谐及丫头们的嬉笑,这些有趣的情节,使读者似乎都忘了此回正题;叙事者竟未忘,忽一句“这里风大”,王夫人便陪同贾母等去房里歇歇了,“轻轻抹去”收住入题;长辈离开后,大家就开始作起诗来。可以说,其过渡之痕迹极其自然。在这里,“重重写来,轻轻抹去”,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被脂砚斋用来指称叙事话语层面,“场景”和“概要”时距的交叉引起了叙事节奏的变化;一方面又是读者依据文本情境而产生的心理预设与话语实际表达之间的差异下形成的节奏变换,因为在作者设置的基本叙事基调下,读者对文本的期待视野中,很自然地形成了“核心”人物浓妆重彩,“卫星”人物轻描淡写的观念,而一旦文本呈现在眼前的是截然相反的格局,就会引起读者心理上的节奏变化。(摘编自高静《脂砚斋叙事思想研究》)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通常理解的节奏是文本在语音层面的变化规律,而小说以“讲故事”为主,因此在这方面体现得不太明显。B. 法国小说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认为,概要、省略、停顿、场景这四种时间处理方式的交替运用主宰着小说节奏。C. 与西方经典叙事学不同,在中国叙事学研究中,评点家更多的是从审美角度来分析节奏变换带来的艺术效果的。D. “横云断山”是指小说在叙述某一事件时,忽然插入对另外一件事情的叙述,而这两件事情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谈论的节奏,是基于小说叙事话语内部的分析,着重分析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B. 材料二谈论的节奏,既有对叙事话语内部的考察,也有基于读者审美心理的分析,相比来说更侧重后者。C. 根据热奈特的叙事节奏理论,与叙述时间相比较来说,故事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省略、场景、概要和停顿。D. 材料一中举例《追忆似水年华》一文,说明小说不同时间处理方式对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是具有明显影响的。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观点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细致描写林黛玉初进贾府一路走来所看到的贾府各处环境,这属于“场景”。B. 《哦,香雪》记叙了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这属于“停顿”。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用“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叙写林冲找陆虞候,这属于“概要”。D. 《变形记》中并没有描写格里高尔是如何变为甲壳虫的,这属于“省略”。4. 节奏对小说来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 针对《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脂砚斋有两处评语。请结合材料二和《红楼梦》的内容,补全评语内容,并分析这样写的效果。①写贾雨村断案,实质是为了引出薛家,特别是薛宝钗。但文中用了大半回篇幅来叙述雨村与门子分析案情的对话。至于判案当天的情形,却三四语收住,脂砚斋评谓之“_______”。②在写他们分析案情时,门子向贾雨村出示“护官符”,雨村只看到贾、史、王、薛四家族,“犹未看完,忽听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听说,忙具衣冠出去迎接。顿饭工夫,方回来细问”。脂砚斋一面批道:“_______,是板定大章法”。(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茹志鹃老寿走进屋子,又走出来,走出来又走进去,他睡不着啊!走到第八次的时候,星星已经淡下去了,鸡叫了第一遍。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①听着那炒豆似的机枪、大炮也轰轰地连成了串,天上的照明弹,一挂就是一大溜。千里淮海平原,汇集了百万大军,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捷报,捷报,又一个捷报。这样的大战,真是百世难遇啊!远道来的粮车,②像一道道流不完的长流水,成日成夜吱扭吱扭地往前送。千里之外的老百姓,都在为淮海大战贡献力量,可是咱呢?……老寿想到这里,心里像开了的锅,身上那件三层新的棉袄,烧得他前胸后背尽冒汗。鸡啼二遍的时候,副区长老甘来了。他刚一进门,老寿都不敢认他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凹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络腮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他一进门,就背靠着炕沿,坐倒在蒲垫上,说:“老寿,快帮我通知党团员、积极分子,马上来开个会。还有……你有没有热水,给我一碗。”“有!有!”老寿连连应着,走出门去,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膛里,点着了火。老寿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说道:“老甘哪,遇见啥困难了,你开口嘛!”“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像话吗?”老甘说着,一边使劲地用手搓着脸,胡茬子被搓得刷刷响。“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啊!”是啊,还有啥呢?老寿的老伴刚去世,她心爱的小木柜子上次也支援了前线。“别着急,咱再合计合计。”老寿把一碗滚热的汤鸡蛋端到老甘面前的矮桌上,就急急出门去通知人了。等到老韩和其他党团员、积极分子十多个人,跟着老寿走到屋里,只见老甘背靠着炕,双手搭在匣子枪上,头歪到肩膀上睡得正香,桌上那碗汤鸡蛋已经冰凉了。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可是大家都被紧急地动员了起来:柴草。最后,大家看着老甘睡沉了的脸,相互坚决的眼色,点点头,散了会。老寿送大伙儿走出屋去,没再进来。他站在屋前的枣树下发起愣来。这枣树不大,可是结的小甜枣,可真没说的。土改时,老伴对分进的这三间草屋倒不怎样,可是对屋前这七棵枣树,喜得几宿都没合上眼。头年打下的枣,她只给正要去参军的儿子铁栓尝了几颗,全部都送到了部队,慰劳了解放军。“铁栓娘,还是你想得好啊!”老寿在心里跟老伴合计着,“可不,你早就想到了慰劳解放军。”鸡叫三遍,晨曦初露的时候,老寿已脱了棉袄,抡起斧子,“哼”的一声,向枣树砍了下去,树不大,老寿哼了三下,树就倒了,枝梢上还带着几颗红透了的枣子。起早的孩子们欢叫着,一哄而上。老寿却笑得眼睛弯弯的,打量这棵树,捆捆扎扎,不过担把光景,七棵树,不过七担柴。“少是少了点儿,总比没有的强。”老寿想着,又“哼”的一声,向第二棵枣树砍了下去。当他砍到第五棵的时候,他的膀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回头一看,是老甘,再一看,周围站着的,不尽是孩子,村里的一些爷们也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老寿笑着说:“这地里的东西嘛!去了还能再长。去了枣树种梨树,咱拿枣儿换梨吃。那梨又水灵又甜,比枣强多了。”老甘紧紧捏着老寿的膀子,眼里转着泪花,说:“将来我们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果园。不过现在,你还是留两棵给孩子们解解馋吧!”说话时,那些参加哑巴会的,也有没有参加的,挑的挑,扛的扛,都来了。大木柜,石榴树,旧水车,洋槐树,一个老大爷带了两个孩子,抬来了一副板,老大爷挤到老甘面前说:“咱没树,我有副寿材板,可行?”老甘没有说话,他环顾着大家,又仔细地看着一件件的东西,最后说道:“老少爷们,革命的衣食父母,你们对革命的贡献,党是不会忘记的。”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老甘含着两眶热泪,从这个小小的赤膊村里,运走了一千担硬柴。第二年的春天,当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的时候,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当村里有人来看望苗苗的时候,这是老寿最高兴的事情了,眉毛一耸一耸地说:“桃三梨四,大伙儿算算看,再过四年,老甘说的那种铁牛,咱不牵它三五条回来才有鬼呢!”说着就坐在苗圃边的田埂上,抱着膝盖,乐得直摇晃身子。(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鸡叫”这一细节不仅清晰地展现了故事发展的时间脉络,还表现了人物紧张激烈的矛盾心理,扣人心弦。B. “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是老寿对战争势态理解,“搓”字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的强大有力。C. 不同于《百合花》清新、柔和、优美的语言,本文语言质朴、口语化,乡土气息浓,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D.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塑造了像老寿这样矢志革命的典型形象。7. 关于文章第二段,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寿站在“屋前的枣树下”看似闲笔,实则为下文他筹集柴草而砍掉枣树埋下了伏笔。B. ①处比喻句淡化了战争惨烈的场面,②处比喻句表现了老百姓对革命战争源源不断的支持。C. “千里”“百万”等数词再现了对敌战争摧枯拉朽之势,与后文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相照应。D. “身上那件三层新的棉袄”两句用拟人修辞,形象地表现了老寿不能为大战尽力的焦灼感。8. 文中插入“老伴”与枣树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 有人认为“‘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不适合作标题,请结合文本反驳这个观点。(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三: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节选自《荀子·君道篇》)10.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A其人B也C大用D之E则天下F为一G诸侯H为臣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刑,文中指做榜样,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刑”意思不同。B. 度,文中指考虑,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的“度”意思相同。C. 效,文中指献出、奉献,与《六国论》中“斯用兵之效也”的“效”意思不同。D. 纵,文中指放纵,与《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纵”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孟子向齐宣王阐明推恩的好处和害处,并指出古代圣人超过别人的原因正是他们善于推广他们的善行。B. 材料二中,魏征具体指出了十个要经常考虑的问题,阐明了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眼前的各种事务的做法。C. 材料三论述了君主治理国家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强调人才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D.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既增强了语势,又加强了表达效果,使文章条理更清晰,观点更具说服力。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题金陵王冕赏心亭前春草花,赏心亭下柳生芽。收功漫说韩擒虎,亡国岂由张丽华【注】。江山万古足登览,豪杰几人过叹嗟。野老相逢闲指点,六朝宫阙尽桑麻。【注】韩擒虎:隋朝开国名将,他在平定南朝陈国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率领隋军攻入金陵(今南京),俘虏了陈后主,结束了陈朝的统治。张丽华:陈后主贵妃,以美貌聪慧受宠,史载其发长七尺、记忆力超群,甚至参与朝政决策;陈后主被俘时仍与其紧抱井中,成为亡国象征。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开头描绘了赏心亭春花盛开、柳生新芽的自然画面,也暗示自然规律的永恒。B. 颔联用“漫说”“岂由”抒写个人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独特思考。C. 诗歌以野老的视角收尾,曾经的宫阙变成了农田,突显了朝代更迭后的沧桑变化。D. 全诗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闲指点”的淡然口吻,强化了全诗的时空虚无感。16. 本诗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题材相同,情感相近,请简要分析两者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艺术手法。(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学书法时,起初大家热情很高,后来能坚持的不多,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得很贴切。(2)作文课上,老师告诉同学们:“从古至今,议论文写作,开篇立论是常见的方式。”这让你想起《劝学》开篇将中心论点总结为“_______”;《师说》首句“_______”也直接亮出了中心论点。(3)站在冬日的湘江堤岸,无数枯叶在冷风中飘落,远处的江水翻滚,恰似杜甫《登高》中所写“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到了陕西西安,大家首选打卡的通常是被誊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秦俑最初深埋于地下时,并不像今天看到的那般“灰头土脸”。②考古咨料表明,秦俑原是通体施彩,有朱红、粉绿、赭等10多种颜色。经过两千多年的深埋,那些保存下来的颜料出土后15秒就开始变化,4分钟内就完全脱水、起翘、剥落,有的则遗留在泥层上。因此, A 。最初的秦俑不仅有着五颜六色的盔甲和衣服,还有着粉红的皮肤、修长的眉毛,甚至还有大双眼皮。工匠们在施彩时,在兵马俑身体裸露的部分如面部、手足、四肢等涂上粉红色,以期与人体的肤色尽可能接近;③头发、眉毛、胡需、眼珠等涂上黑色。在衣着不同的部位有红、绿、黑、白、蓝、紫、黄、粉8种颜色近20种色调,经过检测,有12种不同颜料,其中大多数为天然的矿物质,还有少数为合成物,比如“中国紫”和“铅白”“铅丹”均被认为是人工制造。而“中国紫”是人工制造的硅酸铜钡,目前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秦俑是现在知道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和年代最早使用它的实物。秦人尚黑,秦俑身上 B ?可以猜测的是,这与当时秦代社会开放、盛世的局面有很大关联性。他们以天然矿物质为原料,不断创新,为世人展现秦代社会的色彩世界,呈现他们的朝气蓬勃。神秘的“中国紫”配色与其他颜色一起出现在兵马俑身上后,让兵马俑栩栩如生,而红、绿、黑、白、蓝、紫、黄、粉等多配色的选择,也向千年后的我们展示了秦俑的“多巴胺穿搭”风。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现在已经能够通过AR技术实现兵马俑身上的色彩复原。只要对准馆内俑像等识别物扫一扫,立体俑像就会呈现出来,原本没有色彩的兵马俑就会重现千年以前鲜艳的色彩。埋藏地下千年的历史色彩,随着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的上线呈现出来,多彩的历史景观被“唤醒”。18. 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 文中加点词“唤醒”为什么要加引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1. 根据图中信息,分别针对武士俑样本上衣和下衣的色彩分布写出一条结论,表达简洁流畅。22. 兵马俑博物馆数字人需要向游客介绍秦俑色彩特点,请你结合材料,写一段介绍性文字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90个字。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被海量的信息包围。这些信息助力我们了解和认知世界,但也可能带给我们困扰与误导。我们既是虚假信息的受害者,也可能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甚至可能成为虚假信息和不当言论的制造者。求实学校将举办演讲活动,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表以“让思考与信息同行”为主题的演讲。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咸阳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D 2. C3. B 4. ①节奏有助于表现作品主题和作者的价值取向;②节奏控制着情节的发展;③节奏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④节奏可以引发读者的审美体验。5. ①. 第一处:“重重写来,轻轻抹去”,详叙贾雨村与门子分析案情的对话,层层渲染,而判案当天却概而言之,“场景”和“概要”交叉,使小说叙事节奏富有变化。 ②. 第二处脂评:“横云断山”,贾雨村犹未看完而王老爷来拜,在正在进行的序列中插入一个突发事件,截断了原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本的叙事节奏缓和下来。(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6~9题答案】【答案】6. A 7. D8. ①内容上,“喜得几宿都没合上眼”表现了老伴对枣树的喜爱,“全部都送到了部队”表现了百姓对解放军的拥护和感激;凸显了老寿这种行为的无私和伟大,体现了百姓对于前线部队的大力支持,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②结构上,引出了老寿“砍树”、老甘“阻止砍树”等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9. ①“大地啊,母亲”,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大地比作母亲,大地像母亲一样孕育了生命,人民群众是革命的母亲,人民群众无私的支持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障。②“不是诗人创造的”,令人深思,革命成功是老甘、老寿这样的人书写的,表达了对热情支持革命的人民群众的由衷的赞美。③文题充满诗意,引人入胜,激发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CEG11. D 12. A13. (1)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照这样去做)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2)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14. ①材料一侧重强调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②材料二则侧重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D 16. ①借景抒情:王诗以“春草花”“柳生芽”的生机对比“宫阙尽桑麻”的荒芜,王安石词以“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壮丽引出历史感慨,均以景物暗含兴衰变迁。②对比:王诗“赏心亭”的今景与“六朝宫阙”的昔景对比,王安石词“六朝旧事随流水”与“寒烟衰草凝绿”对照,突出朝代更迭的沧桑。③借古讽今:王诗否定“韩擒虎收功”“张丽华亡国”的片面史观,王安石词批判“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的统治者,均借历史议论表达对兴衰本质的思考。④用典:王诗“韩擒虎”“张丽华”化用隋灭陈典故,王安石词“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化用陈后主亡国事,均借典故引发历史反思(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有善始者实繁 ②. 能克终者盖寡 ③. 学不可以已 ④.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18~22题答案】【答案】18. ①誊—誉 ②咨料—资料 ③胡需—胡须19. A我们看到的秦俑都已失去了色彩B为何会有如此绚丽的色彩20. 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强调这些多彩的历史景观并非是真正像唤醒一个生命体那样使其醒来,而是借助现代AR技术手段,让原本看不到的、消逝在历史中的色彩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21. ①武士俑样本上衣以粉绿、红、粉紫为主。②武士俑下衣以粉绿为主,红、天蓝、粉紫次之。22. 游客们,大家好!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秦俑,他们原本通体施彩,有10多种颜色。这些颜料多是天然矿物质,少数是合成物。出土后这些色彩迅速消失,如今借助AR技术能够重现其多彩原貌。三、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