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1.答题前,考生务必首先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然后使用0.5毫米墨水签字笔将考生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答第I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要使用橡皮擦干净。正确填涂样例:■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清楚。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严格按题号所指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在答题卡上作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和修正液。
项5.未按上述要求填写、答题,影响评分质量,后果自负。佳市八中2024—2025学年度(下)高一学年期末
政治试题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哲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哲学来源于惊讶,源于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B.哲学的本义就是聪明、智慧
C.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D.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
2. 分析下列观点,哪些是世界观( )
①地球绕着太阳转 ②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③暖冬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④世界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下列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世界观体现方法论,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C.哲学就是方法论
D.科学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4.每个人都要接触周围的事物,都会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积累多了,就会形成对世界的一定看法。上述材料说明( )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科学家的研究活动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5.具体科学知识分为( )
①自然科学知识 ②思维科学知识 ③社会科学知识 ④物质科学知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哲学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
②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④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会成为哲学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 以下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述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十九世纪的产物,现在已经过时
B.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简单相加
D.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是使劳动群众拥有自己的精神武器
8.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对子”
B.唯物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C.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
D.二元论是科学的哲学
9.下列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是( )
A.气者,理之依也 B.水是万物的始基
C.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0. ( )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意识 D.世界
11. 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我在故我思
C.我思故我在 D.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12. 下列现象属于存在的是( )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②政治老师
③十四五规划 ④生产力、生产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 (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哲学 B.具体科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规律
14.(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A.唯物主义 B.可知论 C.意识 D.运动
15. 下列关于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表述正确的是( )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 )的问题展开的
A.哲学的基本问题 B.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D.物质和意识何者是本原
17.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历史性 B.物质性 C.客观性 D.能动性
18.下列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
A.哲学是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B.哲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C.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具体科学概括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19. 下列关于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表述正确的是( )
A.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B.客观唯心主义比主观唯心主义好
C.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目的、感觉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D.主观唯心主义把上帝、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20.想要论证世界是物质的,需要论证( )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决定意识
③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1.意识是( )的机能
A.电脑 B.大脑 C.人脑 D.动物脑
22.意识活动的特点有( )
①目的性 ②自觉选择性 ③现实性 ④能动创造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通过( )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A.劳动 B.实践 C.意识 D.物质
24.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
A.守株待兔 B.四季的更替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D.万有引力定律
25.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神秘消失了,是因为砍伐林木、破坏环境。楼兰已毁,无力回天了。题中材料告诉我们( )
A.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受惩罚
26.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 )
①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③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无条件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7.联系的特征是( )
①普遍性 ②客观性 ③多样性 ④实践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8.( )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A.联系的观点 B.矛盾的观点 C.形而上学 D.发展的观点
2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观 B.发展观 C.联系观和发展观 D.矛盾观
30.( )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A.矛盾分析法 B.实践观 C.唯物辩证法 D.对立统一规律
31.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
①整体性 ②有序性 ③要素性 ④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2.下列属于联系的是( )
①蚂蚁搬家,大雨哗哗 ②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③蝙蝠与病毒 ④666,888——顺顺顺,发发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3.下列体现部分影响整体的是( )
A.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 B.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C.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D.牵一发而动全身
34.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 )
①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②联系是普遍的
③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5.下列关于联系的普遍性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C.有的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D.联系其实就是规律
二、非选择题(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同的哲学观点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强调物质的运动和规律性;而近代哲学家贝克莱则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于人的主观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分歧也广泛存在。例如,在疫情防控中,科学防控强调“根据病毒传播规律制定防控措施”,而某些错误做法却依赖“主观臆断或盲目乐观”。这种差异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认识。
问题:
1. 材料中不同哲学观点的争论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5分)
2. 根据材料,分析赫拉克利特和贝克莱的观点分别属于哲学的哪两大派别。(5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中,某地区曾过度围湖造田、开山采石,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近年来,当地政府转变思路,邀请生态专家团队进行科学论证,依据“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制定系统性修复方案:退耕还湖、植树造林、限制工业污染排放,并建立生态监测预警机制。经过多年治理,该区域森林覆盖率从30%提升至55%,珍稀物种重现,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专家指出:“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任何违背规律的开发行为最终都会遭到自然的惩罚。”与此同时,当地发展生态旅游和有机农业,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问题:
请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回答,当地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各城市立足自身定位协同发展。香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深圳聚焦科技创新,广州强化国际商贸枢纽功能,珠海、佛山等城市则依托制造业基础提供产业配套。通过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交通网络,湾区实现了资源高效流动。与此同时,大湾区注重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治理大气污染和海洋生态修复。
某科技企业在大湾区布局发展时,将研发中心设在深圳,利用当地的创新资源;将生产基地设在佛山,借助其完备的产业链;将国际营销中心设在香港,利用其国际化平台。这种“研发—生产—营销”的分工协作模式,使企业成本降低20%,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专家指出:“大湾区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城市叠加,而是通过整体规划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如何体现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高一期末政治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2.D 3.A 4.D 5.A 6.A 7.B 8.A 9.D 10.B
11.B 12.C 13.C 14.D 15.D 16.D 17.B 18.C 19.A 20.B
21.C 22.C 23.B 24.D 25.D 26.A 27.A 28.B 29.C 30.A
31.C 32.C 33.D 34.B 35.B
二、非选择题
36.(1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两大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7.(10分)
普遍性:规律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材料中,“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生态修复后“生态旅游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则体现了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
客观性: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地早期“围湖造田、开山采石”导致生态恶化,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后期“退耕还湖、植树造林”的成功则证明,只有尊重规律(如森林涵养水源、生物链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当地政府通过科学论证制定修复方案,避免了主观盲动,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例如,限制工业污染排放以维护水质,符合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通过建立生态监测预警机制,主动把握环境变化趋势;发展生态产业则是将生态规律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实践,实现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良性循环。
38.(10分)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要求立足整体:大湾区通过整体规划打破城市壁垒,构建交通网络和生态联防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环境共治,体现了从整体出发统筹全局的理念。
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各城市的特色分工,而各城市也依托大湾区的整体平台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如企业通过区域协作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益提升。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区域协同发展需避免“各自为政”,应制定统一规划,推动基础设施、生态治理等领域的整体优化。
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如材料中企业依据不同城市功能定位布局产业链,形成互补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