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哈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期末考试语文答题卡 ■
姓名: 班级:
条码粘贴区
选择题:
1 2 3 6 7 11 12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 E ] [ F ] [ G ] [ H ]
■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1 HSDFZ
■ ■
27.作文: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800
400
1000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 2 ■
HSDFZ2025高一下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C 2.C 3.A
4.(1)VAR帮裁判实现精准判罚;
(2)SAOT有效减少判罚时间;
(3)“鹰眼”技术解决门线争议;
(4)“连接球”杜绝“上帝之手”。
5.示例一:利大于弊(正方):正方观点强调,视频助理裁判系统确保比赛判决的准确性,其积极影响显著。这不仅有利于维护竞赛的公正性,保障每位参赛者的努力得到应有的尊重,还促进了体育精神的正面发展,避免了因错误判决导致的终身遗憾。
示例二:弊大于利(反方):反方观点着重指出,保持人类裁判的核心决策权利于保留体育竞技的人文情怀与观赏性。这有利于维护比赛的流畅性与不确定性,让运动员的现场表现成为焦点,而非技术介入的瞬间,从而促进观众的情感投入及比赛的氛围营造。尽管追求绝对公平,但不应以牺牲比赛的自然进展和观众体验为代价。
C 7.C
8.①通过语言描写,如“我叫老黑开门……都应该吹熄吹熄”,展现“疯子”坚定的抗争信念。②通过神态描写,“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体现他内心的复杂情绪。③通过他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如阔亭等人对他的态度,突出“疯子”的孤立和抗争的艰难。
9.①人物自身矛盾冲突:“疯子”内心有熄灭长明灯、打破封建迷信的渴望与被封建迷信环境压抑的矛盾,如他坚定要熄长明灯却遭到众人反对。
②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疯子”与吉光屯村民之间存在冲突,村民维护长明灯代表的封建迷信,“疯子”要打破它,如阔亭等人坚决反对“疯子”熄长明灯。
③人与环境之间矛盾冲突:“疯子”作为觉醒者,与封建迷信笼罩的吉光屯环境冲突,他的反抗不被理解,最终被关押,如被关在庙内西厢房。
【导语】鲁迅《长明灯》以象征手法展现新旧思想冲突。“疯子”执意熄灯,象征对封建迷信的反抗;村民的恐慌与压制,体现旧秩序的顽固。通过茶馆议论、庙前对峙等场景,在对话中深化矛盾。孩童的戏谑歌谣,暗示愚昧的代际延续。小说以“灯”为意象,揭露礼教禁锢,凸显觉醒者的孤独与执着,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这给心理上受伤的他带来了精神慰藉”错误,从原文从原文“孩子们都吃惊……笑着嚷着跑出去了”“赤膊的还将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等描写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疯子”的行为是觉得好玩、有趣,是把“疯子”的行为当作戏谑的对象,并非给“疯子”带来精神慰藉。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以吉光屯多民众反对灭灯为暗线”错误,从文中茶馆里众人讨论如何对付“疯子”,到庙前众人与“疯子”对峙,再到四爷客厅里商量处置“疯子”的情节,都是围绕“疯子”与民众在熄长明灯这件事上的矛盾展开,是明线,没有暗线。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语言描写:“我叫老黑开门,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疯子”的这些话直接表明了他要吹熄长明灯的坚定决心,以及对庙里那些象征封建迷信的神像的否定,展现出他坚定的抗争信念。
②神态描写:“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通过对“疯子”眼睛的描写,体现出他内心复杂的情绪。“悲愤”是对周围人迷信无知的悲哀和愤怒,“疑惧”则是对自己所处孤立无援环境的担忧和恐惧。
③侧面烘托:阔亭等人说“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要送忤逆”“将他关起来”等,从这些人的态度可以看出“疯子”的行为不被理解,突出了他的孤立以及抗争的艰难。
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
结合题干“‘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可知,可以从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进行概括分析。
①人物自身矛盾冲突:“疯子”内心有熄灭长明灯、打破封建迷信的渴望,他说“那一盏灯必须吹熄”“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但他身处封建迷信环境中,受到众人的反对和压制,如阔亭等人要送他忤逆、将他关起来,这体现了他内心渴望与现实环境对他压抑的矛盾。
②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疯子”与吉光屯村民之间存在明显冲突。村民们维护长明灯代表的封建迷信,如庄七光说“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灰五婶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而“疯子”坚决要打破它,要去吹熄长明灯,这就形成了双方的矛盾冲突。
③人与环境之间矛盾冲突:“疯子”作为觉醒者,想要打破封建迷信,而吉光屯是一个封建迷信笼罩的环境。他的反抗行为不被周围人理解,最终被关押在庙内西厢房,如四爷说“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这体现了“疯子”与整个封建迷信环境的冲突。
文言文阅读
10.CEG 11.A 12. C 13.(1)等待兼任的经常有几十上百人,有一个名额空缺,都争着贿赂官吏。
(2)先生对待他的部属中优秀的士大夫特别谨慎,所提拔举荐的人超过一百人,后来多有出名的。 14.①进行谋划,抓捕盗贼;②米盐酒专卖,为百姓除弊招利;③禁止巫医欺骗百姓,调查装神弄鬼的;④把官吏的考核分为三个等次,有缺员按等次替补。
10【解析】
句意:自从做孩童时侍奉在曾祖父旁边,整天不倦怠,等到长大后磨炼,凭着才能显扬自己。“自为儿童侍卫尉侧”是“自为儿童侍卫尉(于)侧”的省略,为状语后置句,其后C处断开;“终日”是“不惰”的补语,其后E处断开;“及壮”是“砥砺”的状语,“以材能”是“自显”的状语,故G处断开。故选CEG。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在名字前称讳,表示尊敬;/隐瞒。句意:先生名宽。/隐瞒疾病,不愿医治。B.正确。句意:因为每年的税款倍增。/皇宫中盛行斗蟋蟀的游戏, 每年都会向民间征收蟋蟀。 C.正确。句意:恰逢朝廷下诏要在边境阅兵。/正碰上他发怒,不敢亲自献上。
D.正确。对于;/从。句意:他对于吏治。/在西边从戎地收用了由余。故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2【解析】.C.“上司考虑太平州比饶州难治理”错误,由“转运使言饶大剧,州将不能治,而太平不足用君,乃换饶州”可知,应是“上司考虑饶州比太平州难治理”。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摄”,兼任,代理;“阙”,空缺,缺失;“赇”,贿赂。
(2)“视遇”,看待,对待;“贤”,优秀,贤明,贤德,贤能;“拔举”,提拔推荐,选拔举荐。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施方略,捕盗贼”可知,进行谋划,抓捕盗贼;
②由原文“以至米盐酒榷,皆为除弊致利”可知,米盐酒专卖,为百姓除弊招利;
③由原文“则禁巫医之罔民,案畜蛊者”可知,禁止巫医欺骗百姓,调查装神弄鬼的;
④由原文“君第其课为三等,有阙以次补”可知,把官吏的考核分为三个等次,有缺员按等次替补。
参考译文:
先生名宽,字伯强,姓李氏。他的祖先是陇西人。现在是南昌人。先生起初因为伯父的庇荫任守将作监主簿,监督洪州盐院,因为每年的税款倍增,得以主管袁州宜春县,改主管福州福清县。在这时,(李宽的名声)能够传到朝廷了,(李宽)就被授予通判桂州,又任通判江州,两个州都治理得好,于是任吉州知州。向皇帝请求,建立学校来教化,学习的人经常有三百人。实施方略,抓捕盗贼,无论多少远近一定能够实现,以至米盐酒专卖,(这些举措)都为百姓除去弊端招来利益。调任衡州,不赴任,改任江州。江州人说:“这是曾经到过我们这里(任职的人)啊。”不等到他到任而归服。不久,调任润州,不赴任,改任信州,又不赴任,改任太平州。转运使说饶州情况非常严重,饶州将不能治理,而太平州不值得用先生(去治理),于是改任饶州。饶州所属的县里的坏官吏听到(李宽)将要到了,有的放弃官职而离去,(李宽)到了就禁止巫医欺骗百姓,调查装神弄鬼的,于是(县里)得以太平无事。安抚使谈论(各地)的治理情况,(李宽)在江南评为第一。他的母亲去世,(李宽)辞职。
三年,(李宽)任虔州知州,将要出发,三司请先生处理河北粮草,一年减少税金八十七万。因为曾祖父年老,(李宽)上奏请求迁治所到南昌,朝廷答应了。调任提点荆湖北刑狱,辞谢不赴任,(李宽)又请求任事简任轻的官职来养家,就改到江西任职。过了一个月,恰逢曾祖父去世。守丧期满很久,还不忍离开墓地。朝廷下诏起用先生任提点江东刑狱,又(将其)调到京西,授予广西转运使。自从侬智高造反,(李宽)住在邕州军中,每年水路运输不足,于是多置办船只,设立赏罚制度,而邕州军队的粮食有余。(李宽)所在的部门兼任的官员以三十四员为名额,等待兼任的经常有几十上百人,有一个名额空缺,都争着贿赂官吏。先生把他们的考核分为三个等次,有缺员按等次替补,兼任官员不贿赂官吏从这开始。两广地区的使者以前不在春夏两季出使,恰逢朝廷下诏要在边境阅兵,先生就出使,路上碰上瘴毒,回来后去世,享年六十岁。
先生生下来就有良好的本质,而正统教化长期形成的习惯,自从做孩童时侍奉在曾祖父旁边,整天不倦怠,等到长大后磨炼,凭着才能显扬自己。他对于吏治,精悍强壮果断敏捷,目光所指取,必定获得那些情况。因此,(李宽)所在的地方,强豪和狡猾的官吏两手相重,两足相叠,直到先生最终离去,不敢有所举动。先生对待他的部属中优秀的士大夫特别谨慎,所提拔举荐的人超过一百人,后来多有出名的。
A
16.①“勇”字生动展现诗人归心似箭,为踏上归乡之路,渡江时充满无畏勇气,归乡急切之情跃然纸上。
②“轻”字巧用双关,既实写秋意使病体略感舒缓,又借身体轻松之感,侧面烘托出诗人即将北归、摆脱羁旅的畅快心境。
【导语】这首诗以“悲”起笔,通过“勇”“轻”的巧妙对比,展现了诗人北归时复杂心境。前四句写情,后四句绘景,情由景生。归心似箭的“勇”与病体逢秋的“轻”形成张力,既见归乡急切,又显身心释然。尾联钟声余韵,将时空感推向深远,含蓄隽永。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首联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的情感基调”错,首联中“几岁悲南国”的“悲”字确实体现了诗人在南方任职时可能经历了一些不如意之事,有着悲伤的情绪。但颔联“归心渡江勇,病体得秋轻”,重点在于表现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以及因归乡的喜悦而让病体都仿佛轻松了许多,这里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所以首联一个“悲”字并没有奠定本诗的情感基调。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①诗的开篇“几岁悲南国,今朝赋北征”,点明诗人在南方度过了几年满怀悲愁的时光,如今终于踏上北归之路。“归心渡江勇”中的“勇”字,精准地捕捉到了诗人此时的心理状态。刘禹锡多年在南方任职,远离家乡河南荥阳,内心对故乡充满了深切的思念,此次得以北归,归乡的强烈渴望让他在渡江时浑身充满力量。与以往在南方时的压抑不同,此刻他仿佛忘却了路途的艰难险阻,一心只想尽快回到北方,这种“勇”并非鲁莽,而是源于归心似箭,是对故乡深切眷恋之情的外在表现,生动地将诗人急切回归家乡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内心澎湃的归乡之情。
②“病体得秋轻”里的“轻”字意蕴丰富,从字面意义来看,秋天到来,气候转凉,或许诗人身体上的病痛因天气的变化而有所缓解,这是“轻”字的一层实写含义。但从更深层次的情感角度分析,“轻”字更多地是体现了诗人的心理感受,诗人即将结束在南方的任职,回到家乡,内心充满了喜悦与畅快,这种愉悦的心境使得他感觉身体也似乎轻快了许多。羁旅南方的日子里,诗人心中背负着种种忧愁,而此刻北归的消息让他如释重负。身体上病痛的减轻与心理上摆脱羁旅束缚的轻松相互交织,“轻”字巧妙地用身体的感受侧面烘托出诗人即将北归的畅快心境,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且富有层次。
课内基础知识
17.C
18.【答案】C
A.“振”同“震”,威吓。“辨”同“辩”,分辩。
B.“直”同“值”,价值、价钱。 “翼”同“翌”,第二天
C.“内”,同“纳”,接纳。“从”,同“纵”,合纵。“说”,同“悦”,高兴。
D.“彀”同“够”,能够。“念”同“廿”,二十。
19.【答案】B
A.连词,来,表目的。/ 介词,因为
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C.连词,表修饰/代词,你
D.动词,当作。/ 介词,被
【答案】B
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蚕”,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③“业”,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 ④“媚”,形容词作动词,献媚。 ⑤“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⑥“固”,使动用法,使……稳固。⑦“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⑧“乐”,意动用法,以……为乐。⑨“膏泽”,名词作动词,施恩惠。⑩“笼”,名词作动词,用笼子装。 “瓜”,名词作状语,像切瓜一样。 “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21.【答案】D
A项:“西面”古义为“面向西”,今义为“西边”;“行路”古义为“路人”,今义为“走路”。
B项:“模拟”古义为“想象、揣摩”,今义为“模仿”;“聪明”古义为“听觉、视觉灵敏”,今义为“智力高”。
C项:“少年”古义为“年轻男子”,今义为“青少年”;“以为”古义为“以(之)为,把……作为”,今义为“认为”。
D项:“邪说”古今均指“错误荒谬的言论”;“区区”古义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今义是指“数量少或不重要”,故选D。
22.【答案】B
判断句:①“此非……术也”、③“为……之所”、⑦“……故也”,均为判断句标志。
状语后置句:②“于戎取由余”、④“以掌覆之”、⑤“以严刑董之,以威怒震之”,介词结构后置。
被动句:⑥“虑壅蔽”指“担心被蒙蔽”,语义被动。
宾语前置句:⑧“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综上,分类为①③⑦(判断句)/②④⑤(状语后置)/⑥(被动句)/⑧(宾语前置),故选B。
23.【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同僚)的回信,不是奏疏。
C. “不德”是谦称;“壬人”是蔑称,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D.说反了,应为“前者如高祖、太宗,后者如文帝、武帝。”
2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戒奢以俭 载舟覆舟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① 招致、招揽② 仁爱,宽厚③ 得意、骄傲④ 适宜⑤莫非 ⑥居于……之下⑦ 完成⑧ 喜庆、福禄⑨认为正确
答案第4页,共4页哈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2024年欧洲杯的绿茵场上,碰撞的不只是足球与激情,其背后更是完美融合的体育与科技:从VAR到半自动越位技术,从“鹰眼”系统到“连接球”技术……这些高科技元素的引入,让比赛更加公开、公正和公平。
(1) 。《自然》网站近日报道称,人工智能(AI)的“全视之眼”将比最狂热球迷的眼睛还要更密切地关注比赛。如今,升级后的半自动版本视频辅助裁判(VAR)融合了更先进的AI技术和嵌入足球中的实时跟踪芯片。
英国《毎日邮报》介绍,VAR是指使用摄像头、传感器和AI来帮助裁判作出更精准决定。此次欧洲杯上,VAR由位于莱比锡技术中心的团队负责。VAR团队将不断检查与“改变比赛局面”有关的四种问题——进球、禁区内事件、红牌和处罚对象错误。一旦发现问题,他们可以建议裁判取消或更改判决,但最终决定权仍在裁判手中。有关审查过程的信息会以简洁的文字形式发布,并投放到现场大屏幕上,而不是通过口头传达。
(2) 。半自动越位技术(SAOT)与VAR搭配,是赛场裁判的另一位得力“助手”。它也是一种聪明的AI系统,可以帮助裁判快速作出正确决定。这项技术跟踪球员的四肢,以检测他们是否处于越位位置,并向VAR团队发送警报。
那么,SAOT如何更好地帮助VAR“监测”一场足球比赛?这要归功于欧洲杯所有球场屋顶的10台专用摄像机,这些摄像机能够跟踪22个球员每人身上从头到脚的29个独立点位。比赛之后,全场共计超过600个点在运动。这些数据将以每秒50次的速度输入计算机。
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测球和球员的位置与速度,甚至球员身体部位的移动速度,可以确定球员的任何部位是否在半秒内越位,然后向VAR团队发送警报,VAR操作员可以验证和确认信息并通知裁判。这将大大减少VAR作出决策所需的时间。
(3) 。此次欧洲杯上,名为“Hawk—Eye”的“鹰眼”技术就能立即判断球是否整个越过球门线,这对裁判给出准确判罚很有帮助。每个球场的屋顶都安装了14台摄像机,“瞄准”每个球门,共同提供球的精确位置。如果球被认为越过了球门线,一条电子信息就会发送到裁判佩戴的类似手表的接收器上,让他们知道该进球有效。
(4) 。此次赛事,在足球上也采用了带有“黑科技”的“微芯片足球”。阿迪达斯提供的本届欧洲杯官方比赛用球名为“Fussballliebe”,德语意为“足球之爱”。该球首次将“连接球”技术带入欧洲杯赛场,可实时向裁判发送精确的足球数据。这款足球内置“连接球”技术的感应芯片。该芯片能够以每秒500次的频率监测外界与球体的接触情况。当球受到球员脚或手的冲击时,内部芯片可以确定准确的时间和接触点,这对于裁判判定一些有争议的进球或者“上帝之手”至关重要。同时,感应芯片还能迅速上传球员位置数据,为SAOT提供有力支持。
“连接球”技术与SAOT技术协同工作,确保了裁判能在关键时刻准确判断球和球员的位置。
(摘自《科技日报》)
材料二:
未来的足球场,人工智能(AI)当“大脑”?一项来自谷歌深度思维的最新成果报告了一个名为“TacticAI”的系统,此次设计的是一个AI驱动的教练助理,能用高质量跟踪数据分析角球。研究显示,“TacticAI”能准确预测角球射出后的第一个接球人以及角球的直接结果,还能评估其他球员的可能表现,生成能提高比赛结果的不同战术。团队用利物浦足球俱乐部提供的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历史上的7176个角球数据集训了“TacticAI”。他们证明了“TacticAI”的作用并发现它提出的战术设置是切实可行的,且由五名专家认定在90%的时间里,使用者都会选择“TacticAI”的策略而不是现有战术。这项技术还能拓展用于其他可以喊暂停的团队运动。
(摘自《自然·通讯》)
材料三:
不过倘若有朝一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科技势必将应用于比赛判罚的更多方面,甚至存在完全取代人类裁判的可能。这对足球运动来说,是福是祸犹未可知。足球本身节奏快、对抗激烈,如果做到完全“干净”,或许将失去原本应有的样子。由于VAR、门线技术等高科技的存在,裁判们不用担心自己会因为争议的判罚而被推上风口浪尖,当比赛中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时,他们只需要继续维持比赛的继续,等待视频裁判给出最后的建议,而不必直接当机立断地给出判罚。然而,误判和争议从来都是足球比赛的一部分,也造就了足球世界里很多经典瞬间,有些时候,这些元素也是助力比赛更为精彩的“兴奋剂”。而黑衣法官们如果没有辅助,也会更多地自主地决定比赛进程——无论正确与否,由“人”上演的一幕又一幕悲喜剧,也是足球运动保持魅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摘自“中国新闻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科技元素的引入,让足球比赛更加公正公平,也可能使足球比赛失去一些精彩和魅力。
B.VAR团队若发现进球、禁区内事件、红牌和处罚错误等,可建议裁判取消或者更改判决。
C.由“TacticAI”生成的教练助理还能拓展用于排球、篮球、手球和橄榄球等团队体育运动。
D.VAR技术减少了足球比赛中裁判担心自己会因为争议的判罚而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可能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关审查过程的信息以简洁的文字形式发布,并投放到现场大屏幕上,而不是通过口头传达,正是为了体现比赛的公正和公平。
B.数据将以每秒50次的速度输入计算机,VAR操作员验证和确认信息并通知裁判,减少VAR作出决策所需的时间,以保证比赛的流畅进行。
C.“TacticAI”的系统,此次设计的是一个AI驱动的教练助理,能用高质量跟踪数据分析角球,使用者都会选择“TacticAI”的策略而不是现有战术。
D.我们在提升自身体育科技含量的同时,也要注重以人为本,要注重对于实施体育竞赛事业主体的人本身与科技相融合的紧密性。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1964年,东京奥运会由于首次在比赛中正式使用了电子计时装置、信息传播技术以及光电测距技术而被称为“技术奥运会”。
B.苏格拉底在场上的应变能力特别强,号称当年巴西足球队的“灵魂”,他边上学边踢球,并且在圣保罗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
C.“栏王”摩西,取得了体育学学位和工程师职称,自己创造了用“十三步式”来完成9个栏间跑和以7.5秒完成飞跃栏架的技术。
D.阿迪达斯在悉尼奥运会上为赛跑运动员设计了新型鞋钉,它能像其他鞋钉一样抓住跑道而不会刺破跑道,为运动员节约能量。
4.请根据材料,分别在文段标序号处填写相应句子。(4分)
5.2024年欧洲杯后,关于高科技元素的引入,高三某班同学发起了一场辩论,辩题为:在体育比赛中高科技元素的引入,利大于弊(正方)/弊大于利(反方)。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选择一方,简要阐述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长明灯
鲁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多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
“熄掉它罢!”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
“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
“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
“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
“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说,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
“什么老法子?”庄七光诧异地问。
“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轻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吹。幸亏我家死鬼那时还在,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
阔亭愤愤地说:“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
“那怎么行?”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①的么?”
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
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②商量商量,要不……”
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
“你干什么?”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
一个赤膊孩子擎起玩弄着的苇子,对他瞄准着,将樱桃似的小口一张,道:“吧!”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不成!你没法开!”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
“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我放火。”
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种。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
“是么,”四爷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
“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
“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
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
“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
“那自然,”阔亭感动地说,“可是,房子……”
“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
“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太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
“我放火!”
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
沉默只一瞬间,癞头疮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赤膊的还将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
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
孩子们跑出庙外也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
“白篷船,对岸歌一歌。此刻熄,自己熄。戏文唱一出。我放火!哈哈哈!”
(有删改)
【注】①捏过印靶子,即过去做过朝廷正式任命的官。②四爷,“疯子”的伯父。
文本二:
“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述了“疯子”坚持吹熄庙里的长明灯,引发吉光屯村民恐慌,最终被关押在庙内西厢房,仍扬言“放火”的故事,展现了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
B.灰五婶提及“老法子骗他”(用棉被围住长明灯谎称已熄灭),既体现她的圆滑世故,也暗示村民习惯用欺骗手段维持封建迷信秩序。
C.“疯子”被压制被禁闭之后,孩童们将他那熄灯放火的呼号随口编排进童谣,这给心理上受伤的他带来了精神慰藉。
D.长明灯被村民视为“梁武帝传下”“熄灭即变海”的神圣存在,实则象征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的禁锢,而“疯子”的反抗则是对僵化传统的挑战。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熄灯”事件为核心展开矛盾冲突,通过茶馆议论、庙前对峙、四爷决策三组场景层层推进,在对话交锋中深化新旧思想的对抗主题。
B.作者将矛盾冲突聚焦于“疯子”与群体之间,通过重复出现的“我放火!”等语言细节,强化了觉醒者孤立无援却又执着不屈的精神特质。
C.小说以“疯子”要熄灭长明灯为明线,以吉光屯多民众反对灭灯为暗线,两条线索结合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有利于突出主题。
D.结尾处孩童们“我放火!哈哈哈!”的戏谑歌谣,与开篇茶馆里紧张的“熄掉它罢!”形成环形结构,暗示愚昧意识仍在代际延续的悲剧性。
8.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塑造“疯子”这一形象的?(6分)
9.请根据文本二中“矛盾冲突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的观点,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广西转运使李君墓志铭
[宋]王安石
君讳宽,字伯强,姓李氏。其先陇西人。今为南昌人者。君始以世父荫守将作监主簿,监洪州盐院,用岁课倍,得知袁州宜春县,改知福州福清县。当是时,能闻朝廷矣,就除通判桂州,又通判江州,二州皆治,遂知吉州。请于天子,立学以教,学者常三百人。施方略,捕盗贼,无众寡远近必得,以至米盐酒榷①,皆为除弊致利。移衡州,不赴,改江州。州人曰:“是尝莅我矣。”不待至而服。未几,移润州,不赴,改信州,又不赴,改太平州。转运使言饶大剧,州将不能治,而太平不足用君,乃换饶州。属县恶吏闻且至,有弃其官而去,至则禁巫医之罔民,案畜蛊者,遂以无事。安抚使言治行,于江南为第一。母夫人终,去位。
三年,知虔州,将行,三司请君制置粮草河北,一岁减缗钱②八十七万。以卫尉③老,奏徙治所南昌,从之。移提点荆湖北刑狱,辞不往,又请便官以养,乃改江西。居一月,遭卫尉丧。服除久之,尚不忍去墓所。诏就起君提点江东刑狱,又移京西,除广西转运使。自侬智高反,宿军邕州,岁漕不足,乃多治船,设赏罚,而邕军食以有余。所部摄官以三十四员为额,待摄常数十百人,一员阙,皆争赇吏。君第其课为三等,有阙以次补,摄官不赇吏由此始。二广使者故不以春夏出,会有诏阅边卒,君即出,道遇瘴,归卒,年六十。
君既生有美质,而积习名教,自为儿童侍卫尉侧不惰终日及壮砥砺以材能自显。其于吏治,精壮果敏,目所指取,必得其情状。故所在豪人猾吏重手累足④,以终君去,不敢有所触。君视遇其属士大夫贤者尤谨,所拔举过百人,后多知名云。
(选自《临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榷:专卖。②缗钱:税金。③卫尉:李宽的曾祖父,曾任卫尉卿。④重手累足:两手相重,两足相叠,不敢有所举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自为儿童侍A卫尉B侧C不惰D终日E及壮F砥砺G以材H能自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文中指在名字前称讳,表示尊敬,与成语中“讳疾忌医”的“讳”意思相同。
B.岁,文中指每年,与《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的“岁”意思相同。
C.会,文中指恰好遇上(适逢),与《鸿门宴》中“会其怒,不敢献”的“会”意思相同。
D.于,文中指对于,与《谏逐客书》中“西取由余于戎”的“于”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宽因祖上的功德做了官,他在任上使税款倍增,被提拔任知县,声名远扬;他请求皇帝办学校,捕捉盗贼,取得很大成效。
B.李宽曾在江州任职,他再次来到江州,江州人不等他到来就归服,这表明了他为官的威望;他管理河北粮草,减少了很大一笔税金。
C.李宽善于吏治,他所到处为奸者不敢轻举妄动;上司考虑太平州比饶州难治理,让他改任饶州,他还未到任,一些恶吏就弃官跑了。
D.李宽为照顾年老的曾祖父向上级请求到南昌任职,调任时坚持留在江西,他曾祖父去世后,守丧期满还不肯离去,这表明李宽有孝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待摄常数十百人,一员阙,皆争赇吏。
(2)君视遇其属士大夫贤者尤谨,所拔举过百人,后多知名云。
1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说“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李宽做了哪些除弊之事?请根据本文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罢郡姑苏北归渡扬子津(其一)[注]
刘禹锡
几岁悲南国,今朝赋北征。
归心渡江勇,病体得秋轻。
海阔石门小,城高粉堞明。
金山旧游寺,过岸听钟声。
[注]刘禹锡,河南荥阳人。此诗为刘禹锡由苏州刺史转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刺史途中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的情感基调,与颔联的“病体”之说前后关联。
B.颈联对仗工整,意蕴丰富,海阔城高,天地广阔,极富空间感与视觉冲击力。
C.金山寺是诗人曾经的游历之地,但此次路过却无暇重游,这与“北归”有关。
D.尾联中的“钟声”与张继《枫桥夜泊》中的“钟声”均带来了古朴隽永之感。
16.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颔联中“勇”与“轻”二字的妙处。(6分)
三、课内基础知识(24分)
17.下列各项中词语的字形和给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
A.灵鼍(tuó) 纤离( qiān ) 功施到今( yì ) 秋豪无犯
B.玉玦(jué) 参乘(chèng) 切而啖之(dàn) 酒撰 
C.如晤(wù) 一恸(tòng) 称心快意( chèn ) 依依旁汝
D.傅玑之珥(ěr) 击瓮(wèng) 搏髀(bì) 走头无路
18.下列句子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1分)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B.昂其直,居为奇货 可以尽豫游之乐 翼日进宰
C.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遂散六国之从 而陛下说之,何也
D.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汝幸而偶我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分)
A.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B.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今守之而不足
C.儿涕而出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昂其直,居为奇货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20.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1分)
① 西取由余于戎 ② 蚕食诸侯 ③ 却宾客以业诸侯 ④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⑤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⑥ 必固其根本 ⑦ 则思正身以黜恶 ⑧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⑨ 以膏泽斯民 ⑩大喜,笼归 瓜分之日可以死 岁征民间
A. ①② /③⑥⑦/④⑤⑧/⑨⑩
B. ①② /③⑥⑦/④⑤/⑧/⑨⑩
C. ①②③⑥/⑦⑧/④⑤/⑨⑩
D. ①② /③⑥⑦/④⑤⑧/⑨⑩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是(1分)
A.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役聪明之耳目
C.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2.对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1分)
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②西取由余于戎 ③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④覆之以掌,虚若无物⑤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⑥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⑦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⑧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A.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B.①③⑦/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⑦/②④⑥/⑤/⑧ D.①③/②⑤⑥/④/⑦/⑧
2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1分)
A.“鸿门宴”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和勇气的较量。在宴席座位上,项羽以主人自诩,自居东向上位,侧面表现自矜功伐的性格。
B.《答司马谏议书》和《谏逐客书》一样,都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奏疏,表达想法,两篇文章都立足现实进行说理,体现出古代文人的担当精神。
C.古代文言文中的称谓众多,有敬称,如公、子、足下、壬人、先祖父等;有谦称,如愚、鄙、寡人等;也有蔑称,如竖子、鲰生、不德等。
D.古代皇帝除姓名外,往往有尊号、年号、庙号和谥号。其中庙号和谥号皆是对帝王死后的称谓,前者如文帝、武帝,后者如高祖、太宗。
24、默写(8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建议君主:念及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担心意志松懈心思懒散,“ ”。
(2)《谏太宗十思疏》多用譬喻说理,形象晓畅,深入浅出。魏征将一个国家视为一棵树、一条河,认为君王居安思危、“ ”是治国的根本和源头,又以“ ”告诫唐太宗人民的力量决定国家的兴亡,要深切谨慎地对待。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 , ”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被指责为“征利”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5)《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 , 。”
(6)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覆灭相继。
(7)苏轼《西江月》中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之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张孝祥也有类似的句子是:“ , 。”
(8)汤显祖在《游园·皂罗袍》中,化用谢灵运语“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突出杜丽娘黯然伤感的情怀的句子是:“ , !
25.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9分)
①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② 仁者播其惠 ③翘然矜鸣 ④ 度义而后动
⑤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⑥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⑦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⑧ 永保无疆之休 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四、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班班级格言是:做一个会照顾自己、会优化自己、会探索世界、会把自己和他人变得更美好的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