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代诗歌三首《宿建德江》同步练习B卷 (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 古代诗歌三首《宿建德江》同步练习B卷 (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宿建德江》同步练习B卷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1. 日暮时分,江面上的yān zhǔ( )像被染上了淡紫色。
2. 诗人独立船头,望着远处的树影,心中的chóu思( )难以平息。
3. 江风带着水汽,吹在脸上,格外qīng liáng( )。
4. 野旷的江面上,星星的光fàn( )在水里,和月影分不清。
5. 船桨轻轻一点,船身便yáo yè( )着向烟渚漂去。
(二)选词填空
空旷 开阔 开阔
1. 站在江边远眺,视野变得格外( ),心里也亮堂起来。
2. 这片田野十分( ),只有几棵老树立在远处。
3. 他的书房虽小,窗外的景色却很( ),能看到整片麦田。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人因为漂泊在外,所以见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烟渚、暮色、江水,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仿写句子,用上三个景物名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宿建德江》选析,完成练习。
《宿建德江》以“愁”为核心,却不见一个“愁”字直白流露。“移舟泊烟渚”,一个“泊”字,既是船的停靠,也是心的暂歇——却歇不住,因为“日暮”已至。人在异乡,最怕黄昏:白日的奔波能冲淡孤独,而暮色一浓,思念便会像烟渚上的雾,悄悄漫上来。
“野旷天低树”,写尽天地之大。可天地越大,人越觉得渺小;树比天低,人在其中,更像一粒无依的尘埃。好在“江清月近人”——月亮懂人心,特意离人近些,成了这空旷天地里唯一的慰藉。
1. 为什么说“人在异乡,最怕黄昏”?结合选析说说理由。
2. “野旷天低树”如何衬托出诗人的孤独?
3. 选析中说月亮是“唯一的慰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秋江独宿》,完成练习。
秋江的夜,凉得像浸在水里。我把船缆系在老柳树上,柳树的枝条垂到水面,像谁在水里洗着绿绸带。
没有灯,只有星星和月亮照着。江水是暗蓝色的,偶尔有鱼跳出水面,溅起的水花在月光下闪一下,又落回去,像一颗碎掉的珍珠。
我从包里摸出半块干粮,就着江水嚼着。嚼到第三口时,听见远处有雁叫。抬头看,一群雁排着“人”字飞过,翅膀划破夜空,也划破了心里的平静。
家乡的秋夜,该也有雁飞过吧?母亲总说“雁南飞,人当归”,可我还在江上行。江水哗哗地流,像在催我,又像在留我。
1. 文中哪些景物体现了“秋”的特点?请找出来并简要说明。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 “江水哗哗地流,像在催我,又像在留我”,为什么江水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
(二)阅读《月是故乡明》(节选),完成练习。
我离乡多年,走过许多地方,见过泰山的月、西湖的月、漓江的月,都很亮,很美。可站在那些月下时,心里总会空落落的——它们再亮,也不是故乡的月。
故乡的月,是挂在老槐树上的。夏夜里,我和奶奶坐在槐树下,她摇着蒲扇,我数着月亮周围的星星。奶奶说:“月亮是咱村的灯笼,照着走夜路的人回家。”
后来在异乡见月,总想起奶奶的话。有一次夜泊江边,月亮从水里钻出来,像刚洗过的银盘。我忽然明白:不是异乡的月不好,是故乡的月里,藏着奶奶的蒲扇、槐树下的凉,还有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1. 作者为什么觉得“异乡的月再亮,也不是故乡的月”?
2. 文中回忆奶奶的话有什么作用?
3. 结合全文,说说“月是故乡明”的真正含义。
四、作文
题目:《一处让我想起故乡的景》
要求:
1. 描写一处景物(如某片水、一棵树、一朵云),写出它让你想起故乡的原因。
2. 有具体描写和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B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
(一)
1. 烟渚 2. 愁 3. 清凉 4. 泛 5. 摇曳
(二)
1. 开阔 2. 空旷 3. 开阔
(三)
1. 示例: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离人特别近。
2. 诗人难道不是因为漂泊在外,见景生情,才写下了这首诗吗?
3. 示例:青山、流水、村落,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画。
二、课内阅读
1. 因为白日的奔波能让人暂时忘记孤独,而黄昏时暮色渐浓,环境变得寂静,孤独感会像雾一样漫上来;异乡的黄昏没有家乡的熟悉气息,更容易触发对故乡的思念。
2. “野旷”写出天地极大,“天低树”突出空间的压抑感,在这样空旷又压抑的环境里,诗人更显渺小、无依,孤独感被放大。
3. 同意。因为天地空旷,诗人漂泊无依,周围没有亲人或同伴,只有月亮主动靠近,用柔和的光陪伴他,成为他孤独中的一丝安慰。
三、课外阅读
(一)
1. 秋江的凉、雁南飞、老柳树(秋天的典型景物),这些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体现了“秋”的特点。
2. 比喻,将鱼跳出水面溅起的水花比作碎掉的珍珠,生动写出水花的晶莹和短暂,反衬出江夜的寂静和作者的孤独。
3. 因为作者既思念家乡,渴望归家(“催我”);又因漂泊在外、身不由己,只能暂时停留(“留我”),江水的流动触发了这种矛盾的心境。
(二)
1. 因为故乡的月里藏着作者的回忆(奶奶的蒲扇、槐树下的凉、童年),这些回忆让故乡的月有了特殊的情感意义,而异乡的月没有这些牵挂。
2. 奶奶的话赋予故乡的月温暖的象征意义(照亮回家的路),为后文“月是故乡明”的感悟做铺垫,也让思念更具体。
3. 真正含义是:故乡的月之所以“明”,是因为它承载着故乡的人和事、温暖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四、作文(略,根据景物描写是否具体、情感是否真挚评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