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同步练习B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一、基础知识(一)根据拼音写汉字1. 黑云翻墨未zhē( )山,远处的峰峦还能看见轮廓。2. 白雨跳珠乱入chuán( ),打湿了船里的竹席。3. 卷地风来忽吹sàn( ),乌云被吹得无影无踪。4. 望湖楼下水如tiān( ),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5. 苏轼在望湖楼写下这首诗时,正带着几分醉yì( )。6. 雨过天晴后,湖面上yàng( )起细碎的波纹,像撒了一层银。(二)选词填空迅速 快速 急速1. 乌云( )铺满天空,不到五分钟就遮住了太阳。2. 他( )地收拾好书包,赶去车站接妈妈。3. 汽车( )转弯,车轮卷起路边的水花。清新 清爽 清凉1. 雨后的空气带着草木的气息,格外( )。2. 冰汽水喝下去,( )的感觉从喉咙一直传到心里。3. 晚风带着水汽,吹在脸上( )宜人。(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用“一会儿……一会儿……”描述天气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卷地风来忽吹散。(扩写句子,加入风的动作和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望湖楼下水如天。(仿写句子,用“……如……”描写秋日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及创作背景,完成练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 结合背景,说说“醉书”的“醉”有什么含义(提示:可从“醉酒”“沉醉”两方面思考)。2. “卷地风来忽吹散”中的“忽”字,表现了风的什么特点?对全诗节奏有什么影响?3. 诗中四个句子分别写了“云、雨、风、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三、课外阅读(一)阅读《望湖楼的雨》,完成练习。站在望湖楼上时,天还好好的。西湖像一块绿绸,游船在上面划开细细的痕。卖茶的阿姨说:“这天看着晴,说不定要下雨。”果然,没过多久,东边的云就涌了过来。不是一朵一朵飘,是一大片压过来,墨黑墨黑的,却没把山全遮住——远处的保俶塔还露着尖尖,像墨团里的一点白。雨来得真急。不是“滴”,是“砸”。打在楼的栏杆上,“啪啪”响;打在湖里,溅起的水花比船帆还高。我趴在栏杆上看,雨珠跳进船里,游客们笑着躲,船摇得更欢了。正看得入神,一阵风从湖面卷上来,带着湖水的凉。我下意识地闭眼,再睁开时,云散了一半,雨也停了。湖还是那片湖,却亮得晃眼,水和天连在一块儿,刚才的雨像从没下过。卖茶的阿姨递来一杯龙井:“这雨来得快去得快,才叫西湖的雨呢。”1. 文中“墨团里的一点白”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 作者为什么说“刚才的雨像从没下过”?3. 结合全文,说说“这雨来得快去得快,才叫西湖的雨呢”一句的含义。(二)阅读《雨里的树》,完成练习。雨刚下起来时,我在树下躲着。树是老樟树,枝桠伸得很开,像一把伞——虽然挡不住倾盆大雨,但能遮住头顶的一片。雨点打在樟树叶上,声音很好听。不是“哗哗”的乱响,是“沙沙”的,像谁在翻书。叶子被打湿后,绿得发亮,像被抹了一层油。有几片老叶被打落了,顺着树干滑下来,沾在青苔上,像给树系了绿丝带。风把雨吹得斜斜的,有雨丝落在我手背上,凉丝丝的。树影在地上摇晃,不是树在动,是雨在动——雨珠串成线,把阳光剪成了碎片,落在地上就成了晃动的光斑。雨停时,树叶还在滴水。一滴落在我脖子里,我抬头看,樟树的枝桠间漏下一小块蓝天,像被树叶框住的画。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 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里的树”?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3. 为什么说“雨珠串成线,把阳光剪成了碎片”?四、作文题目:《一场来去匆匆的雨》要求:1. 描写一次暴雨从来到去的过程,突出“来得快、去得快”的特点。2. 有具体的景物变化和感受,字数不少于500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同步练习B卷答案一、基础知识(一)1. 遮 2. 船 3. 散 4. 天 5. 意 6. 漾(二)1. 迅速 2. 快速 3. 急速2. 清新 2. 清爽 3. 清凉(三)1. 示例:一会儿,黑云像墨汁一样铺开,还没遮住山;一会儿,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跳动着,杂乱地溅进船里。2. 示例:卷地而来的狂风忽然刮过,像一只大手把乌云一把推开,转眼间就露出了蓝天。3. 示例:秋日的天空如蓝宝石般澄澈,飘着几缕白云。二、课内阅读1. “醉”既指苏轼饮酒后的微醉状态,也指他被暴雨骤至骤歇的美景所沉醉,即兴创作的兴致。2. “忽”表现风来得突然、力量大的特点;让全诗节奏从雨的急促转为风的迅疾,再到雨停后的开阔,形成“急—快—缓”的变化,富有动感。3. 云是雨的前奏(黑云预示暴雨),雨是风的铺垫(大雨后狂风骤起),风是水变清的原因(风吹散乌云,雨停后水天一色),四者按时间顺序推进,构成完整的雨景变化。三、课外阅读(一)1. 指远处的保俶塔;用“墨团”比喻乌云,用“一点白”比喻塔尖,生动写出乌云未遮全山的画面,突出西湖雨景的层次感。2. 因为雨后的湖光亮开阔,水天一色,洁净得像最初的样子,与暴雨时的混乱形成强烈对比。3. 这句话点出西湖雨的特点——来得急、去得快,同时体现当地人对西湖雨的熟悉和喜爱,雨的“急”也成了西湖的独特韵味。(二)1. 比喻,把樟树的枝桠比作伞,生动写出樟树的繁茂和遮雨的作用,也让画面更形象。2. 听觉(“雨点打在樟树叶上,声音很好听”“沙沙的,像谁在翻书”)、视觉(“叶子被打湿后,绿得发亮”“晃动的光斑”)、触觉(“雨丝落在我手背上,凉丝丝的”)。3. 因为雨珠密集如线,阳光透过雨珠时被折射、分割,落在地上形成破碎晃动的光斑,生动写出雨中小光的动态。四、作文(略,根据以下标准评分:暴雨的过程描写完整,“来得快、去得快”的特点突出,有细节和感受,语句通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