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物理观念: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科学思维: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科学探究:初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长度、时间的测量。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测量、秒表的使用。教师演示:直尺、三角板、卷尺、手表、游标卡尺、棉线等。学生实验:刻度尺、秒表。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他的身高吗 估计一下,谈谈你的结论,要想得到准确的数值应该怎么做 2.展示课本P13图1.1-1,提出问题:图中两根小棒哪个较长 学生活动: (1)学生谈自己的感觉,并请1~2名同学回答。 (2)学生用卷尺测量,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刻度尺、卷尺、秒表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 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长度的单位 1.长度的估测 提问:同学们还知道人体哪些部位可以作尺,用来估测长度 人体哪些部位的长度具有特殊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找学生回答。 生1: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尖的距离叫“一大拃”,大拇指到食指尖的距离叫“一小拃”,知道自己“一拃”的长度,就能估测物体的长度。 生2:眼睛是头部的黄金分割,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等。 生3:人的身高约等于9.5倍头长,人握住拳头的大小和心脏大小相等。 师: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关于人体长度的知识,大家知道长度的单位有哪些吗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教师:测量任何物理量都需要规定它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米的符号是m。教师提出问题: (1)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现在又知道长度有哪些新的单位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指导学生自学: (1)阅读P13“长度的单位”部分。 (2)交流归纳:长度的单位有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学生小组内总结,然后教师归纳。 学生列举单位的过程中,教师课件展示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巩固记忆。 教师点拨: (1)换算关系:1 km=1 000 m=103m 1 dm=0.1 m=10-1 m 1 cm=0.01 m=10-2 m 1 mm=0.001 m=10-3 m 1 μm=0.000 001 m=10-6 m 1 nm=0.000 000 001 m=10-9 m (2)要注意换算格式,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示例如下:3×10-5mm=3×10-5×106 nm=30 nm。 (3)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学生阅读P16“小资料”——一些长度或距离。 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中学生身高大约15.7 dm 。 (2)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 mm 。 2.完成单位换算: (3)人头发直径约7×10-5 m= 70 μm。 (4)一张纸的厚度约10-4 m= 105 nm。 探究点二 长度的测量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刻度尺、卷尺、三角尺。 教师展示上述工具并展示游标卡尺。 2.观察刻度尺 教师点拨:(1)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2)分度值是相邻两格间的距离,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 提出问题:观察你手中的刻度尺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 是否磨损 (2)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课件展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刻度尺要放正,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 (2)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3)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感性认识,并能准确进行单位之间换算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 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时,首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教师找一位同学上台演示用刻度尺测量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注意找出其操作过程中的不当之处。 学生对同学的操作进行评价。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出示例题:如图所示,被测物体长度为 cm。 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2.3 cm,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2.35 cm) 教师点拨:在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正好落在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计值为零,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所示,物体长度的准确值是2.3 cm,估计值是0.05 cm,因此读数应为2.35 cm,不能读作2.3 cm。 学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作业本、课本的长度、宽度、厚度 ,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能正确使用刻度尺。 探究点三 时间的测量 提出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时间测量工具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展示测量时间的工具,如圭表、日晷、沙漏、石英钟、秒表、智能手表、铯原子钟。 2.学生自学P16“时间的测量”,了解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归纳: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 h=60 min、1 min=60 s。 3.学生实验:用秒表测量时间 (1)教师示范秒表的使用,展示图片点拨秒表读数方法。秒表大圈1整圈是30 s,1大格是1 s,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1 s。小圈1整圈是15 min,每一小格是0.5 min。小圈指针指示时间超过3.5 min,大圈指针指示38.3 s,因此读数是3 min 38.3 s。 (2)组织学生按课本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分别测量组内指定两名同学脉搏跳动10次所使用的时间,正常行走一步所用的时间。对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 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熟悉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练习使秒表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进行读数。 通过亲身测量长度,感受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利用练习,进一步突破估读这个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了解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点四 误差 教师:在刚才测量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中,测量的结果一定等于物体的真实值吗 如果不相等,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7“误差”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误差 (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 (3)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教师点拨: (1)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误差是不能消除的,但是可以减小。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消除的。 出示练习题: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①187.6 mm;②187.9 mm;③187.8 mm;④187.9 mm;⑤187.7 m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D) 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0 mm 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 mm 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③次 D.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⑤次 点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平均值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最后求平均值。 利用反馈练习巩固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对错误测量结果的判断三、归纳概括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及换算1 km=103 m 1 dm=10-1 m 1 cm=10-2 m 1 mm=10-3 m 1 μm=10-6 m 1 nm=10-9 m二、长度的测量1.基本工具:刻度尺2.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选、放、读、记三、时间的测量1.单位及换算:1 h=60 min 1 min=60 s2.秒表的使用:一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四、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2.减小方法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是否可以消除1.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乒乓球的直径。2.用圆柱形的铅笔和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本节内容较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还是秒表的读数,都先以学生的尝试使用为前提,然后再归纳总结,细化方法。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自学、阅读、请教老师(同学)、分析原因等。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时间的测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探究、分析归纳、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