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运动的快慢物理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科学思维: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概念。科学探究: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中国交通的变化,结合现代的科学成就,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师演示:白板、多媒体电脑、课件、小车等。学生实验:课本、文具盒等。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我国“和谐号”高速列车疾驶时呼啸而过的短片及中学生运动会上运动员奔跑时的短片。列车的运动和中学生的运动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运动快慢不同,列车运动比中学生快。 教师:运动的物体,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在物理学中,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创设生活情境感知运动的物体有快有慢,为新课引入做好铺垫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播放“中国速度”苏炳添破纪录夺冠视频,视频结束后屏幕再现比赛中某时刻的两幅图片,认真观看并思考以下问题: 1.比赛过程中,观众怎么判断哪位运动员跑得快 2.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怎样计算成绩的 你与裁判员所用的方法相同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 1.观众的方法:相同时间内通过运动的路程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运动快。 2.裁判的方法:路程相同通过运动的时间来比较快慢,时间短则运动快。 教师板书: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探究点二 速度 过渡:由以上实例分析可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必须考虑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若路程和时间均不相同,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例如(课件展示):运动员用10 s跑了100 m,汽车在2 h内行驶了72 km,那运动员和汽车哪个快呢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例中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构建路程和时间不相同的问题情境,为速度概念的建立埋下伏笔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 方案一:分别用他们的路程除以时间,计算每1 s内运动的路程,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快。 方案二:利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也可以比较运动的快慢,求出通过1 m路程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快。 教师点拨: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学生自学:快速阅读课本P23“速度”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速度的定义。 2.速度的物理意义。 3.速度的公式。 4.速度的单位有哪些 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自学后教师找学生回答,同时给出答案: 1.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作速度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3.公式:v=。(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 4.单位:m/s或m·s-1、km/h或km·。 教师点拨:m/s与km/h的换算关系:1 m/s==3.6 km/h。 学生口算:完成单位换算 10 m/s= 36 km/h 72 km/h= 20 m/s 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多少呢 学生阅读课本“小资料”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说明哪个物体运动最快,哪个物体运动最慢。 课件展示常见的物体速度。 探究点三 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展示图片,过山车沿曲线运动,列车沿直线运动,过山车和列车运动路径有什么不同 过山车沿曲线运动 列车沿直线运动 学生:根据运动路径不同,机械运动可分为曲线运动、直线运动。 课件展示:课本P24“想想议议”图片,讨论以下问题: 1.图甲中汽车在运动过程中,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图乙中汽车在运动过程中,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甲图的汽车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乙图的汽车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我们把甲图汽车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乙图汽车的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学生自学:快速阅读课文P24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作变速直线运动 3.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并掌握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公式、单位及换算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物体运动速度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两种运动情况的区别,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学生自学后,教师提问并归纳总结: 1.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时刻、任何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作变速直线运动。 课件播放视频:山地自行车运动员在上、下坡时的情境;列车进、出站时的情境。 设疑:以上物体的速度大小是变化的,我们如何来比较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呢 引导学生讨论:通过公式v=计算得到的速度能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或路程)的快慢程度吗 教师点拨: 1.变速运动快慢的描述非常复杂,如果只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公式v=来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作平均速度。 2.公式v=,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v就是平均速度。 课件展示例题 例1:在第32届夏季奥运会田径男子100 m半决赛中,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以9.83 s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纪录。他在这次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教师点拨: 1.写出公式、代入数值、计算结果、写上单位,还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2.公式中的v、s、t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在同一个运动中的速度、路程及时间。 3.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如果不统一要进行换算。 找一名学生板演,完成后找其他学生纠错,最后教师课件展示解题过程。 解: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平均速度v===10.17 m/s。 例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用时7 s,小明前、后50 m及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学生将解题过程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教师将两名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投影,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解:小明前50m的平均速度v1===8.3 m/s, 后50 m的平均速度v2===7.1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v====7.7 m/s。 让学生知道一般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变化的 使学生知道变速运动的特点,知道平均速度的意义 培养学生规范解题习惯第3节 运动的快慢 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入手,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引出物理学中速度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