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表格式)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物理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科学思维:应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应用科学推理法归纳出真空不能传声。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爱大自然,更加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师演示:课件、音乐卡(闹钟等发声物体)、水槽、水、塑料袋。
学生实验:音叉、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泡沫颗粒、铁架台、乒乓球、鼓、烧杯。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声音,猜测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从而引入声音内容的学习。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声音的产生 利用音叉、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等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完成后,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拨: 方案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一边听声音,一边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方案2: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用手触摸音叉。 方案3: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方案4:齐读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同时,用手摸住喉头部位,感受喉头部位的变化。 观察、体验、总结上述实验中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教师提问: 1.以上实验听到声音的同时,发声的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2.当物体停止振动时,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请选择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教师进行点拨: 1.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用一个乒乓球去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进行观察。 2.我们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 用力敲击鼓面。 3.我们在桌面上放装水的烧杯, 用力敲击桌面。 学生选择桌上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体验“转换法”的应用。 探究点二 声音的传播 视频播放:研究声音的传播 学生观看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听到的电铃声音有什么变化 学生: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2.当抽出全部空气后,听到的电铃声音有什么变化 学生: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 3.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 学生: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4.由以上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归纳: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课件演示——水波的运动。 问题: 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 学生: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 学生: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 教师:水面的振动产生水波,空气的振动会不会产生声波。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认识声波。 选择身边的简易材料实验,体现了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多媒体变抽象为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中可运用转换、类比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如图甲,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这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击起水波一样,如图乙。 甲 声波 乙:水波 鼓声在空气中传播方式:鼓面向右振动,压缩右面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左振动,使右面的空气变稀疏;鼓面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由近及远向四周传播出去。 归纳: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教师演示实验——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如图所示,将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将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能否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学生: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2.此实验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学生实验——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1.同学乙能够听到什么 学生:能够听到同学甲写字的声音。 2.由以上活动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固体可以传声。 教师归纳: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探究点三 声速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6~37,完成以下问题: 1.声传播的快慢用 声速 描述。 2.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 。 课件展示教材P37小资料:分析小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大小是怎样的 学生:v固>v液>v气。 通过演示实验学习知识,打破生活误区 亲身体验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课件展示——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观察并分析以下问题。 1.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会听到回声。 2.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声音的反射。 3.听到回声的条件 学生: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 教师点拨: 1.回声的利用:(1)利用回声测量发生体与障碍物间的距离,如:测量海洋的深度。 2.利用声音的反射增强原声。 学以致用,加深知识的理解应用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联系生活实际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
2.两人一组,以细绳(棉线、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两人一组实验,制作“土电话”,验证固体能传声,并写出实验报告。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新课标下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