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汽化和液化物理观念:认识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知道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现象。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及条件。知道沸点,了解液体的沸点与液体上方的气压有关。知道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能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科学思维:经历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过程,会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体会图像法、对比分析法,体会归纳推理和论证思维。经历认识蒸发现象和沸腾现象的过程,体会比较、概括和分类的认识方式。科学探究:经历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过程,会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经历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过程,体会控制变量法及转换法。科学态度与责任:经历实验探究过程,有尊重事实的感受。经历说明生活和自然界中汽化或液化现象的过程,感受学习物理、探索自然的乐趣。教学重点: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图像了解液体沸腾温度的特点;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教师演示:课件、酒精、水(热水)、手绢、塑料袋、水槽、温度计等。学生实验: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不锈钢勺、打火机等。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老师表演物理魔术“不怕烧的手绢”,将一块沾有水的手绢,再滴上几滴酒精,然后点燃。同学们惊奇发现,手绢不仅没有被烧坏,而且湿手绢变成了干手绢。同学们想知道手绢为什么不怕烧吗 今天我们学习“汽化和液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入课题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汽化、液化 演示实验:①在白色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扎紧袋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②把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观察袋内的变化情况。 学生根据现象回答: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最后变为液态。 总结:物理学中,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 探究点二 沸腾 1.创设情境: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沸腾。播放水沸腾视频,同学们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归纳小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找到问题答案的能力2.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 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 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 重点观察: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阅读课本P73并讨论以下问题: (1)实验器材有哪些 (2)为缩短加热时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3)如何记录数据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等。 (2)为缩短加热时间:①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②实验中用热水进行加热;③从开始加热起至90 ℃左右,必须在烧杯或试管上加纸盖,90℃以后将纸盖拿掉;④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3)当水温接近90 ℃时开始计时,每隔0.5 min读数,记录数据,直到水沸腾4~5 min后为止。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注意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在图像上描点作图。 时间/min00.511.522.5…温度/℃903.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小组间讨论后,教师进行点拨。 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 (1)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 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 (2)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 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为后面实验做好铺垫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推导结论的能力(3)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 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4)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像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 观察阶段水在沸腾前水在沸腾时气泡出现少量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大变小内部出现大量气泡,上升,变大温度逐渐升高保持不变声音大小2.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 3.学生活动:观察“一些液体的沸点(标准大气压)”表,练习查表。 探究点三 蒸发 1.情境创设:教师蘸酒精在黑板上书写“蒸发”,不一会儿字迹消失,酒精为什么会消失 归纳小结: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学生小实验 将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样的感觉 向手背上吹一口气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学生:擦酒精的皮肤有凉的感觉,吹一口气,感觉更凉。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酒精蒸发时要从人的皮肤上吸收热量,使皮肤感到凉;吹气时,酒精蒸发加快,吸收热量更多,皮肤感觉更凉。 3.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盛夏酷暑,奇热难熬,防暑降温,全靠风扇。思考问题:人吹电风扇时,为何会感到凉快 (2)医生常将中暑患者扶到通风的地方,并在病人身上擦酒精,这样能使病人的体温很快下降,这一过程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回答: (1)人吹风扇时,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所以降低了人体的温度,人会感到凉快。 (2)通风处能加快酒精的蒸发,酒精蒸发时吸热,使病人的体温降低。 4.拓展探究:怎样使湿衣服干得更快一些 课件展示晒衣服的三幅图片,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创设情境引入蒸发,学生感到自然,容易接受 学以致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再现生活中的例子,以对比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发现物理规律 小组代表归纳总结: 第一幅图: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第二幅图: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第三幅图: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 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温度越高,蒸发越快;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探究点四 液化 1.过渡: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 学生小实验 (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 (2)将汤勺的凸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是否有变化。 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勺子凝结成的小水珠;第二次勺子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凝结成小水珠。 归纳:(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 (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 2.提出问题: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 想一想:家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石油气变成液体装在钢瓶里的呢 请阅读课本找到答案。 课件展示,压缩气体体积使气体液化(气体打火机、液化石油气、火箭燃料)。 通过简单的学生分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日常的生活现象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体现了物理源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浓厚兴趣第3节 汽化和液化1.汽化和液化汽化:液态→气态(吸热)液化:气态→液态(放热)2.沸腾沸腾: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3.蒸发: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缓慢的汽化现象。4.影响蒸发快慢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体表面气体流速。5.使气体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液体汽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有制冷作用。电冰箱的制冷系统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部分组成。请查阅资料,做一份电冰箱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的说明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出主题,旨在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发现学习。在实验探究环节及实验后结果的分析环节中,教师采用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形式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通过讨论与合作不断形成新的认识,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观,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观。通过日常的生活现象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体现了物理源于生活的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