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透镜物理观念:了解透镜的种类;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科学思维: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科学探究:经历测量凸透镜焦距实验过程,培养动手习惯和合作意识。科学态度与责任: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学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教师演示:课件、激光笔三支、凹透镜、凸透镜、自制光心演示器、盛满水的矿泉水瓶等。学生实验:老花镜、近视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盛满水的烧杯等。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物理大师“瞒天过海”片段,隐身功能太天马行空,不,罗彻斯特大学物理教授通过四片标准透镜在特殊位置和角度的组合实现了凭空“隐形”,那么什么是透镜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凸透镜和凹透镜 1.学生阅读教材,观察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它们的形状不同,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而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总结: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问题:下列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哪些是凸透镜 教师:无论哪种透镜,两个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透镜是组成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电影放映机等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 2.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叫薄透镜。下面我们只研究薄透镜。 我们首先研究薄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课件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 通过观察发现不同事物的本质区别教师利用自制的“光心特点演示器”进行演示实验,检验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主光轴:组成透镜的两个球面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 光心: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探究点二 透镜对光的作用 过渡: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那么其他不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传播方向会怎样呢 我们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1: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束平行光,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请你猜想如果放凸透镜,三束光将会怎样传播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与入射光的位置关系。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上面的光会向下偏折,下面的会向上偏折,中间的因为通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 总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因此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与入射光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与入射光相比,更靠近主光轴。 2.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2: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束平行光,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请你猜想如果放凹透镜,三束光将会怎样传播 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与入射光的位置关系。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上面的光会向上偏折,下面的会向下偏折,中间的因为通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 总结: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因此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 引导学生解释发散:折射光与入射光比较,远离主光轴。 学以致用:教师拿出装有一半水的矿泉水瓶,在野外郊游的时候,有水的矿泉水瓶为什么不能随意丢弃 学生: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会引发火灾。 通过实验得出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学生更感兴趣,理解更深刻 通过观察体验,进一步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通过观察体验,进一步体会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探究点三 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作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作焦点,用字母“F”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作焦距,用字母“f”表示。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 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 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演示实验:用激光笔和凸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分别使激光从凸透镜右边射向左边、从左边射向右边,会分别看到光会聚于一点。 师生共同总结:凸透镜有2个实焦点。 2.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结合上述实验,问:折射光相交吗 那把折射光反向延长呢 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位置。 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入射的光,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实验证明,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焦距相等。 播放视频: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3.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教师拿出一个凸透镜,提问怎样可以测得它的焦距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最小最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两名学生一组进行实验,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或手电筒的光),测量手中凸透镜的焦距。 通过视频进一步加深对透镜焦点和焦距的理解,突破难点 学以致用,从物理走向生活 突破本节难点,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1节 透镜一、透镜的分类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三、关于透镜的几个重要名词 主光轴 焦点 焦距教师引导同学利用自制的“矿泉水瓶透镜”,实现改变焦距进行多次测量焦距。 本节课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通过视频引入,学生兴趣较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了透镜的分类,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等概念,还有透镜的简单作图等知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很多。教学中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得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以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在此基础上适时给予学生引导,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一步步地找出了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等知识点,顺利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