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生活中的透镜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生活中的透镜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物理观念:了解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科学探究: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通过实践和探究,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师演示:课件、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装有水的鱼缸(鱼一条)、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等。
学生实验:制作照相机模型的材料多套[焦距为 5~10 cm的放大镜(直径为3~5 cm)、两块约为 20 cm×20 cm的硬纸片、半透明塑料薄膜、粘胶纸]、放大镜、一杯水、透明玻璃、几个滴管等。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用摄像机将现场的学生的活动画面投射到大屏幕上。 教师:什么仪器将大家搬上了屏幕 学生:摄像机。 教师:摄像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凸透镜,生活中还有很多透镜,你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应用透镜的例子吗 学生:照相机、摄像头、投影仪、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近视镜、远视镜、猫眼等。 教师:生活中的这些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照相机 1.课件展示照相机图片,结合实际讲解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1)介绍照相机:用课件展示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2)介绍照相机如何成像,以及如何冲印照片 教师: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那么在胶卷上会成一个像。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2.制作模型照相机 (1)观看制作简易照相机的视频,学生了解制作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利用手头的器材制作简易的照相机,然后模拟照相机成像。 通过了解结构使学生了解照相机成像的过程,为理解原理做好铺垫 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以小组为单位,调试模拟照相机,步骤: ①镜头对准窗外远处景物,调节相机,直到在半透明纸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 ②探究:从拍摄远处景物到近处景物,应如何调节透镜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纸上的像如何改变 (注:此处只重过程方法,不重结论) 3.探讨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教师:同学们,请总结一下照相机成像的特点 (强调物距大于像距) 学生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景物离镜头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光实际到达了胶片处,所以成实像。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4.照相机成像光路图(课件展示) 探究点二 投影仪 1.学生观察投影仪的构造,找到凸透镜镜头,投影片通过镜头成像。 2.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观察像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学生:像在胶片的正上方 教师:在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同学们认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像;像距大于物距;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探究点三 放大镜 教师展示:球形鱼缸里的鱼为什么“变大”了 此时鱼缸和水相当于什么仪器 学生:放大镜。 教师: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如何才能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变大。 通过介绍照相机的成像光路图使学生认识在取景框和底片上所成像的不同 学生经历了上面的操作对投影仪成像建立了直观的认识,这样大大减小了学习的难度,很容易得到成像规律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学生活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如,观察课本上的字,观察刻度尺等等。要求放大镜逐渐远离被观察物体,观察成的像有什么变化 教师:是否放大镜可以不断远离,像不断变大呢 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放大镜远离课本,要在一定范围内。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 教师:放大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学生总结: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问: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学生:可以用来观察物体的细微之处,也可以用来聚光,使火柴点燃等。 探究点四 实像和虚像 教师用光具座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 教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的是 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是 分别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是实像;放大镜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是虚像。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异侧,光屏能承接,倒立。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同侧,光屏不能承接,正立。 进一步区分实像与虚像,同时利用光具座进行演示,为下节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做铺垫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生活中的透镜
1.查找资料,了解照相机的发展历史。
2.教师在用投影仪播放投影片时,这时有一只小虫正好落在凸透镜的镜片上,此时画面有什么影响 请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1.本节课上通过组织学生制作水放大镜、制作模型照相机等活动,让他们体验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这三种光学仪器的成像特点,为介绍实像、虚像的概念创造条件。
2.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教师不过多干预,过多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